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684贴子:609,702

【国学】生命哲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道二家很 重视生命的负面.在他们的
心目中,人的生命恒在精神与自然的交
引矛盾之中,因此如要做「正德」的修
养功夫, 必先冲破肉体的藩篱,斫断一切
欲锁情枷,然后稍稍可免有身的大患,把
精神从躯体解放出来,得以上提一层.可
见 释、道两家的正德功夫是谈何容易!
儒家则与释、道稍异其趣.他们正视道
德人格的生命,使生命「行之乎仁义 之
涂」,以精神生命的涵养来控制情欲生
命,所以儒家的正德功夫说来并不及佛
道的困难.另一方面,儒家的正视 生命,全
在道德的实践,丝毫不像西洋的英雄主
义,只在生命强度的表现,全无道德的意
味.譬如周文王的三分天下 有其二,便是
由于他能积德爱民.为王而能积德爱民,
固为生命强度的表现,但其实不只此.因
为西方英雄的表现, 大都为情欲生命的
强度,而中国圣王的表现,是必然兼有而
且驾临于情欲生命强度的道德生命强度
.--《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07-16 22:25回复
    天道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天道贯注于人身之时 ,又
    内在于人而为人的性,这时天道又是内
    在的(Immanent) .因此,我们可以康德喜
    用的字眼,说天道一方面是超 越的(Tran
    scendent) ,另一方面又是内在的(Imma
    nent与Transcendent是相反字) .天道既
    超越又内在,此时可谓 兼具宗教与道德
    的意味,宗教重超越义,而道德重内在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文化背境,天道
    的观念于内在意 义方面有辉煌煊赫的
    进展,故此儒家的道德观得以--《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7-16 23:18
    回复
      (三) 左传成公十三年所引刘康公「
      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述中
      国思想史所必引的名句.首先要说 明的,
      是:「中」即天地之道.「命」,不是命运
      之命,而是天命之命.天既然降命而成为
      人的性,形成人的光明本体 ,但是单有本
      体不足恃,仍须倚赖后天的修养功夫,否
      则天命不能定住,轻松一点说,天命是会
      溜走的.如要挽留它, 那么必要敬谨地实
      行后天的修养,须要有「动作礼义威仪
      之则」.换句话说,要有「威仪」,亦等于
      说要有庄敬严 肃的气象,如是才能贞定
      住自己的命.刘康公所说的「中」,后来
      即转而为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了.
        总之,上引的三段都是孔子以前最--《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07-16 23:29
      回复
        学习了。简单说:佛道求的是“功”。功者,以力沟通天地也。
        儒求的是“仁”。仁者,千心一体也。仁者,天地人心也。
        儒是中国特色的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哲学。


        IP属地:河南5楼2014-07-16 23:42
        回复
          子的「仁」具有 下列两大特
          质:
            (一) 觉--不是感官知觉或感觉(Per
          ception or Sensation) ,而是悱恻之感,
          即论语所言的「不安」之感,亦即 孟子
          所谓恻隐之心或不忍人之心.有觉,才可
          有四端之心,否则便可说是麻木,中国成
          语「麻木不仁」便指出了仁 的特性是
          有觉而不是麻木.一个人可能在钱财货
          利方面有很强烈的知觉或感觉,但他仍
          可能是麻木不仁的,尽管他 有多么厉害
          的聪明才智.那是因为「觉」是指点道
          德心灵(Moral mind) 的,有此觉才可感
          到四端之心.--《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7-16 23:50
          回复
            (二) 健--是易经「健行不息」之健.
            易经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
            谓「天行健」可说是「维天之命, 于穆
            不已」的另一种表示方式.君子看到天
            地的健行不息,觉悟到自己亦要效法天道
            的健行不息.这表示我们的生 命,应通
            过觉以表现健,或者说,要像天一样,表现
            创造性,因为天的德(本质)就是创造性的
            本身.至于「健」字的 含义,当然不是体
            育方面健美之健,而是纯粹精神上的创
            生不已.
