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榷吧 关注:149贴子:993
  • 4回复贴,共1

江断残阳(资治通鉴晋纪十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9-25 15:15回复

    晋明帝即位第三年了,《晋书》引《世说新语》说:“帝母荀氏,燕代人,帝状类外氏,须黄”可见他有一部分中亚血统。即位初就在王氏的掌控之下,身为太齤子的时候还差点被王敦废掉,所以对他又恨又怕,这时温峤的到来,就好像他的救命稻草一样,虽然只是一线生机,却死死抓住不放。还记得父亲在建康被攻陷前一夜未老先衰的模样;还记得永昌元年的十一月,京师大雾,黑气蔽天,日月无光,百姓都说这是不详的征兆。而仅仅没过多久,父亲就死了。他虽然比王敦小了11岁,却没等不到王敦毙命就先死了,死的时候一个人在内殿,不明不白的,可是谁又能说得清呢?只是江左祖庙,七室二空,又多了中宗元帝的牌位而已。还记得当年自己即位时坐在大殿的金玉床上,看着百官陪位,由御府令逐次奉上冕、帻、簪导、衮服给侍中常侍,由太尉加帻,太保加冕。当时的自己面带笑容,却有谁知道手心出汗,死死握拳,心里是一副恐惧、却又满含愤慨的心态呢?春天来了,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听说洛阳的百姓在洛水行禊礼,可是洛阳已经被占领八年了,内忧外患,今后又该怎么办?
    唯一的办法还是武力争取,从父亲妥协至今已经近三年了。琅琊王氏一直把权,子弟分散内外,政变是走不通的。温峤千方百计从姑孰回来,告诉自己王敦已经快不行了,可以倚靠的除了温峤,还有应詹、郗鉴、卞壶,及附近的临淮太守苏峻、兖州刺史刘暇,豫州刺史祖约等人。至于王导,还是名义上尊崇吧。


    4楼2012-09-25 15:16
    回复

      明帝即位时二十五岁,正值血气方刚。这样一个年轻人,在平民老百姓的家庭里也正是安居乐业的好时光。如果在太平盛世,是个农民,也就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除了偶尔和乡老纠缠,被乡吏骚扰,每年服服徭役,离开家一段时间,小日子还是挺惬意的,如果家里老婆贤惠点儿,多织几匹布,有个小钱,可以闲的时候沽沽酒,冯个好日子宰头羊,去集市里买条鱼,就更滋润了。但是他生在乱世,长在宫廷,享受不到父慈子爱,整日只是战战兢兢,食不甘味,唯恐某日被废太齤子,然后被河蟹掉。就算当上皇帝,也只是个傀儡,所有大事都要交给王氏兄弟处理或者和他们商量,看着大族土豪们水锥万顷,似乎整个晋国没有一寸土地属于自己。每天重复着对官员静默,批阅一些小事,看着王氏兄弟肆无忌惮的在朝野评批人物,升降官员,杀害亲信。而国家日益颓废,似乎很快就到了末路。这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情何以堪。匹夫尚能拔剑而起,况天子乎?做了一番准备,终于动手了。
      姑孰离建康不远,各地援兵到达以后就讨伐王敦。名义上王导是大都督,假节,但不给他实权,只是让他老老实实在身边待着。这次还是亲自指挥比较好。一路告捷。先是在江北岸阻拦了王含军的渡水进攻,又在夜里渡水偷袭成功,大败其于越城。沈充、钱凤攻打南岸,反而被刘遐、苏峻打败,一路南逃,又分别被杀。曾经不可一世的王敦军团就这样被消灭了。


      7楼2012-09-25 15:17
      回复

        前方不利的战况一一传来,王敦自然坐不住了。为王含的不争气而愤怒,却又对自己无法带兵而无奈。但毕竟前方讨伐自己,无论如何脱不了干系。只能强起身,可是他发现他连床都下不了,几个婢女内侍搀扶着也无济于事。只能在床前喘着气,无奈得看着江河日下。想起宣帝曾被李胜评论“尸居余气,形神已离”。想不到自己也成了这幅样子。更可恨的是郭璞这家伙明知道自己命在旦夕,居然说回住武昌,寿不可测。而今自己的军事力量被消灭了,但自己威名尚在,却没法带兵上阵,只能说天命了,想刚生病的时候,曾梦到有白狗从天而降咬自己,又看到刁协驾着车子对自己训斥。这家伙,或者尚且不怕,死了又有什么可怕的?却想不到是索命符,自己终于要和他再见面了。
        王敦交代钱凤保护好东海王和裴妃,不仅仅是为了报恩,更有一种权利替换的想法。此时交代其舅羊鉴和养子王鉴说到“我亡后,应便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乃营葬事。”更明确表示出要王氏代替司马家的想法,而东海王只是权利交替过程中的傀儡,虽然并不重要,但必要。只不知道自己王鉴能不能明白,也可惜王氏自家也不和,但王敦心里也明白只是一团散沙聚集在一个盘子里,需要一个发号施令的人物,现在除了王导,王敦,已经没有任何人能承担这样的责任。所以才发出“兄弟才兼文武者,世将、处季皆早死,今世事去矣。”的感慨。


        8楼2012-09-25 15:17
        回复

          明帝死了。振兴皇权的愿望随着他的死烟消云散,生前虽然有树立自己军事力量的想法,却被王、庾两族共同抵制。终于发现人胜不了天,最起码自己所代表的皇权在自己有生之年胜不了士族。于是理所应当,死后大权旁落。皇帝还小,庾亮作为国舅,也顺理成章得掌握着国家命脉。王导虽然和庾亮都属于大族,但因为门户和权利,对庾亮的戒心和忌恨也越来越大。
          庾亮自然志得意满。掌权之后,自然要做些动作。史书说他“任法裁物”,兴废大臣,甚至连年幼的皇帝都对他产生了意见。他对祖约、苏峻的猜忌,又闹出了一番祸乱。对此,他固然不能没有责任,但他毕竟受命于明帝,尊王导在上,不论是否给予实权;引郗鉴、卞壶、温峤辅政,和某些顾命大臣相比之下还是有些不同的。自然,才疏志大,行事以晁错自比,却在当时谈玄的环境下显得异类。
          陶侃屯武昌,平王敦的时候并没有出场,但实际上明帝安排他另有所图。王敦在诛杀异己的时候,侨居、江东士族都受到了打齤压,所以明帝才能联合他们消灭王敦。而王导势力依然很大,明帝只能树立自己亲信来对抗王导,一方面找到了同为士族,却又是国戚的庾亮,一方面找到了北方流亡过来的郗鉴,还有就是几乎没有什么背景的陶侃。在明帝的精心安排之下,庾亮、郗鉴、卞壶、温峤等人在建康或周边守护着权力,或明或暗与王家抗衡,而陶侃则作为上流统帅镇守武昌,以便建康有难,顺江东下救援。但陶侃毕竟是寒门,政治资本还不够,也无法进入权力上层。至于“登天门”的梦,在当时的情况下谁都会有,陶侃也只是明着不敢动手罢了。


          11楼2012-09-25 15: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