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庆吧 关注:23贴子:169
  • 1回复贴,共1

吴长庆与朝鲜壬午兵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 夏冬波 刊登在《江淮文史》2005年第5期
祸起宫廷
1870年代,朝鲜面临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876年2月26日,日本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规定:一、日本承认朝鲜是独立国家;二、日本在朝鲜享有领事裁判权;三、朝鲜开放两个港口通商。随后沙俄势力也借机环伺,英、法、美、德诸国也纷纷要求朝鲜与之通商。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在朝鲜存在的宗藩关系及我国安全,对朝鲜的局势极为关注。
时任文华殿大学士、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李鸿章,于1876年至1879年曾三致朝鲜相国李裕元书,认为“贵国之忧即中国之忧也。”“为今之计,似宜用以敌制敌之策,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于是,1882年春,朝鲜陆续与美、英、德、法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
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使原本国势衰微、“风气未开”的朝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急剧变化,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日趋激烈。1882年朝鲜大旱,人心浮动,恰值士兵欠饷数月,而发饷又有缺额,大院君李是应乘机谋变,导致朝鲜中央政权瘫痪,日本欲乘机出兵威胁朝鲜政权。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作朝鲜壬午兵变。
当时朝鲜国王李熙,是大院君李是应之子。朝鲜国老王死后,无嗣,由李熙入承大统。李熙年幼时,由其父李是应摄政,等到李熙成年结婚之后,归政于李熙了。但李是应不甘寂寞,仍思揽权。而李熙的王妃闵氏权欲极盛,且小有才具,能制服国王,于是政权渐落于闵妃之手,引起李是应以前秉政时所用旧人之不平,遂暗中联合东学党,反对闵妃,并图推翻国王。
据《朝鲜国王咨报乱党滋事大略情形》称:“光绪八年六月初九日(1882年7月13日),朝鲜军民因小事与驻留在清水馆的日本人发生冲突,忽然引发众怒,前唱后和,聚以万人,破家毁舍,不可遏止,民众突入教场,杀死日本教师3人,并乘势追杀,日本人在逃却路上又被杀死4人,朝鲜军民也被杀死不少。随后焚烧日本在清水馆的领事,日本使馆人员奋力杀出,当场杀死民众20多名。初十日,叛乱军民进犯王宫,群情激愤,要求严惩闵氏,闵妃不幸薨逝(其实后来知闵妃逃匿),宰臣金辅铉、闵谦镐同时被害。幸赖国太公(李是应)亲冒锋镝,责以大义,谕以至意,才使叛乱军民感服,迅即解散。”这份朝鲜国王的咨报,显然有些地方与事实不符。但朝鲜发生宫廷政变,烧毁日本领事馆及日本侨民之馆舍,杀死日本人多名,日本断不会坐视不管。其时,幸免于难的闵妃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知国王,闵妃依然健在,然后通知因事在中国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朝鲜国王的名义,向清廷禀报事实真相,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
迅商出兵
朝鲜向为中国的宗藩国,中国在朝鲜也向不设官,朝鲜发生兵变的消息至8月1日,才从驻日公使黎庶昌的电报中得知。
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因丁母忧,朝旨赏假百日,于5月30日自天津启程,开缺回籍守制。由李鸿章推荐,旨命两广总督张树声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数次接到朝鲜乱党滋事的情报,及朝鲜国王请求派兵援助之后,一面电告总署请示办法,并与李鸿章相商,一面派丁汝昌持函到山东登州邀吴长庆来津商议对策。丁汝昌于8月7日,到登州转交了张树声的亲笔信,吴长庆闻变即行,于8月8日率幕僚张謇赶赴天津。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吴长庆其人。吴长庆(1829—1884年),字筱轩,晚清著名淮军将领,谥“武壮”,故后人尊称“武壮公”。庐江县沙溪乡沙湖村人,袭云骑尉世职。咸丰十一年(1861年)淮军创建,吴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的“庆”字营被编入淮军。次年率部从李鸿章援上海,转战苏、浙、鲁、冀、豫诸省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叠克名城,嘉兴之役,战绩尤多”。光绪元年,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后又相继升任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等职。光绪六年,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省防军,率所部淮军6个营驻登州。


