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虽然父母已经尽全力来爱我们,但仍会留下一些成长的创伤,有些还会深深的影响到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些创伤在心里,一直难以释怀,该怎样看待我们的成长和父母的关系?
问:虽然长大了,也知道父母很爱自己。但是还是觉得内在小孩在幼时受伤,虽然好像在关注它。和父母也不能顺畅的沟通,怎样和父母一起治疗内在小孩的伤呢?
我也很困惑,自己从小就没有跟家人沟通过,内心明白父母已经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那些暴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总是回荡在内心没有办法平伏~
————————————————————————————————————————
这两个问题的确非常普遍,尤其在现阶段的社会。关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真的是非常重要。
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对于父亲的认知程度,对他一生的成就的高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对于他的各种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关联;一个人看待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程度,则很大程度决定了他自身内在的平衡感。
然而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并不是代表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方式,而是代表我们如何看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既然说一个人在六岁之前、甚至三岁以前原生家庭的互动关系对于他成人后的各种问题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就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的:
一、 我们曾经受过的伤痛----来自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可能让我们感觉到的受伤害感,对我们各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潜能的受限发挥;
二、 我们曾经得到的爱------在每一个表象恶意的批评、或者完美要求下,都有着同等份量的爱或者关怀。
大部分的人对于第一点很容易感触得到,然而对于第二点却经常会有种“视而不见”的感觉。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力的受限是来自于家庭,那么我们的良好成长也同样和父母、家庭有关。然而客观来说,这个阶段我看到很多心理学爱好者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失败问题”部分,而忽略了自己的“已经成功”部分,因而对于周边成长环境也不能够同时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其实这些在无意识中过于关注自己 “失败问题” 的心理,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觉察和调整的部分。
另外,当我们不断在说“没有人爱我”、或者“我从来不被他们爱”,这在潜意识当中就一直在暗示自己说“我是一个不值得别人爱的人”。而由于我们对于周边信息的吸收,往往都是选择性吸收,我们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和我们自己的认知定位不配合的信息,因此这种“不配得到爱”的心理定位,会让我们习惯性忽略掉别人对我们的“好”、同时放大别人对我们的“不好”。然后这种吸收来的“不被爱”的感受又会继续影响我们对周边发生事物的看法,因此,我们和周边环境的认知互动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做一个练习:
每天发现至少三个值得自己感谢和赞美父母的事件或者品质;
在我们质疑父母的问题中,发现他们的方式存在的价值。
(任何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只是度的问题而已。)
坚持一年到两年,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东西潜移默化地不同了,提出的问题也可能会有所改变。
再者,从我个人在众多家庭系统动力对于个人成长的个案事件中,我越来越多的感触到,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着不同的深深的爱,只是有的隐藏的太深太深,连自己都不能够简单地用意识觉察得到。而当这隐藏着很深的爱,一旦被真实地碰触到,涉及到的每个人都会同时得到疗愈。
没有看到爱,不代表没有爱,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爱的理解还有限。如果你愿意相信那些表象的家庭“暴力”下面都存在着各种被隐藏的关于爱和被爱的故事,并且发愿表明愿意相信和等待发现它们,也许当下你就已经开始进入疗愈的过程。
(这个部分,可以参考海宁格老师的各种关于家庭系统排列的书籍中的个案,代表书籍有《谁在我家》、《爱的序位》。)
最后我还想提出个问题,当我们还是在用抱怨的方式来需要父母配合我们的时候,谁是我们内在小孩的责任人呢?是父母还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需要父母能够给与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看起来我们是在把父母当成神一样的来要求,是吗?然而事实是怎样呢?我们都只是凡人,这个“我们”包括父母,也包括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是否接受了这个事实呢?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着爱父母的一面,然而父母也同时是最容易被孩子投射自我不满足的标靶。事实上,每个对他人抱怨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对自己不满足或者不满意的责备,然而这些怨和恨让我们离爱更远、而不是更近,这个爱不但包括他人给与我们的爱,也包括我们给自己的爱,然而这份离爱的远近距离,永远都不能代表爱的消失。爱,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回头发现和接受。
也许我们需要这样来看:家庭关系中给与我们的好的部分,是我们继续生命的原始资本,而那些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的部分,实际上恰是我们此生的生命课题。如果父母给与我们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那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没有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我们在后半辈子有功课可以去做。而如果我们也做灵性修炼,会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前,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此生的生命课题,因此是自己为了这个课题选择了这样的家庭,透过选择的家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课题才得以呈现,这本就是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如此,对于一切如是观照,看到自己不满意的部分,也同时看到满意的部分,感谢已经获得的部分,因此而感谢来自父母和环境的给与,然后告诉自己说:“剩下的就是我要自己做的功课了,和父母无关,和我自己有关!我的生命就是由无数次考试组成的旅途,到最后交卷的不会是任何一个其他人,只会由我亲手送上!”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看到父母内心深处的爱;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从父母不成熟的爱的表现方式中分离出来;祝愿每个孩子成为父母后,都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就像接受自己有限的父母一样;也祝愿每个成为父母的成人,可以拥有更加成熟的爱的方式,去把自己的爱呈现给后面而来的孩子!
爱,只能被隐藏,却从未真正间断过……
问:虽然长大了,也知道父母很爱自己。但是还是觉得内在小孩在幼时受伤,虽然好像在关注它。和父母也不能顺畅的沟通,怎样和父母一起治疗内在小孩的伤呢?
