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若有朋友已发过,那算我重复,见谅。
(时间:2003年5月12日;地点:窦唯车内;Y:颜峻,D:窦唯)
Y:我给今天的访谈起了一个题目,叫做《除了喝茶,中国人还有什么更high的事情》。我先来解题——依据我个人的经验:从上中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方设法,想要摆脱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奔着西方的所有新鲜的东西而去,包括开始听摇滚乐,看现代派的文学,等等等等。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和我没关系,我根本不了解它是什么,我其实只是想摆脱所处的环境。到了这几年,才突然发现我是一个中国人,突然感觉到我身上有一种DNA,或者说自己跟这个地方、跟古代的一些东西、跟延续到现在的一些东西是有关系的。这两年我在看一些事情、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这样一个角度——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你的音乐,正好也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了中国的信息。这就是这个题目的由来,而这句话是我从杰克·克鲁亚克的小说中找到的。
Y:好,我开始提问题。《一举·两得》你觉得问题在哪儿?有什么缺陷?
D:……我现在只剩下来听了,已经说不出什么了。听的(次数)太多,同时又是身体力行的结果。我总在听,最近几天,我在家画画时也听。各种心态都有,审视的、欣赏的,最近这一闹“非典”,又有点怀旧的。
Y:你是不一定乐队的召集人吗?
D:我觉得大家有缘吧。
Y:“不一定”后来还玩过吗?
D:没有,从深圳(2001年圣诞)之后一直到现在。
Y:为什么?
D:深圳那次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无论是台上台下。有了那个结局,就像当初的《雨吁》似的,译乐队有了《雨吁》之后,它就饱和到一定程度了,就到了必须得——怎么说呢,有所停顿也好,转换方式也好。不然的话,就成了一味的重复,那样的话就失去了乐趣。
Y:那,后来2002年你和王晓芳、文斌组建的暮良文王乐队呢?
D:那是深圳之后,我作为一个蠢蠢欲动者的一种方式。
Y:“暮良文王”的双张专辑还没发吧?
D:还没找到门路。
Y:下午我列出来几个词。第一个是“梦”,第二个是“幻”,第三个词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梦,无论是专辑《黑梦》还是之前你的做梦乐队,它是一个通俗的词,是进入内心的一道门。“幻”就更深、更有境界,这是指你后来在专辑《幻听》前后的状态。但我们可以说“幻”还是一个太容易吸引人的词,这个境界还没有真正到火候。我在找一个词,能用到现在你的情况里……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D:你听过《雨吁》吗?里面有一首《语虚·何以言之》。在我感觉,现在甚至说已经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彼此也不知所云,各有各的境界。具体到专辑里,所谓歌词的部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我觉得这样倒也扣了《语虚·何以言之》的题目……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Y:……你参加fm3乐队,是在不一定乐队之前之后?
D:之后。
Y:在fm3乐队里你负责哪一部分?
D:我们只做了一个《镜花缘》(注:见窦唯音乐简历)。我是键盘,张荐也弹键盘,但他有时候还玩笔记本电脑。
Y:《镜花缘》配乐是2001年夏天的事。“暮良文王”是2002年的事,没有演出,只是录音,而且现在也结束了?
D:对。
Y:那现在呢?
D:现在?不一定啊现在。哈哈。
Y:哈哈……“暮良文王”你觉得圆满吗?
D:只能说它成型了,圆满嘛——95%吧。
Y:从“梦”到“幻”,再到今天超越幻觉的过程——从摇滚乐,或者说一些有章法可遵循的形式一直过渡到到没有章法可遵循,尤其是不一定乐队以后,到fm3,再到“暮良文王”,你自身肯定有一个东西在变、在成长。那么是什么在变呢,或者说怎么样变呢?
