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帝吧 关注:7贴子:104

转载之 刘邦之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查百度百科: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
维基百科:义,一般指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 “义者,宜也。”(《中庸》)
《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
《说文》:“义,己之威仪也。(注)臣铉等曰:与善同意。”
“义”是儒家五德(仁、义、礼、智、信)之一。儒家注重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孔子的中心思想为“仁”,孟子的中心思想为“义”。西汉董仲舒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
义气是由义所衍生的概念,在中国民间普偏用以表示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关心。在武侠小说及黑社会里,便经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义气。
换个角度来说,“义气”的意涵比“义”来得狭,可以称为“小义”。


IP属地:江西1楼2014-06-17 20:40回复
    德,是做人的根本。
    德行,决定着人的质量。
    在《史记》中,贯穿着司马迁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念,即:弘扬大德。
    大德,即以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视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推崇大德为己任,以大德与缺德作为评判人与事的最终标准。
    司马迁是如何表现刘邦的内在灵魂的呢?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这十个字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生动形象地镌刻了刘邦的人格禀性。
    这十个字就像一条主线,贯穿了刘邦的一生。
    “仁而爱人”,才能胸怀人民,以天下为己任,才会百折不挠;
    “喜施”,才体现大义,才能与天下人共利;
    “意豁如也”,才能容人,用人,使人甘为己用。


    IP属地:江西2楼2014-06-17 20:41
    回复
      当时很多人“视沛公大人长者”。
      那么,大人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
      《易经》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荀子·解蔽》曰:“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
      长者呢?
      即谨厚者。
      《韩非子·诡使》曰:“重厚自尊,谓之长者”。
      厚道之人,往往是低调内敛之人。


      IP属地:江西3楼2014-06-17 20:41
      回复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德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
        韩信、彭越等诸侯王认为刘邦“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德施四海”。
        群臣曰:“帝起细微,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为汉太祖,功最高。”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里总结:“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即:“所以汉朝的兴起,虽然承继了前朝政治的弊端却有所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倦怠,这是符合循环终始的天道了。”
        《史记正义》加注解说:“汉人承秦苛法,约法三章。反其忠政,使民不倦,得天统矣。故太史公引礼文为此赞者,美高祖能变易秦敝,使百姓安宁。”
        《史记·太史公自序》:“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司马迁充分肯定刘邦的大德大义,认为刘邦之德义主要体现在能变易秦敝,改制易俗,统一天下,使百姓安宁。
        班固指出:“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班固也高度概括刘邦“拨乱反正,以安万民。”
        这说明班固也认可刘邦的大德大义。


        IP属地:江西4楼2014-06-17 20:41
        回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
          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
          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万丈高楼从地起。
          历史学家评价帝王将相,首先是看他对人民如何,然后是看他对国家怎么样,最后才看他的家庭及本人的生活。
          司马迁和班固等人虽然记载了刘邦的一些缺点,但都不否认刘邦是伟人,是圣君,都认定刘邦的主要功绩为“拨乱反正,安邦定国,使百姓安宁。”
          这样说来,刘邦之德的确是很高尚的,刘邦之义确实是很大的。


          IP属地:江西5楼2014-06-17 20:41
          回复
            《孟子》曰:“君之视臣为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陈瑞红说:“刘邦的胜利告诉我们,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做大事必须具有大德,要以百姓利益、天下利益为重,个人的名利在它们面前无足轻重。德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大德生大智,大德生大勇。”
            我原来也讲过:“刘邦虽然有好酒及色、爱说大话的本性,但更主要的是有幽默洒脱、不拘小节的性格,豪侠喜施、知恩图报的人缘,真诚向善、率直明达的态度,仁而爱人、与民休息的原则,雄浑博大、慈祥宽厚的胸襟,沉着冷静、百折不挠的意志,知人善任、任人为贤的方针,从谏如流、知错就改的心理,避实击虚、灵活机动的战术,审时度势、斗智不斗力的策略,群策群力、果敢决断的自信,以和为贵、广交朋友的思想,规摹弘远、开放向上的追求,乡情浓醇、讲究论理的情感,招降纳叛、善于将将的方法,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总而言之,刘邦的魅力极强!”


