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子婴吧 关注:3,777贴子:290,845
  • 16回复贴,共1

【煮酒论史】“春秋五霸”在历史上的确切所指新说(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郑樵


1楼2013-12-23 12:45回复
    “春秋五霸”在历史上的确切所指新说
    孙景坛
    提要:本文对中国古代史上的十几种“五霸”说,和现在史学界的最流行的两种“五霸” 说——“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提出了批评。认为:“五霸”的判别,在时限上应以《左传》所载的“齐桓始霸”和宾媚人所说的“ 五伯之霸也”为准;在人选上应以被时人曾“许之为霸”为据。这样,“五霸”应是“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
    关键词:五霸 左传 宾媚人 齐桓 晋文 晋襄 秦穆 楚庄
    “五霸”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常识,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两千年来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说法有十几种,人头多达十五个。现在,史学界的说法仍有两种:一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另一为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而《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权威典籍,对“五霸”词条的解释则是二说并存,莫衷一是。这个问题似乎成了千古之谜。不过,笔者认为:只要详加研究,这个千古之谜是不难解决的。下面,笔者想对此谈点新看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楼2013-12-23 12:45
    回复
      4、“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说。如《白虎通·号篇》说:“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阖庐也。”
      5、“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白虎通·号篇》说:“或曰‘五霸’谓: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也。”赵歧《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 皇霸》、高诱《吕氏春秋·当务》和《淮南子汜论篇》注,陆德明《左传·成二年》释文、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司马贞《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索引等,从之。
      6、“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说。如颜师古《汉书·诸王侯表序》注说:“此五霸谓:齐桓、宋襄、晋文、秦穆、吴夫差也。”
      在这六种说法中,从之者较多的有两说,无从之者的有三说;人头十一个,其中完全相同的仅有二人,即齐桓、晋文;十一人有八人在春秋,有三人在夏商二代。
      第二个时期是“五霸”的考订时期。此时史学界开始对以往的“五霸”说进行了新的审视,有人同意以往的说法,有人则提出了新的“五霸”说。这时的“五霸”说有五家(本文由于篇幅有限,其考订一律从略):
      1、“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说。如何燕泉,见《疑耀》卷一;王端履的《重论文斋笔录》;陈立《白虎通疏证》卷二等。


      4楼2013-12-23 12:46
      回复
        2、“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张萱的《疑耀》卷一;毛奇龄的《四书剩言》;吴汉翃的《春秋提要》等。
        3、“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阎若璩《四书·释地三续》。
        4、“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说。如全祖望《鲒崎亭集外编》卷36。
        5、“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说。如近人朱起凤《辞通》卷十九祃韵“五霸”?酢?br>
        这时的“五霸”说与以往相比,考订掉了三种说法,新增加了两种说法,人头也由原来的十一人增加到了十五人。但总的说来,这是期的“五霸”说较之以往无重大改观。
        第三个时期是对传统“五霸”说进行深人研究的时期。这时期的“五霸”说只有两种:
        1、“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说。如杨伯峻先生的《孟子·告子》注。
        2、“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说。如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一书。
        这一时期的“五霸”说与传统相比,由过去的八种说法骤减到了两种,人头也由十五人减到了七人,不过这时没有提出新说法。
        以上所提到的只是关于“五霸”的单一的说法,事实上,自古及今,“五霸”问题还有许多并存的说法:第一时期,如《荀子》、高诱的《吕氏春秋》注,应劭的《风俗通义》、班固的《白虎通》等;第二时期,如顾炎武的《日知录》和蒋炯的《重论文斋笔录》等;第三时期,如《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另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学术以及政治气候的变化,“五霸”的最流行的说法也不一:如古代是儒学统治时期,所以清代以前最流行的说法为杜注《左传》中的“昆吾、豕韦、大彭、齐桓、晋文”与赵注《孟子》中的“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二说。自近代以,来由于《荀子》之被重新发掘,而且据现代人证明,其自然观接近唯物主义。所以,《荀子·王霸》中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一说的呼声顿高,以致发展到了与赵注《孟子》的“五霸”说平分秋色的地步。然则这都是赶潮人的鬼把戏,非有科学之依据。


