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了个皮吧 关注:58贴子:4,338
  • 10回复贴,共1

【转】念佛和天台的一心三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多年前,读到尤智表居士著作,《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中读到一切物质空、假、中三观,当时我认为这是金刚经的中心思想,后来看了介绍书,才知道金刚经的中心思想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一心三观也是佛教中十分重要的教义。
尤居士以茶杯为例分析,从茶杯的本体是瓷,瓷的本体是氢、氧、铝、矽,来说明茶杯的名字是假的,本体是空的,虽知茶杯空假,但茶杯的用还是有的,这就是中观,具备这样观点,才称得上对茶杯有合理而透彻的理解。


1楼2013-09-22 11:33回复
    一心三观的建立,不但对学佛者来说必不可少,就是用来观察一切世间事物,也是正确的观点,指导现实人生同样有很大的好处,处理问题,可以少犯错误。
    翻开《金刚经》,佛说这三句公式有20多处,从“庄严佛土,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到“所谓法相者,即非法相,是名法相”为止。从世间法到佛法都可以套用这三句公式,如“庄严佛土”是假观,“即非庄严”是空观,“是名庄严”是中观,都是说明万事万物名字是假的,本体是空的,虽明空假,不落空假二边,体则如其体,用则如等用,仍以中道观之,才合乎佛教一心三观的要求。
    中论有一首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是对金刚经三句公式明确的解释,智者大师把一心三观应用到小止观中的三止三观中去,都说明“一心三观”或“一境三谛”的理论对指导学佛者学修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把三句公式应用到世间法中,以人民币为例,可以说:“所谓人民币,即非人民币,是名人民币。”第一句是假观,人民币是假名,它的本体是空的,不过纸上画上图案,写上字,盖上行长之印罢了。人民币虽然是空是假,但其用不是没用,在商品化社会里,没有人民币,照样一样东西都买不到。肯定其作用,这叫中观。懂得钞票是假名,不当拜金主义,不要以为钞票是空的,乱化乱用,要知钞票来之不易,用掉很快,合理使用,才是中观,能用三观指导用钱,量入为出,这就是人生幸福的保证。我说学习佛教理论指导现实人生,将会带来说不完的好处。


    2楼2013-09-22 11:34
    回复
      对一心三观在世间法中应用,我也能举出好多例子来说明,如果和念佛联系起来,我的理解还非常肤浅,按照我体会念佛和一心三观是这样的:当一句阿弥陀佛念起的时候,能念之心,本来空寂,(空观)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假观)不落空假二边,就是(中观),能按,这样念去,临终佛和圣众现前,往生净土,这是中观起作用,只要这样念去,肯定不会落空。
      我的理解十分粗浅,下面摘录《弥陀圆中钞》中念佛和一心三观的开示:“别教人,先能达空,亦能达假,以我空心,而造假佛,非唯佛有,不妨心有,然以空心而念假佛,空既不空,假亦不假,非假非空,见於中道,此别教人一心持名也。圆教人能达唯心净土,弥陀本性,即真俗中,观中空假,有念无念,无非法性,无佛有佛,皆是真如,终日有念,终日无念。以无念念,念有相佛,无生而生,生而无生,此圆教人一心持名也。”念佛如果真能达到这个水平,”有念无念,无非法性,无佛有佛,皆是真如,”似乎已经证到无生法忍,难道还有不能往生的道理么?!我想品位一定也是很高的。
      再读温陵禅师开示:“如一声佛,逐了此能念体空,所念无相,即念存空观。所念之佛即应身,即心破见、思惑也。虽能念体空,所念无相,不妨能念分明所念显然,即念存假观,所念之佛即报身,即心破尘沙惑也。正当能念所念空时,即能念所念显然。正当能念所念显时,即是能念所念寂然,空假互存,即念存中观,所念之佛即法身,即心破无明惑也。”禅师这段开示,对念佛与一心三观讲得既全面又深刻,藕益大师又说:以知自心即空,得见化身佛,知自心即假,得见报身佛,知自心即中,得见法身佛。”
      藕益大师又说:“虎溪云: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亡即是中,亡照何曾有先后,一心圆绝了无踪。”悟此理而持名,则一称一念,顿圆无上菩提,纵未悟而捻珠记数,矻矻穷年,未尝不暗合道妙,全在妙境妙观之中,久久薰习,性德渐显,‘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莲宗诸祖,所以极力宏扬也。”
      从以上诸祖的开示中,从而知道悟一心三观之理,与持名念佛结合,将会起到不可思议的殊胜效果。


