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265贴子:26,932,287

回复: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附:研究进展
1.关于精概念的研究
近些年来,对精的概念内涵及其与气的关系有较多的讨论,提出:
①在中医学中,精与气是相对等的独立概念,精不包涵气,气也不包涵精。在人体中,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获得的水谷精微相融合而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气由精化,是生命的维系。
②中医学的精与古代哲学的精在概念上是有严格区别的。前者是有关人体生命的具体概念,源于古人对生殖之精的认识;后者是有关宇宙本原的抽象认识,源于“水地说”。
③精藏于五脏的概念。五脏皆藏精,非独肾脏。由于肾藏先天之精和部分后天之精,故强调肾为藏精之脏,但不能否认其他脏腑也藏精。脏腑之精是化生脏腑之气的物质基础,脏腑之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2.关于气概念的研究
近十年来,对气的概念统一规范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明确强调气是物质概念。气是一个有质的基本物质,但是肉眼不易直接见到,因此这种无形之气不同于精、血、津液所具有很容易被察觉的形质,而只能看到气的运动变化所引起的种种生理病理现象,所以气的物质性易于被忽略。气是一种能够发挥功能作用的物质,而不指为功能活动,虽然气的表现形式不一,但基本含义只有一个,不能具有物质与功能的双重含义。
中医学从气的运动中来察觉气的存在,为突出气的运动性,有人追溯了“气机”一词的产生背景,认为其概念的产生受到宋元哲学思想影响和适应临床应用所需,故将“气机”也指为人体中运动不息的气,即人体中升降浮沉出入周转维系生命活动的气。
为了全面表述气的生理功能,有人引用了古代哲学“气分阴阳”的概念,将人体之气分为阴阳二气:具有推动、温煦、兴奋、升发等作用的部分称为阳气,具有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作用的部分称为阴气。阳气与阴气的作用对立统一、协调平衡,气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发挥,脏腑经络的功能才能正常进行。过于强调阳气的推动、温煦等作用,忽视阴气的宁静、凉润等作用,是“重阳”思想的反映,与阴阳平衡协调思想是相悖的。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其显示对人体生命观富有指导实践价值的特色有以下四个方面:
①一元多体,人与天地相参;
②气化变易,生命恒动,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③体用不二,气之体与气之用不可分割;
④强调整体,生克制化。
进一步而言,气在人体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促进免疫组织和免疫细胞的形成,发挥了调节免疫平衡,确保免疫功能稳定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与精、神的密切关系组成了维持生命系统代谢的精、气、神三大要素。精气神学说与现代生化代谢中物质—能量—信息自组织系统存在着特异的逻辑关系和有趣的理论重叠,精气神是生命体系维持其高度有序的涨落机制的终极基础。因此,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身之根本。
3.关于气实质的研究
近些年来,对气实质的研究范围很广,涉及哲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学、免疫学等多个学科,取得一定成效,所获得数据和线索对揭示气的实质具有一定帮助。有代表性的研究有:
(1)气与“场”说:有人认为气与近代物理学中量子场的概念有着惊人的相似,提出“作为万物本原的元气,就相当现代物理学中的统一场”,“元气是连续物质世界的本原,它以两种不同的形态存在,即弥散态和聚集态。弥散态是元气散而未聚,未成形质,无形无象、能量密度低的本然状态;聚集态则是元气聚而成形、有形有象、能量密度高的能量激发态或能量凝聚区”。人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超级系统,存在着控制整体行为的各种分系统。但其中任何一个系统都不足以代表人体的整体状态,而人体气(场)就处于统帅全局的最重要位置,是能代表人体整体状态的系统。人体气场是一类似于电磁场,但内涵更为广泛的无形的场。人体气场具有复杂结构。人体气场具有开放性、可变性、全息性与相关性、层次和级别性,意念的调控性、自然调控性、信息性等特性。
(2)气与“熵”说:有人运用现代科学熵理论对中医学中的“气”进行了阐述。认为人体系统中,气是物质、能量、信息三个量综合运动的概括,中医将“气”升华到了与生命互为转语的高度,气是生命的本质。中医对气的认识方法上,体现了取象运数的特点,“即将动态属性、功能关系、行为方式相同相近或相互感应的‘象’归为同类,按照这个原则,可以类推世界万物”,“运数之‘数’,实质上就是‘象’,它并不偏向定量,而是偏向定性”。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熵流代谢过程,气机调畅意味着人体处于低熵有序的健康状态,气是信息的载体,共有传递、保存、交换的性能,信息也可给以量的规定,从熵理论发展而来的信息论指明“信息就是负熵”。因此以熵理论解释气的结构生理是必要的。熵涵括了气的功能与物质性,熵理论与气的关系探讨为中医学气的定量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3)气与生物能:有人从近代基础医学理论和中药药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气的实质与近代生物能学有关内容的联系,认为气与三磷酸腺苷(ATP)的前体物质都是食物和空气(氧),具有共性的物质基础;中医学对气的功能的认识与ATP的生物功能内涵有许多共同之处;气或ATP 生物能都具有专一性。有人将中医学气理论与人体的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相比较,提出人体的气与人体的线粒体有许多密切关系,线粒体可能为人体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广东145楼2013-04-10 22:25
回复
    今天就到这吧,这一章还是很难理解的,下面就简单多了


