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这种吟诵就很贴近唱歌的感觉了,但我是听不下去的,因为按照唱歌的标准来说,很不好听。气息很不够。
另一方面按照从我自己一直以为接触诗词及被熏的感触是,看不如读,读不如有气有节,并且读进感情。我是看的叶嘉莹先生一些视频讲座。给我感觉是和我理解的一样,韵律感这种东西是诗词本身所具有特殊节拍,可能和乐感一样。所以就算不懂押韵平仄,读多了自然会有那种感觉。写诗也好,作词也好,自己读的不顺口,别人读起来更费劲。
当然这都是技巧层面的东西。没有提及感情因素。
而听这些人吟诵按照普通人的立场看,没有美感,我是欣赏不到,可能层次不够。我觉得古人不一定是这样的。李白有诗云: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这句诗背后的故事也是听叶先生所讲,说晋朝将军闻咏诗声音对那个咏诗人赞赏不已等如何如何的故事,太白这样提起也间接说明着吟诵时的感觉,如果和视频中人那样感气不足的话,想来也没什么撼人力量。
另外我有猜测但没去研究,从周采民间诗歌作诗经,到汉朝乐府,诗歌诗歌,到词的出现就是和曲高歌的,吟诵与后世的戏曲演唱方法是否有联系,如果是以戏曲角度来说,那种唱白力量足够,我觉得这样去想古人吟诵的那种听觉感受可能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