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城建吧 关注:54贴子:601
  • 12回复贴,共1
那些年 平潭人喝过的番薯酒
重寻酒香
你知道吗,平潭的地瓜除了做成时来运转和八珍炒糕之外,还曾大批量用来酿酒?你知道吗,平潭的番薯酒曾是岚岛民众的唯一酒饮,一枝独秀很长一段时间?不过,如今平潭已无番薯酒香。都说好酒要藏,藏之愈久,其香愈醇。只是随着老一辈平潭人相继离去,这段和番薯酒有段的记忆无可挽回地渐渐消逝。本期百屿风情通过寻访,试图让这段隐匿的平潭记忆稍显清晰,并记下他们记忆中的番薯酒香,留给后来人作念想。 1 酒店村已无酒香(得名番薯酒,今人多不知)平原镇有个自然村叫酒店村,本村村民皆姓杨。但问村里年轻人,他们大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村庄叫酒店。一些老人也只能用口耳相传的片言只语为人释疑——“好像是跟酿酒有关”。由平潭杨震学术研究会编写的《平潭杨氏集萃》中,这样介绍酒店村:“平原镇酒店村,雅称杏花村……杨氏先祖开设酒坊,用番薯酿酒,闻名远近,‘酒店’遂由此得名。” 在顺治九年(1652)酒店村先祖杨光斗从福清迁徙而来,开山拓海,勤勉耕耘。后来,杨光斗四世孙杨昌华和杨昌苞两兄弟积攒资金,将先祖所建草寮改为一座三进的新居。子孙再承先辈创业遗志,先后建了油坊、酒坊、当铺、钱庄,在平潭北部地区发展起乡村工商业。酒店村村民杨长生小时候就生活在那座三进的屋子里。他说,屋子左右还有护堂,人多的时候,一共住了28户人家。可惜在一九七几年时第二进被火烧了。 “小时候就在大门口玩耍,玩累了就躺在门口石头上睡觉。那时虽年幼,但我记得在第一进的屋子里有木桶、大锅等这些酿酒工具。”杨长生说,有点遗憾的是,如今搜遍全村,也找不到当年祖先酿酒的工具。如今在老屋旧址上,是一座村民集资建立的老人会大楼,非常气派。童年记忆中有酒香味,但杨长生第一次喝番薯酒是在1958年的一次庆功大会上。番薯酒在发酵蒸馏过程中,刚流出的冷凝酒液称为酒头,这段酒中的香味物质极多,一般不出售,仅给有威望的人喝。当时还是一个年轻小伙子的杨长生,在政府部门做事,在那次大会上就沾光喝到了酒头。番薯酒本就后劲大,初尝酒味的杨长生,没喝几口就醉倒在平原镇一间大房子的楼梯口。醉酒事件之后的第二年,杨长生就去了部队,多年在外。当他再次喝到番薯酒,已经是五十多年后了。 2 老酒厂曾续佳酿(酒厂已倒闭,工人无处寻,只余旧厂房)今年2月下旬,酒店村村民重办已经停了60多年的灯会,杨长生也从外赶回来参与筹办事宜。灯会后,应记者之邀,一起对番薯酒进行了寻访。后来,在平潭老酒厂旁一家小店店主尤黔那里,杨长生再次喝到了番薯酒。老酒厂已倒闭多年,今年五十多岁的尤黔在她二十多岁时曾在酒厂工作。得知杨长生是平原酒店村人,而当年酒厂几位重量级师傅就来自平原,所以她分了一些番薯酒给杨长生品尝。也许因为回忆被酝酿得太过美好,或者因为这部分酒开封已久,杨长生并没有从中尝出当年的味道。尤黔说:“番薯酒在以前的平潭很常见。酒虽普通,但却是那一代平潭人共有的回忆。如今老工人散落各处,即使在世大概都九十多岁老龄了。” 在尤黔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那间废弃的酒厂。铁门上的锁头已锈迹斑斑,但平潭酿酒匠们曾在这扇门里的厂房内酿出整座海岛民众的酒饮。进入酒厂,随处可见酒瓶酒坛酒罐,在青翠的杂草间静静横躺着。石头砌就的厂房青苔阵阵,而厂房大门已多被枝叶掩盖。从破损的窗户向内望去,里面堆砌着各种工具。尤黔说,这些年来,有些老平潭人还是会经常问她是否有番薯酒,问过一次隔段时间还要问。也曾有岛外的人寻过她,想买纯正的平潭番薯酒。她也没想到,当年那么低廉寻常可见的一个东西,会在今天变得这般矜贵。不过,尤黔认为,番薯酒复兴的希望不大。“以前八斤地瓜就能换一斤米,现在地瓜贵了许多。而十斤地瓜只能酿八两番薯酒,现在要酿番薯酒的成本太大了。”尤黔认为,如今已经不是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了,可供选择的酒那么多,大家不会花大价钱买番薯酒。尤黔家里还藏有两坛没开封的番薯酒,已经快三十年了。谈到这两坛仅存的番薯酒,尤黔说:“只要不开封,就不会坏掉。不舍得开封。” 