    IP属地:广东146楼2013-04-10 22:47
    回复
      大工程。


      IP属地:北京147楼2013-04-11 14:13
      回复
        继续开始,开始经络了,前面的都了解了这就没太多需要理解的了,主要都是概念和规律。
        第四章 经络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精气血神之间相互联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贯穿于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各个方面,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理论相互辅翼,深刻地阐释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对临床各科,尤其是针灸、推拿、按摩、气功等,都起到极其有效的指导作用。
        历代医家高度重视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早在《内经》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及“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灵枢?经别》)的记载,后人更有“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宋?窦材《扁鹊心书》)之说。


        IP属地:广东148楼2013-04-11 20:56
        回复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作为人体一种组织结构的名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均指出经络是一种运行气血,沟通联系脏腑肢节及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经脉的“经”,有路径、途径之意。正如《释名》中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医学入门》谓:“脉之直者为经。”可见,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即主要通路。络脉的“络”,有联络、网络之意。正如《说文》所解释的“络,絮也。”言其细密繁多。《灵枢?脉度》说:“支而横者为络。”可见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错综联络,遍布全身。
          对于经脉和络脉的区别,
          《灵枢?经脉》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之论,
          《灵枢?脉度》又有“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之说。
          据此,后世医家多认为:
          经脉多深而不见,行于分肉之间,
          络脉多浮而常见,行于体表较浅部位;
          经脉较粗大,络脉较细小;
          经脉以纵行为主,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
          实际上,经脉虽然多“伏行于分肉之间”,也常显露于体表;络脉虽有“浮而常见”者,而更多的则是分布于脏腑组织之中,难以见到,如《灵枢?百病始生》所说的“阴络伤则血内溢”中的“阴络”即是。此外,经脉也有横行者,如带脉;络脉呈网络状,纵横交错,必然也有纵行者。因此,经脉与络脉的区别,当以“经为主干,络为分支”为准则。
          经脉和络脉虽有区别,但两者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人体的经络系统,担负着运行气血,联络沟通等作用,将体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IP属地:广东149楼2013-04-11 20:58
          回复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表4-1)。
            (一)经脉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
            正经有十二,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十二正经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与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表里关系。十二正经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十二经别虽然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具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中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属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如《圣济总录》说:“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


            IP属地:广东151楼2013-04-11 21:08
            回复

              (二)络脉
              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并能通达某些正经所没有到达的部位,可补正经之不足,还有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一般认为别络有15支,即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各有1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但《内经》有“胃之大络,命曰虚里”之论,若加之则有16支别络。
              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
              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其分布广泛,没有定位,起着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
              (三)连属部分
              经络系统的组成中,还包含了其连属部分。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素问?皮部论》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把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部分,分属于十二经脉。《素问?皮部论》说:“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IP属地:广东152楼2013-04-11 21:10
              回复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经络系统的十二经别以及络脉等都是从十二经脉中分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而协同发挥作用的。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侧或外侧,每一经脉又分别隶属于一脏或一腑,因此十二经脉的名称各不相同。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
                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
                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
                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
                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
                阴经隶属于脏,
                阳经隶属于腑。
                按照阴阳的三分法,
                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
                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
                胸中三脏,肺为太阴,心包为厥阴,心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上肢,
                故肺经称为手太阴经,
                心包经称为手厥阴经,
                心经称为手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内侧的前、中、后线;
                与此三脏相表里的大肠、三焦和小肠,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和手太阳经,并依次分布于上肢外侧的前、中、后线。
                腹中三脏,脾为太阴、肝为厥阴,肾为少阴,其经脉皆行于下肢,故分别称为足太阴经、足厥阴经和足少阴经,并依次分布于下肢内侧的前、中、后线(在小腿下半部,足厥阴经在前缘,足太阴经在中线);与此三脏相表里的胃、胆和膀胱,则分属阳明、少阳和太阳,其经脉分别称为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和足太阳经,依次分布于下肢外侧的前、中、后线(表4-2)。