D: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感觉不到吗?要用语言说出来,对于我这很难。要么言多语失,要么词不达意,要么空谈动嘴——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幼儿失学。古训讲:误处皆因不学。我就反观自己,一路走过来,我觉得误处真是很多。说到学生,学这项生活内容似乎从上学的时候,就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我坚信,这不是咱们找借口。当然跟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是和客观还是有关系——这就属于典型的语虚。
Y:要说学,其实中国人缺的太多。说到音乐,我们听到的东西很多,但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系统的。一个声音、一个效果、一个音色或者是一个演奏技巧,源头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听了。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把所有东西,歌特、实验电子乐、hip-hop……全都听过来。但听完以后我们还是不知道一个声音的来龙去脉,而且会浪费很多时间,以为自己发明了一个东西,可实际上那套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够用的或者不好用的。学,当然不能说做音乐一定要上学什么的,而是自己用学的方法和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一个音乐家应该有自己的世界。
D:支离破碎还不够准确,应该叫误导。我感觉我们受了很多误导。单说音乐的,从小到大,我觉得从音乐教育到后来自身的喜好、与人的合作、接触到的人、涉及到的音乐创作,我觉得都有误导的成分。
Y: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事情的?
D:这我说不清。2000年差不多吧,再往前一点,应该是《幻听》之后吧。
Y:在这之后,就开始放弃那种有章法可循的音乐、所谓的现成的音乐形式了?开始跟自己对话、交流,去发掘自己?
D:至少“文王”带给我的启示是: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物。说到音乐本身,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只要你是随心的,只要你是由心而发的,同时具备表现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说技术的高低深浅——你完全可以自己来制定所谓的技术。我就是这样。我没必要一定要用那样的……如果说“那样”会迎来人们的赞同或者喝彩,我也去那样做,那我可能就偏了。“文王”做完后我们自己都很吃惊。但当时就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Y:随心,这几年我想你在心上面下的功夫更大。
D:这个,谁都是这样吧。谁还没有一颗心呢。
Y:……我在想,咱们来点什么通俗的问题吧。你做饭做得怎么样?
D:有机会的话,你尝尝。反正能吃,能吃饱。
Y:你一个月花多少钱?或者一天花多少钱?
D:不知道,没有计算过。没想过。
Y:就是说生活比较没有计划,但是能够控制局面?
D:对。
Y:你在《一举·两得》里,有一段反复地说着“control”(控制)。在所有的作品里,你都有很强的控制力,这好象是你的一个“场”。我忘了是谁说的,你在演奏,在和其他乐手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很强的控制力。
D:对,你这么说我不反对,在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必须得有这种控制力。
Y:但这种控制和老崔的控制是不一样的。你实际上是在用精神上的,那种潜在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沟通。
D:我不敢说是不是精神上的,但我觉得一定是情理上的。音乐也有它的情理,你不可能一味地用力。尤其是在“不一定”这种玩的形式下,要是一味的那样,谁也玩不下去。必须要有调剂,而这种调剂必须要靠控制来转换。
Y:《一举·两得》专辑里有18首曲子,全部是即兴的吗?在无数次即兴中间选录出这些?
D:所有18首全部是即兴。
Y:在录这个之前玩了多久?
D:今天还有另外一个朋友问了同样的问题。“不一定”的产生其实是有它的背景的。乐队这些人其实多年以来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以我为例,每次party之后,必定得往台上冲。这个“冲”的意思是什么呢?随便、造、高兴,大家来!对于我来说是时间的积累,到“不一定”这里就得到了大家的呼应,同时呼应出一个有模有样的东西。以往的那些即兴,只不过是没有保留下来;保留下来进行筛选,进行——就是单听,就是看它能不能听、有没有存在的道理的话,应该还有很多。
Y:当时不是还在给《寻枪》做配乐吗?《一举·两得》里有一半曲子是这样的吧?
D:《寻枪》在这两张中只是某些片段。
Y:当时有没有专门想过,“现在专门给《寻枪》来一段,这首在电影的什么位置用”?