3 风光仅存记忆里(他们和番薯酒都有段故事)番薯酒低档,但在几十年前,它却无声无息、无孔不入地融入在平潭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年来,平潭人可以喝到越来越多的酒,来自省内、省外,甚至是国外。而在物质匮乏时代陪伴平潭人的番薯酒,却在大家不经意间无声无息地退了场。记者曾问了很多平潭年轻人、中年人,提及曾经“一枝独秀”的番薯酒,多数人均表示闻所未闻。只有那些年龄在60岁以上的平潭市民记忆里,才飘飘荡荡着番薯酒香。当问及那些老人家那些年他们曾喝过的番薯酒时,打开了记忆闸门之后,那一辈人有关番薯酒的种种情思汹涌而来。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4-26 10:48回复
    林桂仁:忆起邻居喝酒相打几斤番薯酒,自己再炒几道小菜,一个人躲在屋子里。拿起番薯酒抿一口,慢慢地吞下,然后“啊”的一声,一边摇头一边还发出啧啧声,再拿起筷子夹两口菜…… 林桂仁不喝酒,但是对番薯酒却印象深刻,因为他有个爱喝番薯酒的邻居王老伯。每当王老伯喝番薯酒时,年少的林桂仁就爱趴在外面看着他喝。直到王老伯醉意起时,一声呵斥——“小孩,给我进来!”这时,林桂仁和玩伴们就赶紧跑开。林桂仁的这位邻居享年94岁,在一九七几年时离开。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回忆起往事,林桂仁还有模有样地模仿起邻居喝酒的动作神态。
    魏天明:买酒孝敬老岳丈 70、80年代,魏天明的叔叔在流水镇开了间小店。番薯酒度数高,价格便宜,在流水很畅销。在魏天明记忆里,他叔叔经常从城关批发一坛又一坛的番薯酒回流水售卖。说起番薯酒,魏天明还想起了他的老丈人。老丈人很爱喝酒,魏天明可没少买番薯酒孝敬老人家。如今,老丈人已经离开他们十几年了。 “记得岳父白天也喝,晚上也喝。”如今自己也是一位老人了,现在才恍然惊觉,不起眼的番薯酒竟然是那般地举足轻重。
    魏贤魁:当年买菜沽酒归魏贤魁大概30年不见平潭番薯酒了。他说,30多年前,平潭绝大多数小店铺都有卖番薯酒。番薯酒虽然价格低廉,却是很多店铺的必备商品。店主用竹子做的小勺子给顾客量酒。根据大小不同,分一两、两两、半斤等。那时候,上街买菜就带个大杯子去店里,“老板,来半斤番薯酒”。 魏贤魁说,他虽然不好杯中之物,但买菜时还是会顺手带一些番薯酒回家。 “如果是买一整坛的话,小卖铺还将坛子赠送。”魏贤魁怀念着,那时候好酒的人家里,都可以见到番薯酒瓮,“不知道现在他们还有没有收着。”
    陈昌生:老酒友相继离世 “如果我再走了,就再也没有人说起那些年一起喝番薯酒的故事了。”“老酒鬼”陈昌生今年71岁了,酒友相继离世,剩他一人在回忆。陈昌生说,以前总觉得番薯酒是穷人的玩意,虽然也爱喝,但并不太把它当回事。当平潭不再生产番薯酒后,才开始怀念和珍惜。那时,他经常在老酒厂的店铺柜台旁喝番薯酒,喝完之后再打一斤、两斤回家接着喝。在店铺那,志趣相投的人喝着番薯酒,聊着天南和地北。 “我们经常一起把‘太阳从东边骗到了西边’才尽兴回家。不过如今想来,还没问有些人的名字。”陈昌生说。因为经常在老酒厂的店铺度悠闲时光,所以陈昌生和当年酿制番薯酒的几位老师傅都比较熟悉。爱酒一生的他,一直记得其中一位老师傅告诉他的那句话——“喝酒这事,不可不喝,不可太喝。” 如今,他已经20多年没喝到番薯酒了,他很希望还能再尝尝番薯酒,品品记忆中的香味。


    2楼2013-04-26 10:49
    回复




      3楼2013-04-26 10:49
      回复
        江继芸后人捐赠的12件文物中,有4道圣旨,分别是:清道光十五年赐“福建水师提标中军参将江继芸本身妻室”圣旨一道、清道光十五年赐“福建水师提标中军参将江继芸之祖父母”圣旨一道、清道光十五年赐“福建水师提标中军参将江继芸之父母”圣旨一道、清道光八年赐“福建水师提标前营千总江继芸之父母”圣旨一道。 其他8件文物分别是:清道光谕祭“阵亡总兵江继芸”祭文一件;清江继芸奉祀“江门历代宗亲”神位牌一件;清江继芸故居金漆木雕建筑构件一对;清道光年间画师彩色绘画“江继芸晋谒皇帝画像”一幅,原长95cm、宽73cm,;清金漆木雕江继芸“天命”木函一件;清金漆木雕江继芸“天舆”木函一件;清金漆木雕龙纹“恩浩”木函一件。