                IP属地:广东153楼2013-04-11 21:17
                回复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和相互交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其大致情况如下。
                  (一)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经脉的走向,《灵枢?逆顺肥瘦》说:“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说明手三阴经,从胸腔内脏走向手指端,与手三阳经交会;
                  手三阳经,从手指走向头面部,与足三阳经相交会;
                  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端,与足三阴经交会;
                  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部和胸部,在胸部内脏与手三阴经交会。
                  如此,手经交于手,足经交于足,阳经交于头,阴经交于胸腹内脏,十二经脉就构成了“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灵枢?营卫生会》)的循环径路(图4-1)。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按照一定的循行走向,相互联系,有三种交接方式。
                  1.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共6对,都在四肢末端交接。
                  其中相为表里的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在上肢末端(手指),
                  相为表里的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交接在下肢末端(足趾)。
                  如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在食指端交接,
                  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在小指端交接,
                  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端交接,
                  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在足大趾交接,
                  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交接,
                  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爪甲后交接。
                  2.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同名的手、足阳经有3对,都在头面部交接。如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交接于鼻翼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交接于目外眦。
                  3.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
                  足、手阴经,又称“异名经”,也有3对,交接部位皆在胸部内脏。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


                  IP属地:广东154楼2013-04-11 21:21
                  回复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内的分布虽有迂回曲折,交错出入的状况,但基本上是纵行的。除足阳明胃经外,阴经均行于四肢内侧或躯干的胸腹面,阳经均行于四肢外侧或躯干的背面。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足经主要行于下肢。十二经脉在身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点如下。
                    (一)头面部的分布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足六阳经均行经头面部,故《难经?四十七难》说:“人头者,诸阳之会也。诸阴脉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
                    诸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特点是:
                    阳明经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阳明经行于额部;
                    少阳经主要行于侧头部;
                    手太阳经主要行于面颊部,
                    足太阳经行于头顶和头后部。
                    诸阴经并非尽如《难经?四十七难》所言“皆至颈、胸中而还”,其中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均上达目系,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足少阴肾经上抵舌根,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均行达头面之深部或巅顶。
                    (二)四肢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
                    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
                    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三)躯干部的分布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特点是:
                    手三阴经均从胸部行于腋下,
                    手三阳经行于肩部和肩胛部。
                    足三阳经则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面),少阳经行于侧面。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循行于躯干胸腹面、背面及头面、四肢,均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两侧,每侧十二条。左右两侧经脉除特殊情况外(如手阳明大肠经在头面部走向对侧),一般不走向对侧。相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在体内与脏腑相互属络,在四肢则行于内外相对应的部位,并在手足末端相交接。


                    IP属地:广东155楼2013-04-11 21:23
                    回复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们首尾相贯、依次衔接,因而脉中气血的运行也是循经脉依次传注的。由于全身气血皆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化生,故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从起于中焦的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注各经,最后传至足厥阴肝经,复再回到手太阴肺经,从而首尾相贯,如环无端(表4-4)。
                      表4-4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这个表就见152L吧,书上这两个表不一样但这一个表就够了。
                      上述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是十二经脉气血大循环的主要规律。气血在体内除了循十二经脉流注外,还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运行往复。
                      如营气行脉中,按十二经脉走向,按时循经运行;
                      卫气行脉外,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环周运行;
                      经别中的气血着重于表里经内部的循行;
                      络脉中的气血着重于体表的弥漫布散;
                      奇经八脉以蓄溢方式调节气血的运行等。
                      它们之间既有体系之间大小主次的区别,又有密切的联系,共同组成了一个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完整的气血循环流注系统。


