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沁元吧 关注:37贴子:193
  • 7回复贴,共1

转)历史相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炎黄吧,因为所以没有要授权╮(╯▽╰)╭,但是文章相关权利仍归原作者所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05-23 19:06回复
    [图文]汉高祖刘邦并非流氓而是魅力游侠【图片】
    人生如白驹过隙,世事如白云苍狗。秦王赢政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刘邦47岁,在泗水亭亭长任上已经超过十个年头,娶妻生子,沉迷酒色,十年无所升迁,不求上进。若不是两年前去咸阳服徭役,见到秦始皇时一不留神说出来那句“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甚至难免让人怀疑,当年那炽热的“游侠梦”也早已落满尘埃。  也许,那份“游侠梦”确实曾经在漫长的泗水亭亭长生涯里无可救药地黯淡过——毕竟,那是十余年漫长的枯燥时光;毕竟,刘邦已经从血气方刚的青年逐渐步人不尴不尬的中年。要求一个踏上奔五之路的中年人继续青少年时代的激情澎湃的“游侠梦”,确实不太现实。然而两年前的咸阳之行,对刘邦尘封的“游侠梦”显然有着强烈的刺激。  梦想再次被激活。47岁这年,刘邦“夜解从所送徒”,抛弃了秦帝国体制内的小官吏身份,亡人芒砀山中,回归游侠。在即将到来的秦末风云变幻中,游侠刘邦终于得以凭借“任侠仗气”而成就了汉王朝的数百年基业。  理解汉王朝建国之路上的游侠背景,是解开汉帝国内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云的第一把,也是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因为之后所发生的一切,分封异姓诸侯、白马之盟、吕后称制、无为而治等政治命题的出发点,都基于这一点:汉帝国原本是以游侠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曾在《关于汉高祖集团的性质》一文中详细考察了刘邦集团的客、中涓、舍人、卒等组成群体,并得出结论,认为他们在秦末乱世选择与刘邦结合,是基于一种互相平等的信赖感。换而言之,这种平等的信任感的来源,正是刘邦的“任侠仗气”。这一“任侠仗气”最显著的体现,是刘邦入蜀之时,楚国与其他诸侯门下,仰慕跟从刘邦者达数万人——期间已颇有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的风范。  如果稍加留意,并不难发现,以游侠之风在秦末动乱中取得成功的,并非只有刘邦一人。王陵,曾经是刘邦游侠之路上的“兄长式人物”,同样也以游侠之身聚众数千人,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反秦力量。其他如英布、彭越等人,同样均以游侠起家,为众豪杰所推举;刘邦曾经的门主张耳,则更不必说了,乃是反秦运动中极著名的游侠领袖。可以说,当秦末乱世来临,因为秦帝国的严密法家网络而隐匿民间的战国游侠之风,趁势再度复活,并最终左右了历史的进程。  众所周知,张良、韩信均是由战国末年没落诸侯贵族转化而来的游侠。细究他们与刘邦之间的关系本末,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开始双方并未形成所谓的“君臣关系”。他们之间的联系纽带,正在于“游侠”二字。游侠间的重然诺,轻生死,于二人身上体现极为充分——张良作为诸侯信使出使刘邦,恰逢汉军败绩,岌岌可危,旁人劝张良速速离去,以免受池鱼之殃,结果却被张良以汉王与我任侠相交,此时“亡去不义”而拒绝。同样,当楚汉之争进入关键时刻,旁人劝第三方关键力量韩信乘机达成三足鼎立局势时,当年的游侠,如今的齐王韩信拒绝了这一提议,理由同样是“汉王待我极厚”,不忍背义。  因为刘邦的缘故,游侠之风,在汉初的社会生活当中相当盛行。刘邦崇拜信陵君的养客之风,所以善于养客的陈稀也因此得到了刘邦近乎无条件的信任——陈豨在为代相期间,一度“从车千乘”,门下游侠食客如云。游侠朱家敢于收留亡命游侠季布,并为之设法向刘邦求情,其间也有看准刘邦的游侠本性这一原因在其中。所谓“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所体现的,正是汉初社会对游侠精神的一种普遍认同。这种认同,是伴随着游侠刘邦,以一种游侠的方式建立汉帝国而来的——芒砀山中的流寇集团,萧何、樊哙等组成的丰沛旧人集团,是刘邦建国之路上的最基础的军事力量和组织力量,二者的初始结合方式,均带有强烈的游侠色彩。
    图片表示受机无力,每日一更^O^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05-23 19:07
    收起回复
      前几天去无锡,为“唐调”和无锡国专奔走。且不说无锡人不知道唐文治(崇安寺四大名人雕塑,没有唐文治,满城唯一有唐文治痕迹的茹经堂,从不开放,也没人知道),也不知道无锡国专(自己曾经的北大清华,完全忘记,却追捧北京的北大清华不已),就说是无锡人全知道的阿炳吧,真的是阿炳吗?
