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女性吧 关注:3,695贴子:67,080
  • 12回复贴,共1

突然看到了汉服吧的一个帖子 讲中国孝道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文
对形成所谓“中国人的性格”影响最大的道德,是孝。
首先我将说明,为什么孝道对中国道德的形成影响重大,而我至于称之为中国所有道德的基础。
现代西方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刑法时,无法理解髡刑(剃掉罪人的头发)和耐刑(剃掉罪人的鬓毛和胡须)如何发挥惩戒作用,因为两种刑罚显然都没有对身体或者财产形成损伤。在更古老的中国上古时期,髡刑怎么会严厉到与后来的断首等同。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也,孝之始也。”是对《论语》里“君子不立于危墙”的最好解释。保存好父母给予的身体,这是孝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把父母授予的身体,放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危墙之下,就算一种不孝。《世说新语》讲到一个叫范宣的八岁小童的故事,他挑菜的时候把手指头弄伤了,大哭起来。旁边的人问他:“很疼么?”范宣回答说:“不是因为疼,只是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现在有毁损,所以哭的。”
  故而髡耐之为刑也,是中国人在“忍受”这样的处罚时,“心痛和自责”才是第一感觉——没有保护好父母授予的身体,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他们。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满洲人入关时,中国人对剃发命令的激烈反应是一种民族的集体情绪,以至于许多人不惜以死抗拒。若说是因为剃发后汉夷不分,觉得耻辱,自有其一定道理;但这种说法夸大了中国人对羞耻的敏感,而轻视了中国人的孝道观,又是没有道理的。
  关于孝道对“中国人的性格”的影响,我不妨继续从中国人对身体的态度来展开说明。
  受身体发肤授之父母而“不敢毁也”的影响,古代中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让自己随时处于安全的境地。《汉书》卷七十六有一个故事,讲一个叫王阳的人去益州做刺史,车马到了邛郲九折阪,地形非常险恶,他就很感叹说:“父母留给我的身体,怎么能用来冒这样的危险?”竟然请病假不去益州做官了。同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世说新语》里就讲到,桓温只是进入了一个险恶的峡谷,都要感叹自己不孝(《世说·言语》: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乃叹曰:“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一个人频繁地刻意谨慎,结果自然而然会演变成“习惯性”的神经衰弱般的容易起疑。故而中国人这种对自己的身体随时采取“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虽始于孝,后来却并非只有在孝道问题上才有所表现了。也就是说,若最初的时候中国人爱惜自己的身体,目的是为了尽孝,那么后来爱惜自己的身体,目的却并不是为了尽孝了,而可能纯粹只是一种习惯,或者干脆称之为性格。这种性格,是趋向懦弱的,因为他使人变得犹豫不决。也正因中国人有懦弱的一面,他才是正常的。
  在这方面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关于中国人的忍耐力,因为“有忍耐力”大约是公认的中国人的“美德”。
  诸位之中,假设遇到这样的事情,即有人朝你的脸上吐唾沫,会如何处理呢?在我瞧起来,大约只有三个解决办法:也拿唾沫唾他,打他或者骂他,把唾沫擦干净。最后一种办法大约是最“有忍耐力”的表现了,古代日本人在某些时候可能会这么做,前提是对方是他的主君,并且于他有恩惠。但中国人还觉得不保险,按照最传统的做法,会等唾沫自己被风干。因为中国人觉得,只有别人很生气了,才会拿唾沫吐你,你却用手去擦,这不是火上浇油,让对方更生气么?所以等它自己风干。