                      IP属地:广东157楼2013-04-11 21:30
                      回复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与十二正经相比,其循行分布不似十二经脉之有特定规律,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
                        八脉中,督脉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冲脉行腹部、下肢及脊柱前;
                        带脉横行腰部;
                        阳跷脉行于下肢外侧、腹部、胸后及肩、头部;
                        阴跷脉行于下肢内侧、腹胸及头目;
                        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
                        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部和颈部。
                        其中除带脉外,均自下而上行,上肢没有奇经的分布,对内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与脑、女子胞等联系较为密切。此外,八脉中不存在表里关系,每一条脉的循行不象十二正经那样存在必然的左右对称关系。其中,带脉、督脉、任脉都只有一条而单行,冲脉除小部分外也是单行的。
                        奇经八脉中,各条经脉因循行分布的特点不同,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基本功能。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如下。


                        IP属地:广东160楼2013-04-11 21:41
                        回复

                          (一)督脉
                          1. 循行部位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面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带处。
                          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络肾。
                          分支:从小腹内分出,直上贯脐中央,上贯心,到喉部,向上到下颌部,环绕口唇,再向上到两眼下部的中央(图4-14)。
                          2. 基本功能
                          “督”,有总督、督管、统率之意。督脉的主要功能为:
                          (1)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如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会于大椎;与足太阳会于百会、脑户等;与阳维脉会于风府、哑门。所以督脉与各阳经都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行脊里,入络于脑,与脑、髓有密切联系。《素问?骨空论》说:“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说:“督之为病,脊强而厥。”“脊强”和“厥”是脊髓和脑的病变,皆归督脉,与督脉的循行过脊络脑有关。督脉又“属肾”,故与肾也有密切关系。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所以历代医家多认为精冷不孕等生殖系统疾患与督脉有关,常以补督脉之法治之。
                          (二)任脉
                          1. 循行部位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颌部,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行至目眶下。
                          分支:由胞中别出,与冲脉相并,行于脊柱前(图4-15)。
                          2.基本功能
                          “任”,有担任、妊养之意。任脉的主要功能为:
                          (1)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如任脉与足三阴会于中极、关元;与足厥阴会于曲骨;与足太阴会于下脘;与手太阴会于上脘;与阴维脉会于廉泉、天突等。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太平圣惠方?卷一》说:“夫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来潮及妊养、生殖功能有关。


                          IP属地:广东161楼2013-04-11 21:43
                          回复

                            (五)阴跷脉和阳跷脉
                            1.循行部位
                            阴跷脉起于内踝下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沿内踝后直上小腿、大腿内侧,经前阴,沿腹、胸进入缺盆,出行于人迎穴之前,经鼻旁,到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阳跷脉会合(图4-18)。
                            阳跷脉起于外踝下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沿外踝后上行,经小腿、大腿外侧,再向上经腹、胸侧面与肩部,由颈外侧上挟口角,到达目内眦,与手足太阳经、阴跷脉会合,再上行进入发际,向下到达耳后,与足少阳胆经会合于项后(图4-19)。
                            2.基本功能
                            “跷”,有轻健跷捷的含义。跷脉的功能为:
                            (1)主司下肢运动:《太平圣惠方?辨奇经八脉法》说:“夫跷脉者,捷疾也,言此脉是人行走之机要,动作之所由也,故曰跷脉也。”跷脉,起于足踝下,从下肢内、外侧分别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肢体肌肉运动的机能,主要使下肢运动灵活跷捷。
                            (2)司眼睑开合: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灵枢?寒热病》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所以阴阳跷脉有司眼睑开合的功能,跷脉有病则目不合。
                            (六)阴维脉和阳维脉
                            1.循行部位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足三阴经交会之处,沿下肢内侧上行,至腹部与足太阴脾经同行,到胁部与足厥阴肝经相合,然后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图4-20)。
                            阳维脉起于外踝下,与足少阳胆经并行,沿下肢外侧向上,经躯干部后外侧,从腋后上肩,经颈部、耳后,前行到额部,分布于头侧及项后,与督脉会合(图4-21)。
                            2.基本功能
                            “维”,有维系、维络之意。维脉的主要功能是维系全身经脉。《难经集注?二十八难》说:“阳维者,维络诸阳,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者,维络诸阴,起于诸阴交也。”由于阴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足三阴经相交会,并最后合于任脉;阳维脉在循行过程中与手足三阳经相交,并最后合于督脉。因此,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


                            IP属地:广东163楼2013-04-11 2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