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serreich吧 关注:5,263贴子:36,204

关于一战的一篇好文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3-06-15 16:11回复
    一 雪 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非常简单: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Franz丨 Ferdinand)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这次暗杀并不是长期策划的惊天阴谋,完全是一个突发的偶然时间。刺杀活动也非常拙劣,但是斐迪南的愚蠢弥补了这一缺陷。
    斐迪南结束军事检阅后,和他的夫人索非亚坐在敞篷车里,驶往市政厅,道路两旁挤满了观看的群众。但是斐迪南不知道,有六个暗杀者就藏在这些人群里。车开到闹市中心的时候,一名刺客冲上前去,抛出一枚炸丨弹。炸丨弹扔的很不专业,完全没有命中目标,在车子的后面爆炸,伤着了一位军官。这位军官被炸后并无大碍。暗杀者则被当场抓获。四名缺乏敬业精神的同伙见此情景一哄而散。只剩下一个17岁的年轻刺客——普林西波仍旧留在原地,等候机会。这个时候,如果大公取消下面的活动安排,一切都不会发生了。也许格雷子爵也就不必发出那样的感喟,也许几百万人就不会横尸沙场,也许列宁只能作为流亡者客死西欧,也许希特勒只能以一个三流画家终老一生。
    历史的轨道在这一瞬间被劈成两条。
    在这两条轨道里,斐迪南做出了选择。
    他依旧驱车前往市政厅。欢迎仪式结束后,斐迪南坐车返回下榻处。命运的骰子已经掷出。他走上了死亡之路。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司机拐错了方向,不得不将车倒回。这个小小的意外决定了一切。普林西波抓住这个转瞬即逝的机会,快步走了上来,掏出一把勃郎宁手丨枪,向车内连开两枪。一枪打中了大公的脖子,一枪打穿了大公夫人的腹部。几分钟后,夫妻二人双双死去。
    这次暗杀象野火一样点燃了整个欧洲。外交官们充满活力地四处忙碌;政客和将军们关起门来召开秘密会议。他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卓有成效地让形势完全失控。
    到了7月底,一切都已不可挽回。奥匈帝国相信(或者假装相信)塞尔维亚政丨府是这次刺杀案的幕后元凶。这个指控完全是捕风捉影,但是真是假,谁也不在乎。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递交了最后通牒。后者回应得非常恭顺,但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坚定地向自我毁灭大步挺进。它在28日正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其后一周内发生的事情快得让人目眩神迷。报纸上差不多每天都要刊登一个新的宣战书。欧洲人被震惊地目瞪口呆。但此刻他们还不知道,自己所熟悉的世界即将一去不返。


    IP属地:广东3楼2013-06-15 16:12
    回复
      1914的最后一个支柱则是恶化的政治局势,这也是世界大战的直接推动力。
      从拿破仑战争之后,欧洲享受了一百年的和平(1815-1914)。在这一百年内,欧洲大国之间战争持续的时间只有三年半。(见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而这些战争的规模和破坏力也相当有限。这种长期和平要归因于英国的霸权地位。在欧洲,英国的霸权地位不是靠武力来实现的。它依赖的是主要是一种软性力量。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动者,它也是世界经济的轴心、金融体系的枢纽、欧洲秩序的协调者。它就象欧洲的太阳,所有的行星都围绕着它运转,吸收着它散发出的光和热。但是随着新工业国的崛起,民族主义的高扬,英国的霸权地位摇摇欲坠。太阳黯然失色,失去了中心的行星开始互相冲撞。星尘弥漫,无序蔓延。新的稳定系统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惨痛的代价。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个体系崩塌与重建的苦难进程。
      1914年的欧洲就是一个面临瓦解的太阳系。各种矛盾纠缠难解:德国想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国则想继续当世界霸主;俄国想得到更多的土地;法国害怕德国;奥匈帝国则害怕俄国;意大利则想要把自己mai个好价钱。
      但这些复杂的矛盾冲突并不一定会导致全面战争。战争的起源有一个发展渐进的过程。
      有人把战争的爆发归咎于争夺殖民地,这是彻头彻尾的胡说。如果殖民地的争夺能导致战争的话,那么英国和法国最有理由开战。也有人将战争归咎于金融集团的阴谋。再没有比这个更荒唐的了。如果说伦敦城的金融集团天天策划着怎么搞一次战争,好让英国经济垮掉,那只能说那些金融家疯了。美国的金融家通过给财政破产的战争国贷款,倒是可以套取一些利益。但如果硬说英国首相和德国皇帝都是摩根集团利益的代理人,那就完全是阴谋论的胡言乱语了。还有人相信外星人控制了美国政丨府,阴谋通过美国来奴役地


