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冬波 刊登在《江淮文史》2005年第5期
祸起宫廷
1870年代,朝鲜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876年2月26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规定:一、日本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家;二、日本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三、朝鲜开放两个港口通商。随后沙俄势力也借机环伺,英、法、美、德诸国也纷纷要求朝鲜与之通商。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在朝鲜存在的宗藩关系及我国安全,对朝鲜的局势极为关注。
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76年至1879年曾三致朝鲜相国李裕元书,认为“贵国之忧即中国之忧也。”“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敌制敌之策,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于是,1882年春,朝鲜陆续与美、英、德、法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原本国势衰微、“风气未开”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1882年朝鲜大旱,人心浮动,恰值士兵欠饷数月,而发饷又有缺额,大院君李是应乘机谋变,导致朝鲜中央政权瘫痪,日本欲乘机出兵威胁朝鲜政权。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作朝鲜壬午兵变。
当时朝鲜国王李熙,是大院君李是应之子。朝鲜国老王死后,无嗣,由李熙入承大统。李熙年幼时,由其父李是应摄政,等到李熙成年结婚之后,归政于李熙了。但李是应不甘寂寞,仍思揽权。而李熙的王妃闵氏权欲极盛,且小有才具,能制服国王,于是政权渐落于闵妃之手,引起李是应以前秉政时所用旧人之不平,遂暗中联合东学党,反对闵妃,并图推翻国王。
据《朝鲜国王咨报乱党滋事大略情形》称:“光绪八年六月初九日(1882年7月13日),朝鲜军民因小事与驻留在清水馆的日本人发生冲突,忽然引发众怒,前唱后和,聚以万人,破家毁舍,不可遏止,民众突入教场,杀死日本教师3人,并乘势追杀,日本人在逃却路上又被杀死4人,朝鲜军民也被杀死不少。随后焚烧日本在清水馆的领事,日本使馆人员奋力杀出,当场杀死民众20多名。初十日,叛乱军民进犯王宫,群情激愤,要求严惩闵氏,闵妃不幸薨逝(其实后来知闵妃逃匿),宰臣金辅铉、闵谦镐同时被害。幸赖国太公(李是应)亲冒锋镝,责以大义,谕以至意,才使叛乱军民感服,迅即解散。”这份朝鲜国王的咨报,显然有些地方与事实不符。但朝鲜发生宫廷政变,烧毁日本领事馆及日本侨民之馆舍,杀死日本人多名,日本断不会坐视不管。其时,幸免于难的闵妃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知国王,闵妃依然健在,然后通知因事在中国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朝鲜国王的名义,向清廷禀报事实真相,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
迅商出兵
朝鲜向为中国的宗藩国,中国在朝鲜也向不设官,朝鲜发生兵变的消息至8月1日,才从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知。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因丁母忧,朝旨赏假百日,于5月30日自天津启程,开缺回籍守制。由李鸿章推荐,旨命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数次接到朝鲜乱党滋事的情报,及朝鲜国王请求派兵援助之后,一面电告总署请示办法,并与李鸿章相商,一面派丁汝昌持函到山东登州邀吴长庆来津商议对策。丁汝昌于8月7日,到登州转交了张树声的亲笔信,吴长庆闻变即行,于8月8日率幕僚张謇赶赴天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吴长庆其人。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晚清著名淮军将领,谥“武壮”,故后人尊称“武壮公”。庐江县沙溪乡沙湖村人,袭云骑尉世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的“庆”字营被编入淮军。次年率部从李鸿章援上海,转战苏、浙、鲁、冀、豫诸省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叠克名城,嘉兴之役,战绩尤多”。光绪元年,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后又相继升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光绪六年,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所部淮军6个营驻登州。
祸起宫廷
1870年代,朝鲜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876年2月26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规定:一、日本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家;二、日本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三、朝鲜开放两个港口通商。随后沙俄势力也借机环伺,英、法、美、德诸国也纷纷要求朝鲜与之通商。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在朝鲜存在的宗藩关系及我国安全,对朝鲜的局势极为关注。
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76年至1879年曾三致朝鲜相国李裕元书,认为“贵国之忧即中国之忧也。”“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敌制敌之策,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于是,1882年春,朝鲜陆续与美、英、德、法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原本国势衰微、“风气未开”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1882年朝鲜大旱,人心浮动,恰值士兵欠饷数月,而发饷又有缺额,大院君李是应乘机谋变,导致朝鲜中央政权瘫痪,日本欲乘机出兵威胁朝鲜政权。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作朝鲜壬午兵变。
当时朝鲜国王李熙,是大院君李是应之子。朝鲜国老王死后,无嗣,由李熙入承大统。李熙年幼时,由其父李是应摄政,等到李熙成年结婚之后,归政于李熙了。但李是应不甘寂寞,仍思揽权。而李熙的王妃闵氏权欲极盛,且小有才具,能制服国王,于是政权渐落于闵妃之手,引起李是应以前秉政时所用旧人之不平,遂暗中联合东学党,反对闵妃,并图推翻国王。
据《朝鲜国王咨报乱党滋事大略情形》称:“光绪八年六月初九日(1882年7月13日),朝鲜军民因小事与驻留在清水馆的日本人发生冲突,忽然引发众怒,前唱后和,聚以万人,破家毁舍,不可遏止,民众突入教场,杀死日本教师3人,并乘势追杀,日本人在逃却路上又被杀死4人,朝鲜军民也被杀死不少。随后焚烧日本在清水馆的领事,日本使馆人员奋力杀出,当场杀死民众20多名。初十日,叛乱军民进犯王宫,群情激愤,要求严惩闵氏,闵妃不幸薨逝(其实后来知闵妃逃匿),宰臣金辅铉、闵谦镐同时被害。幸赖国太公(李是应)亲冒锋镝,责以大义,谕以至意,才使叛乱军民感服,迅即解散。”这份朝鲜国王的咨报,显然有些地方与事实不符。但朝鲜发生宫廷政变,烧毁日本领事馆及日本侨民之馆舍,杀死日本人多名,日本断不会坐视不管。其时,幸免于难的闵妃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知国王,闵妃依然健在,然后通知因事在中国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朝鲜国王的名义,向清廷禀报事实真相,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
迅商出兵
朝鲜向为中国的宗藩国,中国在朝鲜也向不设官,朝鲜发生兵变的消息至8月1日,才从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知。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因丁母忧,朝旨赏假百日,于5月30日自天津启程,开缺回籍守制。由李鸿章推荐,旨命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数次接到朝鲜乱党滋事的情报,及朝鲜国王请求派兵援助之后,一面电告总署请示办法,并与李鸿章相商,一面派丁汝昌持函到山东登州邀吴长庆来津商议对策。丁汝昌于8月7日,到登州转交了张树声的亲笔信,吴长庆闻变即行,于8月8日率幕僚张謇赶赴天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吴长庆其人。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晚清著名淮军将领,谥“武壮”,故后人尊称“武壮公”。庐江县沙溪乡沙湖村人,袭云骑尉世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的“庆”字营被编入淮军。次年率部从李鸿章援上海,转战苏、浙、鲁、冀、豫诸省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叠克名城,嘉兴之役,战绩尤多”。光绪元年,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后又相继升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光绪六年,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所部淮军6个营驻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