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的春节:干劲与喜悦一起高涨
年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年货: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年俗:写信慰问志愿军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抗美援朝时期,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
年乐:最大乐子逛庙会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