        5楼2013-12-23 12:46
        回复
          二、解决”五霸”问题的科学途径
          “五霸”问题如何解决?笔者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溯源求本,回到“五霸”一词最先提出时的意义上去探索。只有把“五霸”放回到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才能真正得到解决,离开了当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是搞不清“五霸”究竟为谁的。
          “五霸”一词最先提出的背景是什么?请看《左传》成二年:“晋师从齐师,入自丘舆,击马陉。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
          齐、晋交战,齐败。齐侯派宾媚人到晋请和,晋提出了苛刻的灭亡齐国的条件,宾媚人在辩驳中要求晋以“四王”、“五霸”为榜样,接受宝物和割地,不要灭亡齐国,后来晋同意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五霸”一词的是宾媚人,时间是鲁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并且,在宾媚人搬出了“五霸”以后,真的说服了晋国,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这说明“五霸”当时在各国诸侯的心目中确有说服力。
          由此,我们可以说,“五霸”早在成公二年就已出现了。或者换句话说,“五霸”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应在成公二年以前。因此,到成公二年以后去找“五霸”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将“晋悼公、吴阖闾、吴夫差、越勾践”排斥在外。同时,晋景公也要排斥在外,因为宾媚人在讲这番话时,对象是晋人要求晋以“五霸”为榜样,显然景公不是“五霸”,若他是“五霸”,宾媚人是不可能那样讲的。如果说“五霸”的下限若定在晋景,那么与晋景以下有关的“五霸”说如《荀子·王霸》的“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白虎通·号篇》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颜师古的“齐桓、宋襄、晋文、晋襄、晋景”、全祖望的“齐桓、晋文、晋襄、晋景、晋悼”等说法,则都不能成立。这样,“五霸”说就由传统的八种说法一下子锐减成三种说法,人头也由原来的十五人减至十人。


          6楼2013-12-23 12:46
          回复
            接着,让我们来看“五霸”的上限。应当指出,“霸”字在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庄公十五年:“春,复会焉,齐始霸也。”这里的“始霸”,不仅指齐刚成为霸主,更重要的指齐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霸主,在齐之前,史籍中是没有霸字。或者换句话说,在齐之前,中国历史上没有霸,霸是自齐桓公开始的。
            《白虎通》为什么会肯定“昆吾、大彭、豕韦”是“五霸”呢?这里可能有两个因素:一是对宾媚人讲的“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有所误解。认为,“五霸”应与“四王”相对,“四王”代表三代,故“五霸”亦应分属于夏、商、周;二是根据《国语·郑语》的“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认为,这是夏、商存在过霸的铁证。其实,宾媚人的话并没有人员上的对应关系,讲的只是一种三代与“五霸” 之间在统治思想上的承续关系;另外,其对《国语·郑语》中那句话的理解也不对,请看该话的上下关系:
            “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制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其后皆为王公侯伯。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佐制物于前代者,昆吾为夏伯矣,大彭、豕韦为商伯矣。当周未有。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主动稽,则商姓鄥、郐、路、逼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 □=苜+歧,上下结构)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翳之后也。伯夷能处于神以佐尧者也,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者也。其后皆不失祀而未有兴者,周衰其将至矣。”