江继芸简介:江继芸,字源选,号香山,1788年 (乾隆五十三年)出生于福建省海坛侯均区右营村(今平潭县潭城镇右营)。 1808年(嘉庆十三年)投军编入水师海坛镇。 1815年(嘉庆二十年)擒盗有功被拔补为外委千总。 1818年 (嘉庆二十三年)累迁千总。 1826年(道光六年)任福建水师前营守备(厦门城外衙署设碧山岩前) 1830年(道光十年)任福建水师右营守备(厦门城外外洪本部渡头)累迁都司、游击。 1832年(道光十二年)署理福建水师中营参将(厦门城东门内) 1835年(道光十五年)任台湾水师协副将。 1839年(道光十九年)署理广东南澳镇总兵。 1840年(道光二十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坛镇总兵,授武显将军。 1840年(道光二十年)7月任福建水师金门镇总兵。 1841年8月(道光二十一年)7月任厦门抗英保卫战总军事。 1841年8月26日(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十)领兵御敌,力战牺牲。江继芸为国捐躯后,道光帝特颁祭文一道,祭文为纸质,长50厘米,宽45厘米,边饰龙纹。皇帝谕祭阵亡总兵江继芸之灵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江继芸赋性忠直国尔忘身御敌冲锋奋勇阵殁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 幽魂呜呼聿昭不朽之荣庶享匪躬之报尔如有知尚克歆享专家:平潭水师文化亟待挖掘> > > 张伟翔:厦门有郑成功,福州有林则徐,长乐有冰心,莆田有妈祖,各地在城市在文化的建树上,都把当地的历史文化名人作为彰显城市的人文精神和历史脉络。平潭是清代水师重镇,江继芸的功勋,可谓是海坛文化历史的一张名片。虽然江继芸纪念馆已评为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但江继芸的史迹还是鲜为人知。希望江继芸纪念馆能纳入平潭旅游景点,能够全天候对外开放,让更多的人了解平潭水师文化,进一步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也很有现实意义。江永平: 2007年江继芸纪念馆建成,我心里十分激动。作为江家的后代,我希望江继芸纪念馆能够像长乐的冰心文学馆那样,成为平潭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推动江继芸文化宣传,现已成立了江继芸研究会,并出版了《江继芸研究》、《江继芸》等书籍。最近我们正筹划去台南市安平寻找江家的后裔-----江国珍的史料。历史上记载,江国珍在1865年,担任台湾水师协副将,1867年,与英国海军作战时阵亡。这就是在台湾历史上著名的“安平事件”,又称“樟脑战争”。现在,我们通过在台乡亲知道江国珍的墓,如今就在台南永康乡郑成功的墓地纪念碑旁。因此,我们拟通过江继芸研究会组织前往台湾寻找关于江国珍那段历史。填补平潭水师在台湾驻守活动的史料空白。如今平潭正在打造两岸、共同家园,我觉得如果能够挖掘出平潭水师与台湾水师的文化渊源,那将为两岸的文化交流起到推动作用。


        5楼2013-04-26 13:31
        回复
          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潭设水师海坛镇衙署后,为平潭造就了一批水师人才,至道光年间(1850年)的160多年间,就产生了6名提督、12名总兵。清代,平潭称海坛里,故有“一里六提督,十二总兵”之说。