      3楼2013-09-22 11:35
      回复
        此念佛为理持的持名念佛,即实相念佛,本质上与天台止观,宗门参禅无异。非净宗独具的事持仗佛力的,信愿持名念佛。


        4楼2013-09-22 11:39
        回复

          一心执持名号分事持和理持
          摘自净空法师《阿弥陀经要解讲记》
          ‘然有事持理持’,一心执持名号可以分做事跟理这两大类,念佛人可以分为这两类的人。‘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特别是《阿弥陀经》,最简单,也很容易懂,所以在中国流通最广。如果以念经人数来说,念《阿弥陀经》的人最多。真正相信《弥陀经》里面讲的“有世界名曰极乐”,相信有极乐世界,这是佛说的,决定不是假的,“有佛号阿弥陀”,真正相信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他就发愿求生净土,就一心念这个佛号,这叫事持。‘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理论,对于西方世界这道理他并不懂,他只相信真的有这个事就行了。这样的人能不能往生?能往生。‘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坚决的志愿求生净土。‘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这是说他求愿往生的心非常恳切,像儿子时时刻刻想着他的母亲。这是古时候的比喻,现在儿子不想母亲的人很多,现在年头跟从前不一样。从前尤其是长年在外面旅行的人,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家乡的父母、故旧,或常常思乡。现在人没有了,现在人把故乡都淡忘了。这是一类,讲事持的。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这就是净宗常说的“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自己心造的、心变的,十方一切诸佛刹土没有一个是例外,统统是心具心造。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曾经说过,“何期自性,本来具足”,就是心具的意思,本来具足;又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就是心造的意思。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的依正庄严,都是自性变现的,就是能生万法。这是理明白了,理明了之后,他的疑惑就断了,决定不怀疑了,他就知道自己这一生应该如何去证实。理明了,这叫解悟,不是证悟,没证得,是解悟。悟后起修,悟了以后就修行。修行什么?求证悟,自己就得到真实的受用。在无量行门里面,自己真正明了,这个方法简单、容易,用的时间不长,可以能证得究竟圆满,你想想看你会选择哪个法门?其它的法门也都能够证得,时间要长,费的功夫要多,甚至于要多生多劫才能证得;这个法门简单、容易、稳当,很短的时间就能够证得究竟圆满。换句话说,理事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其它的就都不要了。
          ‘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理持的人,在事相上一天到晚拿着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跟那个事持的人没有两样。换句话说,无论是事持、理持,在现相上、样子上看没有两样,都是精进,信愿持名,精进不懈,都是这个样子。一个是明理,一个是不明理,明理信心坚定,不明理信心也坚定,所以他们的成就没有差别,一样的成就。这就是中国人所讲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理持,这两种人都成就。麻烦就是所谓半调子,既不是上智,他也不是下愚,这一类的人占多数,一生成就非常的困难。智不容易,所以古人勉励我们学愚,几个人肯学愚?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学智不容易,我们一般人学不到的,学愚行。肯学愚的人,就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肯学愚就善了。所谓是“愚不可及”,这比不上他。他真的一切都舍掉了,就是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决定往生,这是愚不可及!


