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天突然起了某个念头,打破只看贴不发言的惯例,在这里写一写我的二中生活吧。
本人也是从二中毕业的,不管在学校的时候过得好坏,毕竟是高中母校,毕竟青春成长期的几年在这里度过,莘莘学子都为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而埋头在课桌前。
对我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这段光阴里的人和事都有一种亲切感。更何况,我在二中渡过的几年也是交织着悲欢和喜悦、挫折和收获。
贴吧里大多都是90后,是比我低了N届的学弟学妹,看到你们在贴吧里的各种调侃、抱怨、发泄、玩笑,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呵呵。
记得我离开学校的时候,一个老教师说:XX,你应该为学校的《布谷鸟》写点文章。我当时回答:会的,我会写一写自己的故事。《布谷鸟》是二中当年创办的一份文学小报,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存在。让我惭愧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答应过的事情,我没有完成。而今,那位老教师是否安在都不得而知。
我在二中读了四年。高一到高三,第一次高考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发挥失常,学校老师坚决要求我回校复读,就这样,我回校复读了一年,第二年高考稳定发挥,以一个在大家看来算是比较辉煌的结果作为高中生活的句点。
当年我进校的时候,高一到高三都只有6个班,此外单独设有一个复读班,不过全是理科生,文科生复读的只能插班到应届班中,不会单独开设班级。
记得当年我们刚进二中的时候,学校老师根据中考成绩分了两个重点班出来,高一(5)班和高一(6)班。我被分在5班。
让我感到比较痛苦的是,虽然高一不分文理科,但是任课的老师几乎都把这两个重点班当做理科班在教学。数理化是绝对的强化科目,语文、外语自不必说,而政治、历史、地理之类的基本被边缘化。我的痛苦就在于,我不是学理科的料,我只对文史感兴趣。
我清楚的记得,高一上学期的时候还算好,数理化基本都还看得过去。但是到了高一下学期,数理化基本都死掉了,记得数学最差的时候,150分的试卷,我只考了50多分。当时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叫李志刚,他在课堂上不点名地对我的数学成绩做了点评。我听得出来,他很无奈。物理和化学的情况跟数学差不多,可能就是化学略微好一点点,大概能及格吧。文科成绩好一些,但是到了高一下学期也滑落得非常厉害。
高二要分文理科了,而且从我们那届开始,要实行“3+X”模式,于是,学校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出三个文科班、三个理科班(1、2、3是文科班,4、5、6是理科班),全部是平行班,不再有重点班级一说。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文科班,被分到高二(3)班。
今天突然起了某个念头,打破只看贴不发言的惯例,在这里写一写我的二中生活吧。
本人也是从二中毕业的,不管在学校的时候过得好坏,毕竟是高中母校,毕竟青春成长期的几年在这里度过,莘莘学子都为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而埋头在课桌前。
对我而言,无论什么时候,回想起这段光阴里的人和事都有一种亲切感。更何况,我在二中渡过的几年也是交织着悲欢和喜悦、挫折和收获。
贴吧里大多都是90后,是比我低了N届的学弟学妹,看到你们在贴吧里的各种调侃、抱怨、发泄、玩笑,我真的觉得自己老了,呵呵。
记得我离开学校的时候,一个老教师说:XX,你应该为学校的《布谷鸟》写点文章。我当时回答:会的,我会写一写自己的故事。《布谷鸟》是二中当年创办的一份文学小报,现在不知道是否还存在。让我惭愧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当年答应过的事情,我没有完成。而今,那位老教师是否安在都不得而知。
我在二中读了四年。高一到高三,第一次高考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发挥失常,学校老师坚决要求我回校复读,就这样,我回校复读了一年,第二年高考稳定发挥,以一个在大家看来算是比较辉煌的结果作为高中生活的句点。
当年我进校的时候,高一到高三都只有6个班,此外单独设有一个复读班,不过全是理科生,文科生复读的只能插班到应届班中,不会单独开设班级。
记得当年我们刚进二中的时候,学校老师根据中考成绩分了两个重点班出来,高一(5)班和高一(6)班。我被分在5班。
让我感到比较痛苦的是,虽然高一不分文理科,但是任课的老师几乎都把这两个重点班当做理科班在教学。数理化是绝对的强化科目,语文、外语自不必说,而政治、历史、地理之类的基本被边缘化。我的痛苦就在于,我不是学理科的料,我只对文史感兴趣。
我清楚的记得,高一上学期的时候还算好,数理化基本都还看得过去。但是到了高一下学期,数理化基本都死掉了,记得数学最差的时候,150分的试卷,我只考了50多分。当时教我们数学的老师叫李志刚,他在课堂上不点名地对我的数学成绩做了点评。我听得出来,他很无奈。物理和化学的情况跟数学差不多,可能就是化学略微好一点点,大概能及格吧。文科成绩好一些,但是到了高一下学期也滑落得非常厉害。
高二要分文理科了,而且从我们那届开始,要实行“3+X”模式,于是,学校老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分出三个文科班、三个理科班(1、2、3是文科班,4、5、6是理科班),全部是平行班,不再有重点班级一说。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文科班,被分到高二(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