衔称 姓名 籍贯 职务 任职时间提督 蔡炳 县城渡船头人 江南琼州提督 康熙年间提督 黄有才 县城杨厝壑村 广东提督 乾隆年间提督 施国麟 县城右营村人 福建水师提督 嘉庆年间提督 詹功显 县城五福境人 浙江宁波提督 道光年间提督 施得高 县城右营村人 福建水师提督 道光年间提督 陈应运 县城五福境人 虎门水师提督 道光年间总兵 张启业 县城夏致街人 总兵 康熙年间总兵 詹殿擢 县城五福境人 总兵 乾隆年间总兵 施恩 县城右营人 总兵 乾隆年间总兵 黄有才 县城杨厝壑村 总兵 乾隆年间总兵 施国麟 县城右营村人 总兵 嘉庆年间总兵 施得高 县城右营村人 总兵 道光年间总兵 孙大刚 平潭海坛镇人 总兵 道光年间总兵 陈应运 县城五福境人 总兵 道光年间总兵 黄进发 县城福兴境人 总兵 道光年间总兵 江继芸 县城左营人 总兵 道光年间总兵 蔡炳 县城渡船头人 总兵 康熙年间总兵 詹功显 县城五福境人 总兵 道光年间链 接詹功显父亲的传说相传,乾隆帝下江南,圣驾到达温州时,在当地提督的陪同下,观看了温州水师及战船阵势后,乾隆帝又提出要观看陆战。浙江提督和温州总兵十分心慌,他们平时只训练水师,并无操练陆战阵法。只好下令各队刀枪剑戟一齐上阵表演,结果阵势纷乱。乾隆看不下去,正要发火,忽见一名兵卒手握藤牌短刀从海边一直滚到观操台前。此人便是福建平潭籍水兵詹鼎园,因私自跑去泅水,误了训练时间,顾不上穿衣,赤膊飞奔到操场。一路上他手握藤牌短刀,连跑带滚,只见刀光闪闪,不见人影。乾隆帝被他的精彩表演吸引住了,大加赞扬,立刻召他进见。詹鼎园赤膊怕欺君之罪,只好用藤牌遮身,叩头启禀原因。乾隆帝叫身旁总兵拿衣服来。总兵来不及派人去取衣服,就脱下自己军服交给皇帝,乾隆顺手将总兵官服扔给詹鼎园,说道:“朕赠你一领总兵战袍!”詹鼎园急忙谢恩。此时乾隆帝定睛一看,詹鼎园个子矮小,穿上总兵服装不很合身,有点后悔,但想君无戏言。只好将错就错。但心想此人是草包还是将才须当面一试,便问:“你手上拿的滚牌有何用处?”詹鼎园答道:“能攻能守,先帝当年打鞑子就是用这滚牌打了胜仗。”此时乾隆才知滚牌就是藤牌,又问刚才打的是何阵法,詹鼎园答是:“滚牌挡乱军。”……乾隆见其对答如流,有胆有识,就封他为总兵官。鼎园当上总兵后,取“殿擢”作为表字,即为皇帝当场提拔为意。因此,民间流传民谣:海山还出詹总兵,表演藤牌象猴精。浙江观操乾隆帝,赏其银牌出了名。(注:詹殿擢为詹功显的父亲,詹殿擢凭着骁勇善战,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擢任温州镇总兵官,敕封“武功将军”。由于詹殿擢在温州任总兵九年间,海盗横行,但他克尽职守,成为威振温州的猛将。因此,民间有了这么一个神奇的传说,百姓以此来歌颂他的功德。)


          7楼2013-04-26 13:37
          回复
            民国奇人高诚学故居

            走进高诚学的故居,记者是怀着一种探秘的心情。对于这个在历史上有着谜一样故事的人物,他的故居会能寻到什么传奇呢?在古街北街尽头,现在城北小学的门口正对面,记者见到了高诚学的女儿高瞻女士。在高诚学故居外边,经过修缮的外墙复原了松鹤仙桃等图画,高高的大门漆成了喜庆的大红色。说到她的父亲,高瞻感慨地说:“高诚学这个名字,也许对于平潭人很陌生,但在现在的福安市却是家喻户晓。” 我们环顾修缮一新的高诚学故居,高瞻满眼深情地盯着大厅里悬挂的“博爱”二字。她说,这两个字是纪晓岚的后代,中国书画院院长纪怀昌的墨迹。“我为什么要以‘博爱’二字挂立于中堂,就是要传承父亲的世界观,爱自已,爱亲人,更要爱天下苍生。” 在大厅里坐下后,高瞻便回忆起往事:“父亲在我出生38天后就去世了,我却能够在这座宅院里住到八岁,过着快乐无忧的童年,这老屋对我来说,那是一生温暖的回忆。从1952年离开平潭,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一个甲子的沧桑变幻,我觉得还能再回故乡,见到平潭的开放开发,真的很感触。我之所以修复这座宅子也是想用来做公益事业。目前,高诚学故居已定为“平潭闽台文化交流会馆”和“平潭县历史文化促进会”的活动场所。” 三句话浓缩概论高诚学一生 说到高诚学的历史,平潭县县志办主编吴金泰说,由他主笔的《高诚学传》即将完稿,对于高诚学的一生,他说,可以用三句话来高度概括。他是思想超前的改革家;他是一心为民的公务员;他是毫不畏惧的铁汉子。 1897年,高诚学出生于平潭县苏澳镇土库村,他先后担任平潭县政府教育科督学、平潭县民众运动特派员、福建省府参议等职。在十九路军发动的“福建事变”期间,担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民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福清筑堤养淡督工处主任。