D:我们给《寻枪》做音乐的时候,是对着电影画面做的。因为就我的理解,电影音乐还是要以电影为先,以影像为先,音响为辅,音响辅助影片的情绪、段落、发展的状况来制定。我们的方式就是这样,对照画面,对照它的情节来做呼应。只不过后来没有得到导演的认可。即便导演没有认可,但我们觉得它完全也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作品,它有它的独立性。
Y:而且在“不一定”这个时间段里,它始终是在即兴的……前面说到了“学”,最早,你受到的音乐教育是民乐,然后是摇滚乐自学成材是吧?我是想说,在“学”的过程之后,你现在还有没有有意识地学一些东西。
D:我觉得我现在不是在有意识地学什么东西。我现在更想有意识地做什么东西。“不一定”,甚至《雨吁》,还有后面的“文王”,是我有意识地做一些东西。所谓学以致用,你不能光学,光学那永远没有你自己。从事这种类型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判断,就没有你自己的发言权。
Y:我想你不会愿意把“不一定”称为一个爵士乐队吧。
D:正像一句广告词所说,“中国人自己的可口可乐”。哈哈。
Y:哈哈。那你听过ECM公司的那些边缘爵士吗?气质上你们是像的。
D:听这类的音乐,其实给我的启发就是,音乐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只要它是真实的,那就有存在的可能。我说的这个真实,它是在乐理当中的——我说的乐理,不是指那种学院的乐理。我相信咱们听国外的唱片——不敢说多,至少是有一些吧——就从这一些当中,给我的感觉,我们其实原来受很多的禁锢。有些人,他其实根本就不是做音乐的人,但他有一些地位,他用这个地位来教导你也好、如何你也好,说白了就是误人子弟,他没有从本质上去解释做音乐的道理。我希望的是……现在这张专辑的发行,对“不一定”来说是一件好事。它的好在于:让人们听到,现在除了歌曲以外,音乐有它自身的存在形式。不能说全是以歌曲的形式,只有歌曲才叫音乐。而且不要放进去太多的思想也好,这个那个也好,让太多音乐以外的东西搀杂在音乐当中。但是,这些以外的东西,有时候是那么的没有基础,甚至是一种误导,甚至是千篇一律;这是第一。第二,它让人们去想,音乐有很多种可能,有很多种做法。玩,只要是靠谱的话,就可以玩到一定的程度,形成一定的形态。“文王”也是这样。
Y:但是对听众来讲,“文王”可能会更难接受一些。
D:我跟你说吧,“文王”特适合现在——人们都在家里。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就能够听进去。“文王”不是那么不能听,而且绝对有可听的成分,我很自信地说,至少有80%。它特别适合现在,那种氛围驱使人静下来。强劲的节奏,给我感觉真是已经穷途末路了。人们不过是跟着摇头晃脑,完了有一些所谓的感觉而已。但是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跟时下这种局面对比起来,你说?
Y:但是你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有一次你们在西安演出的时候,你让当地的媒体很不高兴,说你没唱歌,不负责任,居然跑去打鼓了。
D:就像我们在深圳演出。第一天是一万多人来,决不夸张,因为是在一个露天公园,整个公园都满了。第二天呢,锐减到了几百人。观众已经长期形成一个习惯,你得唱首歌!你唱的时候还得——说搔首弄姿也好啊,是如何如何也好,你得让我看到我所习惯的那种状态,我才认为你如何如何。否则的话,我将对你不屑,甚至不齿……我这种心态形成差不多是从《幻听》开始。《幻听》时还不是那么强烈吧,反正是有了。包括下来之后有人这么问我:你为什么会向观众挑衅?他这么一问,我好象才意识到:我似乎有这么一个挑衅的潜意识。反过来讲,你看到电视当中晚会组织的观众,你就知道,这一帮所谓的导演完全是在愚弄观众。一摇旗,“欢呼!”。也甭管和音乐、歌曲有什么关系。
Y:观众现在只想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预先已经想好了的东西。现在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恐惧,害怕出现一个东西让他感到陌生、不相信自己。不过还好,《一举·两得》发出来以后,相信情况会改观。反正,唱歌你是不会再唱了,对吧?
D:我更希望自己是歌唱。在没有找到要歌唱什么的时候,我只能语吁(双关《雨吁》)。而《雨吁》至今未能与众人谋面,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我觉得我做了,它有成果,我自己问心无愧,我心安理得。一、我做了尝试;二、相对来讲我还比较满意。《雨吁》音乐咱们先不说,就词来讲,就文字的部分,相对我之前的文字,我觉得我有提升,同时我希望,我奢望它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之所以说奢望,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太难了。
Y:先发《一举·两得》,如果后面再发《雨吁》的话,要比先发《雨吁》再发《一举·两得》效果更好。
D:可能是有所谓策略这么一说。只是对于我来讲都一样,只不过有一个顺序的颠倒就是了。但是就整体而言,我相信如果《雨吁》可以发的话……倒是无关紧要。你看过《雨吁》的词吗?你明白多少?
