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林吧 关注:182贴子:344
  • 0回复贴,共1

那些曾叱咤风云的棋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载,整理)
很多年没有读到金庸那样的武侠小说,也很多年没有读到梁羽生那样酷的棋评了。象棋似乎变得“专业化”了,但下棋的孩子越来越少,所谓传统的丧失,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过程吧。
小时候看《棋牌周报》,常偷懒不高兴打围棋谱,也不高兴练习桥牌坐庄,却喜欢看报纸角落里的象棋故事。一段时间里就在连载“百岁棋王谢侠逊”,看得深感诧异,兴奋异常。我头脑中的象棋谱系本应该是从杨官璘和胡荣华开始,却不知道在他们之前还有以谢侠逊为代表的那样一个世界。
那个年代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却流传着很多神秘的名字。平阳谢侠逊是“棋坛总司令”,永嘉林奕仙“中炮无敌”,周德裕“七省棋王”;“扬州三杰”周焕文、王浩然、张锦荣,“广东四大天王”黄松轩、冯敬如、李庆全和卢辉,其中黄松轩又与曾展鸿和钟珍并称“粤东三凤”;彭述圣是“西北高棋”,杭州刘忆慈是“刘仙人”,贾题韬是“蜀中第一手”,李武尚是“白莲教主”;“华北三杰”赵文宣、田玉书和胡震洲,“京都三佛”张德魁、谢小然和侯玉山,“扬州小三剑客”则是窦国柱、朱剑秋,再拉上棋王周德裕;还有罗天扬,吴松亭,窦国柱,何顺安…直到解放初,“魔叔”杨官璘和“神龙”陈松顺岭南争霸,“东北虎”王嘉良雄据一方,旷代棋王胡荣华少年出世,才算开始了一个新时代。
要理清楚这些人的关系,排个高低上下,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太多胜负,太多恩怨。比如周焕文棋艺未臻一流,在扬州总是不敌“慢国手”张锦荣,于是愤而出走,专心培养儿子周德裕。周德裕不负所望,不仅击败张锦荣,而且横扫华东华北,成为“七省棋王”。岭南“灵宝大师”钟珍,其名在中原不彰,中年索性游历越南去也。钟珍嗜杀,简直杀遍越南无敌手,被誉为“安南棋仙”。可钟珍不愿意再与中原豪杰一较雄长,精心栽培了陈松顺。陈松顺甫出道就撼动四大天王,博得大名。可后来在广东与杨官璘交手时总落后一局,无可奈何。不久他赴武汉游历,击败华中各路高手,接着击败“京华棋王”张德魁和侯玉山,总算是替钟珍扬了名。而黄冈罗天扬亦是一时名士,却先后不敌扬州周焕文、平阳谢侠逊等人,难以称霸中原。可后来他的弟子李义庭终于力压杨官璘,成为第二位全国象棋冠军。李义庭退出棋坛甚早,亦甚可惜,可后来他的弟子中也出了个柳大华。
凡此种种,其中故事之曲折,拼搏之凶险,非得梁羽生这样的大手笔才能示其一二。好在谢侠逊闯荡江湖,打过擂台,下过南洋,学过“万国象棋”(国际象棋),算是会遍了全国各路江湖好手,身后留下大量棋谱。顺着棋王谢侠逊这条线索可以稍稍探究当时棋坛格局。事隔不久,我看到一套打折的谢侠逊编上海书店版的《象棋谱大全》,赶紧买下来,开始短暂的自学棋谱的生活。
《橘中秘》和《梅花谱》是两本最基本的象棋典籍,明清两代象棋的高峰。前者用炮,后者运马,前者攻杀凌厉,后者以柔克刚。无数前辈高人就是得了这两本秘笈而棋艺大进的。我试着摆了几次。开头几局还好,都是顺炮局,先手中炮威力无穷,猛攻突破防守即可奠定胜局。但摆着摆着,随着后手祭起屏风马,就开始有些头晕了。屏风马千变万化,防守谨严,先手绝不可能一下子奠定胜局。再改学《梅花谱》,觉得后手反先非得数十步之后徐徐图之,变化甚繁,难以记忆。《象棋谱大全》这前两册终于被我弃于一旁。
于是再摆弄其他全局谱,就看到了《自出洞来无敌手》,这倒是颇通俗的一本秘谱了。据说作者是“纯阳道人”,其实是清代抄本,纯是对炮局,引用了不少《橘》和《梅》的变化。一共只有三十五局,我很快摆完,一方面感慨入局攻杀之凌厉,一面又在想,对局中恐怕实在很少有人后手也这样猛攻吧。即使破了对手的顺手炮,那么对手若祭起屏风马、反宫马呢,若是对方先手用飞相局或仙人指路,中炮恐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得手吧。“自出洞来无敌手”,后半句是“得饶人处且饶人”,可我觉得除了过瘾以外无甚进步,更不要说饶人了。
学习全局变化终于学得意兴阑珊,于是开始读残局。我很喜欢《适情雅趣》,因为变化不多,都是杀棋,甚至不用摆出来,对着书本就能算出最终变化。但接着读《竹香斋》乃至《韬略玄机》、《渊神海阔》时,就觉得受不了了。一局排局竟有如此多的变化,不仅读书算不清楚,就是在棋盘上拆个半天都拆不清楚。索性翻到后面,看到“七星聚会”的变化繁琐简直可以写一本书,这才知道象棋可怕的深度。
从全局摆到残局,兜了一个圈子,终于放弃成为象棋高手的理想,开始读《象棋谱大全》的最后一册《弈乘》。这本小册子记录了谢侠逊会斗各路名家的棋谱,有胜有负,自然谢侠逊胜多负少。既然已经听说那么多名手的趣闻轶事,打他们的谱就多一层思索,多一丝趣味,打张锦荣的谱时需记得他是“慢国手”,步步缜密;打周德裕的谱,知道他是“瘾君子”,总会想何处是他精神最旺健的时候;而董文渊棋品极坏、颇多盘外招,于是当摆到董的对手突出昏手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一幅董文渊幸灾乐祸的表情。不追求棋艺,倒是可以追求其他庸俗的快乐了。
渐渐长大以后,购得谢侠逊《象棋指要》和杨官璘《弈林新编》两本小书,都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普及读物。可现在看来看去,仍是这两本最通俗易懂,贾题韬《象棋指归》太抽象,胡荣华的《反宫马专集》又太艰深,只有谢、杨两位名宿的书可以随手翻阅。毕竟前者是谢侠逊九十多岁时的作品,后者是杨官璘几十年心血的总结,都包含了残局,全局和实战部分。老人阐发棋理,徐徐道来,看似罗嗦却让人感动。其实这两本书难度不算大,但每次我拿起来看时就已经把变化忘得干干净净,于是从头再复一遍,一个又一个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
当然我最喜欢摆的还是书后附的全局实战。棋盘两边的名手都是活生生的人呀,对弈时都有真实情感,都有缺陷和破绽。我听管平湖的古琴曲“流水”时总在想,他的师父杨宗稷会是怎样弹的呢?读棋谱时终于不会有这样的遗憾了。无论谢侠逊还是林奕仙,周德裕,黄松轩,原来他们都曾那样地存在过。


IP属地:江苏1楼2013-04-29 15: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