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遇吧 关注:444贴子:58,307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笔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
这篇文章我构思了六个月左右,主要讲述的是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我想写的,是一部可以在轻松中了解历史的书,一部好看的历史。
仅此而已
*读书心得:这本历史书的确好看,老少咸宜,深入浅出;如果历史老师都能这样讲故事,我想会有更多的学生喜爱历史。


1楼2013-10-15 12:33回复
    这本书看过,写得是很精彩,不过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也不敢认定是真是伪。


    2楼2013-10-15 12:55
    收起回复
      读史使人明智,跟着日丽学聪明


      IP属地:江苏4楼2013-10-15 13:13
      收起回复
        不论正史野史,写史的始终是人,写出来的历史也必然是阐释的结果。个人认为,作者的笔法非常有趣,肯定也有不少富有想象力的洞见,不过其中叙史/事人对背景相关性的判断和选择、对人物内心的揭示和串讲,毕竟相当明显地属于小说笔法,所以还是当小说看为好


        IP属地:江苏7楼2013-10-15 14:28
        收起回复
          在很多的书中,朱重八被塑造成一个天生英雄的形象,于是在这样的剧本里,天生英雄的朱重八一听说起义了,马上回寺庙里操起家伙就投奔了起义军,表现了他彻底的革命性等等。
          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朱重八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一个可能会掉脑袋的决定的选择上,是绝对不会如此轻率的,如果朱重八真的是这样莽撞的一个人,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朱重八是一个有畏惧心理的人,他遭受过极大的痛苦,对元有着刻骨的仇恨,但他也知道生的可贵,一旦选择了造反,就没有回头路。
          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
          我认为这样的朱重八才是真正的英雄,一个战胜自己,不畏惧死亡的英雄。
          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是枯燥而有规律的,但这枯燥而规律的生活被起义的熊熊烈火打乱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具体打乱这一切的并不是起义军,而是那些元的官吏们。
          在镇压起义军的战斗中,如果吃了败仗,是要被上司处罚的,但镇压起义的任务又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元朝的官吏们毅然决然的决定,拿老百姓开刀,既然无法打败起义军,那就把那些可以欺负的老百姓抓去交差,把他们当起义军杀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元的腐朽官吏为推翻元朝的统治实在是不遗余力,立了大功。
          。。。。。。
          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自己不过想要老老实实的过日子,种两亩地,孝敬父母,却做不到,父母负担着沉重的田赋和徭役,没有一天不是勤勤恳恳的干活,还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躲到寺庙里不过想混口饭吃,如今又被人告发,可能要掉脑袋。
          忍无可忍
          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时,那些农民被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它的灭亡。
          这是他们的宿命。
          所以我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确实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也许不是那么厚道,他们也许有着自己的各种打算,但他们确实别无选择。
          汤和就这样成了朱重八的第一个战友。他在今后的日子里将陪同朱重八一起走完这条艰苦的道路。
          然而汤和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居然是唯一一个陪他走完这条路的人。
          *读书心得:我个人比较认同作者对朱重八同志走上造反革命道路的诠释,这个绝地反击的版本比较符合人性


          8楼2013-10-15 14:32
          收起回复
            在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中,颇不乏来自non-fiction“非虚构类”的作品,本来是哲学历史类,然而除了深刻的思想或(理当是)详实的史料之外,不仅文采斐然,也展示了卓越的想象力和非凡的情思。比如我虽然没有拜读过但知道经常被人称道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刚才特地下载了感受一下,果然文字非常生动有趣,写明史的这位料来便是师承这一笔法。


            IP属地:江苏9楼2013-10-15 14:46
            收起回复
              后 面 呢 等看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0-16 00:53
              收起回复
                不在楼中楼回复了。@今夕遇此
                回复 今夕遇此 :同意“真正的朱重八”已经消失了,这种观点。这也是我不爱看历史剧的原因。历史剧讲究真实,就算是史书记载的也未必真实,你又凭什么说真实呢?不过最近看到一句话,意思大概是,历史剧的要旨不在于还原历史,而是宣扬一种精神、立场、思想。所以我们看待历史书的话,是不是也就可以把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值得发扬的东西扩大或者重新演绎?