      IP属地:广东5楼2013-06-15 16:13
      回复
        球人呢。这两种阴谋论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为了耸人听闻而炮制出的胡话。


        IP属地:广东6楼2013-06-15 16:14
        回复
          战争的天平在慢慢逆转。
          德军撇开巴黎,试图从背后进攻德-法边境的法军,对他们形成合击之势。但是他们低估了法国军队。法国统帅部从初期的愚蠢中挣扎了出来,决心挽回局面。从各地集结而来的法军,和英军远征军一起,在马恩河迎击德军。
          9月6日到10日,在马恩河爆发了开站以来,第一场真正的血战。200万军队卷入了战斗。5天之内,伤亡人数超过50万。双方人员损失相当。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大规模的伤亡,这在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战争局势一度非常危急,但是法军付出了惊人的努力,又获得许多偶然的运气,终于将德国军队赶出马恩河。法国被拯救了。
          两个礼拜前,毛奇还骄傲地认为德国已经大获全胜,法国行将灭亡。但马恩河战役结束的第二天,他心理已经崩溃,象一只受惊的老母鸡一样张皇失措。毛奇歇斯底里地向皇帝汇报:“陛下,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这就是德国总参谋长的心智……他激动地病倒了,然后被解除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事件。在它之前,法国还没有建立稳定的战线,德国还有可能摧毁法军。圣诞节前结束这场世界大战,看上去几乎要变成现实。但是马恩河战役粉碎了这个梦想。至此,施利芬计划完全失败。


          IP属地:广东9楼2013-06-15 16:15
          回复
            俄军初期获得了不小的胜利,凭借数量优势将德军打得狼狈逃窜。但是很快,俄军开始举动失常。鲁登道夫惊奇地发现,这俄国军团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丨系,象两个瞎子一样渐行渐远。他马上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个军团。
            这个倒霉军团的指挥官是萨姆索洛夫(Samsonov)。他是一个“友善和单纯”的人,可惜友善和单纯在作战中毫无用处。萨姆索洛夫也觉察到了危险,要求暂停前进。但俄国总参谋长以蠢材所特有的乐观精神下令:“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继续进攻!”萨姆索洛夫果然没有当懦夫。他精神抖擞地将部队带到德国人的伏击圈中。接下来是坦能堡大屠杀。十五万俄军只有一万人逃出虎口。萨姆索洛夫本人由五名参谋陪同,逃往俄国边界,他因体力不支落后,最后开枪自杀。
            另一个俄国军团很快也被打得丢盔卸甲,伤亡惨重,不得不逃出东普鲁士。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了德国的民族英雄。此后,俄国军队再也没能侵入德国领土。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6-15 16:16
            回复
              俄军初期获得了不小的胜利,凭借数量优势将德军打得狼狈逃窜。但是很快,俄军开始举动失常。鲁登道夫惊奇地发现,这俄国军团彼此之间似乎毫无联丨系,象两个瞎子一样渐行渐远。他马上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其中一个军团。
              这个倒霉军团的指挥官是萨姆索洛夫(Samsonov)。他是一个“友善和单纯”的人,可惜友善和单纯在作战中毫无用处。萨姆索洛夫也觉察到了危险,要求暂停前进。但俄国总参谋长以蠢材所特有的乐观精神下令:“不要再扮演懦夫角色,继续进攻!”萨姆索洛夫果然没有当懦夫。他精神抖擞地将部队带到德国人的伏击圈中。接下来是坦能堡大屠杀。十五万俄军只有一万人逃出虎口。萨姆索洛夫本人由五名参谋陪同,逃往俄国边界,他因体力不支落后,最后开枪自杀。
              另一个俄国军团很快也被打得丢盔卸甲,伤亡惨重,不得不逃出东普鲁士。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成了德国的民族英雄。此后,俄国军队再也没能侵入德国领土。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6-15 16:17
              回复
                1916年,德国参谋总长法金汉发动了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的防御长期被法国忽视,法金汉却认为那是法国防御体系的支承点。他的目的是要迫使法国在那里投入所有兵力,榨干它最后一滴血。德国参谋长比霞飞和弗伦奇多少要更聪明一些,但是他们同样犯了错误。霞飞迷信勇气,而法金汉迷信炮火。德国大炮一直比法军更多更强,现在,法金汉相信他能用炮火创造进攻的奇迹。
                德军在凡尔登方向集结了最大最猛的火炮,8小时内向法军阵地发射了200万发炮弹。
                这是前所未有的轰炸。猛烈的爆炸让大地震撼。到处都是翻飞的泥土和巨大的弹坑。枯枝败叶裹挟着腐臭的尸体。血肉模糊的残肢断臂让人做呕。一片可怕的修罗场。
                德国人认为那里不会有任何东西活着留下来。
                但是德国人错了。黄昏时分,德国人冲进阵地,迎接他们的依旧是机关枪的扫射。但一线上幸存的法军实在太过薄弱。他们刚刚熬过了世界上最可怕的轰炸,又被喷火器烧死,被刺刀戳死,被子弹射死。那是法国人的屠宰场。德军向潮水般地涌来。当天就占领了第一道防御阵地。战线被撕裂了一个口子。德国人在瓦砾和废墟中苦战前行。4天之内,他们以巨大伤亡的代价,又共占了两道防线,向凡尔登方向推进了将近5公里。凡尔登几乎触手可及。