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1938.3~1943.11)出任福建省福安县县长。高诚学在福安任县长期间,积极进行变革。组织垦荒造田,植树造林。于1940年春广种桐树、茶油树五千多万株,创造了当时全国种植桐树记录。高诚学还通过多方筹资,招募民工,开垦荒地,在福安溪柄创办现代化农场,命名为“归田农场”(现为福建宁德市农科所)。成功推广“波中猪”和繁殖推广杂交良种猪,百姓称其为“诚学猪”,后成为福建省十大良种猪之一。现在福安还流传一句顺口溜,“当年高县长一双草鞋,两条腿,一把锄头、一根扁担、跟着我们一起干”。说到高诚学的死,吴金泰说:“1943年11月,刘建绪为福建省长后,军统联络福安地方势力,以“贪污、渎职、私藏武器、图谋不轨”等不实罪名,控告高诚学,未经司法程序即被秘密杀害了,那一年高诚学年仅46岁。” 从今天的历史来看,高诚学在福安当县长的六年期间,他重视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环境绿化建设,积极推动农村改革,改变了福安县贫穷落后的面貌。虽然高诚学国民政府处以极刑,但他仍不失为一个铮铮汉子,你想,在抗日战争期间,人人都忙于自保,高诚学却在腥风血雨中垦荒造田,为政惠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单就这一点来说,他就算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修复高诚学故居 加强岚台文化交流高瞻女士带着记者走到二楼,协助修复高诚学故居的建筑工程师阮毅说,在我们行业里有句话叫做“修旧如旧”。就是指在修复的时候不破坏有历史价值的东西,他指着大门口的彩色磁砖说,这些砖块就是当年贴上去的,我们只是把残落的颜色给重新补上,让基调保持原样。这个两进深的建筑具有闽东风格建筑,在平潭叫“四扇厝”。天井里的东西壁上写着“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大厅两侧写有“春山”、“秋水”的联字。东西两侧厢房原是时任国民党国大代表的林荫与国民党党部书记宋曦办公所用,为当时平潭政府开会的寓所,所以建筑规格还是比较现代。高瞻女士说,目前故居修缮工作已基本完成,为了使高诚学故居能够真正发挥文化交流的作用,她拟计划让“海峡两岸茶叶文化研究接待站”也设在高诚学故居里。说到为什么倾力于两岸茶叶文化研究,高瞻说,她的外祖父吴庚俞,就是当年“坦洋功夫”茶的创始人之一, 1915年,“坦洋功夫”茶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贵州茅台酒同获金奖,一举奠定世界名茶地位。现在“坦洋功夫”茶更是誉满世界,我觉得能为海峡两岸茶叶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场所是我的光荣,也算为家乡的建设出一点力吧!说到未来高诚学故居的发展,她说目前正在搜集有关高诚学的所有历史材料,将成立一个陈列室来展览。她也希望平潭本地有兴趣关注高诚学历史的同志,能够挖掘一些当年高诚学在平潭的历史文物等书籍,同时希望能够收集到一些平潭本土的石臼、渔具、农具等摆放在故居里,成为平潭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展览。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3-04-26 13:42
            回复
              北伐功臣刘尧宸故居