Y:40%吧。
D:我来给你解释我的用意吧。就是《雨吁》这一首。“潸浩饫泪”,潸是潸然泪下;浩是浩浩荡荡;饫是一种饱和,是倾盆大雨那种气势。因为什么呢?“肓诜君众”,肓是病入膏肓;诜是纭纭众生;君是君子——如果还有的话;众,众人。“弆殇落”,弆是隐藏;殇是《***》的殇,你还有印象吧?然后,“落”,“雨吁”。“症悻祟意”,症是病症;悻,怨恨;祟意我忘了,但是这整个意思你应该能知道了吧。“诩诤朗斡”,诩是自诩、自夸;诤是诤执;朗,明朗;斡,斡旋;就是自己跟自己斡旋,哈哈。“惶瞠目妄惊喜”,惶论;瞠目结舌;企盼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所说的喜忧参半、对未来的未知。“几或言勖”,从字音上听好象是劫难之后或许有延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字面上,是几个的几,或许的或,言语的言,这个勖是一个鼓励的意思。下面是“令旺书筲笙筝/夭武”,书,书本;筲,笙,筝,翩翩起舞。“少暮”,少暮就是林大人,林则徐,少暮就是他的字,又称暮公;放在这里就是因为有所谓的毒品之说,当初林大人禁的是毒,但是你说现在,对吧?“影音遮雾”,就这四个字。“须校士噤讳猖”,校是校正、纠正;士,仁人志士的士;猖就是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如何如何了——所谓的士吧。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Y:你后来一直看古书是吧?
D:我一直有这个爱好,从上学时候起。你记不记得《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当初上学的时候,有四门课是我的四大爱好,包括现在也是——音、体、美、文。什么“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我感觉至少不适合我。这个文字的来源,我也是来源于音乐。因为四声在以往——说来都是难以启齿——受洋文的升降影响特别大。典型的例子:(唱)今儿个老百姓啊,真呀真高兴。他把兴,四声,唱成了形,二声,一挑,为了配合所谓的某种西洋乐风吧。这种例子我想,是不胜枚举的。
Y:四声要比英语的升降更复杂。
D:应该说各自有各自的魅力,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只不过到《雨吁》的时候,我不愿意完全摒弃咱们今天开篇时你讲的东西,你说你意识到你是一个中国人,对吧。你不愿意完全举双手去向外来的这种东西做妥协。或者你发现,这种妥协,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拙劣。
Y:它并没有必要性。
D:它并没有使出你所长的东西,我觉得是这样。那么你看,《雨吁》是我相对以往那些作品而言,就文字而言发音最准确的一辑。我几乎没有什么跑音。当然我这么说不是绝对的,当中还是有,在之后我听的时候发现,还是有。《雨吁》的这段言辞之后,到“文王”,在这段时间,我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如果做的话,肯定还是会持续《雨吁》的这种形式。与其那样的话,我觉得——话不在多,转而取向……
Y:“尽在不言中”。这句话被用滥了,但是这句话非常好。“不言”是一种更彻底的言。
D:所谓“不言”非“无言”……
访谈附记
打通电话,约时间,窦唯说那就当机立断吧。于是我吃过晚饭就打车奔复兴门而去。在车里,窦唯看见采访机,有点意外,因为虽然说好是访谈,但恐怕他还是更愿意随便聊天。在我的坚持之下,采访机最终还是一直开下去了。那天,窦唯家那幢楼出了一个非典病人,我们的话题,也就不时扯到这上面去,心理、人性、变态电视晚会……谈话经常陷入漫长的停顿,因为我们两个都在自己的思路上享受着。直到喝完4瓶啤酒、去了一趟三里屯,回来后才算谈兴渐浓,直到滔滔不绝,直到昏昏欲睡。这是我做过的最累的一次采访,因为一,抽了太多的烟,二,我们一开始就一致同意语言不是交流的最好途径,这等于说访谈是没有意义的。
若有朋友已发过,那算我重复,见谅。
(时间:2003年5月12日;地点:窦唯车内;Y:颜峻,D:窦唯)
Y:我给今天的访谈起了一个题目,叫做《除了喝茶,中国人还有什么更high的事情》。我先来解题——依据我个人的经验:从上中学的时候,就一直在想方设法,想要摆脱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奔着西方的所有新鲜的东西而去,包括开始听摇滚乐,看现代派的文学,等等等等。但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和我没关系,我根本不了解它是什么,我其实只是想摆脱所处的环境。到了这几年,才突然发现我是一个中国人,突然感觉到我身上有一种DNA,或者说自己跟这个地方、跟古代的一些东西、跟延续到现在的一些东西是有关系的。这两年我在看一些事情、想一些事情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这样一个角度——我是一个中国人。而你的音乐,正好也让我强烈地感觉到了中国的信息。这就是这个题目的由来,而这句话是我从杰克·克鲁亚克的小说中找到的。
Y:好,我开始提问题。《一举·两得》你觉得问题在哪儿?有什么缺陷?