            IP属地:江西8楼2014-06-17 20:42
            回复
              11 回复:刘邦之义
              义气和义不是大小的问题 基本就是俩概念 讲义气完全可以导出不义的结果 是互相独立的因素。梁山好汉为了义气劫法场 因而对着平民官兵排头砍去完全是不义的
              作者:肺吸虫 2012-06-11 19:12回复此发言封 |删除 |
              ——————————————————————————————————
              肺吸虫说得很直白。
              此贴就是想让大家区分义和义气。


              IP属地:江西9楼2014-06-17 20:43
              回复
                13 回复:刘邦之义
                仁义,仁义,我觉得义应当是对仁的一种裁断。
                所谓仁,乃爱也,仁者无敌,爱人的人不会有敌人,不论是谁都是爱。
                所谓义,乃决也,断也。因为如果对所有人都爱而放任,那么奸人、贼子就更加横行了,所以既然你爱那么多人,就要对少数几个残害大多数人的分子进行取舍、裁断。
                对谁都讲仁是行不通的。爱匪徒,爱奸人,爱贼子,爱小人,最终结局是姑息养奸,终被恶狗所害。
                所以又云义乃杀也,古代总是有许多义军,标榜为了行天道,杀奸恶以全百姓。
                慈不掌兵,义不行贾。
                义士是要以大局出发的。为恶徒看家护院的人,不能称为义士。
                所以仁是以自己为参照,义就要以别人为参照,而且这个别人应当包含大多数人,这个义应当包含天理。
                一点浅见..
                作者:齐东隐士 2012-06-11 20:10回复此发言封 |删除 |
                ——————————————————————————————————
                不是浅见,是高见。


                IP属地:江西10楼2014-06-17 20:43
                回复
                  18 回复:刘邦之义
                  从人性的角度说,刘邦是个“真小人”有大气、豪迈、注重民间疾苦的一面(见祖龙的感慨、封雍齿、释蒯彻、释栾布、大风歌、临终时的豁达、约法三章、无为而治)等,也有残忍(彭越醢)、狠毒(推子女下车)、不孝(分我一杯羹)、记仇(羹颉侯)、粗野(溺儒冠、骑臣子脖子上)但无论是哪一面,刘邦都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这在历代开国君主里都是少见的,刘邦可谓是“大丈夫,真小人”不能仅仅看到刘邦“大”的一面,同样应该看到他“小”的一面,真正具备大德大义而无缺憾的,惟有光武帝。
                  作者:加菲猫的胡子 2012-06-11 22:46回复此发言封 |删除 |
                  ——————————————————————————————————
                  虽然有些地方讲的有出入,但也可以参考。
                  本贴是从刘邦大德大义方面说的。


                  IP属地:江西11楼2014-06-17 20:43
                  回复
                    19 回复:刘邦之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刘邦之仁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阴阳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故曰:善战者之胜,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此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作者:天元嘉会 2012-06-12 08:58回复此发言封 |删除 |
                    ——————————————————————————————————
                    “刘邦之仁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阴阳还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IP属地:江西12楼2014-06-17 20:43
                    回复
                      孔子说:“见利思义”、“义然后取”,这里的“义”是指道德、道理等,即见到利益,首先要想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就可以取之。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不是你的,你拿走,就是不义。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正道、正理)
                      《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法则)
                      《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故君子动则思礼,行则思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功用)
                      《淮南子•齐俗》:“为义者,布施而德。”


                      IP属地:江西13楼2014-06-17 20:44
                      回复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说有义德之美也。——《贾子道德》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IP属地:江西14楼2014-06-17 20:44
                        回复
                          清初的颜元说:“正论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


                          IP属地:江西15楼2014-06-17 20:45
                          回复
                            以上写得简明,下面补充点资料供参考。


                            IP属地:江西17楼2014-06-17 20:45
                            回复
                               ◇ 入关告谕(汉元年十一月)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耦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吏民皆安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兄除害,非有所侵暴,毋恐。且吾所以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要束耳。(《汉书·高纪》上)


                              IP属地:江西18楼2014-06-17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