智慧文殊菩萨吧 关注:1,589贴子:41,044
  • 10回复贴,共1

净空老法师 拜佛磕头消业障的开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净空老法师有关拜佛磕头消业障的开示


1楼2014-08-05 06:51回复
    拜佛是佛家修学很重要的一个科目,其真正意义就是修平等心,消除傲慢的习气。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礼佛最卑下的足,称作「接足礼」。此修学的目标,在断除我们骄慢(骄傲、怠慢)的习气。我们对佛会行接足礼,对一般人不会,所以不起作用。因此,在佛堂是上课,学了要运用在生活当中。换言之,我们从早到晚见一切人、一切物,就像对佛一样谦虚、卑下、尊重,以尊重佛的心去尊重一切众生,乃至尊重一切恶业众生,不分贫富贵贱,一律平等对待,这才能成就平等心。
    然而在事上要有差别,理上没有差别;亦即形式上有差别,心里没有差别,这是菩萨。「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觉」,你不能破坏了世间法。从世法来说,礼节有差等。譬如总统、普通信徒到我们这里来访问,我们各要用什么礼节来对待,这就有差等。这个差等是无差等里面建立的差等,所以差等就是无差等。因此,学佛要懂得出世法,也要懂得世间法;要懂得无分别,也要懂得差别等次。理上、心上决定没有差别,在形式上有差别,你就做得圆圆满满,应付得面面周到。心上有差等,理上有差等,就错误了,你是凡夫,不是圣人。如果事上也没有差等,你也错了,你不慈悲,你破坏社会秩序,令人民无所适从。因此,理事如何圆融,要有智慧。
    (节录自21-112-03【存好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轻松学佛法>修持篇)>


    3楼2014-08-05 06:55
    回复
      ●拜佛的方法
      「精进」是度懈怠、懒散的,懒散是大毛病,不是小病。治这个病要真心去忏悔,而忏悔的方法,许多古大德是用拜佛的方法。我初学也是用此方法,这是忏云法师教给我的,每天拜八百拜,天天拜,连续拜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这是治病,把自己的精神振奋起来,身体也强健了,所以拜佛是最好的运动。初学人一天最好能拜三百拜,早晨拜一百拜,中午拜一百拜,晚上拜一百拜。一百拜的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并不耽误时间,而运动量也足够了。
      (节录自《华严经》12-17-0615【一一微尘中,能证一切法,如是无所碍,周行十方国。】)(轻松学佛法>修持篇)>


      4楼2014-08-05 06:55
      回复
        ●什么是真正有福的人?
        古人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个人有福报。对自己要严格,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如果烦恼习气重,业障深重,古德教给我们,用拜佛忏悔的方法,这个方法有效。万缘放下,每天礼佛三千拜,古人用这种方法,三年业障消除,智慧现前的,比比皆是。我在初学佛的时候,忏云法师教我这个方法。那个时候我跟他一起住茅篷,他老人家每天拜佛三百拜,他拜的速度很慢,我在他茅篷里面,每天拜八百拜,我住了五个半月。我们茅篷里面有一位达宗法师,东北人,他每天拜一千二百拜。我们拜佛的时间分三次,早晨三点钟起来拜佛,拜到五点钟,两个小时;中午,吃过午饭之后,经行回来之后,拜佛拜一个小时;晚上吃完晚饭之后,六点钟拜到八点钟,山上九点钟就休息了。九点钟休息,两点钟起床,生活非常有规律。所以住山,确实能够忏除业障。
        知道一个方法,只要能够坚持不变,这个人就有福报,这个人一生就走向成功之道、解脱之道,所以我们读《感应篇》,这是印光大师教导我们,用这个小册子,每天来反省、检点。如果自己还常常犯这些恶业,自己心里很清楚,必堕地狱。如果要畏惧地狱苦,赶紧回头。
         (太上感应篇19-12-209, 2000/2/24香港)


        5楼2014-08-05 06:56
        回复
          ●问:一看经书及录相带就想睡觉,请问该怎么办?
          ●答:读经书时,精神提不起来,就不要读很长的时间,譬如读半小时,读二十分钟,或者读十五分钟,这样就行了。你可以早晨念一段,下午念一段,晚上再念一段,慢慢的把时间加长。看录相带也用这种方法。你的心就会慢慢的定下来,业障渐渐消除了,智能就渐渐增长。
          没事的时候,就多念佛、绕佛。绕佛就是散步,无论在什么地方,心里面就默念这句佛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对于外面的境界,学着不去理会它。在绕佛时,我们只注意前面的路,不要顾及路人及两旁的状况,这样就能收到「都摄六根」的效果。念佛是消业障最殊胜的方法,这样去做就好了。