              刘尧宸的故事早有耳闻,对他故居的探访却是第一次。记者跟随平潭文史专家张伟翔寻到夏致街6号。一面低矮破损的围墙边,立着一扇摇摇欲坠的木门。刘尧宸故居的原貌早无踪影,院子里一口老井青苔布满,写着这座老宅的沧桑。记者在院墙边拍摄图片,一位阿姨询问我们是不是想写刘尧宸的故事。交谈之下才知道她叫刘月彩,从辈份上来算她是刘尧宸的亲侄女。原来,她的家与刘尧宸故居相距不过三十米。为了更详细地了解关于刘尧宸故居的历史,刘月彩提供了她远在厦门的侄儿刘禹彬的电话。刘禹彬是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当记者在话里问到关于刘尧宸的故居的事。他说:“我和姑姑刘月彩都是在这座房子里出生的。这座宅院建于清咸丰年间,我到现在记得房子是东西朝向,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木门,进去以后是一个天井,后面是大厅,高低错落,左右两间房,为穿斗式木结构,在平潭叫做“四扇厝”。刘禹彬告诉记者,为了了解刘尧宸的历史,1993年他去中央军事博物馆去寻访,在博物馆内见到刘尧宸个人生平事迹的展柜,对他的称谓是:孙中山的卫队参谋长。他强调说,在众多的陈列柜中,唯有杨虎城将军和刘尧宸的展柜是单独呈列,其他都是按各个时期人物来陈列的,可见他们的殊荣。另外在中央军事博物馆还见到一本《刘中将尧宸挽联录》的原件,这是他见过的除了刘尧宸的相片之外,又一件文物原件。说到有没有打算修复刘尧宸故居时,刘禹彬说,现在如果仅仅靠刘家的后人,这个愿望很难实现。他说,如果有条件的话,能够筹集资金建一座刘尧宸纪念馆,向世人开放参观。他认为刘尧宸作为早期参加革命的先烈,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果能够建成纪念馆,不仅为平潭增加一处人文景点,同时为宣传平潭也起到一定作用。 <<<链接 刘尧宸(1894-1925),字俊辉,福建平潭人。早年就读培元书院,清河预备军官学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七期骑科毕业,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9年起任福建李厚基部见习官。1922年参加北伐,任卫士团参谋长。1923年任东路讨贼军营长,讨伐陈炯明。1924年6月被任为黄埔军校军事教官,擢任第一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1925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率部攻打惠州,壮烈牺牲,年仅31岁。广州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中将。国民政府并编印《刘中将哀挽录》广为宣扬。遗体葬于黄埔烈士陵园。1980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认刘尧宸为革命烈士。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4-26 13:42
              回复
                昔日总兵故居 如今已变供销社
                江继芸的第五世孙江桐生告诉记者,他就是出生在曾经的江家大厝里,由于历史的原因,1954年,“江厝”被建成县供销社,成为政府用楼,这座古宅就全部拆除重建了。江桐生望着现在的供销社大楼,指着中医院前面的大马路说,从前连这条路前面的地都是江厝的房子,可见这座老宅院十分宽大。江桐生回忆说,从历史推算,江厝应该是在道光12年前后修建的。他记得房子占地深70米左右,宽50几米,门口还有一个篮球场。房子内的大厅里还建有鱼池、回廊、假山等,就好像一个小公园那么大。1942年至1943年期间,国民党参议会搬进江厝办公,后来,县图书馆、五四青年会等都在这里办馆讲学,也是因为江厝的空间大,环境好。说到江继芸故居的建筑风格,江桐生说那是典型的四扇厝,三进,两个天井,两个大厅,采光通风都很好,可惜现在已无法修复了,江桐生感慨万分。孙大刚故居已成民房孙大刚,祖籍浙江宁波迁平潭海坛镇,道光年间,任海坛镇总兵。现位于大路顶的孙大刚故居,记者探访时发现,故居已完全改造,住户已经不再是孙大刚后人,旧居已完全不存在,唯有两根石柱子是当年孙厝下基的基石,其他已杳无影踪。曾任金门总兵的江继芸,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抗击英军而战亡。作为民族英雄,他的故居也在古街合掌街上,就是现在的中医院正对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4-26 13:43