D:……我现在只剩下来听了,已经说不出什么了。听的(次数)太多,同时又是身体力行的结果。我总在听,最近几天,我在家画画时也听。各种心态都有,审视的、欣赏的,最近这一闹“非典”,又有点怀旧的。
Y:你是不一定乐队的召集人吗?
D:我觉得大家有缘吧。
Y:“不一定”后来还玩过吗?
D:没有,从深圳(2001年圣诞)之后一直到现在。
Y:为什么?
D:深圳那次是一个圆满的结局。无论是台上台下。有了那个结局,就像当初的《雨吁》似的,译乐队有了《雨吁》之后,它就饱和到一定程度了,就到了必须得——怎么说呢,有所停顿也好,转换方式也好。不然的话,就成了一味的重复,那样的话就失去了乐趣。
Y:那,后来2002年你和王晓芳、文斌组建的暮良文王乐队呢?
D:那是深圳之后,我作为一个蠢蠢欲动者的一种方式。
Y:“暮良文王”的双张专辑还没发吧?
D:还没找到门路。
Y:下午我列出来几个词。第一个是“梦”,第二个是“幻”,第三个词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梦,无论是专辑《黑梦》还是之前你的做梦乐队,它是一个通俗的词,是进入内心的一道门。“幻”就更深、更有境界,这是指你后来在专辑《幻听》前后的状态。但我们可以说“幻”还是一个太容易吸引人的词,这个境界还没有真正到火候。我在找一个词,能用到现在你的情况里……我这么说你能明白吗?
D:你听过《雨吁》吗?里面有一首《语虚·何以言之》。在我感觉,现在甚至说已经失去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途径,所呈现出来的形态就是彼此也不知所云,各有各的境界。具体到专辑里,所谓歌词的部分,是没有太大关系的。但我觉得这样倒也扣了《语虚·何以言之》的题目……我这么说你明白吗?
Y:……你参加fm3乐队,是在不一定乐队之前之后?
D:之后。
Y:在fm3乐队里你负责哪一部分?
D:我们只做了一个《镜花缘》(注:见窦唯音乐简历)。我是键盘,张荐也弹键盘,但他有时候还玩笔记本电脑。
Y:《镜花缘》配乐是2001年夏天的事。“暮良文王”是2002年的事,没有演出,只是录音,而且现在也结束了?
D:对。
Y:那现在呢?
D:现在?不一定啊现在。哈哈。
Y:哈哈……“暮良文王”你觉得圆满吗?
D:只能说它成型了,圆满嘛——95%吧。
Y:从“梦”到“幻”,再到今天超越幻觉的过程——从摇滚乐,或者说一些有章法可遵循的形式一直过渡到到没有章法可遵循,尤其是不一定乐队以后,到fm3,再到“暮良文王”,你自身肯定有一个东西在变、在成长。那么是什么在变呢,或者说怎么样变呢?
D:作为一个旁观者,你感觉不到吗?要用语言说出来,对于我这很难。要么言多语失,要么词不达意,要么空谈动嘴——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幼儿失学。古训讲:误处皆因不学。我就反观自己,一路走过来,我觉得误处真是很多。说到学生,学这项生活内容似乎从上学的时候,就没有留下什么好的印象。我坚信,这不是咱们找借口。当然跟自身也有很大关系,但是和客观还是有关系——这就属于典型的语虚。
Y:要说学,其实中国人缺的太多。说到音乐,我们听到的东西很多,但都是支离破碎的、没有系统的。一个声音、一个效果、一个音色或者是一个演奏技巧,源头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但是我们都听了。可以在一个月的时间里面把所有东西,歌特、实验电子乐、hip-hop……全都听过来。但听完以后我们还是不知道一个声音的来龙去脉,而且会浪费很多时间,以为自己发明了一个东西,可实际上那套方法已经被证明是不够用的或者不好用的。学,当然不能说做音乐一定要上学什么的,而是自己用学的方法和态度,建立起一个系统。一个音乐家应该有自己的世界。
D:支离破碎还不够准确,应该叫误导。我感觉我们受了很多误导。单说音乐的,从小到大,我觉得从音乐教育到后来自身的喜好、与人的合作、接触到的人、涉及到的音乐创作,我觉得都有误导的成分。
Y: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事情的?
