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金华汤溪,虽是生于兹,长于兹,但了解倒底多么呢?书友会说:谈谈故乡吧,心就惶惶然起来,方知对于家乡了解得实在是太少。上网,资料的查询,草草拼凑成一篇讲稿,象是就学时提交的一篇蹩脚的作文,左右都不是——说说是可以的,但要形成文字,心里便又是忐忑了。所以接到形成文字的命题后,又是踟踌了多日,想想,罢了,虽是肤浅,还是写些我所知的家乡印象吧。
令人汗颜啊!
印象1:风光
大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总是会有些灵秀在。汤溪亦然。作为一个古镇,她的地貌是颇适宜人居住的。夏日,常听得邻近的村镇着了洪水,但汤溪,在我记忆里,似乎并未受过这样的灾害。她是一个盆地。周延一圈丘陵,中间一片平原。站在家中楼上的窗户望过去,就见田野象地毯一样铺开去,除了中间孤兀着一二株参天的树,很平坦与开阔,可以远望见隐隐的九峰——也许未曾见识过中原一马平川的气势,在我的视野里,这样的感觉足以令人起坦荡荡的君子情怀了。
有大河,但在几里外的邻村里,所以我对它是陌生的。屋后不远会有条小河,旧时包括现在,许多人都在河里洗衣、刷马桶。双脚裸着站在水里,用一根木棰敲打着衣物,提一个竹篮,满满地来、湿甸甸地归去——木棰的起伏、人的笑语、水的流声,溪畔的青青草儿与厚实淳朴的妇人小孩们——不啻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小溪过后便是田野,长着各种茁壮的谷物与蔬菜。当然,现在荒于农耕,许多地都荒废在那里,旧时我也是在我家的自留地上辛勤耕耘过的。风吹过稻草,呼哗哗的声音;踩在软湿的泥地上,走得人东倒西歪;抱着稻草去给父母打谷,草上被叶片割出了细细血痕而不知;走在小沟里洗一脚的泥淀,却惊骇地发现有蚂蝗叮在自己腿上;太热了,没有风,父亲说,我叫风来,然后对着旷原高喝一声,惊奇发现真有风从南来,轻轻扫却心中的烦热……多少次,提着凉水从家中往田里跑,多少次,坐在板车上让父亲拉我归家……这些美丽的片断,恐怕是不能用风光二字所能涵盖的吧!
有山,自然是九峰,离镇有约二十里路。除了正月外,平时似乎没有专车发往那里。可以骑车,一路风光还是淳朴的。至于山,其实也并无什么出奇的地方,一座庙宇建在山洞,黑压压的也似乎无甚可以提的特点。山脚下,一片翠竹。平时闲散走走,似乎还是不错,从采回的照片上看,也是不赖的。但父亲说,再往里走,有一口深潭,山奇林幽的,别有深味。但往里走,是需要探险的情怀的——也许可以等待后来者吧。
至于镇上,老旧的民居已不多见。关于地名,尚留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说法,据称,一直有护城河和城门,很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以前人到汤溪,都说是“进城去”,汤溪人也被称之为“城里人”——那些城门,似乎母亲还亲见过,但在文革时,调了起重机,全毁了。留下了一个城隍庙——据说供的是位以前汤溪的县令,姓宋,大概还算清廉吧,就受了这些香火。在我小时,城隍庙被当作谷仓用着。邻居男孩的母亲在谷仓里工作,我们就在城隍庙里乱跑。还记得有位象道士不象道士,象和尚不象和尚的人物,常住在城隍庙里,见到我们,就与我们逗玩,和我们说那些石柱子后藏着鬼怪以及金银财宝。因为老吓唬我们,他被男孩母亲说过几次,再后来何时见不着他也不知晓了。当然现在,是个象模象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收门票,所以镇上人反而不轻易进去了。常去的是些怀有宗教情结的人,朝拜、供奉,许多的仪式举行,而且大多竟都远途而来的非汤溪人,也算是一件怪事。庙里已空空无物,新塑的雕像,牛鬼蛇神之类,并无什么新意。有一个戏台,有些规模,据说有一次送戏下乡,想借用这个戏台,城隍庙竟提出要租赁费,搅得演出团想想就罢了——本是免费的事,却横生出一道门槛——大概汤溪人的市场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也水涨船高了吧。
令人汗颜啊!