            7楼2013-12-23 12:47
            回复
              这是史伯的话。背景是:西周后期之幽王时代,郑桓公“为司徒,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以逃?”(1)史伯给他作了详细分析,上面只是史伯分析当中的一小段。这里,史伯立论的主题是,“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 ”虞、夏、商、周都是如此,只有祝融在夏、商有为伯者。而至周时就没有了。但据以上的立论推测,祝融之后,在周衰以后可能会有倔起者,而这个倔起者大概会是“蛮芈”。另外,史伯还谈及了伯益、伯翳的`后代,并同时做了些预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史伯在谈到“昆吾、大彭、豕韦”时,宗旨不是在讨论其是霸与不是霸的问题,而是上古名门望族之后的兴衰问题。因此,这里的“伯”不能当霸讲,而只能当夏、商、周三代的封爵“公、侯、伯、子、男 ”的“伯”讲。况且,霸字晚出,既不见于甲骨文、金文,也不见于《尚书》、《诗经》,怎么能妄断“昆吾、大彭、豕韦”当时为霸呢?然而,应劭在《风俗通义·皇霸篇》却演绎说: “谨按《春秋·左氏传》,夏后太康娱于耽乐,不修民事,诸侯僭差,于是昆吾氏乃为盟主,诛不从命,以尊王室。及殷之衰也,大彭氏、豕韦氏复续其绪,所谓‘王道废而伯业兴矣’者也。”但这在历史上毫无根据,只是自我作古而已。
              郑庄公是霸吗?郑在东周初期虽最桀骜不驯,它不但灭了虢、郐等国,而且公然与周天子对抗,以致“周郑交质”。但由于郑是小国,四处强敌,国内矛盾又尖锐,在霸业上一直没有实性质的进展,所以《左传》与时人对其从未以霸相许。他怎么能算“五霸”呢?郑庄公确有称霸的野心,但终其身不过是争霸序幕中的一个枭雄。
              这样,齐桓之前的昆吾、大彭、豕韦、郑庄等四人也要排除掉。同时,与这四人有关的“ 五霸”说,如《白虎通》的“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和朱起凤的“郑庄、齐桓、晋文、秦穆、楚庄”等说,亦应排除。“五霸”说就由上面的三种只余下了一种,人头也由上面的十人减至六人,“五霸”就应在这六人之中。


              8楼2013-12-23 12:47
              回复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淫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又:宋在泓水战败,“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获则取之,何有于?
                因此,宋襄公怎么能算“五霸”呢?这样与宋襄公有关的这种“五霸”说也就难以成立了。
                由此可见,传统上“五霸”说虽多,没有一个能站住脚的,难怪先贤们争论了两千多年,都未有结果。那么,“五霸”究为哪五个人呢?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探寻。
                查《左传》可知:时人明确以霸相许的共有四人:“齐桓、晋文、晋襄、秦穆”。如庄公十五年说齐桓,“始霸也”;僖公二十七年说晋文,“取威定霸”、“一战而霸”;昭公三年追述晋文、晋襄说,“昔文、襄之霸也”;文公三年说秦穆,“遂霸西戎”。可见,这四人都应属“五霸”之列无疑。
                “五霸”的另一人是谁呢?就是楚庄。关于楚庄的霸如何理解?虽然《左传》对此未有明载,但事实上是用旁证来回答的。楚庄成就霸业的标志是晋、楚的“邲之战”。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邲之战”。战前,霸主名义上仍属晋,但晋自襄公以后,其霸主地位已名存实亡。楚自成王开始,国力渐强,至庄王时则更加强盛。楚庄效法齐桓、晋文,做了许多改革,请看战前晋国的士会对楚的分析: “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蒍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


                10楼2013-12-23 12:47
                回复
                  士会认为:不要同楚战。栾书也有相同的看法。但是,晋国的先縠却不同意,坚持说:
                  可见,晋不与楚战,就是承认了楚是霸主;同楚战,若败,楚就更是霸主了。先縠极力要
                  肯定楚庄王是霸主,还有另一个最有力的旁证,就是《左传》成公十八年明载:晋悼公“ 所以复霸也”。“悼公复霸”,说明晋在文、襄之后,确曾失霸,失的霸落到哪里去了呢?再回头看看上面晋、楚的“邲之战”,楚庄为霸的事实就无可置疑了。
                  至此,我们可以结论说:史学界争论了两千多年的“五霸”问题,现在可以斗胆地划个句号了,中国古代的“春秋五霸”的确切所指应是,“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因为在“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之外,我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再也找不出曾被时人称之为霸的第六个人了。