D:这我说不清。2000年差不多吧,再往前一点,应该是《幻听》之后吧。
Y:在这之后,就开始放弃那种有章法可循的音乐、所谓的现成的音乐形式了?开始跟自己对话、交流,去发掘自己?
D:至少“文王”带给我的启示是:它是一个很简单的事物。说到音乐本身,我觉得没那么复杂,只要你是随心的,只要你是由心而发的,同时具备表现它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说技术的高低深浅——你完全可以自己来制定所谓的技术。我就是这样。我没必要一定要用那样的……如果说“那样”会迎来人们的赞同或者喝彩,我也去那样做,那我可能就偏了。“文王”做完后我们自己都很吃惊。但当时就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Y:随心,这几年我想你在心上面下的功夫更大。
D:这个,谁都是这样吧。谁还没有一颗心呢。
Y:……我在想,咱们来点什么通俗的问题吧。你做饭做得怎么样?
D:有机会的话,你尝尝。反正能吃,能吃饱。
Y:你一个月花多少钱?或者一天花多少钱?
D:不知道,没有计算过。没想过。
Y:就是说生活比较没有计划,但是能够控制局面?
D:对。
Y:你在《一举·两得》里,有一段反复地说着“control”(控制)。在所有的作品里,你都有很强的控制力,这好象是你的一个“场”。我忘了是谁说的,你在演奏,在和其他乐手一起玩的时候,都会表现出很强的控制力。
D:对,你这么说我不反对,在我们一起玩的时候,必须得有这种控制力。
Y:但这种控制和老崔的控制是不一样的。你实际上是在用精神上的,那种潜在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沟通。
D:我不敢说是不是精神上的,但我觉得一定是情理上的。音乐也有它的情理,你不可能一味地用力。尤其是在“不一定”这种玩的形式下,要是一味的那样,谁也玩不下去。必须要有调剂,而这种调剂必须要靠控制来转换。
Y:《一举·两得》专辑里有18首曲子,全部是即兴的吗?在无数次即兴中间选录出这些?
D:所有18首全部是即兴。
Y:在录这个之前玩了多久?
D:今天还有另外一个朋友问了同样的问题。“不一定”的产生其实是有它的背景的。乐队这些人其实多年以来都是在这个圈子里摸爬滚打。以我为例,每次party之后,必定得往台上冲。这个“冲”的意思是什么呢?随便、造、高兴,大家来!对于我来说是时间的积累,到“不一定”这里就得到了大家的呼应,同时呼应出一个有模有样的东西。以往的那些即兴,只不过是没有保留下来;保留下来进行筛选,进行——就是单听,就是看它能不能听、有没有存在的道理的话,应该还有很多。
Y:当时不是还在给《寻枪》做配乐吗?《一举·两得》里有一半曲子是这样的吧?
D:《寻枪》在这两张中只是某些片段。
Y:当时有没有专门想过,“现在专门给《寻枪》来一段,这首在电影的什么位置用”?