          5楼2013-09-22 11:42
          回复
             一心三观: 又云“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是天台圆教之观法, 是利根菩萨所修。
              一心三观即: 于三智实在于一心中, 得一观而三观。观于一谛而三谛, 故名为一心三观。如一心有生、住、灭, 如此三相, 在一心中此观成时, 可证得一心三智。 此即圆具三观。
              大乘修行之要旨乃一心三观, 一境三谛: 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 三而一, 一即三, 是名“一心三观”。
              中论观四谛品云: 众生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之义。
              摩诃止观云:
              一空一切空, 无假、中而不空, 总空观也。
              一假一切假, 无空、中而不假, 总假观也。
              一中一切中, 无空、假而不中, 总中观也。
              此即中论所说之“不可思议一心三观”。
              三观: 空、假、中 (宗镜录):
              空观: 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 去至何处所, 毕竟无有, 净若虚空。(一切唯心所造、所现、除幻相)。
              假观: 能观、所观之境, 历历分明, 空而不空。(一切之假有能除业障)。
              中观: 所观之境, 历历分明, 而性常自空, 空不定空, 假不定假。(能除无明)。
              天台三观: (出金光明经玄义)
              空观: 离性离相。谓一念心不在内, 不在外, 不在中间, 明之为空。由观一念空, 故一空一切空; 无假、无中而不空。以三观皆能荡相; 盖空荡见、思之相; 假荡尘沙之相, 中荡无明之相; 三相皆荡毕竟空。
              假观: 无法不备。 观一念心具足一切诸法, 名之为假; 由观一念假, 故一假一切假, 无空、无中而不假。 以三观皆能立法。 盖空立真谛之法; 假立俗谛之法; 中立中谛之法; 三法皆立即是妙假。
              中观: 中即中正, 绝二边对待之也。
              观一念中, 故一中一切中, 无空、无假而不中。 以三观当处, 皆能绝待故也。
              盖言空则空外无法, 言假则假外无法, 言中则中外无法, 三皆绝待, 即为圆中。
              修中观不离空、假二观, 中谛不离真、俗二谛。 以此二义, 不相舍离, 谓空不舍假, 假不舍空; 真不舍俗, 俗亦不舍真, 圆造同时, 即是中观, 即是中谛。
              修假观须观察三假: (因成假, 相续假, 相待假)
              相续假: 谓众生心识, 念念相续, 前念即灭, 后念复生, 是名相续。 了此相续, 本无实体, 是名为假, 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故名相续假。
              相待假: 待即对也。 谓一切诸法, 各有对待, 如长短、有无、是名相对。了此一切对待之法, 本无实体, 皆是假名。 是名为假; 又如众生身中, 以生对死, 以少对老, 以男对女, 亦复如是, 是名相待假。
              因成假: 谓一切诸法, 必有所因和合而成; 如诸众生, 因于父母生成此身, 是名因成, 了达此身虚幻不实, 是名为假; 一切诸法亦复如, 是故名因成假。
              天台之意在对于别教隔历之次第三观, 而明圆教之不次第三观:
              别教: 先修空观, 破见、思之惑, 得一切智, 而证真谛之理。次修假观, 破尘沙之惑, 得道种智, 而知假谛恒沙法门; 后修中观, 破无明之惑, 得一切种智, 而证中道法身。 故三观次第而用之。
              圆教之说则不然, 三观互融即于一心, 不纵不横, 在一刹那之法, 有生、住、灭三相, 三即非三, 一即非一, 故举一观即圆具三观也。
              例: 举一空观则假中亦空, 以三观悉能荡相着故。 举一假观则空中亦假, 以三观皆有立法之义。 举一中观则空假亦中, 以三观之当处皆为绝对故。 是故: 三观只在一心, 故得二之观, 任运具三。 如是圆融三一, 修性泯绝, 非次第而入, 非并别而观, 故得三惑破于一时, 三智发于一心, 所以, 又称为不可思议之三观。
              维摩经云: 一心三观有三意:
              一. 所观: 所观之境即一念无明之心, 因缘所生之十法界。
              二. 能观: 观此一念无明之心, 圆造三谛之理。
              三. 证成: 证一念三观即是一心三智、五眼。
              古今惟天台一家立“一心三观之论目”, 其余诸教不说一心三观之旨。
              一心三观久习淳熟, 其心得住, 于行不退, 以心住行不退, 渐渐猛利, 或随顺得“真如三昧”; 或渐渐深伏微细烦恼, 或信心渐渐增长, 或速成念不退。 唯除其疑惑等等烦恼障, 重罪等障, 以及我慢等等之报障, 如是之人, 所不能入。
              大乘法要乃吾人本有之一念心, 而止观法所显即吾人“自性清净心”, 亦即“现前一念之心”, 绝诸对待, 无内无外, 无前无后, 无方隅, 竖穹三际, 横遍十方, 具足体、相、用三大。 此须依般若智而熏修, 依般若智而显体, 依般若智而妙用无穷。 此三大非一非三, 即三即一。
              体: 随缘不变, 体即真如, 生心无住。
              相: 不变随缘, 在凡不减, 在圣不增, 无住生心。
              用: 缘生无性, 翻染成净。
              随缘不变: 真如之理, 随染净缘, 变造诸法, 而其本体则不变易也, 生空即人空也。
              不变随缘: 真如之体, 从本以来, 毕竟平等, 无有变异, 不可破坏, 体恒寂静, 无一异相。
              若吾人谛观现前一念心, 能具此三大圆融, 绝对待义, 顿时即悟本心原来即是佛 !!!