                14楼2013-10-17 07:57
                收起回复
                  最先与朱元璋发生冲突的是张士诚,双方从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应天后,就没消停过。。。
                  同年七月,张士诚大举进攻朱元璋控制的镇江,朱元璋早有准备,命令当时手下的王牌将领徐达和常遇春应战,大败张军于龙潭,然后猛将常遇春一路打过去,到了第二年(1357年)攻克了常州,之后在攻克宁国的战斗中,常遇春充分继承了夏侯敦受伤不下火线的精神,身中三箭(贯通伤)仍然坚持作战,又攻下了宁国。张士诚一败涂地。
                  其实张士诚的军队战斗力并不差,人数也多于朱元璋军,但却惨败,从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结论。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做出的两个决策使得他成为了最终的战争胜利者,第一个决策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充分利用了时间,不断发展自己的实力。
                  另一个决策是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中间拿谁开刀,当时大家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利用占据的江浙一带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从而与陈友谅决战。应该说这个决策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正确的,但朱元璋在此时体现了他的天才的战略眼光。
                  。。。
                  朱元璋对他的谋士们说,你们的看法是有道理的,但你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张士诚的特点是器小,陈友谅的特点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好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我就要两线作战,到时就很难说了。
                  精彩!真精彩!
                  如此之见识,此人不取天下,何人可取!
                  *读书心得:
                  1、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军事积极、发展经济、政治外交低调
                  2、天才的战略眼光:深谋远虑,不单看表面现象,更要发现(发掘)潜在危险(市场)


                  15楼2013-10-17 09:48
                  收起回复
                    刘基站了起来,长时间的等待和倾听已经消磨了他所有的耐心,他露出了自己的真面目,不再是一个好好先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刘伯温!
                    他用轻蔑的眼光俯视着这些平日自视甚高的所谓才子们,用一种几乎歇斯底里的语气大声说道:
                    “那些说要投降和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掉!你们就这么胆怯吗!现在敌人虽然强大,但却骄横,只要我们诱敌深入,使用伏兵攻击,打败陈友谅是很容易的!一味只想着逃跑的人,难道也有脸自称为臣吗?!”
                    他训斥了那些懦弱的人,并详细分析了局势,告诉所有的人,陈友谅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周围的人被他惊呆了,愣愣的看着他
                    “如果我们失去了应天,还能去哪里呢,我虽力薄,也能拼命!要走你们走,我绝不走!”
                    “我哪里也不去,誓与应天共存亡!”
                    。。。。。。
                    朱元璋为陈友谅的汉军选定的墓地是龙湾。龙湾有一大片的开阔地,汉军到此地只能上岸,而自己的军队能利用当地的石灰山作屏蔽,随时可以在后面突袭汉军。这里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
                    “此次攻击,我为总指挥,当我挥舞红色旗帜时,即代表敌军已经到达,当我挥舞黄色旗帜时,你们就要全力进攻,决战只在此时!”
                    。。。
                    这是一个战略意义上的阴谋,康茂才原先是陈友谅手下大将,后来投奔朱元璋,但他仍在朱元璋的指示下与陈友谅有着秘密接触,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一个两面间谍,是朱元璋埋在陈友谅身边的一颗棋子。
                    康茂才早已派人送信给陈友谅,说他将倒戈,建议陈友谅采取水路进攻,他将会在江东桥与陈友谅回合,并将这座唯一阻挡水军前进的桥梁挪开,让陈友谅的水军经过秦淮河直抵南京城墙之下。陈友谅大喜过望,并表示一定会在胜利后重赏康茂才,在得到陈友谅的回音后,朱元璋命令李善长连夜重造了一座石桥。
                    这座石桥将给予陈友谅最为沉重的精神打击。
                    *读书心得:
                    1、刘基:从老板角度分析问题,多年后貌似韦小宝同学有抄袭刘基同志的这一段话表忠心
                    2、康茂才:两面间谍,准确的军事情报非常关键。
                    如果康为陈友谅所用,如果陈事前了解地形(石桥)。。。


