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了个皮吧 关注:58贴子:4,338
  • 7回复贴,共1

【养生智慧】恬淡虚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


1楼2013-03-17 20:31回复
    恬淡虚无
    恬淡虚无,出《素问·上古天真论》。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
    原为道家所尊奉的养生的根本途径,后被道教养生学说所袭用。中医养生学说也深受其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即有多处反映。


    2楼2013-03-17 20:32
    回复
      恬淡虚无的人生
      何斌辉
      恬淡虚无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境界、更是人类健康的保障。然而,尽管许多人都能说、能讲,可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呢?
      记得在美国的一次有关健康主题的演讲中,当我谈到应该用恬淡虚无的心态去对待身外之物时,几位美国朋友很客气地打断了我的演讲,十分困惑地提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
      “你叫我们不要去追求名和利,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活着?”
      是啊!对于一个生活在物欲横流,在追名逐利早成时尚的美国社会生活的人来讲,的确会感到困惑。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长大要成名、要多赚钱。他们心中所确立的榜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名人们的个人奋斗史。要让大家放弃对名利欲望的追求,慢说美国朋友无法理解,即便在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中国当代人中,恐怕也很少有人真正能理解。
      人们把名利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作为社会地位的标志,作为一切行为的目标。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思想为之所动,行为为之所驱,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这种极其明确的目的性,必然会导致追名逐利者心态浮噪,急功近利,情绪起伏不定,碰到影响目的达到的障碍,或情绪低落或大动肝火,期望与失望、高兴与愤怒、抑郁与激动、痛苦与绝望等有害身心健康的不良情绪频繁交替出现,其结果自然是损害自身而与事无补。
      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代价与手段,为达到目的而违法、为达到目的而伤害他人利益,为了达到目的而违背生命规律。
      违法者必受法律的制裁、损人者必遭良知的谴责、违背生命规律者必遭疾病的报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就是宇宙大道的规律,因果报应,周而复始,无人能躲避、无人能幸免。
      其实任何事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非人类的主观愿望可以左右的,你的努力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便不去追求,也必然会结“果”。倘若你的努力违背了事物本身的规律,纵然苦苦追求,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当然同样也会结“果”,只可惜结出的往往是违背自身愿望的“恶果”。
      苦苦追求的结果只能使自己陷入“执着”,人一旦患了执着,便会钻死牛角尖,所谓钻死牛角尖就是心中所想、两眼所见只剩下一个所追求的目标,全然不顾左右、全然不顾他人、全然不顾事物本身的规律。其结果必然会导致主观臆断多于客观思考,判断失误率大为增加,还会导致情绪波动、心灵扭曲,目的难以达到还损害自身的健康。
      这便是今日之所“为”,明日之所“果”的大道因果率。
      而恬淡虚无,并非要大家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的心态能顺其自然,顺应规律,实践的是一条超越个人奋斗的人生之路。做到“只管耕耘、不讲收获,只管奉献、不求回报”。心态恬静不做非分的妄想,种的是“豆”,只要勤于耕耘必然结“豆”,而决不因他人种了“西瓜”而得“瓜”,心生嫉妒。一切顺其自然,顺应规律,便能自得其乐,身心健康。
      说到“只管奉献、不求回报”,这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升华,要真正做到只奉献不求报。一个人做到奉献也许不难,可不求回报就不容易了,需要有“恬淡虚无”的心境,才能真正做到。
      可以说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或多或少都对社会有所奉献,对他人也有所奉献,问题就在于奉献以后我们的心态是否有期望回报,如果心存期望,这个“奉献”便会变质,就不是真正的奉献,种下的“因”,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善因”,得到的果自然也不可能是完美的“善果”了 。当然我所讲的因和果,不是单指物质上的,也不仅仅是社会,而是包含了自身的心灵。
      倘若你做了奉献而心中有所期望,那不是真正的奉献,而是有所求报的“奉献”,有所求报就会有所期望,有了期望就会生出欲望,有了欲望必然会生出诸多的烦恼,烦恼本身已经扭曲了你的心灵,种下了病因。
      因此,要想保证自身健康长寿,我们就应该做到“恬淡虚无”。恬淡的心态、虚无的境界。
      虚无的境界,是人生顿悟后的境界,是悟透人生后的觉醒,是真正认识人生真谛后的智能体现。名利欲无非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又不能带去,多大的名利都是过眼烟云,所有欲望只能使你心灵扭曲,到了人生终极时,又有什么能真正让你带走的呢?
      何不学道家修炼先师,视名利如粪土、视钱财为外物,既然来到人间,不妨飘逸人间、潇洒人生,替天行道无所求,留得清誉在人间,赤条条而来,无所牵挂地赤条条而去呢?
      借用禅宗悟道之语“未生我时我是谁,生下我时谁是我”?
      待你跳出追名逐利的圈子,使自己的心态真正进入到恬淡虚无的境界时,这一切也就一目了然了。


      5楼2013-03-17 20:36
      回复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樊正伦谈中医养生(一)
        人是哭着生下来,笑着离开世界的。人一死气散了,所有的皱纹都展开了。生下的时候攥着拳头,走的时候撒手人寰,所以人的一生就是从哭到笑的一生。生下来笑着的小孩活不了,撒着手的小孩也活不了。那你就不要怕苦,不要怕累。让你攥着拳头干吗?就是要干活的,而你所挣到的钱就像你手上的油腻,天天洗,天天来。人要想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近人事智于圆而行于方”,考虑得尽量全面,处理得尽量果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每天躺在床上想,敢与天地日月同辉,马上就坦然了。如果你心里老想着,明天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动心了。
        现代社会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弄得很多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一想起上班就头疼。这说明他对自己的工作已经厌倦了,这是一种很危险的信号,所以一定要学会调情志。要想真正把情志调好,必须做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让脑经常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智能就来了。你考试的时候,如果脑一紧张,会的全忘了;当脑子一轻松,什么题都想起来了。如果能使自己的心态处在一种稳定的状态,就能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


        6楼2013-03-17 20:36
        回复

          那是一个完美而自由的世界,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那里人生的烦恼与痛苦不曾存在,唯有畅怀于心的翩翩起舞。在漫天的缤纷中,人的心只需要忘记。忘记功名,忘记利禄,忘记滚滚红尘,忘记时间的更替,更忘记了自己。逍遥于天地之间,感受着大美的无形与永恒。


          7楼2013-03-17 20:37
          回复
             修定与念诵,一般都容易犯两种毛病。一种是散乱,就是攀缘不止,由甲想到乙,由乙想到丙,由东事想到西事,由南地想到北地,念头不易集中。一种是昏沈,就是昏昏欲睡,沉沉不起,不肯用心,提不起正念,甚至身口意观想的念头都没有,那是严重的昏沈。很多畜生,尤其是低等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昏沈中、在睡眠中、在冬眠状态中。天气冷打坐,觉得很清净,很舒服,那是细昏沈,一种变相的冬眠状态;气候太热也会昏沈,只想睡眠。一个是阴的,一个是阳的,天气冷的昏沈是内敛的,天气热的昏沈是外耗的。对付昏沈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闭气。闭气不是宝瓶气,做法好像差不多,实则有别。气一闭精神就来了,然后提神冲上来,气势就不同了。真修持人的声音,句句从胸襟中流出,每个声音从丹田发出,自自然然的,不假造作。所以常人之息以喉,真人之息以踵。


            12楼2013-06-04 10:15
            回复
              心情浮躁的 这么多字 看都看不进去了


              13楼2013-08-29 13: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