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你妹啊喂吧 关注:62贴子:2,727
  • 3回复贴,共1
我的大学
梁文道
准确地讲,我从小到大在学校里的成绩从来没有好过。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这六年,我的成绩一直很糟,从来没有离开过全班倒数第三名的范围。
上了大学,我其实还是“混”,虽然也想过好好念书,可我不是一个太有目标的人,隐隐约约觉得自己对学问有兴趣,学一些外语,比如希腊文、德文、法文,但都是半桶水。
小学、初中、大学,我一直在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比如上大学,我喜欢念哲学,于是我去念了。念了哲学后,有些老师的课我觉得很烦,我就不上了,我专门上自己老师喜欢的课,甚至上他们的课我都很任性。我记得那时候,有一年,有个大学老师,他主要教德国的语言哲学。那时,每上完一节课要交篇文章。到了要交文章的时候,我跟老师说:“老师,我真的很喜欢这门课,我也想到了一个题目,很想把它完成,但是我估计这个学期是交不了的。因为,我觉得要把它写好,必须再花长一点时间,我勉强按照时限交功课,交出来反正也不会有好效果,所以这一学期的功课我就不交了,我写完之后再给你看,你能到时候给我评语吗?”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我那门课基本上得了不及格,没有分数,因为我没交功课。但是,一年之后我写了篇论文给老师。老师说:没想到你还真守信用,好,我就看一看。”他给了我一个评语,给了我最高的分数A。当然,那个分数已经没有用了,因为那门课我已经完蛋了。
那时候,我的好几门课都是这样,但是我觉得那不重要,最后成绩好不好对我来讲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自己有没有做自己高兴的事,难得的是老师们对我那么宽容。
我在哲学系有好几个志同道合者,都是不大爱上课的朋友。各自到图书馆去读书,直到图书馆闭馆,回到宿舍再度。读到差不多一两点的时候,大家开始辩论,谈今天读了什么。有一次我在学校走着,一个学长走过来,忽然抓住我,没头没脑地问一句:梁文道!维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里第几段说这样的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我说:“哎呦,我没想过。”“白痴啊你是!回去好好想想!”我就回去好好想想,要不然下一回又碰到他,他又问我,那就丢脸了。
我讲这些,不是因为我们过去多离谱,或者这是多么值得羡慕,值得羡慕的事,而是讲讲这种什么都没想、很没有为自己前途打算、很没有志气的状态。它很挥霍,但是我从来不后悔,因为我总觉得,一个人一辈子中并没有太多时间是可以让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大部分时间都不是为自己而活,是为了别人给我们的要求而活。举个例子,很多香港小孩从小学学钢琴,是为了升学。据说升好中学好大学,人家要看你会几门乐器,香港几乎每一家的小孩都弹钢琴。但是,每次我在香港听一些很出色的钢琴家独奏会的时候,现场都坐不满。那些人上哪儿去了?很多弹钢琴的的小孩,他们跟父母是这么对话的。他说:“我再也不要弹了!我恨透钢琴了!”爸爸妈妈就会说:“放心,你只要考到八级,你这辈子都不用弹了。”
你弹钢琴的最终目的是以后都不用再弹,有这种学习吗?这是种比喻,但是我觉得今天大部分人对学习的态度,事实上是这样的。我今天这么苦学,就是为了以后永远都不用再学了。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都太严密地帮所有人规划好你要做什么,完全忽略掉自发的兴趣的部分。我认识一些欧洲的朋友,他们也学钢琴,不是为了考试,只是为了好玩。反观我所认识的我们很多人,从小到大逼着孩子学很多东西,不是为了学的本身,而是为学了之后你能得到些什么,比如说一张证书。
我想说,年轻的阶段,我们不用让自己陷入很多的必然性里面,我们可以给自己一些自由。我们今天太早把必然性加到所有正在受教育的年轻人当中了,更有趣的是,现在这些必然性,不一定是社会、家长施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一些事。我想教育,其中很重要的目的,恰恰就是让我们反省,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有这么多,必该如此、必然如此的事。


1楼2012-11-17 18:20回复
    趁天还不是太黑,赶紧把去年的模拟题写了吧=_,=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2-11-17 18:32
    回复
      好感动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2-11-25 22: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