我也很困惑,自己从小就没有跟家人沟通过,内心明白父母已经是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那些暴力,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总是回荡在内心没有办法平伏~
————————————————————————————————————————
这两个问题的确非常普遍,尤其在现阶段的社会。关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真的是非常重要。
一个人和父亲的关系以及对于父亲的认知程度,对他一生的成就的高度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一个人和母亲的关系对于他的各种人际关系有着明显的关联;一个人看待父母之间的关系的和谐程度,则很大程度决定了他自身内在的平衡感。
然而我们和父母的关系,并不是代表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方式,而是代表我们如何看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
既然说一个人在六岁之前、甚至三岁以前原生家庭的互动关系对于他成人后的各种问题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个影响就应该是包括两个方面的:
一、 我们曾经受过的伤痛----来自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可能让我们感觉到的受伤害感,对我们各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潜能的受限发挥;
二、 我们曾经得到的爱------在每一个表象恶意的批评、或者完美要求下,都有着同等份量的爱或者关怀。
大部分的人对于第一点很容易感触得到,然而对于第二点却经常会有种“视而不见”的感觉。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力的受限是来自于家庭,那么我们的良好成长也同样和父母、家庭有关。然而客观来说,这个阶段我看到很多心理学爱好者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过于关注于自己的“失败问题”部分,而忽略了自己的“已经成功”部分,因而对于周边成长环境也不能够同时客观地看待和分析,其实这些在无意识中过于关注自己 “失败问题” 的心理,本身也是一个需要觉察和调整的部分。
另外,当我们不断在说“没有人爱我”、或者“我从来不被他们爱”,这在潜意识当中就一直在暗示自己说“我是一个不值得别人爱的人”。而由于我们对于周边信息的吸收,往往都是选择性吸收,我们会不自觉地过滤掉和我们自己的认知定位不配合的信息,因此这种“不配得到爱”的心理定位,会让我们习惯性忽略掉别人对我们的“好”、同时放大别人对我们的“不好”。然后这种吸收来的“不被爱”的感受又会继续影响我们对周边发生事物的看法,因此,我们和周边环境的认知互动就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做一个练习:
每天发现至少三个值得自己感谢和赞美父母的事件或者品质;
在我们质疑父母的问题中,发现他们的方式存在的价值。
(任何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只是度的问题而已。)
坚持一年到两年,我们可能会发现有些东西潜移默化地不同了,提出的问题也可能会有所改变。
再者,从我个人在众多家庭系统动力对于个人成长的个案事件中,我越来越多的感触到,每个人的内在都有着不同的深深的爱,只是有的隐藏的太深太深,连自己都不能够简单地用意识觉察得到。而当这隐藏着很深的爱,一旦被真实地碰触到,涉及到的每个人都会同时得到疗愈。
没有看到爱,不代表没有爱,只能说明我们对于爱的理解还有限。如果你愿意相信那些表象的家庭“暴力”下面都存在着各种被隐藏的关于爱和被爱的故事,并且发愿表明愿意相信和等待发现它们,也许当下你就已经开始进入疗愈的过程。
(这个部分,可以参考海宁格老师的各种关于家庭系统排列的书籍中的个案,代表书籍有《谁在我家》、《爱的序位》。)
最后我还想提出个问题,当我们还是在用抱怨的方式来需要父母配合我们的时候,谁是我们内在小孩的责任人呢?是父母还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需要父母能够给与我们所需要的一切,看起来我们是在把父母当成神一样的来要求,是吗?然而事实是怎样呢?我们都只是凡人,这个“我们”包括父母,也包括已为人父母的我们!我们是否接受了这个事实呢?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着爱父母的一面,然而父母也同时是最容易被孩子投射自我不满足的标靶。事实上,每个对他人抱怨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对自己不满足或者不满意的责备,然而这些怨和恨让我们离爱更远、而不是更近,这个爱不但包括他人给与我们的爱,也包括我们给自己的爱,然而这份离爱的远近距离,永远都不能代表爱的消失。爱,一直在那里,等待我们回头发现和接受。
也许我们需要这样来看:家庭关系中给与我们的好的部分,是我们继续生命的原始资本,而那些让我们觉得不太舒服的部分,实际上恰是我们此生的生命课题。如果父母给与我们的一切都是完美的,那我们的生命会变得没有价值;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才让我们在后半辈子有功课可以去做。而如果我们也做灵性修炼,会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前,我们已经为自己选择了此生的生命课题,因此是自己为了这个课题选择了这样的家庭,透过选择的家庭,我们每个人的生命课题才得以呈现,这本就是来到这个世上的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如此,对于一切如是观照,看到自己不满意的部分,也同时看到满意的部分,感谢已经获得的部分,因此而感谢来自父母和环境的给与,然后告诉自己说:“剩下的就是我要自己做的功课了,和父母无关,和我自己有关!我的生命就是由无数次考试组成的旅途,到最后交卷的不会是任何一个其他人,只会由我亲手送上!”
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看到父母内心深处的爱;祝愿每个孩子都能有机会从父母不成熟的爱的表现方式中分离出来;祝愿每个孩子成为父母后,都可以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就像接受自己有限的父母一样;也祝愿每个成为父母的成人,可以拥有更加成熟的爱的方式,去把自己的爱呈现给后面而来的孩子!
爱,只能被隐藏,却从未真正间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