      阿炳故居,在崇安寺,四周围上白墙青瓦,一片光鲜。里面雷尊殿是新建的,新建就新建吧,里面也无雷神,毛都没有,却有一大屋子的塑料大牌展览,说了些阿炳生平的水话。
      这就是我们现在古建文物旅游衙门的先进观念。但发现一处故居古建,一律改造,把原来的拆走,换上高楼大厅,再加声光电,然后卖钱。所以北京西山的曹雪芹故居居然是一大片别墅,原来的土屋只给留下半面墙,不知这些人脑子进的是什么牌的水。还老在故居办展览,为什么不能在旁边找一水泥房子办呢?
      真实的才是最有价值的,连这点都没有了,就说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早已不把真实、真诚作为第一要义。(楼主语:所以,老师们,别再叫“冤枉啊,我也是人,要生活的”)
      我在柏林看到古建修复,周坚老师介绍说是得了联合国文物保护奖的,是把新修的和旧的完全让人一目了然,连半块砖的拼合痕迹都清清楚楚,为的是让游人知道,哪是原来的,哪是为了保护不得不重修的。就是这点得的奖。老说跟国际接轨,也不知道是接到哪儿去了。
      欧洲的老房子一般都不拆,所以大部分欧洲人仍然生活在老房子里,高楼大厦难得一见。我们,完全不知道在追求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还是我们办的世博会口号呢,怎不让国际社会笑掉大牙? ((不公平) 楼主哭死了.......)
      阿炳的住屋,倒是真的,里面的东西,都是假的,虽然说明书上说是真的。但是也有真的东西,他们不知道,就是墙上的题诗。那些用毛笔写下的诗,字很不错,显然是文人辞藻,可惜都被白灰水泥抹上,只偶尔露出几字,估计是恢复不了了。在整个屋子被抹一遍、清理一遍、堵洞封门之后,终于变成了一个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亮亮堂堂、舒舒服服的地方,于是可以开门迎客收钱了。(楼主语:有鲁迅文风........莫名其妙的悲凉)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05-24 23:41
      回复
        就是从这样的地方开始,我们拜访故老、翻检文献、查寻旧址,搜寻阿炳的痕迹,想了解那个真实的阿炳。
        在崇安寺、华彦均墓,以及很多地方,到处都有阿炳的形象雕塑,或者画像,或者其他美术作品。阿炳的形象已经尽人皆知。
        他总是穿着破衣服,躬身低头,拉着把破胡琴,脸上满是愁苦。然而,这不是真的。
        阿炳是从不低头的。 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阿炳和别的乞丐不同,他总是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尽管可能有补丁,但是他的长衫是非常齐整的。他走路从不弯腰低头,而是挺胸抬头,甚至有些后仰。(楼主语:乞丐这么有气质,不得了)
        这是给我第一个强烈的印象。自从他失明以后,他就是这个姿态。这是一种倔强的姿态呢,还是一种潇洒的姿态呢?总之绝不是怨天尤人、苦大仇深的姿态。(楼主语:苦大仇深...似乎只出现在党的作品中,怎么回事?)
        阿炳只卖唱,不乞讨。所以他并不是乞丐。别人给钱是不要的。自己的唱曲明码标价。不喜欢的人也不给唱。他卖唱的地方一般是茶楼前,唱的内容有小曲,也有新闻。唱的形式是无锡小调。
        大家都知道《二泉映月》,可是那支曲子只是阿炳自己没事时拉的,不是卖唱的曲子。卖唱的曲子一首也没有留下来。
        我们只能在无锡当地寻找。找到一种“小热昏”,就是类似这样的曲种,听一听,热闹非凡,突然明白,阿炳原来是赵本山。他在茶楼前唱的,大部分是逗笑的滑稽曲子。把街坊新闻甚至时事政治都编进去,即兴编随口唱,常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楼主语:老天啊,以前看优秀作文的时候,简直是把阿炳说得像个什么样的......贝多芬?对,就是他!)
        阿炳留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照片,是日据时期的良民证。这张照片中,阿炳笑着,英气勃发的眉毛上扬,墨镜歪戴着,露出一只眼。这个神情有点像相声里的刘罗锅了。他好像在做鬼脸,又好像在嘲弄什么。这是一张智者的像。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05-25 16:16
        回复
          继续加油~


          IP属地:贵州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5-27 07: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