              从上述的两种特性作进一步的了解
            ,我们可以这样正面地描述「仁」,说「
            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感通 是生
            命(精神方面的)的层层扩大,而且扩大的
            过程没有止境,所以感通必以与宇宙万
            物为一体为终极,也就是说, 以「与天地
            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
            神合吉凶」为极点.--《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07-16 23:52
            回复
              由超越的遥契发展为内在
              的遥契,是一个极其自然的进程.前者把
              天道推远一点,以保存天道的 超越性;后
              者把天道拉进人心,使之「内在化」(Inn
              erize) ,不再为敬畏的对象,而转化为一
              形而上的实体.这两 种遥契的产生先后
              次序与其过渡,都十分容易了解.因为人
              类最先对于高高在上,深奥不测的天必
              然引发人类对它 的敬畏;然而日子久了,
              人类对天的了解渐深:假如在天灾深重
              的地区(犹太是典型) ,人不得不深化(De
              epen)了对 天的敬畏,特别是「畏」惧,
              而致产生恐怖意识,结果凝铸出一个至
              高。 无上的天帝God,宗教由此而出.假如
              在天灾 不致过份深重,农作足以养生的
              地区(中国典型) ,人类往往能够以农作的
              四时循环,以及植物的生生不息体悟出
              天地创生化育的妙理.首先对这妙理欣
              赏和感恩,冲淡了对天的敬畏观念,然后,
              主体方面的欣赏和感恩,经年累月 地在
              世世代代的人心中不断向上跃动,不断
              勇敢化,而致肯定主体性,产生与天和好(
              Conciliate)与互解 (Mutually Understa
              nd) 的要求;而且,不以相好相知为满足,
              更进一步,不再要求向上攀援天道,反而
              要求把天道 拉下来,收进自己的内心,使
              天道内在化为自己的德性,把人的地位,
              通过参天地而为三的过程,而与天地并
              列而三 位一体,换句话说:把天地的地位
              由上司、君王拉落而为同工、僚属.至
              此,天道的严肃庄重的宗教意味转为亲
              切 明白的哲学味.所--《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7-17 00:10
              回复
                宗 教着重超越
                的遥契,但是如了解超越者,人又不得不
                重视主体性.站在「人」的立场看,仁 者
                的生命便是主体性,如孔子、如耶稣;天
                命、天道或上帝便代表客观性.如从「
                理」的方面了解,不从「人」的 方面了
                解,那末诚与仁都是主体性.在西方,亚里
                士多德的心灵所酝酿出来的「上帝」,
                只是纯理性(Pure reason) 方面的「纯
                思」(Pure thought) 或者「纯型」(Pur
                e Form) ,丝毫没有感情的贯注,因而只是
                无情的哲思而非能 安顿人心的宗教.直
                至耶教产生,倚靠耶稣的代表主体性,而
                显得亲切近人,上十字架洒寳血更能透
                射出震憾人心 的如火亲情.然而,耶教始
                终为重客体性的宗教.孔子未使他的思
                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
                体性仁、 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
                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7-17 00:15
                回复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这话同时表现了道的主 观性与客观
                  性:首先,它指出道是「客观的」 (Object
                  ive) ,现成地摆于天壤间,即道是处于「
                  自存状态」(State of Self-existence)
                  的.道只自存,故不能弘人.然而它好像一
                  件物事,客观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这就是
                  道的客观 性.正因道只自存,所以它倚待
                  人的充弘,即是说:道须要人的践仁工夫
                  去充显与恢弘.否则它只停滞于「潜存
                  」 (Potential or Latent) 的状态.依赖人
                  的弘,这就是道的主观性.在儒家的道德
                  观「人能弘道」不但可说,而且 具有很
                  深长很丰富的意义.但是在宗教上则不
                  然.如在耶教,只可说「道可弘人」.如果
                  说「人能弘道」,那么在教 徒听来,当然
                  是极不悦耳的--《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07-17 00:21
                  回复
                    信道的路过。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4-07-17 01:42
                    回复
                      孔子以前一直下贯至宋明
                      以后.综观中国正宗儒家对于性的规定,
                      大体可分两路:
                        (一) 中庸、易传所代表的一路,中心
                      在「天命之谓性」一语.
