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要进一步了解汉服,那恐怕就要追溯到周公时代,进而说说礼仪与服饰的关系了。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这是爱国诗人屈原写在《涉江》起首的文字。屈原一向以高洁出尘著称,一生都在歌咏香草美人,而他竟然爱慕一件衣裳若此,可见这件衣也足以与天然香草,绝色美人相媲美了。
诗人笔下的奇服,便是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汉服了,《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知,我们华夏民族的名字就是从这华美的衣服而来。
其实不仅仅是屈原,我们翻阅任何一本古典文集,里面关于华美衣冠的描述都可谓俯拾皆是。“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说的是与自然交融的和谐之美,“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说的是盛大瑰丽的礼仪之美,“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说的是娉婷窈窕的少女之美。诗人在描述美好事物的时候,为什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绫罗冠带?汉服之美,究竟美在何处呢?
我们都知道,常见汉服最主要的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隐扣等等,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宽袍大袖,其中袖子的宽窄长短就很有讲究。汉服袖子一般都比手臂长,最常见的深衣规定要回挽至肘,而袖径最宽的竟达四尺,垂下手几乎及地。这种设计相对人体而言,显然是过大了,如果将其平展放置,显得平凡无奇,但是当着装者屈臂时,这种大袖就会形成优美的流线,或于人的举手投足之间,或于临风屹立之时,不停的运动变化。大家应该记得电影《英雄》里面飞雪以衣袖击落无数箭羽的镜头,长袖跌宕飘逸,如幻如舞,展现了极具冲击力的的艺术美感。衣与裳的设计剪裁也是同样道理,用料都远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但一旦穿起来,便会依着人的身体结构,形成曼妙灵动的流线,使人的活动游刃有余之外,也显示出轩敞自然之美。
汉服这种行云流水般的设计理念与华夏文明的演化是分不开的。古汉族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很长时间内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使汉族早期服饰工艺远远领先于周边民族,诸如纺织、印染、刺绣、裁剪等工艺技术的发展,都给汉服带来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的某些朝代,这些技术的发展将汉服工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例如高超的纺织技术在汉朝造就了素丝蝉衣,重49g,虽轻薄但十分柔韧,足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要;而到了唐朝更出现了仅重25g的汉服,将数十层丝绸套在身上,依然可以看到肌肤杀上的痣;又如造纸技术的发展使汉族一度出现纸衣。然而遗憾的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几千年前的古老工艺却已失传,我们用精密仪器制造出繁琐服饰花纹的同时,只能对古汉人创造的辉煌成就望洋兴叹了。
几千年的发展中,汉服在其宽大飘逸、流畅拔俗的基本风格之下,演绎出几百种款式,我们从一些字典中可以查到、却不再常用的词汇里可以窥其一斑。例如汉代宫廷中女子爱穿的曲裾式,续衽后的曲边围绕人体转一圈或两圈,下衣的裙部层迭出流美的曲线,高贵却不失含蓄;唐代最流行的襦裙,是上衣下裳类汉服的代表,衣缘和下裙的花纹搭配,朴素里衬托着秀丽;由直领汉服发展而来的鹤氅,本是指用白鹤等鸟类羽毛捻绒拈织的贵重裘衣,后指宽长飘逸,长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闲恬淡的风格受到中年男子的喜爱。再如直裰、褙子、比甲、半臂、襕衫这些只适用于汉服的名词,我们看上去已经十分陌生了,但是它们却见证了一段辉煌并令我们自豪的历史。
汉服之美不仅体现在衣服本身,也体现在与身体其他配件的搭配中。例如发式,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另外的首饰、身饰、腰佩、足饰、佩剑等等不一而足,很难用较短的篇幅说得清楚。
汉服追求的是一种浑然一体、天然妙和、由外及内的美,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御寒蔽体,所有的形制特征、纹饰搭配都存在深刻的内涵,要进一步了解汉服,那恐怕就要追溯到周公时代,进而说说礼仪与服饰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