                  11楼2013-12-23 12:48
                  回复
                    第二,《墨子·所染》的“五霸”说,虽与《荀子·王霸》的说法相同,但无法印证《荀子·王霸》中的“五霸”说是对的。诚然,《所染》说过:“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句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从时间上来讲,墨子早于荀子,墨子的时代距“五霸”也较近,但具体涉及到《所染篇》,情况就不同了。《所染》非是墨子手迹,乃后学穿凿,这是任何一个读《墨子》的人都有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以,《所染篇》极有可能是墨子后学因循《荀子》所致。因此,金先生用《墨子·所染》来证明《荀子·王霸》的“五霸”说是“先秦旧说”亦难于成立。搞乱“五霸 ”问题的罪魁是荀子,而不是墨子。
                    第三,《荀子·王霸》的“五霸”说与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五霸”一词的背景不合。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五霸”一词是鲁成公二年,那时“吴阖闾、越勾践”的爷爷也许才会吃奶,他们两个有什么资格奢占“五霸”的席位呢?
                    自荀子开了一个坏头以后,接着班固在《白虎通》中一下子列举了三个“五霸”说:即“ 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自此,各家纷纷提出自已的“五霸”说,弄得“五霸”说满天飞,后来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四与蒋炯在《重论文斋笔录》卷四中,又把“五霸”区分为“三代五霸 ”与“春秋五霸”,认为:“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为“三代五霸”,“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春秋五霸”,二说可同时并存。但这些“五霸”说由于缺乏科学依据,所以谁也说服不了谁。他们在批评别人“五霸”说时虽慷慨激昂,轮到论证自已的看法时,都张口结舌。


                    13楼2013-12-23 12:48
                    回复
                      后人在“五霸”问题上的理解错误是多方面的。第一,他们不懂“五霸”与“霸”的关系。“五霸”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霸”则比“五霸”的外延更广。在中国春秋史上,“五霸”只有五个人,而“霸”则有多个人,即不仅包括了“五霸”在内,而且包括了“五霸”以外的“霸”。就拿《左传》来讲,以“霸”相许的除“五霸”外,还有晋悼公亦称之为“霸” ,后来《史记》又以“霸”许越勾践等。于是,当后人每看到“霸”的时候,就想将其纳入“ 五霸”的范畴,如“齐桓、晋文、秦穆、楚庄、越勾践”等“五霸”说的错误既是如此。
                      第二,训诂上的错误。春秋以后,由于“伯”、“霸”通假,汉古文家便将《国语·郑语》中的“昆吾为夏伯,大彭、豕韦为商伯”中的“伯”训为“霸”,三代“五霸”说即“昆吾、大彭、豕韦、齐桓、晋文”的错误即源于此。
                      第三,他们另立“霸”与“非霸”的标准。如有人把以前史家或时人未曾许以“霸”者,如郑庄、宋襄等都纳入了“霸”的范畴,并将其扩大为“五霸”。“五霸”的“郑庄、晋文、秦穆、宋襄、楚庄”等说的错误即源于此。
                      第四,他们另立“五霸”标准,如“齐桓、晋文、楚庄、昊阖闾、越勾践”说的根据是:1 、“五霸”是中原地区前后相继的霸主,故排除了秦穆;2、“五霸”是在整个中原地区争霸过程中,霸业最显著者。故不列晋襄。其实历史上的“五霸”的真正含义,只是说:东周或春秋时期,在诸侯争霸最激烈的时代,中原地区相继出现的四个与西戎地区出现的一个被各诸侯们所承认的五个霸主,或者说在诸侯争霸最激烈的时代,中国大地上所涌现出来的五个霸主。这里不局限于中原地区,也未有霸业的显与不显之别,如孟子曾说“五霸桓公为盛”,可见还有霸业平常者。怎么能重新加入地区与霸业标准呢?
                      以上理解错误归结到一点,就是他们都离开了历史上提出“五霸”一词的具体情况,完全根据自已的臆想来空谈“五霸”。要知道,现在是在讨论历史上的“五霸”,而不是我们后人心目中自已想象的“五霸”,若讨论历史上的“五霸”,就只有一个,若是我们后人心目中的 “五霸”,则可有多个,乃至无数个。离开了当时具体的历史情况来空谈“五霸”,“五霸” 问题永远无解。但只要一回到《左传》成公二年以前,与齐桓首创霸业之后的历史时期,“五霸”问题就会明白如画——“齐桓、晋文、晋襄、秦穆、楚庄”,“五霸”舍此其谁也?!


                      14楼2013-12-23 12:48
                      回复
                        注:
                        (1)《国语》:《郑语》。
                        (2)(3)(4)《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宣公十二年;宣公十二年。
                        (5)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第1版,第201页。
                        (本文完稿于1987年发表于《南京社会科学》1994年4月。于南京“困 陋 斋”)


                        15楼2013-12-23 12:48
                        回复
                          就这个到现在都没有研究出来 还有人说郑庄公也应该进五霸


                          17楼2013-12-23 13:4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