          9楼2014-08-05 06:57
          回复
            ●问:请问绕佛有什么好处?
            ●答:绕佛的好处非常多,绕佛是养生之道中最殊胜的方法。要晓得生命是精神与物质和合的,肉体是物质,灵性是精神。我们的心要静,愈清净愈健康;身要动,身是机器,不动就生锈、就生病了。
            绕佛是身动心不动,绕佛与拜佛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有些人修拜佛,一天拜三千拜,拜佛的时候心清净真诚,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杂念,身不断在运动,这是修礼敬。
            绕佛是经行,就是缓慢的散步,可以收到修学当中不昏沈、不掉举的效果。有些人念佛念了一会儿会打瞌睡,散步就不会了;有些人心里面七上八下止不住,但是在缓慢散步念佛,心就定了,这是用功的方法,又是养生之道。《华严经》的德云比丘专修念佛法门,一般称为「般舟三昧」,完全是绕佛,不坐下来也不躺下来,昼夜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绕佛念佛。


            10楼2014-08-05 06:58
            回复
              ●问:请问绕佛和拜佛有什么分别?
              ●答:绕佛是一种缓慢的运动,非常适合于年岁大的人,体力弱的人;拜佛是一种激烈的运动,适合于年轻人,身体强壮的人,而绕佛、拜佛效果是一样的。
              拜佛是礼忏,礼拜忏悔,第一个目标就是降伏自己的贡高我慢,以我们最尊贵的头顶去礼佛之足,在此学习一切恭敬。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要把所有一切众生当作佛一样的恭敬,折服自己的傲慢心。 (佛陀教育杂志,2003.4.5,Vol. 146)


              11楼2014-08-05 06:58
              回复
                ●问:「请问分区共修念佛,是否以绕佛为主?有人提倡多礼佛,方能消业障,难道念佛、读经不是消业障吗?」
                ●答:对,统统都消业障。念佛,我们把念佛堂划做三个区域:绕佛、礼佛、止静,划成三个区域,这个方法很受现代人欢迎。我们过去在美国这样作法,得到了很好的效果。确实是以绕佛为主,这个方法是《华严经》德云比丘所传的。德云比丘他的念佛方法,就是我们后人所讲的「般舟三昧」、「佛立三昧」,是以绕佛为主。
                绕佛实在是累了,这是对我们现在人讲的,我们业障重,没有那么好的体力,可以坐下来休息,休息好了,赶紧再出来绕。绕的时候出声,坐下来的时候止静不出声,可以默念,也可以不念;不念怎么样?听绕佛念佛的声音,专心去听,这都叫「摄心念佛」,这方法都很好。如果精神提不起来,昏沈的时候就拜佛,在昏沈的时候拜佛,这是最好的对治方法。分三个区是这个意思,样样都能消业障。如果是「这个能消业障,那个不能消业障」,这业障就很重了。为什么?业障是从妄想来的,念佛还要打妄想,业障怎么能消得了?
                (学佛问答21-90-48, 2000/12/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12楼2014-08-05 06:58
                回复
                  ●问:请问夜间绕佛昏沈该如何对治?
                  ●答:现在众生烦恼习气比较重,也就是业障较重,在这种情形之下,谛闲老和尚教我们的方法好,「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他的锅漏匠徒弟,念佛三年多就成功了,站着往生。锅漏匠用这个方法站着往生,谛闲老和尚对他赞叹说:「当代寺院丛林的方丈住持及讲经的法师都比不上你。」这个方法真简单,累了就睡觉,睡好了再念,不要勉强。这个方法很好,而且有非常显著的效果,非常适合于现代人。
                  (佛陀教育杂志2002,VOL.95)
                  ●问:每逢诵经就会想睡觉,请问如何才能克服?
                  ●答:这是昏沈的烦恼很重。克服的方法,就是你把自己读经的声音录成录音带,当你诵经时,把录音带放很大的声音,你跟着念。你也可以走着念,用经行、散步的方式,不要坐着念,就能克服睡眠的烦恼。
                  ●问:弟子经常失眠睡不着,心恐拜佛不够精神,但虽有一点不适,还可以坚持拜佛,请问这是否业障重?
                  ●答:对,是业障重。但业障重不怕,要有毅力、决心克服这个关口。拜佛的方式有很多,如果要对治昏沈,可以加快拜佛的速度,就像追顶念佛。如果快速度拜佛,一个小时可以拜两百拜到三百拜,这时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了。聚精会神,身礼佛,口念佛,心想佛,就能消业障。


                  13楼2014-08-05 06:59
                  回复

                    第一.站立姿势.轻轻合起双掌,手指并拢,手肘自然弯曲,置于胸前约呈四十五度。合双掌时,双眼下垂目光注视合掌的指尖,能够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第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第三.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第四.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第五.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第六.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头离蒲团由伏而起;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第七.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
                    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
                    附<问讯>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
                    1、首先虔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
                    2、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
                    3、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4、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
                    5、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著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
                    6、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注:拜佛时头一定要着地
                    欢迎转载 功德无量


                    15楼2014-08-05 07:02
                    回复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8-05 16: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