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ngyeang吧 关注:3,207贴子:409,156
  • 40回复贴,共1

【诗词】关于律句的“拗救”与“变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心嫣然,文嫣也


1楼2014-06-25 19:40回复
    律诗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一点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在平仄格式上变通的情况相当普遍,以致寻找毫不变通的律诗,反而不容易找到。变通,并不是任意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古代诗人作诗,也常有某个字不合平仄句型,这叫“拗”,或“拗句”。既然已经“拗”了,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补救,这就叫“拗救”。
    关于“一、三、五不论”
    前人曾经提出过一个变通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而言的,意思是说,每句的一、三、五诸字的平仄可以“不论”,“不论”就是可以变通;二四六诸字则必须“分明”,“分明”就是要求严守格式。至于第七字,押韵的用平,不押韵的用仄,这是固定的,就不必再说了。五律每句只有五字,这个口雇自然就变化为“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雇能够概括一些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可以不论,有些地方一定要论。所以又有人说:“一三五不一定不论,二四六不一定分明”;这是说,变通是有一定条件的。
    关于第一个字,七律每句第一字的平仄完全可以灵活,该用平的可以用仄,该用仄的可以用平。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即五律每句的第一个字和七律每句的第三个字,遇到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它的平仄就不能变通。
    为什么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式第一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个字不能变通呢?因为如果变为仄声,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五言“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全句只有第二个字(七言句中为第四字)是平声,这叫“孤平”。“犯孤平”在律诗中是禁忌的。不过,“孤平”只限于这一句式,在其他句式中若只出现一个平声,也不一定算“孤平”。
    除这个句式之外,其他的句式第一个字(七言句的一、三两个字),都可以平仄通用。
    五律每句的第三字(七律每句的第五字),常见的都是依照格式的,称为正例;有的诗未依照格式,这是变通,称为变例。例如王维的《送别》:
    山中相送罢,平平平仄仄
    日暮掩柴扉。仄仄仄平平
    春草明年绿,○仄平平仄
    王孙归当归?平平平仄平
    这末句第三个字应仄而用平,既然用了,就属于“不论”了。张继著名的七绝《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枫渔火对愁眠。平平○仄仄平平
    姑苏城外寒山寺,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钟声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七言中的第五个字应仄而用平,也属于不论之列。再如李白七绝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末联:
    孤帆远影碧空尽,平平仄仄仄平仄
    惟见长江天际流。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一联上句第五字应平用仄,下句相应地在第五字的位置上就仄用平。两句第五字都“不论”了。再读杜甫七律篇《蜀相》前两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仄平平平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平仄仄仄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这四句有三句的第五个字平仄变通,也是“不论”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五言第五个字、七言第五个字都可以“不论”,例如:
    “仄仄仄平平”句型,不可变通为“仄仄平平平”。
    三个平声字在句子末尾连在一起,叫“三平调”,是应该避免的。(当然这只限于句尾,在句子中间三个平声字相连是可以的。)


    2楼2014-06-25 19:42
    回复
      拗救
      (一)本句自救(孤平拗救)
      仄平脚句型(五言: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第1字、七言第3字必须用平声(此处1、3字不可不论)如用仄声既“拗”,前人谓之“孤平”(除韵脚外,仅一平声。七言首字不论不计)这是诗家大忌。如在该处用了仄声,就必须在本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一平声字作为补偿、补救,称为“孤平拗救”也叫本句自救。如此处理仍属合乎律诗之规定。孤平拗救的句子等于仄平脚句型的“变格”,其格式为(五言:[仄]平[平]仄平、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5楼2014-06-25 19:45
      回复
        (二)对句相救
        大拗必救
        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 此五言句型第4字(或3字),七言句第6字(或5字)用了仄声,拗救时可在对句“粘对”的形式进行拗救,叫对句相救。这样五言句就变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变成“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通俗讲此种句型,五言:出句第4拗(包括3、4字同时拗),在对句第3个字补救就可以了;七言:出句第6拗(包括5、6字同时拗),在对句第5个字补救就可以了;。
        可救可不救
        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在句型(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该句型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用了仄声,称为“半拗”可救可不救,如果非要救可以在对句同一位置换成平声字来救。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平仄格式变通和拗救的通用的情况,初学者能掌握上述变通和拗救的方法,对掌握平仄格式,已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还有些不常见的变通,它们很罕见,属于个别变例,不再详述。我们初学者只需要掌握常用的“孤平拗救”就可以了,至于其它拗救方式比较烦琐,习作时最好不涉猎。
        古典诗人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一般总是合律的。有时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利用了变通的规则,进行了拗救。读近体诗和学写近体诗,熟悉平仄的变通和拗救,会得到很大的帮助。


        6楼2014-06-25 19:45
        回复
          (二)、律句平平脚句型(五言:仄仄仄平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忌用平声,否则末尾3个字都是平声“三平调”是律诗之大忌;
          (三)、律句仄仄脚句型(五言:平平平仄仄、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如用仄声既成“3仄脚”最好也要避免(必要时可以一用)。
          总之,近体诗“律诗”是严格的律诗,除了允许变格和拗救之外,其他地方不得用拗,拗了无救。初学者最好先完全照正格写作(按正格写不会出现拗句的);熟悉后,顺乎造句炼句的需要适当用拗救、变格及其它。
          拗救是诗律给予作者的一定自由,相当于法律的“但书”,是格律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写得畅达,减免“削足试履”之苦。
          *五、七言律句各有一种常用的变格句型、
          1、五言律句仄仄脚:(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平平仄平仄。变格后,仄仄脚变成了平仄脚。如“移舟泊烟渚”(梦浩然《宿建德江》)
          2、七言律句仄仄脚:(仄)仄(平)平平仄仄,可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如“羌笛何须怨杨柳”“笛”:入声字(王之焕《凉州词》)。
          此变格句型多为唐宋诗人所用。律诗多用在尾联出句,绝句则用于第三句,使通篇严整而有变化,如锦鲤翻波。
          运用变格时,须注意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应用平声。


          7楼2014-06-25 19:46
          回复
            第一个词赶脚好扭曲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4-06-25 21:57
            收起回复
              太长不看


              IP属地:山东9楼2014-06-25 22:23
              收起回复
                (原谅我懒得不想打字


                10楼2014-06-26 08:37
                收起回复
                  大家好晚上好,请先允许我自我介绍下,我是shengyang的同事兼朋友,并合租一套房子,前段时间因为他身体出了状况,所以他来不及向大家告别,月前转托我来发帖,由于我也是上班族,很少上网,所以这个帖子发的有点迟了,诸位见谅!现在他应该出院了,在老家调养吧。事发比较突然,手机什么拉了下来,所以请有他电话的朋友不用在打,我实在不好代他来回电。我代他谢谢朋友们的问候,如果情况良好,我想用不了多久他就应该回来了。
                  大家不必回帖,我不用贴吧,所以应该不会再上了,大家晚安!
                  【你觉得以后我拿这段话复制黏贴用来水贴怎么样?我就是看他又浮上来了而已


                  IP属地:山东11楼2014-06-26 13:38
                  收起回复
                    很勤快看完。第一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06-26 19:2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