            8楼2013-09-22 11:59
            回复

              为何说:“未学佛前,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心三观之理,观一切法当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实相也。
              未学佛前看山是山,这是一般凡情所见之山,不明诸法当下因缘和合,体本空,只明白山只是一座山,不能体证山之本来面目(缘起性空);比喻未修行之前,将妄想意识为人处事,在得失取舍中,忧悲喜乐中,轮回生死中,随业漂流不定中,一一不能自觉解脱,凡夫又误将生死轮回妄想之世间法当作人生正确实质的标准,也就是误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作为人生的最崇高目的,而不能自觉,乃至不能觉悟而无止尽的延续下去,换句话说,凡夫看错了,想错了,听错了,认识错了,被误导了,整个人生真正的意义,自始至终都是受业生死轮回的思想,凡夫所能了解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比喻未学佛前,看山是山。
              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这是比喻,学佛后,非常勇猛精进参禅悟道,为明心见性努力下功夫,果真有一日,此仁者恍然大悟,悟证本性,本无生灭,实相无相,本无动摇,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兹当此时,正是所谓明心见性,洞达本源,性无相无形,不可捉摸,非青黄赤白黑,非声非色非形所能言喻,正是证悟清净光明自性之刹那,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
              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证悟实相无相,是见了本体,紧接著就是能由本体起无量的妙用,当妙用时体在妙用中,当本体寂静时妙用在本体中,体不离用,用不离体;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一如;当本体寂静时,法身能遍覆大千界,本体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行者证悟到实相无相,无相无无相,圆证如来藏性,能起无量妙用。正当此时之际,假中有空中,空中有假中,中中有假空,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观实证自如,无有障碍,本体不偏不倚之中道实相义圆满具足,正所谓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此时已登上崇高圆满之境地也!
              开悟圣僧云:“大道从来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为众生被业系,四圣六凡油然生。”(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


              9楼2013-09-22 15:31
              回复
                这位师兄,建议您多看看台湾法藏法师的开示,我也刚刚在研究,法师最近提倡一种”带理念佛“,我将一篇文章转帖给您阅读看看,如下:
                天台念佛观  天台是修「一心三观」念佛,了知法界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没有可执着,也没有一个真实。虽然没有真实,但是你相信阿弥陀佛的正愿,那么阿弥陀佛的正愿就是唯一的真实。因为唯心所造、唯心所念,心即是法界,一念法界心中,若真信阿弥陀佛,那么整个法界即是阿弥陀佛,所以说:念念念佛,念念即佛!  念佛的时候,并非要你进入一般意义下所说的「禅定」,而是要我们一心「具足信、愿」、「了了分明」,久久执着、妄想渐息,则眼所见、心所缘处处都是「阿弥陀佛」。  这跟「心净国土净」纯就「理」所说的「唯心净土」不一样,而是你于外在「事」相与内心「理」体当中,皆真实的知道、看到,念阿弥陀佛与一念实相心相应、且「实有」西方极乐世界可生。  既然是跟一念实相心相应,就不必多求什么,只要这一念心专心的念出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专心念即是佛法界!不必于念佛当下更有所求。你在念佛的当下,世间一切的有情、非有情,乃至石头、草木、山、川、大海都在念佛!这是一念等于万念、万念摄于一念的念佛境界。


                IP属地:马来西亚11楼2016-10-02 15:34
                回复
                  感恩大德法布施!阿弥陀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11-02 14:24
                  回复
                    随喜赞叹法师法布施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9-01-06 20:44
                    回复
                      感恩法师法语布施功德!南无阿弥陀佛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9-01-06 2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