D:我们给《寻枪》做音乐的时候,是对着电影画面做的。因为就我的理解,电影音乐还是要以电影为先,以影像为先,音响为辅,音响辅助影片的情绪、段落、发展的状况来制定。我们的方式就是这样,对照画面,对照它的情节来做呼应。只不过后来没有得到导演的认可。即便导演没有认可,但我们觉得它完全也可以单独的作为一个作品,它有它的独立性。
Y:而且在“不一定”这个时间段里,它始终是在即兴的……前面说到了“学”,最早,你受到的音乐教育是民乐,然后是摇滚乐自学成材是吧?我是想说,在“学”的过程之后,你现在还有没有有意识地学一些东西。
D:我觉得我现在不是在有意识地学什么东西。我现在更想有意识地做什么东西。“不一定”,甚至《雨吁》,还有后面的“文王”,是我有意识地做一些东西。所谓学以致用,你不能光学,光学那永远没有你自己。从事这种类型的事情,没有自己的判断,就没有你自己的发言权。
Y:我想你不会愿意把“不一定”称为一个爵士乐队吧。
D:正像一句广告词所说,“中国人自己的可口可乐”。哈哈。
Y:哈哈。那你听过ECM公司的那些边缘爵士吗?气质上你们是像的。
D:听这类的音乐,其实给我的启发就是,音乐的可能性真是太多了。只要它是真实的,那就有存在的可能。我说的这个真实,它是在乐理当中的——我说的乐理,不是指那种学院的乐理。我相信咱们听国外的唱片——不敢说多,至少是有一些吧——就从这一些当中,给我的感觉,我们其实原来受很多的禁锢。有些人,他其实根本就不是做音乐的人,但他有一些地位,他用这个地位来教导你也好、如何你也好,说白了就是误人子弟,他没有从本质上去解释做音乐的道理。我希望的是……现在这张专辑的发行,对“不一定”来说是一件好事。它的好在于:让人们听到,现在除了歌曲以外,音乐有它自身的存在形式。不能说全是以歌曲的形式,只有歌曲才叫音乐。而且不要放进去太多的思想也好,这个那个也好,让太多音乐以外的东西搀杂在音乐当中。但是,这些以外的东西,有时候是那么的没有基础,甚至是一种误导,甚至是千篇一律;这是第一。第二,它让人们去想,音乐有很多种可能,有很多种做法。玩,只要是靠谱的话,就可以玩到一定的程度,形成一定的形态。“文王”也是这样。
Y:但是对听众来讲,“文王”可能会更难接受一些。
D:我跟你说吧,“文王”特适合现在——人们都在家里。只要你能静下心来,就能够听进去。“文王”不是那么不能听,而且绝对有可听的成分,我很自信地说,至少有80%。它特别适合现在,那种氛围驱使人静下来。强劲的节奏,给我感觉真是已经穷途末路了。人们不过是跟着摇头晃脑,完了有一些所谓的感觉而已。但是那种感觉是什么样的感觉?跟时下这种局面对比起来,你说?
Y:但是你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有一次你们在西安演出的时候,你让当地的媒体很不高兴,说你没唱歌,不负责任,居然跑去打鼓了。
D:就像我们在深圳演出。第一天是一万多人来,决不夸张,因为是在一个露天公园,整个公园都满了。第二天呢,锐减到了几百人。观众已经长期形成一个习惯,你得唱首歌!你唱的时候还得——说搔首弄姿也好啊,是如何如何也好,你得让我看到我所习惯的那种状态,我才认为你如何如何。否则的话,我将对你不屑,甚至不齿……我这种心态形成差不多是从《幻听》开始。《幻听》时还不是那么强烈吧,反正是有了。包括下来之后有人这么问我:你为什么会向观众挑衅?他这么一问,我好象才意识到:我似乎有这么一个挑衅的潜意识。反过来讲,你看到电视当中晚会组织的观众,你就知道,这一帮所谓的导演完全是在愚弄观众。一摇旗,“欢呼!”。也甭管和音乐、歌曲有什么关系。
Y:观众现在只想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预先已经想好了的东西。现在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他恐惧,害怕出现一个东西让他感到陌生、不相信自己。不过还好,《一举·两得》发出来以后,相信情况会改观。反正,唱歌你是不会再唱了,对吧?
D:我更希望自己是歌唱。在没有找到要歌唱什么的时候,我只能语吁(双关《雨吁》)。而《雨吁》至今未能与众人谋面,这不由得又让我想到了……我觉得我做了,它有成果,我自己问心无愧,我心安理得。一、我做了尝试;二、相对来讲我还比较满意。《雨吁》音乐咱们先不说,就词来讲,就文字的部分,相对我之前的文字,我觉得我有提升,同时我希望,我奢望它能够被人们所理解。之所以说奢望,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太难了。
Y:先发《一举·两得》,如果后面再发《雨吁》的话,要比先发《雨吁》再发《一举·两得》效果更好。
D:可能是有所谓策略这么一说。只是对于我来讲都一样,只不过有一个顺序的颠倒就是了。但是就整体而言,我相信如果《雨吁》可以发的话……倒是无关紧要。你看过《雨吁》的词吗?你明白多少?
