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乾坤吧 关注:177贴子:2,550
  • 4回复贴,共1

论明朝宦官掌权之原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朝自从老朱罢相以来 开始了高度集权 权力大部分都在皇帝手里 而这种情况仅仅持续了太祖成祖两代 后代的皇帝由于个人勤劳原因 开始不断给文官放权
而最开始 就是宣宗
宣宗在位期间 给了内阁票拟权 从而使内阁由最初仅仅只供咨询的机构慢慢边城了决策机构 权力慢慢的重新回到文官集团手里 所幸宣宗不笨 他又做了另一项决定 给了司礼监批红权(内廷制度,始于宣宗,内阁制度也是宣宗时期告诉发展,直到英宗李贤时期,正式完善,影响深远。)
皇帝由于自身勤劳及身体原因 不得不放权给文官集团 但是皇帝又深知帝王之道乃制衡 所以 放权给文官的同时 又放权给了身边最亲近的人 宦官 而宣宗开办内书堂就是培养知识型宦官的(内书堂第一任山长虽然有争议,到底是陈山还是刘翀,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都是文官,所以,纵观明史,从王振到刘瑾再到九千岁,大部分其实并没有内书堂背景,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所以 观明一世 开始是皇权绝对压倒文官集团 自宣宗以后慢慢变成了文官跟宦官的斗争 这种斗争一直持续到崇祯初年 期间 王振 刘瑾 魏忠贤时期 宦官压倒文官 (王振是由于经过仁宣两代,靖难功臣的影响力基本没什么了,勋贵剧团的首脑张辅,也沉默了。文官方面,仁宣名臣相继死隐,后进名臣名声未显,王振发迹也算是钻了历史的空子吧。至于刘瑾,恐怕是正德感觉到文官力量太强大了吧,同期名臣刘健,谢迁,李东阳,王鏊,刘大夏等等,是继永乐仁宣之后有一个名臣辈出的年代。至于九千岁,嘿嘿,都懂得。)其余都是两个集团斗得旗鼓相当
特别是天启魏忠贤当政时期 宦官集团发展到极致 但是宦官集团告诉发展的背景是。。经过万历朝的各种斗争以后,文官开始结党 ,浙党 楚党 东林党 宣党,昆党等等各种党 文官已经结党 所以皇帝又进一步支持加强宦官权力以制衡文官 所以 谁也不要以为天启皇帝真的只会当木匠(从王振刘瑾再到九千岁,都是一步登天,九千岁天启三年管东厂到崇祯元年灭亡,满打满算也才四年多。个中深意,只可意会)
恰恰是天启死前 交代给崇祯皇帝的遗嘱之一就是 要相信重用魏忠贤 这绝对不是他对魏忠贤的特殊宠爱 而是他已经深切的看到了帝国的内忧外患 内忧 文官已经联合了起来 组成了党派,极大的限制了皇权, 所以他不得不更加借重太监的力量 之所以不选外戚是因为太监远比外戚好控制 纵观明史 再牛叉的太监皇帝一纸诏书旦夕可擒 刘瑾如此 魏忠贤照样如此 而东汉的外戚之祸及杨坚的出身令后世帝王慎重,所以,外戚是极为危险的。还有一点, 宦官也是最好的替罪羊 当宦官怨声载道已经无利用价值时 皇帝便可果断解决 百姓相反会称赞皇帝圣明 更因为天启皇帝已经看清 文官内斗起来比宦官更可怕 宦官内斗还可控制 文官一旦内斗将危害深远 至于唐朝的宦官祸害,那是因为唐朝皇帝给了太监掌军的权力,这一点,唐朝众权宦应该感谢鱼朝恩这位观军容使。
历史又一次的证明了天启是对的 他死后 文官拥立起来的崇祯皇帝投桃报李 果断的结果了魏忠贤集团 百官齐呼:“真乃尧舜之君' 于是,崇祯飘飘然了 文官经过两百年的努力终于彻底压倒宦官了(崇祯初年,上谕内官非诏令不得出宫禁,宦官势力达到太祖以来历史最低) 天下将大治了 再无威胁了 放眼天下 再无敌手 真是独孤求败啊 外在对手没了 于是我们尽职尽责以斗争为己任的文官们迅速的找到了新的对手--同阵营中非持同一政见的同僚们 于是阉党残余,东林党内部,等等,真是群魔乱舞,都想在新的格局下分一杯羹, 最后 胜出者东林党满身伤痕的准备开庆功宴时 发现天下变了,崇祯元年,陕西大旱,二年大旱,三年,大旱,四年大旱。。。。--高迎祥,王嘉胤,李自成等等各种闯贼 关外还有建奴虎视眈眈 而国家的元气早已经在一次又一次的党争中耗尽 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相当于大浪淘沙 能存下来的大部分都是圆滑机灵会看风向之人 于是,大顺大清进皇宫时 武英殿门前蓦地”笏堆如山“ 凭空的多了一大群顺民们】
嘿嘿 历史上崇祯即位后经过多次教训才看清称呼他尧舜之君的人们的真实嘴脸 于是他想到了皇兄的临终之言 深以为然 准备亡羊补牢 任用王承恩 高起潜
曹化淳等宦官 并已太监监军 可惜为时已晚 他他在位十七年,内阁大学士像走马灯一样的换来换去,前后达50人次。杀过的巡抚更是二十多个,其实我们换种思维想想,假如你蓦地发现自己手下的原本贤臣们才是你帝国最大的蛀虫,面对内忧外患时,平时侃侃而谈圣人之道的圣贤君子们噤若寒蝉是,你会不会失望加怨恨??