1楼2014-06-25 19:55回复
     古代中国人把能够唾面自干当成一种自我修养,并认为这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容人之人。但实际上谁都能够想到,之所以采取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为了最大程度化解可能出现的冲突。因为一旦冲突出现,就意味着破坏随时可能出现。而我私心以为,之所以要极力避免出现冲突,首先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唾面自干在中国早有历史,一般的人以为出自唐朝《国史异纂》里娄师德对他外出做官的弟弟的教诲,但《尚书大传·大战》篇里姜太公早就告诫中国人要:“骂汝勿叹,唾汝无干”。当然,在现在的中国社会里,唾面自干也不能被一般的人所理解和执行。且不必说唾面,公交车上踩到脚,都有可能引起一场吵嘴甚至打架。我们也经常能听到邻里之间由于一些小矛盾,而最终酿成血案的新闻。
    为什么古今中国人的差别会这么大?我以为与近两代中国人基本上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纯正的儒家哲学的教育有关,即现代中国人的道德体系,已不是古代中国所接受的那种了。孝的观点也在中国逐渐被淡化,转而开始接纳和执行西洋社会的人人平等理念,与父母称兄道弟。由于现代观念中,你的身体只属于自己,不像以前,你的身体是附属于家庭的(如果你们能够理解中国“家破人亡”这个成语的话,其实就可以理解,某种程度上,你的身体等于你的家庭),需要承担保护好它和光耀它的双重责任(这一点很重要,下面几次的讲演中,我会逐渐提到)。古代中国有句谚语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男子不当兵的原因,就是因为战场上很难对自己的身体进行保护。古今两种态度是本质的区别,因而现代中国人很容易轻视对自己的保护,这样的状态下,发生矛盾和冲突的几率自然大得多。
      另一个例子有关中国人的政治性格,即许多外国人提到的“圆滑”。手段圆滑与为人圆滑是不相同的,在政治中,圆滑的手段必不可少,但圆滑的人却不必太多。然而中国的政治家中,却有许多圆滑的人,而缺乏圆滑的手段。
      圆滑的中国政治家具有这样的一些特征,他们绝不会刻意去追求美好,当然也不会刻意要把政治搞乱。如不能理解,不妨转换一下语言,即:对中国的政治家而言,政治清明并非他从政的目标,平安地从政才是他的目标。这种虽然身处其中,而只求置身事外的政治性格,使得中国历来缺乏敢于作出决定的政治家——投机冒险分子和勇于决策是两回事,前者在中国却不少见,此处暂不讨论。
      傅玄《傅子》里讲到一个故事,皇帝想要伐蜀,朝廷里的大臣都说不可伐。皇帝信任刘晔,单独在一起的时候问他,刘晔说:“可伐”;出来见到同僚杨暨,就说:“不可伐”。有一天皇帝和杨暨单独相处讨论这个事情,杨暨说:“刘晔说蜀不可伐。”皇帝说:“刘晔对我说的是可伐。”事情闹到要找刘晔对质的地步。刘晔单独去见皇帝,说:“伐国这样的大事,我睡觉都害怕讲梦话泄漏了,您怎么能轻易就和别人说呢?”皇帝于是向他道歉。出来之后,又和杨暨说了一大通话,杨暨也向他道歉。
      刘晔这样处理伐蜀的事情,是因为他是朝廷里的肱骨之臣,乏与不伐,他的意见非常重要。而他明知伐蜀不可行,却既不想得罪力主伐蜀的皇帝,又不想得罪不想伐蜀的同僚,故而采取两面堵的办法。其目的,显然是要保存自己在皇帝和同僚之间的双重信任,让自己平稳地继续做他的肱骨之臣。
      以上我从中国人对待身体的态度中,举例说明了中国人因孝道观而衍生出的某些特别的性格。其实依然可以找到多种其他的性格,与孝的身体观有关系的例子,但由于时间所限,我暂不继续分析和举例了。


    2楼2014-06-25 19:57
    回复
      原来中国人是这样的啊,好恶心,好恶心啊!!!


      3楼2014-06-25 19:57
      回复
        哎呀,不想评论,这个楼猪猪言遍地,还想评价孝道很好呢!


        4楼2014-06-25 19:59
        回复
          毁三观!


          5楼2014-06-25 20:02
          回复
            原来儒教通过刑罚的手段培养中国人的懦弱性格,把中国的愚民培养到了这样的一个高度啊!


            6楼2014-06-25 20:10
            回复
              怪不得鹳狸猿不敢封禁反动吧,原来是因为怯弱,它们这些人都跟狗一样!


              7楼2014-06-25 20:12
              回复


                8楼2014-06-25 21:20
                回复


                  9楼2014-06-25 21:34
                  回复


                    11楼2014-06-26 18:56
                    回复
                      哎,看来儒狗面貌是怎样的,应该很清楚了!


                      12楼2014-06-26 19:50
                      回复
                        带点懦弱的中国人才是正常的,看见这句话笑了!


                        13楼2014-06-27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