                IP属地:广东16楼2013-06-15 16:19
                回复
                  方都执拗地盯紧凡尔登的阵地。谁也不肯退却。法国政丨府不许法军后退一步。任何下令退却的指挥官都将受到军法审判。法国投入了所有能动用的兵力,但情形依旧万分紧急。这时,一位叫做贝当(Petain)的元帅成了法国的英雄。他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候前往组织防御。
                  贝当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将领。他并不是天才人物,但他既有组织能力,也有对现代战争的理解力。由于推崇现代防御体系,他在庸才充斥的法军指挥官中被视为另类。20多年后,他被视为法奸,处以终身监禁。但在1916年,他却是法国的英雄。在很短的时间内,贝当阻止了法军的混乱,加强了防御火力,振奋了士气。最重要的是,他整顿了凡尔登的补给。
                  凡尔登交通线多被德军破坏,唯一可用的补给通道是一条二级公路。贝当抢修了这条不起眼的公路,又组织了3900辆汽车。一个星期之内,从后方向前线输送了二十多万士兵和两万多吨物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汽车运输。
                  经过几个礼拜的努力,几个礼拜的苦熬,凡尔登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


                  IP属地:广东17楼2013-06-15 16:19
                  回复
                    其后的几个月内,德国和法国,都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青年输送到“凡尔登绞肉机”里。一百多万人倒在这台绞肉机里。法金汉要榨尽法国的最后一滴血,他几乎要达到目的。但是唯一的缺憾是:德国的血几乎也被榨干了。
                    凡尔登激烈鏖战的时候,英国军队在干什么呢?
                    英国人并没有闲着。黑格将军开始使出雷霆手段了。
                    为了支援凡尔登的法军,协约国决定在索姆河发动一场大规模进攻。让人吃惊的是,他们精心选择了一个最坚固的防御阵地做攻击目标。德国人在那里的防御阵地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到处是两层楼深的地下掩体、错综复杂的铁丝网、密密麻麻的碉堡。三道防线形成了巨大的纵深,使这里成了世界上最坚固的工事。霞飞和黑格却聪明地选择这里下刀。
                    法国军队困在凡尔登。黑格的英军成了这次进攻的主力。和法金汉一样,他也用大炮做战斗的序曲。炮火的猛烈程度毫不逊于凡尔登。无数吨的钢铁和火药倾泻到德军阵地上。但和凡尔登不同的是,深深的掩体保护了德军。德国士兵只有很少的伤亡。这种反差到底是说明了德军的运气,还是证明了霞飞和黑格的愚蠢,我很难置评。


                    IP属地:广东18楼2013-06-15 16:20
                    回复
                      英军出动了。
                      在黑格爵士的英明领导下,英国绅士们扛着60斤重的装备(里面不仅有枪支和手榴弹,甚至还有餐具和肥皂,列举出来的话洋洋大观,足证黑格爵士象沃尔玛采购部经理一样细心缜密、滴水不漏。),忽忽直喘,步履蹒跚地冲了上去。黑格将军似乎深恐德军不便瞄准,还特意让这些人肩并肩地排成整齐队列,开向战场。
                      这些英国绅士被将军们的胡说八道所迷惑。他们满以为德军已经全部死光,信心十足地向前挺进。看上去到了晚上,英军就可以在德国阵地上称心如意地使用餐具和肥皂了。但是德军偏偏不肯凑趣地死光。他们从地下掩体里爬出来,用机关枪把整齐的英国绅士们一排排地打死。阵地上布满了英国青年的尸体——和他们的肥皂在一起。
                      更糟糕的是,英国人满以为德军只有两条防线。但是他们错了。
                      左翼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退回原地。右翼拼死前行,挣扎着占领了这两条防线,却赫然发现前面还有完好无损的第三道防线。英军的沮丧可想而知。这是黑格将军所没梦想到的。他想到了手榴弹,想到了肥皂,想到了袜子,但就是没想德军到底有几道防线。
                      这简直是一场闹剧。和电影上闹剧不同的是,英国人为此涌出了真正的鲜血。6万人的鲜血。仅仅在战斗的第一天。这在英国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一天。
                      多少英国的菁华被将军的愚蠢扼杀!1914年参战的剑桥、牛津学生,一半以上都战死沙场。这些人里也许有另一个凯恩斯,另一个罗素,另一个卢瑟福。可这一切都不存在了。他们战死法国,而且往往尸骨无存。索姆河的闹剧式进攻不过是大悲剧的一个缩影。
                      不管如何可悲,战斗依旧要进行下去。接下来的几个月的单调枯燥的杀戮。残酷的战斗无休无止,直到上天悲悯地降下瓢泼大雨。泥泞和阴雨结束了人类的大屠杀。双方都缩回自己的巢穴,舔舐自己血迹斑斑的皮毛。
                      将近80万协约国士兵伤亡。德军损失54万。这是比凡尔登更大的一台绞肉机。


