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由于文化根源的关系,佛道生命观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
这种差别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透悟生命的角度不一样.佛教的生命观从缘起论出发,强调生命的因果联系,强调生命的依他性,强调自性本空,是以内在的体验去铨释生命.如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八识的依据就是人的感觉,是佛教先贤在深沉的禅定中对生命所作的解析.而道教的生命观是讲对待,是从性(先天的自性)和命(后天的肉体)的对立统一中去铨释生命.黄元吉《乐育堂语录》说:"无性则命无由生,无命则性无所立.漫说尽性即可至命,须知立命乃可了性."相当而言,佛教更注重生命的主观性,道教则更注意生命的客观性.
二是超越生命的途径不一样.由于佛道生命观的出发点不一样,他们超越生命的途径也就不一样.《性命圭旨》说:"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越大觉,其义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佛教因为注重生命的因果联系,注重生命的内在体验,因而也就不重视外在的形体.在修持方法上注重性功,在禅定中明心见性,求得智慧.道教因为注重性命的对立统一,则讲究性命双修.道教的各种修持方法特别是内丹功都是把性命双修当成一个根本原则.
三是对待生命的态度不一样.生,于佛教曰苦,于道教曰乐.佛教既然是幻性命以超大觉,必然不重视人的现世,如佛教有人生八苦之说.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色,受,想,行,识).佛教甚至把人的肉体看成可以抛弃的臭皮囊.
而道教恰恰相反."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司马承祯《坐忘论》).道教的重人贵生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即身成道,只有现世的人身才是成道之基;
二是长生即是道教仙道理想,养生哲学的基础和目标,这与佛教重来世,求解脱是不一样的.
现实的人生由于我执的障碍,必然短视人生的意义.最典型的思想就是即时行乐,因为人生不再,人死灯灭.所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就是这种思想的诗意表露.而即时行乐的思想就使人永不满足欲望的追求,同时也造成了种种恶业,带来了种种人生烦恼.如随着当代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精神的匮乏.紧张,焦虑,空虚,烦恼始终伴随着人类;环境的坏灭,文化与集团利益的冲突,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这种恶性循环不是单纯依靠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能够解决的,而佛道生命观恰恰是对治这种恶性循环的一剂良药.只有从根本上透悟生命的因果,通过生命的修炼消除无明与我执,才能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从佛道两家的生命观来看,人的生命通过改造,脱胎换骨,可以实现生命的超越,摆脱欲望的折磨,进入大自在,大幸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