Y:40%吧。
D:我来给你解释我的用意吧。就是《雨吁》这一首。“潸浩饫泪”,潸是潸然泪下;浩是浩浩荡荡;饫是一种饱和,是倾盆大雨那种气势。因为什么呢?“肓诜君众”,肓是病入膏肓;诜是纭纭众生;君是君子——如果还有的话;众,众人。“弆殇落”,弆是隐藏;殇是《***》的殇,你还有印象吧?然后,“落”,“雨吁”。“症悻祟意”,症是病症;悻,怨恨;祟意我忘了,但是这整个意思你应该能知道了吧。“诩诤朗斡”,诩是自诩、自夸;诤是诤执;朗,明朗;斡,斡旋;就是自己跟自己斡旋,哈哈。“惶瞠目妄惊喜”,惶论;瞠目结舌;企盼惊喜,这个惊喜就是我们所说的喜忧参半、对未来的未知。“几或言勖”,从字音上听好象是劫难之后或许有延续下去的意思,但是字面上,是几个的几,或许的或,言语的言,这个勖是一个鼓励的意思。下面是“令旺书筲笙筝/夭武”,书,书本;筲,笙,筝,翩翩起舞。“少暮”,少暮就是林大人,林则徐,少暮就是他的字,又称暮公;放在这里就是因为有所谓的毒品之说,当初林大人禁的是毒,但是你说现在,对吧?“影音遮雾”,就这四个字。“须校士噤讳猖”,校是校正、纠正;士,仁人志士的士;猖就是那种自以为是,自以为如何如何了——所谓的士吧。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Y:你后来一直看古书是吧?
D:我一直有这个爱好,从上学时候起。你记不记得《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当初上学的时候,有四门课是我的四大爱好,包括现在也是——音、体、美、文。什么“学会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我感觉至少不适合我。这个文字的来源,我也是来源于音乐。因为四声在以往——说来都是难以启齿——受洋文的升降影响特别大。典型的例子:(唱)今儿个老百姓啊,真呀真高兴。他把兴,四声,唱成了形,二声,一挑,为了配合所谓的某种西洋乐风吧。这种例子我想,是不胜枚举的。
Y:四声要比英语的升降更复杂。
D:应该说各自有各自的魅力,各自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只不过到《雨吁》的时候,我不愿意完全摒弃咱们今天开篇时你讲的东西,你说你意识到你是一个中国人,对吧。你不愿意完全举双手去向外来的这种东西做妥协。或者你发现,这种妥协,只会让你变得更加拙劣。
Y:它并没有必要性。
D:它并没有使出你所长的东西,我觉得是这样。那么你看,《雨吁》是我相对以往那些作品而言,就文字而言发音最准确的一辑。我几乎没有什么跑音。当然我这么说不是绝对的,当中还是有,在之后我听的时候发现,还是有。《雨吁》的这段言辞之后,到“文王”,在这段时间,我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方式。如果做的话,肯定还是会持续《雨吁》的这种形式。与其那样的话,我觉得——话不在多,转而取向……
Y:“尽在不言中”。这句话被用滥了,但是这句话非常好。“不言”是一种更彻底的言。
D:所谓“不言”非“无言”……
访谈附记
打通电话,约时间,窦唯说那就当机立断吧。于是我吃过晚饭就打车奔复兴门而去。在车里,窦唯看见采访机,有点意外,因为虽然说好是访谈,但恐怕他还是更愿意随便聊天。在我的坚持之下,采访机最终还是一直开下去了。那天,窦唯家那幢楼出了一个非典病人,我们的话题,也就不时扯到这上面去,心理、人性、变态电视晚会……谈话经常陷入漫长的停顿,因为我们两个都在自己的思路上享受着。直到喝完4瓶啤酒、去了一趟三里屯,回来后才算谈兴渐浓,直到滔滔不绝,直到昏昏欲睡。这是我做过的最累的一次采访,因为一,抽了太多的烟,二,我们一开始就一致同意语言不是交流的最好途径,这等于说访谈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