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否认,我是因为《秀丽江山》才知道刘秀和阴丽华的,但相对于小说中的秀丽,我还是更喜欢历史中的秀丽的。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我还是分得清的。
这几天在浏览一些本吧以前的帖子,有一些赞同,有一些不赞同,对于一些事我想提出一些我不同的看法。我浏览本吧已经有一些时日了,一直不敢有什么言论,因为我知道本吧是历史人物吧,讲究严谨,而我对东汉只是在近段时间才知道的,并不了解到很多。故今天提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如有不对,请指正,嗯,不要骂我。
我讨论一下刘秀与郭圣通。
一、我并不认为在刘郭婚姻的一开始,刘秀对郭圣通的感情能有多好,因为这段婚姻是刘扬强加给刘秀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刘扬以胁迫的手段将郭圣通,嫁给刘秀的,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没开个好头。即使郭圣通年轻貌美,温婉贤惠(即使),但是这段婚姻对刘秀来说是屈辱的,在于郭圣通的相处当中肯定会觉得很膈应,而且我想刘秀应该会相当防备郭圣通,即使郭圣通对刘秀无二心,但郭圣通还有个对刘秀不怀好意的舅舅呢,如果刘郭二人相处很亲密,郭圣通不慎将刘秀的信息与刘扬透漏一二,那也够刘秀受的。“有宠”二字只能说在表面上,刘秀对郭圣通还不错,毕竟是政治联姻,不能把人娶回来就不搭理人家,那联姻的意义何在,且此时刘秀还有求于刘扬。
二、我不认为郭圣通是无过而废(无大过),诚然史书上并没有说郭圣通有什么错,但我们并不能都信史书。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像某粉那样乱说,而是说这些史书的作者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本身对历史事件了解的就不够清楚,不够详尽,而且书中还掺杂了很多自己的主观因素,我记得以前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时王立群说司马迁在受腐性前后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看法都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史书里面找答案,应该基于史书,透过表层找本质。
刘秀的性格宽厚,而且并不是一个太过狠心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为什么单单与郭圣通过不去,建武九年的诏书,废后诏书,都把矛头指向郭圣通,如果阴丽华的母亲、弟弟被杀,郭圣通对此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何刘秀为了安慰一个人而重伤另一个人。废后的时候刘秀的对郭圣通的言语我并不认为是污蔑,也许有夸张,但程度应该不会太大。作为一个皇帝他总不能在全天下面前说谎吧,那他以后的威望何在。而且除一两个外都没有人反对,这情形太诡异了。刘秀还在郭圣通去世以后的葬礼上弄得鸡飞狗跳,”及太后尸柩在堂,雒阳吏以次捕斩宾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这不像是刘秀对一个“无大过“的人的态度。
郭圣通不但被废,而且还被休,好像在古代,被休弃是一件比打入冷宫还令人屈辱的事情。而且她的晚年生活如果有过的很好,刘荆也不会说”太后失职,别守北宫,及至年老,远斥居边,海内深痛,观者鼻酸“。
我并不是说郭圣通狠毒,只是说在刘秀与阴丽华的步步紧逼之下,可能她不会坐以待毙,将所有的希望依靠在刘秀的一念之间及皇后无过不得废这些虚渺的事上,她肯定有所行动的。可能她做的事情都是没法说出来的,比如建武十七年刘秀生病,郭圣通可能乘此延缓就医,并把持朝政,准备太子登基,等等这些说出去也不能说郭圣通错的事(纯属YY)。
我觉得史书对郭圣通和阴丽华都描写的比较少,可能一些事情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刘秀对郭圣通的态度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越说越觉得我没有依据了,第一次发帖,诚惶诚恐,希望资深者给予宽宏。
这几天在浏览一些本吧以前的帖子,有一些赞同,有一些不赞同,对于一些事我想提出一些我不同的看法。我浏览本吧已经有一些时日了,一直不敢有什么言论,因为我知道本吧是历史人物吧,讲究严谨,而我对东汉只是在近段时间才知道的,并不了解到很多。故今天提出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如有不对,请指正,嗯,不要骂我。
我讨论一下刘秀与郭圣通。
一、我并不认为在刘郭婚姻的一开始,刘秀对郭圣通的感情能有多好,因为这段婚姻是刘扬强加给刘秀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是刘扬以胁迫的手段将郭圣通,嫁给刘秀的,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没开个好头。即使郭圣通年轻貌美,温婉贤惠(即使),但是这段婚姻对刘秀来说是屈辱的,在于郭圣通的相处当中肯定会觉得很膈应,而且我想刘秀应该会相当防备郭圣通,即使郭圣通对刘秀无二心,但郭圣通还有个对刘秀不怀好意的舅舅呢,如果刘郭二人相处很亲密,郭圣通不慎将刘秀的信息与刘扬透漏一二,那也够刘秀受的。“有宠”二字只能说在表面上,刘秀对郭圣通还不错,毕竟是政治联姻,不能把人娶回来就不搭理人家,那联姻的意义何在,且此时刘秀还有求于刘扬。
二、我不认为郭圣通是无过而废(无大过),诚然史书上并没有说郭圣通有什么错,但我们并不能都信史书。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像某粉那样乱说,而是说这些史书的作者由于种种原因,他自己本身对历史事件了解的就不够清楚,不够详尽,而且书中还掺杂了很多自己的主观因素,我记得以前看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时王立群说司马迁在受腐性前后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看法都是很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从史书里面找答案,应该基于史书,透过表层找本质。
刘秀的性格宽厚,而且并不是一个太过狠心的人,一个这样的人为什么单单与郭圣通过不去,建武九年的诏书,废后诏书,都把矛头指向郭圣通,如果阴丽华的母亲、弟弟被杀,郭圣通对此一点关系都没有,为何刘秀为了安慰一个人而重伤另一个人。废后的时候刘秀的对郭圣通的言语我并不认为是污蔑,也许有夸张,但程度应该不会太大。作为一个皇帝他总不能在全天下面前说谎吧,那他以后的威望何在。而且除一两个外都没有人反对,这情形太诡异了。刘秀还在郭圣通去世以后的葬礼上弄得鸡飞狗跳,”及太后尸柩在堂,雒阳吏以次捕斩宾客,至有一家三尸伏堂者“。这不像是刘秀对一个“无大过“的人的态度。
郭圣通不但被废,而且还被休,好像在古代,被休弃是一件比打入冷宫还令人屈辱的事情。而且她的晚年生活如果有过的很好,刘荆也不会说”太后失职,别守北宫,及至年老,远斥居边,海内深痛,观者鼻酸“。
我并不是说郭圣通狠毒,只是说在刘秀与阴丽华的步步紧逼之下,可能她不会坐以待毙,将所有的希望依靠在刘秀的一念之间及皇后无过不得废这些虚渺的事上,她肯定有所行动的。可能她做的事情都是没法说出来的,比如建武十七年刘秀生病,郭圣通可能乘此延缓就医,并把持朝政,准备太子登基,等等这些说出去也不能说郭圣通错的事(纯属YY)。
我觉得史书对郭圣通和阴丽华都描写的比较少,可能一些事情作者自己都不知道,但是刘秀对郭圣通的态度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越说越觉得我没有依据了,第一次发帖,诚惶诚恐,希望资深者给予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