印象1:风光
大凡有人居住的地方,总是会有些灵秀在。汤溪亦然。作为一个古镇,她的地貌是颇适宜人居住的。夏日,常听得邻近的村镇着了洪水,但汤溪,在我记忆里,似乎并未受过这样的灾害。她是一个盆地。周延一圈丘陵,中间一片平原。站在家中楼上的窗户望过去,就见田野象地毯一样铺开去,除了中间孤兀着一二株参天的树,很平坦与开阔,可以远望见隐隐的九峰——也许未曾见识过中原一马平川的气势,在我的视野里,这样的感觉足以令人起坦荡荡的君子情怀了。
有大河,但在几里外的邻村里,所以我对它是陌生的。屋后不远会有条小河,旧时包括现在,许多人都在河里洗衣、刷马桶。双脚裸着站在水里,用一根木棰敲打着衣物,提一个竹篮,满满地来、湿甸甸地归去——木棰的起伏、人的笑语、水的流声,溪畔的青青草儿与厚实淳朴的妇人小孩们——不啻是一幅美妙的画卷。
小溪过后便是田野,长着各种茁壮的谷物与蔬菜。当然,现在荒于农耕,许多地都荒废在那里,旧时我也是在我家的自留地上辛勤耕耘过的。风吹过稻草,呼哗哗的声音;踩在软湿的泥地上,走得人东倒西歪;抱着稻草去给父母打谷,草上被叶片割出了细细血痕而不知;走在小沟里洗一脚的泥淀,却惊骇地发现有蚂蝗叮在自己腿上;太热了,没有风,父亲说,我叫风来,然后对着旷原高喝一声,惊奇发现真有风从南来,轻轻扫却心中的烦热……多少次,提着凉水从家中往田里跑,多少次,坐在板车上让父亲拉我归家……这些美丽的片断,恐怕是不能用风光二字所能涵盖的吧!
有山,自然是九峰,离镇有约二十里路。除了正月外,平时似乎没有专车发往那里。可以骑车,一路风光还是淳朴的。至于山,其实也并无什么出奇的地方,一座庙宇建在山洞,黑压压的也似乎无甚可以提的特点。山脚下,一片翠竹。平时闲散走走,似乎还是不错,从采回的照片上看,也是不赖的。但父亲说,再往里走,有一口深潭,山奇林幽的,别有深味。但往里走,是需要探险的情怀的——也许可以等待后来者吧。
至于镇上,老旧的民居已不多见。关于地名,尚留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说法,据称,一直有护城河和城门,很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以前人到汤溪,都说是“进城去”,汤溪人也被称之为“城里人”——那些城门,似乎母亲还亲见过,但在文革时,调了起重机,全毁了。留下了一个城隍庙——据说供的是位以前汤溪的县令,姓宋,大概还算清廉吧,就受了这些香火。在我小时,城隍庙被当作谷仓用着。邻居男孩的母亲在谷仓里工作,我们就在城隍庙里乱跑。还记得有位象道士不象道士,象和尚不象和尚的人物,常住在城隍庙里,见到我们,就与我们逗玩,和我们说那些石柱子后藏着鬼怪以及金银财宝。因为老吓唬我们,他被男孩母亲说过几次,再后来何时见不着他也不知晓了。当然现在,是个象模象样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收门票,所以镇上人反而不轻易进去了。常去的是些怀有宗教情结的人,朝拜、供奉,许多的仪式举行,而且大多竟都远途而来的非汤溪人,也算是一件怪事。庙里已空空无物,新塑的雕像,牛鬼蛇神之类,并无什么新意。有一个戏台,有些规模,据说有一次送戏下乡,想借用这个戏台,城隍庙竟提出要租赁费,搅得演出团想想就罢了——本是免费的事,却横生出一道门槛——大概汤溪人的市场意识随着改革开放也水涨船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