                回复
                  马鞍山遗址 位于白青乡伯塘村北马鞍山山坡上。1987年调查发现,二级阶地(田地)散布着零星遗物,范围约80平方米。遗址南侧断面暴露贝丘厚约20厘米,内含少量陶片。地表采集有夹粗砂灰陶片、泥质硬陶片和轻度石化贝壳等。陶片饰纹有网纹、螺旋纹。还采集白玉石环半个。遗址距今约4000~3500年,并有新石器时代的遗存。
                    半山遗址 位于平原乡半山村与官井村之间半山山上。1992年9月调查发现,遗物分布面积约2500平方米,断面可见厚约20厘米文化堆积层。采集有段石锛、小石锛、残石斧和陶片。陶片为灰硬陶、红硬陶和黄陶。饰纹有弦纹、云雷纹、戳点纹、复线回字形刻加戳点纹。陶片饰纹具有福清东张新石器遗址中层类型和闽侯黄土仑商周遗址类型的特征,距今约4000~3500年。
                    蛇鼻山遗址 位于平原乡瓦窑村东南的蛇鼻山西南坡上。1992年9月调查发现,在一级台地断面处,可见厚约10厘米文化堆积,遗物零星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采集有觚形杯残片和陶片。陶片为灰硬陶、红硬陶,饰纹有方格纹、弦纹、回字形复线刻划纹、弦纹加斜方格纹、斜复线交错刻划纹等。陶系及其饰纹与闽侯黄土仑遗址相似,距今约3500~3000年。
                    瓦窑山遗址 位于平原乡瓦窑村后瓦窑山上。1992年9月调查发现,台地断面可见厚约20~50厘米的文化堆积,遗物零星分布,面积约200平方米。采集有灰硬陶、红硬陶,饰纹为方格纹、斜方格纹、棱方格纹、网格纹、弦纹加云雷纹、弦纹加斜方格纹,与闽侯黄土仑遗址相似,距今约3500~3000年。
                    湖东遗址 位于北厝镇湖东村东。1992年9月调查发现,三十六脚湖湖岸地表有遗物零星分布。采集有石镞、石锛和泥质红软陶、泥灰硬陶、砂灰硬陶等陶片,其饰纹有篮纹、云雷纹等,与闽侯黄土仑遗址相近,距今约3500~3000年。
                    君山顶遗址 位于中楼乡的君山顶南坡中段。1992年9月调查发现,在离山顶约100米乱石堆中有文化堆积。采集有带凹槽的前段石锛,属商周时期遗存。


                  16楼2013-07-19 20:23
                  回复

                    林杨(1345-1419年),字仪中,福州海坛镇山门村(今平潭流水镇山门前村)人。“谏疏恩三省,文章冠十闽”称颂的便是林杨。他曾以布衣之身上疏朝廷为民请命,福泽东南沿海多省。
                    吴金泰介绍,《林杨上疏》主要是讲林杨为民请命告上疏朝廷的动人故事。时值明朝初年,朝廷要求海坛民众三日内搬迁福清,因风高浪急以及缺乏工具,这次迁徙致使海坛居民死伤过半。但朝廷依然要求他们缴交赋税,导致民不聊生。44岁的林杨写成《奏蠲虚税疏》,徒步进京告状被抓入狱,62岁时才获赦。后来在他死后七年,朝廷重勘旧案,福建、浙江、广东三省虚税得以全免。清朝《四库全书》还将《奏蠲虚税疏》收录,这是其中唯一一篇布衣写的奏疏。


                    17楼2013-08-11 10:17
                    回复
                      旧校场,即为旧时海坛水师操练的军事训练场地。当年海坛水师2400官兵,这个训练校场相当庞大,据说有五六个篮球场那么大。在民国版县志上标注为与右营相连,即现在的平顺公司到华侨大厦延伸到右营小商品市场。北炮台,即现在的平潭一中现址,当海坛水师的射击炮台。南炮台,即现在的实验小学现址,是海坛水师又炮台射击处。美会毓贤女学校,即现在的实验小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教会在平潭县潭城南炮台(现实验小学)购地建校舍,创办8年制(初、高两级)女子小学,取名“毓贤女子学校”。民国元年(1912年)增设初中班。民国12年校名改为“毓贤女子初级中学”。先后11位校长均由外籍女传教士担任。