                    16楼2013-10-18 15:12
                    收起回复
                      应该说陈友谅的失败很大原因就是他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武器是最强大的,不是军队的人数,不是武器是否先进,不是强大的舰队,而是人心。
                      。。。
                      变化就在人们的心里,这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人,人们对陈友谅的评价大抵如此,从此天完的士兵们不再为了建立自己那理想的天完国打仗,他们打仗只是要拿饷银,活下去。而一支没有理想,只是为吃饭打仗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而且很不稳定。
                      陈友谅很快就会尝到恶果了。
                      。。。
                      张士诚攻击韩林儿的原因很简单,他已经于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投降了元朝,现在他是正规的元朝政府军了。和坏事做尽、做绝还敢洋洋得意的陈友谅相比,他是个软骨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之后不久,他又恢复了自己的国号吴,真是个私盐贩子啊
                      。。。
                      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往往以是否热衷于吃喝嫖赌作为标准来衡量人的好坏,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朱文正同志就一定是个坏人了。
                      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有用的坏人和无用的好人。 朱文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这也导致了他后来的悲剧,但毫无疑问的是,他是一个有用的人。 在朱元璋手下,有着很多天才将领,他们的军事才能和功绩不逊色于历史上任何名将。在这众多的将星中,朱文正是耀眼的一颗。
                      按照军事天赋和功劳,朱文正大致可以排在将领中的第五位,这并不是因为他不够优秀,而是因为他前面的四个人都是无法超越的。后面将讲述他们几位的故事。
                      与朱文正共同守卫洪都的还有一个人,邓愈,这也是个关键人物,如果要排名的话,他应该排在第六。因为他就是后来的开国六公爵之一。
                      。。。
                      至元二十三年(1363)四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的大军到达了洪都。
                      朱文正在都督府召开了最后一次全体军事会议,
                      “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在背后议论我,没有关系,我也并不喜欢你们,但此时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已在城下,诸位如要投降,可即出行,我并不阻拦,但若不走,唯有同我一途,战至城破人亡,一死方休!”
                      “诸位珍重,望来日以富贵相见。”
                      将领们听到了这句话,都抬起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朱文正的眼中竟似含着泪水。什么都不用说了,对于这些在刀口上度日的人来说,他们很明白目前的形势,他们不喜欢朱文正,不喜欢他的放荡不羁,但他们明白,现在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他们分别向自己驻守的城门走去,对于他们中间的很多人来说,那里就是生命的终点。
                      所谓战友,就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四月二十四日,陈友谅发动了进攻,洪都战役开始。
                      。。。
                      二十七日,对抚州门最猛烈的进攻开始了陈友谅的士兵们在后退必斩的威逼下,向抚州门发动了冲击,由于城楼上的箭弩和木石太猛,攻城木无法使用,士兵像发疯一样,用手中兵器猛砍城墙,居然把城墙冲出一个十余丈的大口子(豆腐渣工程),大凡到了这个时候,城门的指挥官会下令后撤,进行巷战,但名将邓愈用他自己的方法告诉了我们城墙是怎样炼成的。。。
                      这种火枪给陈友谅的士兵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震慑,一时不敢进攻,邓愈不愧为名将,他知道汉军很快就会卷土重来,没有呆板的去修理城墙,而是迅速的用树木修建了临时城墙——木栏。
                      这种随机应变的细节最能反应将领的水平
                      。。。
                      朱文正此时正确分析了战场形势,带领主力亲自赶来增援,守军士气大振,与汉军死战,朱文正考虑到城墙如果不修好,迟早抵挡不住对方的进攻,便命令一边作战,一边修城墙。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陈友谅也认识到抚州门的城墙是一个绝好的突破机会,他亲自督战,务求必克。
                      陈友谅和朱文正就在不远的地方对望,当他看到守军的勇猛,才感觉到自己可能错误的估计了朱文正的能力。
                      这场惨烈的战役,从早上打倒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早上,朱文正的施工队修好了城墙,汉军见攻城无望,终于退去。
                      此战是开战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战,双方以命相博,最后的胜利属于朱文正,但他的损失也极为惨重,自己也负了伤。
                      回去一定要宰了那个承包抚州城墙工程的家伙,我相信这是朱文正最想做的事情
                      *读书心得:
                      1、人会变(张士诚),人心也会变(陈友谅军队)
                      2、衡量人的标志:公德(有用和无用)和私德(好和坏)
                      3、洪都战役让我想起常德保卫战


