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桐汉语吧 关注:365贴子:7,659
  • 13回复贴,共1

浅谈王义然先生的声母、韵母混读理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义然先生的古音理论中,古代声母除今j,q,x三母应离析为尖团两类(z,c,s与g,k,h)外,与现代普通话声母基本相同。韵母体系也与现代普通话一致。
暂且不论这种说法的正确性如何,先来关注一下作为它核心的“混读”理论。
这种混读理论认为,在古代的方言中声母和韵母存在着混读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同样的字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不同的读法。
一·“声母混读”
王义然之理论中声母混读特征至少有以下数条:
I.
①d-zh,t-ch
②z-zh,c-ch,s-sh
③g-zh,k-ch,h-sh
④f-h
⑤w-m
⑥y-w
以上六条为不同发音部位间的“混读特征”
这些“混读特征”在zh,ch,sh声母处特别密集,不由得让人觉得zh,ch,sh古时也许可分
II.
⑦b-p,t-d,z-c,zh-ch,g-k
⑧g-h
⑨p-f
⑩n-l
以上二条为相同发音部位间的“混读特征”
二·“韵母混读”
首先有一点,这些“韵母混读”存在“共轭传递关系”。
也就是说,不同的混读特征可以叠加传递。
I.
an-en
an-ang
en-eng
然而,要注意到这一组按照共轭传递关系,再配合介音增添理论,可得出“所有鼻音韵母有可能混为一类”的结果:
ang/iang/uang-an/ian/uan/üan-en/in(ien)/un(uen)/ün(üen)-eng/ing(ieng)/ong(ueng)/iong(üeng)
II.
ou-u
ao-u
ui(uei)-u
ui(uei)-uo
ei-ai
a-o/e
这一组的“共轭传递性”表现稍微正常一点,可还是颇有问题:
a/ia/ua-o/e/ie/üe-ui(uei)/ei-u/ü(iu)-ou/iu(iou)
u/ü(iu)-ao/iao
ui(uei)/ei-ai/uai/iai
仔细注意这个混读的共轭传递关系,它将除了i,er的韵母都判为“有可能混为一类”了。
剩下的i,er不需赘言,其“混读关系”也是十分明显(弥-尔,儿-倪)
另外据闻王先生在【入】字上又发现了另外的“混读关系”——i-u混读。
这样一来,所有的非鼻音韵母都可以“混为一类”了。
呜呼!原来在造字时代,汉语具有可区分性的只有两类韵母吗?呜呼哀哉,甚为不可思议也!
最后,因为王先生对于“混读”的描述多而零散,可能未有齐全之处,望本人 @wyrsd 总结并整理。


IP属地:广东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1-17 20:11回复
    要对我开展大批判了,我得说几句。关于方言语音的存在理论,是从大量形声字中概括出来的,并以合音字和复合汉字的语音构成、古今诗词韵脚、多音字、同义词中的方言音变关系等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为佐证。
    在《形声字方音构字与古代方言》一文中,总结了五十个方音序列,涉及到所有的声母和所有的韵母,证明了方音构字、方音训字、方音用字的历史事实。
    先生对共轭传递关系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这种关系反映的是一个特征派生衍化出另一个特征的路径。任何一个方言特征,适用范围都很有限。两个声母或韵母的混同,只是在有限的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在大多数地方仍然是泾渭分明的。所以,说按我的理论,汉语具有可区分性的只有两类韵母的说法,有类痴人之言。
    我的文章,你不愿读就算了,别胡乱点评,把你那轻率混乱的思维加到我身上。


    来自贴吧神器2楼2013-01-17 21:52
    收起回复
      我刚看了他的雄文《用唐诗韵脚证明“山、咸”同摄》,然后就百度了这个名字,果然。。。


      3楼2013-12-10 14:3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