                      IP属地:广东19楼2013-06-15 16:21
                      回复
                        1916年是凡尔登和索姆河的年份。当1917年到来的时候,列强的血库已经濒临枯竭。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各国开始蹒跚着走向崩溃。崩溃慢也许还能期盼未来,崩溃快的或者就要灭亡。但所有的国家都在缓慢的崩溃。剩下的战史不过是崩溃者互相攀援挣扎的过程。
                        上百万青年在沙场上倒毙腐烂。上百万青年在医院里辗转哭号。人们已经看到了足够的黑暗,却看不到尽头的光明。
                        唯一能够打破僵局的,不是将军的妙计,而是技术上的革新。这一点已经有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丘吉尔当时就曾说过:要摆脱困境,只能依靠机器。他确实是一个智力极为超群的人物,具有罕见的洞察力(以及稍嫌丰富的想像力)。其思维往往走在世界的前头,以至平庸的同侪很难理解他。黑格爵士就对机器既充满了幻想,又充满了鄙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人在机器研发上走到了世界最前沿。这些英国人发明了一样伟大的武器——坦丨克。可是最初这些坦丨克很不完善,特别容易出机器故障。更糟糕的是:将军们不知道怎么使用它。伟大的发明本来应该有伟大的成果。但是英国高层决策者却浪费了它。英国人在索姆河战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坦丨克。可只用了几十辆,其中只有9辆发挥了真正的作用。这样零散的使用坦丨克是不行的。可是英国将领们就是不肯理解这一点。
                        如果索姆河战役之后,英国把庞大资源投向坦丨克生产,把成千上万辆坦丨克集中使用,战争很可能在1917年就已经结束了。可黑格他们宁愿选择更蠢笨的作战方式。
                        德国人的杀手锏则是潜艇。他们的水面部队远不是英国的对手。英国皇家舰队可以轻松地击败德国的战列舰群。但是它们却很难对付潜艇。德国人向大西洋撒出了庞大的潜艇部队。这些潜艇极大的破坏了英国的航运。英国的商船象中了魔咒一样,一艘艘地沉到海底。它的唯一缺点是把美国卷入了战争。这一点,虽然让德皇感到害怕,但他的将领们认为这不过是小小副作用,主流还是好的。


                        IP属地:广东20楼2013-06-15 16:21
                        回复
                          既然机器无法解决问题,那就只能让时间来解决了。
                          现在各国早已经说不清战争的目的了。目的早已被成吨的鲜血淹没。战斗本身成了唯一的目的。谁都知道,没有任何一片飞地、任何一个海外市场,值得用这么大的代价换取。现在列强已经不再为土地、为财富而战了,他们只为胜利而战。但胜利又是为了什么?又仅仅是为了不失败。这是疯狂的逻辑。
                          美国总统威尔逊对这个逻辑感到迷惑。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前校长习惯了对学丨生讲课,却不擅长和欧洲的恶棍们打交道。他象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有些迂腐和虚伪,缺少坚强的意志,容易受到诱惑,但却具备无可置疑的理想主义情怀。在那个野蛮岁月,这种理想主义就象金子一样可贵,但也想金子一样柔软脆弱。他向各交战国递交了一份文告,要求他们说明:到底什么目标才能使他们满足。这简直象一个老师质问他的学丨生。欧洲的恶棍们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无法回答。
                          各个国家只能慢慢走向崩溃。


