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ustryfire吧 关注:53贴子:1,219
  • 20回复贴,共1

【关于影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那么段时间没有好好看过书了,除了教科书和理论性的东西之外。
晚上在外面吃饭时候听到隔壁桌一对情侣在聊电影,聊到了《金陵十三钗》,于是想到“呀我也看过这本书的”。
文本和影视有许多不同,而要我选择的话,无论是先接触到文字还是影视,都很难没有先入为主的概念。当年托尔金的《魔戒》风靡全球时候,将三部电影都看完了。之后断断续续看了还不止一次。可等到拿到了书,才发觉电影受到了多么大的限制,托尔金苦心构筑的中古时代的世界观和历史脉流根本无法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位可以称为奇幻文学开山前辈的作者最后留下的印象,在大多数人心里,不过就是三部特技超炫以及精灵王子超帅的电影。
哦对了虽然精灵王子真是很帅,但我更喜欢阿拉贡。
说回到文本和影视上。文本改编作影视实在很多见,现在更是把这当做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影响力扩大的最显著标志。一味强调市场化运作有失偏颇。市场不是由主流引导的,而是主流形成了市场。这个主流恰恰就是长久积累而成的趣味倾向和观念。
而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我感到最刺耳的两个字是“服务”。“服务”有种“需要你你便必须在,不需要你你就不能存在”的被奴役感。在当时这是一种主流的想法,而这个主流的想法也绝对不是几个人一拍脑袋定下了调调然后全国人民齐齐拥护那么简单。它有很深很远的历史渊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文学从来都从属于政权,这是文学的主流。真要溯源,要回到先秦时代。兵荒马乱,文人朝不保夕,生存成了关键问题,只好寻找依傍,进而生出许多学说,无一不是保持着跟随和屈膝的姿态。
庄子是除外。
又跑题了,说回到《金陵十三钗》好了。初始看严歌苓的作品,感觉玉墨的确可以算是一个奇女子,性格温软却有不可动摇的强硬。等到张艺谋的电影拍完,大致剧情出来了,居然有玉墨和神父的激情戏。除了无语还能有什么其他的表达么?我已经不知道了。何时起,床戏已经成为一部片子最有效最具宣传效应的噱头了?比如说起《色戒》,最先唤起观者记忆的还是床戏。但除去那几段激情戏之外,整部片子的其他呢?王佳芝为什么会爱上易先生,易先生为什么会对王佳芝感兴趣,弱小的抵抗势力所采用的方式该被嘲笑么,还是说这一切都是人心使然,爱情本来就无根无据?这是一部值得慢慢看的电影,易先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都让我感到颤抖和激动。十分喜欢张爱玲在书里所写王佳芝对易先生的印象,其中说到他的睫毛很长,落在脸上的阴影有如蛾翅。这真是一个精彩的比喻,而电影如何将“蛾翅”般的睫毛呈现?文字可到达的地方,影像有可能做不到;影像可以让人唏嘘的地方,文字也可能做不到。
而当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拍摄完成之后,当年看过与等待过江南填坑的我们都炸开锅了。看了一大半,终究把电影关掉,想着若以后再回头,可能有不一样的情愫,那就到时候再看吧。无他,只是书中的很多情感,稚嫩的导演和稚嫩的演员都无法表达出来。对于不是科班出身的他们无法苛求什么,而被感动了的人真的是被“电影”感动么?不一定,友人看了几次,次次都唏嘘地更新自己QQ签名说看到自己当年,掬一把老泪。文字变成印记了,影像只是将当初铭刻印记时候的记忆唤醒而已。
想到了另一部作品《士兵突击》。在还没有被拍成电视剧之前,这本书已经被我和父亲看过不下几次。这个前因导致之后他再看电视剧总是心怀不满,对袁朗的形象诸多诟病。其实电视剧我也很喜欢,而小说更是喜欢,那本书是从市图书馆借回来的,封面上的作者名字写着“兰小龙”。小说的最后是几个人一起参加了多国联合的军演,描写十分精彩,尤其是许三多躲在沼泽中以降低自己体温不让敌营的红外探测仪检测到那一段,真是令人热血沸腾。电视剧也是令人沸腾的,甚至可以说电视剧更加丰富了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尤其是成才和袁朗。



1楼2012-07-31 21:03回复
    为什么我什么都不知道。。。。
    天书????


    IP属地:北京2楼2012-07-31 21:04
    收起回复
      IF酱好有评论家的范...


      IP属地:辽宁3楼2012-07-31 21:19
      收起回复
        毕竟影视是。。。大部分商业通俗了。。。。


        4楼2012-07-31 21:21
        收起回复
          现在都太浮躁。。。。被迫和自身的浮躁。


          5楼2012-07-31 21:29
          收起回复
            说到服务的被奴役感,其实不仅仅是文学,这是整整一个文化领域的存在形式,现实点来说,文化无可厚非地服务着经济政治,表现最为极端的自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某十年间风靡大江南北的"**样板戏"这一异化的存在吧[但其实当初在上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的时候这一部分却是最欢乐的...真搞不懂啊= =]但即使是在政治性高于文学性的十七年文学时期,其实也有蛮多好作品出现,所以单纯的"服务"并无法掩盖优秀文学作品的光芒.影视亦然.放在现在,只能说众口难调了吧.
            至于影视和文学之间的问题,争论一直就没停过,怎么说都只能是老生常谈了吧[其实...马克思课上居然进行过这么个讨论题目OTZ....]突然想到文学作品创作之时作家会预先设想其作品的隐含读者,而作品出来之后的读者则是现实读者,改编影视的话导演首先会针对原著的读者群来进行影视创作,而创作出来后其实其拥有的又是另外一群观众,所以说两者的出发点和受众群是不同的.这也许就是改编影视和原著间很多时候天差地别的原因吧


            IP属地:广东6楼2012-08-01 0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