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相似的南北军事对峙时期,分别是六朝和宋金时期。南宋在许多方面都仿照六朝的做法,并对六朝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历史上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总结。出了象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等多部总结性的著作,以作为南宋在军事上的依据。
关键词:南宋;六朝;守江;守淮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6)O3一OO29一O3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相似的南北军事对峙时期,分别是六朝和宋金时期,六朝时期的军事对峙经验成为后来宋金军事对峙时的最为重要的借鉴对象。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象南宋那样重视六朝军事对峙上的经验。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南宋有多人对六朝南北对峙的军事战略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总结,从中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一、南宋对六朝军事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六朝通鉴博议》、《江东十鉴》、《江东十考》、《通鉴地理通释》、《江东地利论》、《东南防守利便》、《边防控扼形势图论》南宋和六朝在军事上具有相似性,在南宋中期以前,有多人对六朝的军事经验作了系统地研究,出了多部著作,其中,有的书是献给皇帝的,以作为当时的借鉴的依据。在南宋多种谈论南北攻防的著作中,以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最为著名。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著名史家,平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卷帙浩繁的《续通鉴长编》即其所作。至于《六朝通鉴博议》,在《宋史》388卷中只有《南北攻守录》一名,但异同无可考。《六朝通鉴博议》不同于南宋时其他几本书,是书虽详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此则得失兼陈,法戒具备,主于修人事以自强,视李舜臣所论较为切实。”【l】李焘此书,在论述南北成败之因时,涉及面颇广,在《六朝通鉴博议·序论》中,一开始就谈到自己对战争胜负的看法,“君者,胜负之主,地势、民心、兵将、事机,皆其具也。”这一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六朝通鉴博议》。在讨论六朝南北战守成败之因的数本书中,陈充、吴若的《东南防守利便》一书是最早的,是书成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当时吕祉知建康府,吕祉与通判府事吴若、安抚司准备差遣陈充共议,作《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上奏皇帝,大略谓:“立国于东南者,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今临安僻在海隅,移跸江上,然后可以系南北离散之心。”【2】李舜臣之《江东十鉴》,亦较为著名,主要谈南北之争,江淮形胜可资利用。是书主要搜辑江东战胜之迹,共记十次六朝战胜北方的典型战例,此书的特点是强调形胜在南北之争中的作用。
此书不足之处是,主观推测的较多,“其书徒作愤发语而豪无设施实际,视李仁父《六朝通鉴博议》远矣”【3】李舜臣的儿子李道传,著《江东十考》,以对其父一书作补充。李道传以为“战胜存乎备具,退守存乎人心”,继其父复考六朝备具之实,共十篇。【4】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王应麟(1223—1296年)的《通鉴地理通释》一书,虽是给《资治通鉴》中的地名作注释,其中涉及到六朝南北之争的文字较多,在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的各国攻守形势颇为精辟。关于历朝险要地形隘塞措置得失的分析,亦足为有国者成败之鉴。王应麟一书虽然是以注释地名为主,但是书旁征博引,资料详实,相对于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和李舜臣的《江东十鉴》晚出,对分裂时期各朝的军事形势分析有独到之处,对照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可看出王应麟一书对顾氏的深远影响。另外,宋朝江默,其事迹无考,只知他于边境作官四年,考古今形势,作《边防控扼形势图论》一书上进皇帝。
关键词:南宋;六朝;守江;守淮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06)O3一OO29一O3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相似的南北军事对峙时期,分别是六朝和宋金时期,六朝时期的军事对峙经验成为后来宋金军事对峙时的最为重要的借鉴对象。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朝代象南宋那样重视六朝军事对峙上的经验。出于当时战争的需要,南宋有多人对六朝南北对峙的军事战略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最为全面的总结,从中也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一、南宋对六朝军事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六朝通鉴博议》、《江东十鉴》、《江东十考》、《通鉴地理通释》、《江东地利论》、《东南防守利便》、《边防控扼形势图论》南宋和六朝在军事上具有相似性,在南宋中期以前,有多人对六朝的军事经验作了系统地研究,出了多部著作,其中,有的书是献给皇帝的,以作为当时的借鉴的依据。在南宋多种谈论南北攻防的著作中,以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最为著名。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棱人,著名史家,平生博览群书,著述颇丰,卷帙浩繁的《续通鉴长编》即其所作。至于《六朝通鉴博议》,在《宋史》388卷中只有《南北攻守录》一名,但异同无可考。《六朝通鉴博议》不同于南宋时其他几本书,是书虽详载六朝胜负攻守之迹,“此则得失兼陈,法戒具备,主于修人事以自强,视李舜臣所论较为切实。”【l】李焘此书,在论述南北成败之因时,涉及面颇广,在《六朝通鉴博议·序论》中,一开始就谈到自己对战争胜负的看法,“君者,胜负之主,地势、民心、兵将、事机,皆其具也。”这一思想,自始至终贯穿于《六朝通鉴博议》。在讨论六朝南北战守成败之因的数本书中,陈充、吴若的《东南防守利便》一书是最早的,是书成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当时吕祉知建康府,吕祉与通判府事吴若、安抚司准备差遣陈充共议,作《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上奏皇帝,大略谓:“立国于东南者,当联络淮甸、荆、蜀之势,今临安僻在海隅,移跸江上,然后可以系南北离散之心。”【2】李舜臣之《江东十鉴》,亦较为著名,主要谈南北之争,江淮形胜可资利用。是书主要搜辑江东战胜之迹,共记十次六朝战胜北方的典型战例,此书的特点是强调形胜在南北之争中的作用。
此书不足之处是,主观推测的较多,“其书徒作愤发语而豪无设施实际,视李仁父《六朝通鉴博议》远矣”【3】李舜臣的儿子李道传,著《江东十考》,以对其父一书作补充。李道传以为“战胜存乎备具,退守存乎人心”,继其父复考六朝备具之实,共十篇。【4】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王应麟(1223—1296年)的《通鉴地理通释》一书,虽是给《资治通鉴》中的地名作注释,其中涉及到六朝南北之争的文字较多,在分析中国历史上分裂时期的各国攻守形势颇为精辟。关于历朝险要地形隘塞措置得失的分析,亦足为有国者成败之鉴。王应麟一书虽然是以注释地名为主,但是书旁征博引,资料详实,相对于李焘的《六朝通鉴博议》和李舜臣的《江东十鉴》晚出,对分裂时期各朝的军事形势分析有独到之处,对照清朝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的体例,可看出王应麟一书对顾氏的深远影响。另外,宋朝江默,其事迹无考,只知他于边境作官四年,考古今形势,作《边防控扼形势图论》一书上进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