                          IP属地:广东21楼2013-06-15 16:22
                          回复
                            法国士兵虽然对伙食怨气冲天,但事实上,法国人的伙食补给比德国要好。
                            德国能活到现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没有英国、俄国那样的盟友,有的只是奥匈帝国、土耳其帝国这样的垃圾小伙伴。这些小伙伴只能壮壮生色,万难拿它们派上什么大用场。德国却靠着比敌人少得多的资源,两线作战,打垮了俄国,封锁了英国,几次又差点摧毁了法国。
                            奇迹源于德国的工业潜力,也源于德国的军事系统。德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指挥、参谋体系。德国将领里当然也有蠢货。但是总体来说,德国将领要比英法的同行门高明得多。他们也犯了难以记数的错误,但他们毕竟是将领,而不是象尼维尔那样麻木不仁的鲇鱼。
                            但是奇迹的背后,是可怕的苦难。它的人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要想正常生产,就不能正常打仗;要想正常打仗,就不能正常生产。德国的资源固然不足,战时经济本来组织的也不如英法。许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独裁国家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战时经济应该更强大。其实并不是这样。英法这样的民丨主国家战时经济运转得更均衡,物资分配的更合理,人民受的经济苦难也更少。
                            何况英国人把德国封锁了个结结实实。他们用的不是潜艇,而是皇家舰队。英国政治家深谋远虑地想把德国人统统饿死。虽然他们的宏图大志没有完全实现,但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德国人固然没有大批饿死,但已经落到靠萝卜和芜菁度日的田地。1917年底,德国人分到的食品比战前要少了一半以上。这一年被光荣地称为“萝卜年”。 德国之所以能活着支撑到1918年,靠的是从俄国和罗马尼亚运来的粮食。
                            “萝卜年”是德国军队胜利的一年。法国人在哗变,俄国彻底崩溃了。英国的商船也几乎要被消灭的无影无踪。但是4月间的一个事件,足以抵消所有这些胜利。那就是:美国参战了。


                            IP属地:广东25楼2013-06-15 16:25
                            回复
                              美国参战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既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也有对英法民丨主国家的亲近感。
                              英国和美国的情感纽带根深蒂固。世界大战一打响,美国人在心理上立刻站在英国一方。几乎所有的美国人都热切希望英国获胜。美国要么中立,要么帮助英国人打仗,帮助德国打英国这种可能性根本就不存在。想一想都是罪孽。德国外交官也从没有指望过这一点。
                              可是美国人的孤立主义同样根深蒂固。华盛顿的许多政客是想要打一仗的,威尔逊总统更是满心希望到欧洲搭救英国兄弟。但是老百姓并不喜欢打仗。他们当然希望英国获胜,但他们希望舒舒服服呆在家里,一边吃早餐,一边从报纸上读到这个好消息。竞选的时候,威尔逊的喽罗们吹嘘他们的首领,说“他能让我们留在战争之外“。美国选民果然上了钩,选择了这个满脑子战争念头的和平鸽。要打破持续百年的孤立主义,需要更强大的外力,威尔逊尚无此胆量。
                              好在英国人的诡诈和德国人的愚蠢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终于提供了足够的外力。
                              老奸巨猾的英国人在美国到处散布谣言,把德国人描述成奇形怪状的野兽。德国人吃力地象做写反宣传,但徒劳无功。英国人和美国人同样的文化背景,语言又完全一样,美国人当然相信英国人的说法。
                              英国、美国的漫画家让德国人的坏形象深入人心。美国人一想到德国人,脑子里马上就跳出一个刻板的形象:翘着小胡子,带着尖顶的钢盔,满脸横肉,喜欢欺负弱小。
                              美国人震惊地了解到这些小胡子的兽行。据说德国士兵是一群疯狗。这些坏心眼的家伙在比利时割掉孩童的手指头。英国人还绘声绘色地说:德国人把刺刀戳进孕妇的肚皮,唯一的原因就是寻开心。他们把婴儿扔到天上,然后用刺刀接着。他们补充说:德国士兵奸污妇女,然后割掉她们的乳丨房——他们就是喜欢这样。这可把美国人吓着了。可是这一切都是胡说八道。根本就是编造的。德国人确实枪杀过人质,但绝没有干过割小孩手指头的坏事。
                              整个大战中,西线的交战国都还遵循基本的规则,战俘得到了照料和治疗,也没有蓄意滥杀平民的行为。但英国人撒起谎来,毫无顾忌。英国人声嘶力竭地警告美国人:要是德国打赢了战争,总有一天他们会爬过大西洋,钻到美国来割美国小孩子的手指头、美国妇女的乳丨房。


                              IP属地:广东26楼2013-06-15 16: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