                      17楼2013-10-18 17:29
                      收起回复
                        顶一下


                        18楼2013-10-18 22:19
                        收起回复
                          钢铁战士朱文正
                          朱文正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了,他在陈友谅大军到来前做好了部署,八个门来回转,督促将领做好准备工作,作战之时,他总是穿着盔甲睡觉,一有危险,他要立刻起身,带领自己手下那点少得可怜的兵力去增援,是名副其实的救火队员。
                          当领导真不容易啊!但他确实坚持下来了,他用他顽强的意志抵抗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把他们阻拦在城下,完全无法动弹。
                          顽强的意志是可以战胜强大敌人,朱文正证明了这一点
                          。。。
                          洪都战役打了一个多月,朱文正以豆腐渣工程的城墙和有限的士兵与陈友谅的无敌舰队反复较量,靠着他的军事天才一直支撑了下来。。。
                          六月,陈友谅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朱文正敏锐的军事嗅觉告诉了他自己,洪都的抵抗已经接近了极限。再也不能拖延了,他派了一个人去找朱元璋。这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他的名字叫张子明
                          张子明从洪都出发,去找朱元璋,为了保险起见,他白天不赶路,而是找地方睡觉,晚上趁人少才出发(有点类似倒时差)。这种没有效率的走路方法,使得他走了半个月才到应天找到朱元璋。。。
                          朱元璋问张子明朱文正的情况,张子明是个聪明人,他没有说朱文正撑不住了之类的话,而是说:陈友谅来了很多人,但死伤已经十分惨重,而且出师时间过长,粮食差不多了,如果你出兵的话,一定能击败他。(师久粮乏,援兵至,必可破)。朱元璋听了这话后,十分高兴,马上派人去庐州让徐达班师(早干什么去了),准备决战!
                          然后他告诉张子明:你先回去吧,我准备准备,不久就去洪都不久是多久呢?
                          朱元璋接着说:让朱文正再坚持一个月,一个月后我就到了!
                          一个月?到时朱文正的骨头可能已经拿去敲鼓了!
                          张子明的勇气
                          话虽如此,张子明还是上路了,这次为了赶时间,他日夜兼程,谁知到达湖口时,被陈友谅的士兵擒获,陈友谅亲自接见了张子明。
                          。。。
                          张子明连忙说,我合作,我合作。
                          于是,陈友谅派人押着张子明到了洪都城下,让他对城内喊话,让城里的人投降张子明连声答应,走到城下,大声喊道:“请大家坚守下去,我们的大军马上就到了!”
                          陈友谅傻眼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柔弱的读书人有这样的胆量,气急败坏,拿刀杀了张子明。他这才明白,这个书生并不怕死,只是他的使命没有完成,他还不能死他还一直记得张子明临死前那嘲弄的眼神
                          更让他不安的是,从他的将领们的眼神中,看到的是对这个读书人的敬佩。
                          *读书心得:
                          1、张子明的勇气: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人书写的,帝王之争虽然瞩目,但平凡的小人物之不平凡的行为更让人感动。弘扬、学习、传承这种精神才是成史读史的关键 @山明疑有雪
                          2、钢铁战士朱文正:虽私德不正但于公是楷模,有污点也有亮点,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