文庙,民国9年,县知事董秉清在原兴文书院旧址(兴文小学)创建文庙,移建学校于北侧。次年8月,大成殿落成。明伦堂,民国11年,知事黄履思在周鹤芝废祠旧址前续建崇圣祠和明伦堂。海关渔团分会,民国7年,4月,成立平潭渔团分会,陈维实为会长,负责渔船户注册和渔业情况调查。辕门街,“辕”在古代指军营之门或行馆,即长官战场司令部或官方的衙署为衙门。据考证,城关的旧电影院就是原来海坛镇台衙门所在,衙门北面围墙建有清兵军营住宅,区号“后围”。镇台衙门建有南北辕门,北辕门外接北街,南辕门南接南街,镇台衙门后为民国时期的水上警察署,自清康熙以降几百年间均为衙署所在,其旧址坍圮后仍称“衙门顶”,后成街市,在南北辕门间,故称“辕门街”。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4-02-19 23:24
                      回复
                        古街“中正堂”的故事 在城关老电影院旁,还有一座旧石头建筑称为“中正堂”。这曾是国民党在平潭统治时的驻兵、集合和大型活动的场所。 据平潭县志记载,民国33年,也就是1944年,当年10月,平潭县成立抗敌自卫队,林荫为司令,陈牧今为副司令,宋曦为参谋长,部队扩编为4个中队,2个后备中队,1个独立分队,队员800多人。到了民国35年3月,林荫大兴土木,动工兴建“中正堂”。整座楼坐东向西,前座为木石结构三层楼房,后进为屋架结构礼堂,宽18米,高9米,这座楼是当时县内屋架跨度最大的建筑物,后成为县城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 老辈海岛人回忆,这个时髦建筑落成第二年的元宵节。中正堂发生一件当时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事。由林荫主持的11对男女青年在中正堂举行首次集体婚礼,去掉长袍马褂,凤冠霞披,换成了西装和婚纱,这场跟西洋镜一样的新式婚礼,吸引了众多老百姓,把中正堂二楼的观礼台围得水泄不通,后来导致楼板踩塌了,还有好几个人受了伤。这场婚礼有惊无险中,让老百姓开了眼界,也为破除陋俗开创先例,成为平潭历史上新式婚礼第一例。 现在从党校大门正对面,沿着一个大斜坡,还能看到“中正堂”这座老建筑,当年气势辉煌的大厝,今天看来,不过是一座普通三层石头屋。唯隐约可见“中正堂”三个石刻的字,见证着曾经风云变幻的历史。百年基督教堂与千年庙宇共守古街 平潭县志记载,同治九年(1870年),境内君山后北岚岭村人陈清源由霞浦旋里定居,最早在平潭传播基督教,平潭传播基督教这是最早的一个传教士。 光绪元年(1875年),福州教区派神甫江心镜来平潭传播天主教。至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江仔口村建天主教堂,占地1公顷。宣统二年(1910)年大堂重建,系钢筋混凝土双层仿欧哥特式结构,为平潭建筑史上首座。 据历史记载,平潭县城城区曾划为“十境”,俗称“十境底”。后又有“十三境”之称。这个“境”相当于现在的居委会划分。而这种城区划分现在可以在这里庙宇门额的镌刻得以印证,五福庙镌刻为“五福境”,土地庙镌刻为“东岚胜境”,还有“福恩境”、“福兴首境”、“福思境”、“福泉境”等等。因此诞生了五福庙、土地庙、后围庙、观音庙、城隍庙等。可推断出当时一境一庙已成平潭当地约定俗成的一种民风。 欧式建筑风格的基督教堂和天主教堂,与各个庙宇共聚一城的现象,也说明当时西风东渐,不同信仰能相容共存的人文底蕴,演绎了宽容淳朴的民风民俗。 古街,平潭名人集居地 可以说,古街是平潭近代人文文化聚集沉淀的地方。“一里六提督”、福建抗英第一人“江继芸”、海坛水师提督詹功显,民国刘尧宸中将都出自古街。如今,刘尧宸将军的故居深藏夏致街的老巷子里;清道光年间任海坛镇总兵的孙大刚宅第在大路顶村西;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海坛提督詹功显故居伫立在合掌街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4-02-19 23: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