1楼2012-08-26 02:39回复
    结论
    观明朝一世,发现,文官宦官相生相克,相依相存。去其一则唇亡齿寒。
    补充
    为毛我没有提到勋贵集团?
    明朝自迁都以后,勋贵集团便已经分别为两派,一派咱们暂且称之为北京派,主要成员,靖难功臣代表,前期邱福朱能,后期主要英国公。南京派,主要成员,洪武幸存武臣,代表人物魏国公。南京的朱棣迁都把他们留在了南京,实际上,他们已经离开了权力中心,无关紧要了。
    北京的,永乐时期还好,仁宣时期虽然倍受打压,至少还有张辅在 英宗土木堡,本来是想炫燿国威,把当时勋贵集团有印象里的几乎全都带去了,却。。。。文官迅速得到了新鲜血液补充,勋贵却从此一蹶不振。当时北京勋贵集团的代表,英国公张辅的儿子张懋,还不满十岁。
    正德初期,感受到了文官的强大,于是利用刘瑾,狠狠地打击了文官的风头,于是刘瑾被抛弃了。
    中后期,从正德宠信江彬及重新重用太监还有拉拢宁王我们可以看出,正德急了。
    为什么急?刘瑾死后,刘六刘七出来了。等刘家兄弟平了,时间已经到了正德九年,然后江彬发迹 。正德八年正月乙酉,以边将江彬、许泰分领京营,赐国姓。寻设两官厅军,命彬、泰分领之。收拢军权。
    九年夏四月丁酉,复宁王护卫,予屯田(正德二年宁王贿赂刘瑾,第一次回复护卫,刘瑾事败被革,这是第二次,可见是在拉拢宁王。正德九年二月庚子,帝始微行。(从这时开始,正德开始微服出行,目的地你也知道,宣府and大同)
    秋七月乙丑,小王子犯宣府、大同。太监张永提督军务,都督白玉充总兵官,帅京营兵御之。(开始练精英兵,并让张永提督军务,收拢军权)
    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丙辰,至自昌平。(两次往边关跑)
    寅,夜微服出德胜门,如居庸关。辛未,出关,幸宣府,命谷大用守关,毋出京朝官。乙酉,至自昌平。秋七月己亥。录应州功,叙廕升赏者五万余人。甲寅,封朱彬为平虏伯,朱泰为安边伯。冬十月戊辰,渡河。己卯,次榆林。十一月庚子,调西官厅及四卫营兵赴宣、大。壬子,次绥德,幸总兵官戴钦第。十二月戊寅,渡河,幸石州。戊子,次太原。(拉咯美好人心)
    备注:朱彬就是江彬,朱泰就是许泰。
    十四年春正月丙申朔,帝在太原。甲辰,改卜郊。壬子,还宣府。二月壬申,至自宣府。
    然后就是宁王谋反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正德八年开始,宠信江彬,许泰等,让其领京营,设两官厅军,收拢部队,复宁王护卫,拉拢宁王,正德九年,张永提督军务,训练京营士兵,然后就是微服出行,直到正德十四年,从23岁到29岁不断提拔新人,改革部队,训练京营,甚至亲至九边,上阵杀敌,封赏三军,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正德,不相信传统带兵的勋贵,更不相信文官。
    他为什么不相信? 怕他们造反?不可能,唯一的可能,也是我的猜想,是因为——
    因为正德没有儿子。
    我相信正德一直坚信自己会有儿子,哪怕是自欺欺人,于是,他拼命赚取主要权力,宠信近侍,屡次巡边与将士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仅仅握住最主要的权力,军权,还有拉拢宁王,也是结了一个强大的外援,可惜,一切随着宁王的谋反,正德的落水而结束,他拒绝了杨廷和委婉的劝他过继一个儿子的建议,最后却不得不把皇位传给他爸爸的弟弟的儿子,他的从未谋面的亲堂弟——朱厚熜。
    


    IP属地:山东3楼2012-08-26 04:22
    回复
      多少来个结论吧,


      IP属地:山东4楼2012-08-26 04:22
      回复
        额,扯远了,结论就是,自从土木堡之后,张辅死后,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其实这也有历史大势原因,仁宣的修生养息使勋贵们逐渐退出了权力核心,从此,到之后的两百年,大明,乃至世界的权力中心,都当由一群文官跟宦官主导。


        6楼2012-09-04 23: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