                          19楼2013-10-21 12:19
                          回复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决战,决定的不仅是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命运,也决定着天下人的命运
                              在这场决战中,没有正义与邪恶的区分,胜利的人拥有一切,失败的人失去一切
                            这场决战没有规则,没有裁判,这些东西在胜负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对决战双方而言,胜利就是阿弥陀佛,胜利就是原始天尊,胜利就是四书五经,胜利就是仁义道德!
                            决一死战吧!
                            成王!
                            败寇!
                            元末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在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大批勇猛的将领,这之中又以朱元璋将领为最强,这些人各有专长,如徐达善谋略,李文忠善奔袭,常遇春善突击,冯胜善侧击,朱文正善防守。但要说到勇猛,天下无出张定边之右!
                            。。。。。。
                            陈友谅陷入了绝望,不但是军事上的绝望,也是人生的绝望,一直以来的行为模式告诉他,只要心黑手狠就能获得一切,但事实就摆在眼前,看上去不堪一击的洪都守了三个月,看上去柔弱不堪的张子明居然不怕死。
                            难道我错了?
                            不,不可能,这只是意外,我不会错的!
                            但是之后的事情,却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手下的左右金吾将军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朱元璋。
                            陈友谅听到这个消息后,愤怒掩盖了他所有的理智,他下令凡是抓到朱元璋的士兵和将领,就地处决!
                            而朱元璋得知此命令后,却下了一道相反的命令,凡是抓到陈友谅军的俘虏,一律好好对待,然后放走。
                            这两道命令的发布彻底断送了陈友谅的军心。士兵们对陈友谅极其不满,纷纷逃亡。
                            。。。。。。
                            陈友谅阴险毒辣,他的将领们比他还要阴险毒辣。陈友谅迷信暴力统治一切,他的将领们比他更迷信暴力。
                            当他的生存基础--暴力,被人掀翻后,他也就没有任何底牌了,等待他的只有灭亡
                            饱经风霜的张学良曾经用他一生的经历对日本的年轻人说:不要相信暴力,历史已经证明,暴力不能解决问题。
                            我相信,这就是陈友谅失败的根本原因。
                            。。。
                             值得一提的是张定边,他把对陈友谅的忠诚保留到了最后,部分履行了他当年结拜的诺言,他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去干了朱元璋原先干过的工作,出家当了和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似乎要和朱元璋斗气,一口气活到永乐十五年(1417)才死,年一百岁,朱元璋死后,他还活了二十年。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诸位可以借鉴,遇到恨透一个人,想要拿刀去砍人的时候,用张定边的事迹勉励一下自己,不要生气,修身养性,活得比他长就是了。
                            我们回头来看陈友谅的一生,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毫无疑问,陈友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但在那个乱世里,他的行为法则却是当时通用的选择。如果要生存下去,这似乎又是必然的选择,他的错误在于将这种法则发展到了极致。直到走火入魔的地步,迷信暴力,不讲基本的信义,使他丧失了人心。
                            但他又是一个真正的枭雄,他坏事作尽,却又敢作敢当(后来的朱元璋也没有能够做到),具有极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反抗元朝统治,能够自始至终,从来没有向元朝妥协,坚持到了最后。
                            从这个角度看,他也是条好汉。
                            可惜,在这个乱世里,他只是个枭雄,真正的英雄是朱元璋。
                            。。。。。。
                            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两千年的起义只是为了一块土地!
                            不是农民就是地主!别无选择!


                            20楼2013-10-21 13:13
                            收起回复
                              最近正在看〈锦衣夜行〉的小说,写得不错,据说作者对明史很有研究。


                              IP属地:四川21楼2016-01-13 17: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