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馨灵吧 关注:13贴子:1,855
  • 11回复贴,共1

那些难忘的春节记忆[组图]转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07-02-15 20:43回复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多少年了,那种感觉已经成为儿时记忆里永远珍藏的经典画面。而如今,当“物质”亲近了我们,“快乐”却黯然离去。春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追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喜迎春节的难忘片断……


    2楼2007-02-15 20:43
    回复
      一九四九年春节:因为解放而与众不同 

        1949年,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有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3楼2007-02-15 20:44
      回复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了,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货:扭秧歌的红绸带 

          1949年初仓惶逃窜的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但毕竟是过年了,鞭炮、鸡毛掸子、窗纸都是必买的。年糕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扭秧歌的红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年俗: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年乐:放焰火、扭秧歌、排演活报剧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事。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4楼2007-02-15 20:45
        回复
          五十年代的春节:干劲与喜悦一起高涨 

          年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年货: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年俗:写信慰问志愿军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抗美援朝时期,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 

            年乐:最大乐子逛庙会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5楼2007-02-15 20:45
          回复
            五十年代的春节:干劲与喜悦一起高涨 

            年饭: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年货: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年俗:写信慰问志愿军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抗美援朝时期,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 

              年乐:最大乐子逛庙会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的春节: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6楼2007-02-15 20:47
            回复
              七十年代的春节:除去枷锁感受幸福 

                70年代的开篇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来伟大的70年代”,还有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上再动手。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


              8楼2007-02-15 20:48
              回复
                 八十年代的春节:春晚成为新民俗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10楼2007-02-15 20:49
                回复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年俗: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11楼2007-02-15 20:49
                  回复
                    九十年代的春节:想法多了,年味淡了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


                    12楼2007-02-15 20:49
                    回复
                      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底下,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但,人们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年复一年……为什么呢?


                      14楼2007-02-15 20:51
                      回复
                        ...


                        15楼2007-02-15 2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