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太平天国兴衰成败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天京内讧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是由于某些临时因素所促成的偶发事件,还是属于无法避免的“历史的必然”?这个问题提出已久,但是至今还未解决。
一、当时的人是怎么看的
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回顾一下太平天国本身、清朝官方和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看的。他们的说法,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平天国官书《天父下凡诏书二》中记载了杨秀清所说的一段话:“小弟虽足为臣者法,但后日幼主以后,亦要法我二兄海底之量,能受臣直谏,方尽为君之道也。自古以来,为君者常多恃其气性,不纳臣谏,往往以得力之忠臣,一旦怒而误杀之,致使国政多乖,悔之晚矣!”真是不幸而言中。这话是在天京内讧的两年多以前说的。杨秀清虽然没有明说内讧必将爆发,至少可以说明,在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逐渐激化的情况下,他已经有这种预感。
清方人物张德坚《贼情汇纂》一书,在天京内讧的一年多之前,就不仅估计“不久必有吞并之事”,而且对内讧发生的情况作了预测。此书《杨秀清传》中说: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洪秀全徒存其名。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其意仿古之权奸,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又在《韦昌辉传》中说:“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吞并之事。”张德坚是清方负责收集太平天国情报的官员,他的推测自有一定的根据,而非信口开河。
当时的外国人也曾考虑到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内江之前二年,美国公使麦莲(R.M.Mclane),访问天京,他的随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在1854年6月24日的《华北先驱周报》上,认为“太平军巳占有长江,迄至鄱阳湖,或至上游更远之地。照现在形势来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他们的胜利。有之,唯内讧而已。”他并没有说内讧必然发生,但至少是可能发生,否则,他在通讯中就不会提到这一点。
如果把杨秀清的预感和张德坚的推测综合起来,正好说中了内讧爆发的情况及其后果。杨的预感是洪会杀害功臣,张的推测是大事未成,杨不致于杀洪,但杨、韦会自相残杀。事实正是洪利用韦以杀杨。而其后果也正是自毁长城。
看来,当时的人大都有此看法:内讧难以避免。也就是说天京内讧是必然的。
一、当时的人是怎么看的
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回顾一下太平天国本身、清朝官方和当时的外国人是怎么看的。他们的说法,自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太平天国官书《天父下凡诏书二》中记载了杨秀清所说的一段话:“小弟虽足为臣者法,但后日幼主以后,亦要法我二兄海底之量,能受臣直谏,方尽为君之道也。自古以来,为君者常多恃其气性,不纳臣谏,往往以得力之忠臣,一旦怒而误杀之,致使国政多乖,悔之晚矣!”真是不幸而言中。这话是在天京内讧的两年多以前说的。杨秀清虽然没有明说内讧必将爆发,至少可以说明,在领导集团内部矛盾逐渐激化的情况下,他已经有这种预感。
清方人物张德坚《贼情汇纂》一书,在天京内讧的一年多之前,就不仅估计“不久必有吞并之事”,而且对内讧发生的情况作了预测。此书《杨秀清传》中说: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洪秀全徒存其名。秀清叵测奸心,实欲虚尊秀全为首,而自揽大权,独得其实。其意仿古之权奸,万一事成则杀之自取。”又在《韦昌辉传》中说:“杨贼与昌辉互相猜忌,似不久必有吞并之事。”张德坚是清方负责收集太平天国情报的官员,他的推测自有一定的根据,而非信口开河。
当时的外国人也曾考虑到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内江之前二年,美国公使麦莲(R.M.Mclane),访问天京,他的随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在1854年6月24日的《华北先驱周报》上,认为“太平军巳占有长江,迄至鄱阳湖,或至上游更远之地。照现在形势来看,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碍他们的胜利。有之,唯内讧而已。”他并没有说内讧必然发生,但至少是可能发生,否则,他在通讯中就不会提到这一点。
如果把杨秀清的预感和张德坚的推测综合起来,正好说中了内讧爆发的情况及其后果。杨的预感是洪会杀害功臣,张的推测是大事未成,杨不致于杀洪,但杨、韦会自相残杀。事实正是洪利用韦以杀杨。而其后果也正是自毁长城。
看来,当时的人大都有此看法:内讧难以避免。也就是说天京内讧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