1楼2012-12-29 18:56回复

    张树声飞函相商于吴长庆,主要是吴长庆与出事之朝鲜半岛最为径捷,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张树声与吴长庆的相商是在秘密情况下进行的。
    刘厚生《张謇传记》所载:“据张謇告我,是年六月二十四日(8月7日),海军提督丁汝昌至登州,持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张树声之手函,面交吴长庆。函言日本干涉朝鲜内政,促长庆即日赴津,密商机要。长庆偕謇于第二天乘轮赴津。二十六日,船抵大沽口,树声派员引导,径至某公馆下榻。不久树声与其幕友何嗣焜,微行至该公馆,密商派兵东征,并研究措理李是应及对付日本之方案。晤商凡两次,关防极严,在坐除树声、长庆外,唯何嗣焜及謇二人而已。二十八日黎明,长庆及謇乘轮返登。二十九日抵登州后,长庆即发紧急命令,预备开拔。七月三日即率六营军队,登轮出发矣……张树声与吴长庆会谈,何以如此之秘密?因恐日本人探知消息,于军事不利也。树声曾言,据英领事报告,日本在北京、天津都有间谍,而重要行政机关之官吏、书办、仆役,多有为之耳目者。前吴长庆到津,即赴北洋大臣官署谒见,恐不能秘密云。”
    对于选定吴长庆跨海勘乱,当时李鸿章与张树声的意见并不一致。
    8月13日,李鸿章在《复张振轩制军》的信中,谓:“此事似应分别办理,先令马(建忠)、丁(汝昌)二君带兵船速往,少作声势,帮同朝鲜君臣弹压缉拿魁首,一面商劝日本员将勿遽动兵,静候缉匪严办……至调派陆军,尤须妥筹,由陆则道路阻长,雨水多滞,转运费艰;由水则兵船装载无多,商船租雇费力。或可号称陆军继至,先声后实,俟眉叔等到彼察看情势,再行禀办。计张虚声则护卫亲兵两营小队可矣。若大举,有战事,唯铭军在后路可调,统将勇疏于谋,似须添派稍有智略如吴殿元辈会同照料,庶冀操纵合宜。盛军为津防主队,人数较多,未宜远出。”可见吴长庆尚不在李鸿章的眼目之中。而张树声于同日上的《奏朝鲜乱党滋事遵旨派兵保护折》中则认为:“吴长庆纪律严明,夙谙权略,当能随机应变,从仰副圣主字小御远之至意。至朝鲜事局多艰,靖乱扶危,尤在乘时审势,取决当几。吴长庆到朝后,凡紧要机宜,应请由该提督相度筹办,仍一面咨商臣处,随时奏陈,以应事机而纾宵旰。”
    最后,清廷同意张树声奏折所请,确定了吴长庆率兵赴朝定乱。
    智擒乱魁
    由于壬午兵变使朝鲜受到日本的威胁,涉及到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所以吴长庆特别积极,认为这是报效朝廷的好时机。
    吴长庆于8月17日亲率庆军,与丁汝昌一道,率2营4哨于登州开拔。吴长庆以3哨与丁汝昌同坐威远军舰,以2营1哨分坐招商局镇东、日新、拱北3船,并以泰安军舰装载粮械军火,计2000余人。后续部队也相继开拔,计6营兵力共3000多人。其时,吴长庆幕府中有:张謇、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少壮派人物。
    8月20日辰刻,吴长庆率部抵达朝鲜。因仁川驻日本军舰、兵船7艘,陆兵1营,吴长庆遂下令所部泊船于相距六七十里之南阳登岸扎营。又令道员马建忠与派充向导的朝鲜陪臣金允植、鱼允中密切侦察。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于8月16日带兵进入汉城,开列多款条件,要挟朝鲜。该国王李熙及李是应均未予接见,花房义质也未有翻脸之举。朝鲜国人见吴长庆大军入境,无不欢呼雀跃。南阳府备船十多只,在海口听候调遣。前充议约大副官赵宁夏、金宏集尚幸存,经国王派遣至南阳料理军前各事。吴长庆与马建忠商议,21日由马建忠先驰赴汉城,相机办理。派副将张光前充队从往。吴长庆部署停当,也随即亲率大队进发汉城。留丁汝昌驻海口,以顾后路。
    8月23日,日使以朝鲜政府越期不答复其要求,离开了汉城赴仁川,“意存决裂”。整个汉城,人心惶惶。
    吴长庆率军队于8月25日到朝鲜京城之后,大营在距汉城7里的屯子山驻扎。布置停当后,吴长庆仅率亲兵1营入城。丁汝昌也将后路部署妥贴,率水师百余人前来汉城。马建忠、丁汝昌乘夜至吴长庆大营,密定机宜。8月26日巳刻,吴长庆轻车简从亲访大院君李是应,稍与寒暄,也就离开了。中午以后,李是应至吴长庆军中行礼节性回访。丁汝昌、马建忠皆先集城外,吴长庆认为时机已到,因马建忠精通英法诸文,且谙于外交,遂令马建忠与李是应笔谈,将李是应拖延至日暮。吴长庆、丁汝昌悉将李是应所带卫队数十人,调往别处。笔谈至暮,李是应似有怀疑,吴长庆突然向马建忠使了个眼色,马建忠知其意,责问李是应道:“君知朝鲜国王为皇帝册封乎?”李是应答道:“知之。”马建忠又厉声说:“王为皇帝册封,则一切政令当自王出,君六月九日之变,擅窃大柄,诛杀异己,引用私人,使皇帝册封之王,退而守府,欺王实轻皇帝也,罪当无赦。”吴长庆遂和丁汝昌起而出帐,迫令李是应乘上了丁汝昌早已为之预备好的肩舆,由丁汝昌率百余名精壮士兵护卫,星夜冒雨急行押送至南阳港海口,随即上登州兵船,由该船管驾官叶伯押解至天津。
    吴长庆诱捕了大院君,智擒乱魁,为迅速平定壬午兵变抢占了先机。
    平乱迎妃
    大院君李是应被押解到天津后,其乱党之聚居于枉寻里、利泰村者就有数千人。这些人世隶兵籍,跋扈难制,与李是应勾结一气,屡次变乱。这时,李是应虽然被扣于天津,而其长子李载冕以大将身份,刚刚把握兵柄,仍然可能作乱。于是,吴长庆于8月28日傍晚,先将李载冕诱拘于南别宫,以北洋水师数十人守之。是夜,吴长庆调派副将张光前、何乘鳌,总兵吴兆有,率领亲兵庆字3营,前捕枉寻里乱党,穷搜居所,短兵巷战,直到天明,生擒150多人,其余悉由屋后逃窜。吴部仅负伤2人。吴长庆亲往搜捕利泰村乱党。由于此地接近中国兵营,乱党已早闻风声,逃之夭夭,仅捕获20余人,两处共捕获170余人。张謇见这些乱党父子、兄弟相依,似愿共命,心大不忍,又以语言不通,急忙向吴长庆建议,请朝鲜国王派捕盗官及司法判书来军中,讯别首犯和从犯,区别对待。当经讯明,正法魁首10人,余皆交朝鲜酌予释放,使他们悔过自新。而李是应之子李载冕自知负罪,不安于位,也于是日请释兵柄。此次乱党也就基本肃清了。



    2楼2012-12-29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