                        (二) 孟子所代表的一路,中心思想为
                      「仁义内在」,即心说性.--
                      天命」,表面上可有两种讲法.第
                      一种讲法认为天命等于「天定如此」.
                      这样,「天命之谓性」表示性是定然 的
                      、无条件的(Unconditional) 、先天的
                      、固有的(Intrinsic, Innate) .总之,它只
                      直接就人说明了性的先天 性,完全不管
                      性的后面有没有来源.这种说法显然不
                      能尽「天命之谓性」一语的全蕴,亦不
                      合古人说此语的涵义. 如要尽其全蕴,必
                      须不止说性的定然,而要作进一步的理
                      解,从性的来源着眼.如此,对「天命」一
                      词当有深一层的 讲法,即第二种讲法.
                        在这第二种讲法里,首先要问一个
                      问题:「天命」,在上的天是怎样的命法?
                      一、是人格神意义的天,命给人以 如此
                      这般之性.这好像皇帝下一道命令给你,--
                      就有了这命令所定的职分了.这种命
                      是宗教式的命法.人也可以常 简单地如
                      此说.二、是「天命流行」之命,并不是
                      天拿一个东西给你,而是「生物不测」
                      的天以其创造之真几流到 你那里便是
                      命到你那里,命到你那里便就是你之性.
                      此是宇宙论式的命法.在儒家这两种命
                      法常相通,而总是归结 于第二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7-17 01:56
                      回复
                        夜猫子,睡觉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4-07-17 01:58
                        收起回复
                          人以外的万物,可否具有性呢?
                            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人性有双重意
                          义(Double meaning) .上层的人性指创
                          造之真几,下层的人性指「类不同」的
                          性.正宗儒家如孔孟中庸均不从「类不
                          同」的性立论,只有告子、荀子、王充
                          等所代表的另一路才可涵有此义.人 以
                          外的物体只有「类不同」的性.如从动
                          物看,最令人注意的本能.克就本能说,人
                          远不如动物.然而本能并不珍贵 ,它是盲
                          目的、机械的 (Mechanical) ,不能主宰
                          掌握其自己的生命,即无自由意志.如从
                          无生命的物体而言,瓦石 之性,在物理学
                          言之,仅为一堕性(Inertia) ,为一物理上
                          的概念(Physical concept) .本能与堕性
                          均代表「物质 之结构」(Material Struc
                          ture) ,可称为「结构之性」.禽兽、草本
                          瓦石均无创造性之性,换句话说,它们
                          的性 不如人之有双重意义,而只有下层
                          的意义.可见「天地万物人为贵」.人如
                          堕落而丧失创造性之性,在正宗儒家眼
                          中,是与禽兽无异;另一方面,假如人以外
                          的任一物突变而能吸收宇宙的创造性为
                          性,那么它亦甚可贵.--《中国哲学的特质(1)》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4-07-17 02:05
                          回复
                            信阳固始县张老埠乡人主村,村名因村中的一座人祖庙而得名。固始县有着170多万人口,号称“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在村里,我们无论走到哪,都有村民热情地招呼我们到家里坐坐。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村民都会毫无保留地拿出来让我们尝尝。


                            IP属地:河南15楼2024-09-07 04:56
                            回复
                              人主村家家户户外出几乎都不锁门。82岁的村民李家明说:“不会有事的,除非三岁孩子当玩具拿走,大人是不会拿的。”“先有人祖庙,后有人主(祖)村。”这句话,在人主村妇孺皆知。生活在现今人主村的村民相信,伏羲曾在人主村养过病。


                              IP属地:河南16楼2024-09-07 04: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