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营镇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方法,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实施“小块并大块”农村土地整治整合,按照“蔚营模式”积极探讨土地流转新思路。目前,该镇15个行政村3万余亩土地正式对外公开招标。
“土地的有序流转,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我镇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解决了多数因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造成的土地闲置和抛荒,同时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也能从种田大户那里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3月22日,杨营镇党委书记孔祥华在该镇召开的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对与会的20余名村支书说。
2013年8月份开始,在杨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蔚营村“第一书记”马保军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探索,历时5个月完成了全村土地流转工作。“一开始,农民都不愿流转土地,因为有些农民的耕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因此他们每年农忙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不太影响外出打工,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重,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另外,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也不愿长期将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孔书记介绍说。
现如今,该村土地按照每亩8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和经营能手,大量农民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一部分富于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部分则自己做起生意,当上了“小老板”。大规模机械化催生了现代农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种地时候相比,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村文化广场热闹起来,每天都会有群众踏着音乐扭两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杨营镇共辖50个行政村,人口近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3万余亩,土地耕作呈现地块零散、地类多样、地理地貌复杂等特点。为解决农村土地地块细小、分散,不利于耕种管理的问题,该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挂钩,引导农户把分散的土地流转出来并出租给大公司,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等投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土地资源向工商企业、农技人员和种养经营能手流转和集中。
目前,该镇已有刘普桥、张庄、高庄等15个村开展土地整治整合,共实施土地整治整合面积为3万多亩。前期群众征集意见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流转土地集中招标工作。(郝美想)
“土地的有序流转,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我镇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解决了多数因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造成的土地闲置和抛荒,同时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也能从种田大户那里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3月22日,杨营镇党委书记孔祥华在该镇召开的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对与会的20余名村支书说。
2013年8月份开始,在杨营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蔚营村“第一书记”马保军带领全村群众积极探索,历时5个月完成了全村土地流转工作。“一开始,农民都不愿流转土地,因为有些农民的耕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因此他们每年农忙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不太影响外出打工,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重,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另外,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也不愿长期将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孔书记介绍说。
现如今,该村土地按照每亩8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和经营能手,大量农民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一部分富于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部分则自己做起生意,当上了“小老板”。大规模机械化催生了现代农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种地时候相比,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多元。村文化广场热闹起来,每天都会有群众踏着音乐扭两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杨营镇共辖50个行政村,人口近5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3万余亩,土地耕作呈现地块零散、地类多样、地理地貌复杂等特点。为解决农村土地地块细小、分散,不利于耕种管理的问题,该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挂钩,引导农户把分散的土地流转出来并出租给大公司,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等投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土地资源向工商企业、农技人员和种养经营能手流转和集中。
目前,该镇已有刘普桥、张庄、高庄等15个村开展土地整治整合,共实施土地整治整合面积为3万多亩。前期群众征集意见已经完成,现正在进行流转土地集中招标工作。(郝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