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不弱于军事,陆逊的“民本”与“和平”思想
提到陆逊,跃然呈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是一个守国抗御外侮的军事奇才形象,然其治国才能多屈就在其军事成就的光芒之下。
再读了一下陆逊传,静心的阅读曾经不耐烦跳跃的奏章谏言,透过例行公事的陈词和五色迷目的修辞,逐渐看到了另一个陆逊,一个朴实的治国者。其治国方略,我大概总结如下:
一,重视国民基础,反对穷兵黩武
陆逊多次表明,民是国之根本,以此段话最有代表性“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陆逊注重农业,且不拘于书面,他曾经担任过屯田的官员,券督农桑。成绩突出。 在重视农业的同时,陆逊反对轻易动干戈。很多人看到他非凡的战绩,可是又多少人计算过,他阻止过或试图阻止过的战争有多少次?现举例如下:
夷州
孙权遣师征讨夷州,说白了这是一次孙权的对外扩张。陆逊反对这个计划,提出如下理由:地远偏险,水土不服,况且得到了没开化的土人作用不大。 陆逊劝孙权珍惜民力,发展农桑“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孙权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公孙渊
辽东的公孙渊主动进贡东吴以示效忠。一心扩张势力的孙权欣然同意,后公孙渊背盟杀害吴使,孙权暴跳如雷,待要举兵讨伐。陆逊力谏,长途路险,且有魏蜀虎视,讨伐不利。 孙权这才作罢。
陆逊的那番谏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他要顾及孙权君主的面子和情感,为他兜转圆场,将所有责任推到公孙渊身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伤害孙权自尊心的前提下,令其知晓讨伐公孙渊的决定并不可行。 陆逊在严厉斥责了公孙渊一番后,估摸到孙权消了气,随后又大赞孙权“神武之姿,诞膺期运”并把赤壁,荆州,夷陵的辉煌战史吹了一通,孙权心情越发显得舒坦。 陆逊见火候到了,话语委婉的转折,暗示远征的诸多不利,温言规劝孙权莫因小不忍而乱大谋。一句一句娓娓道来,看似细水长流的自如,实则是煞费苦心的绸缪,其中饱含的深情与担忧,孙权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就坡打滚,收回成命。陆逊此举, 一方面表明孙吴不是那么懦弱任人欺负的,一方面避免了劳师动众,最后还可以将冷静理智,从谏如流的美誉加诸孙权。一举三得。
我常常想,面对盛怒的孙权,若是陆逊当时选择了沉默,白帝城托孤的一幕会否将在吴宫上演,那么陆逊的悲剧宿命是否有可能改写?不过,孙权也有可能悬崖勒马就是了。
曹休
吴国在与曹休交战的时候, 吴国大将朱桓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大胆而很具诱惑力的建议“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孙权极为心动,却因陆逊的否定而作罢。陆逊作战点到为止的风格,也许有人会看成一种保守甚至画地。 其实是一种量力而行,君子不涉险。所以可以保持不败。加上吴国赋税刑法较重,穷兵黩武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失去民众基础,即便一时获胜,何以能长久? 由此看来,陆逊不单纯是个军事家,他更富有远见的将经济,民心和军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后来的丞相诸葛恪急于北伐,结果一溃千里,连累自身迅速垮台,或多或少缺乏了陆逊的这种远见。
即使是陆逊一举成名的夷陵之战,陆逊对兵败撤退到白帝城刘备并没有穷追猛打。当时陆逊是用担心曹丕蹑后作为不出兵的理由,但是联系上陆逊的民本思想和其他战役作风,就可以感觉到:曹丕,不过是部分的理由。
乃至孙权北伐,陆逊和诸葛瑾奉命攻襄阳,厚待俘虏民众,体贴入微,尽量将战争的伤害程度减小到最低。
或许,陆逊比不上刘备复兴汉室的雄心,比不上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比不上孙策的霸气,孙权的雄图,周瑜的大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力保江东这片乐土不受威胁。为了江东子民可以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远离烦恼和恐慌。 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壮烈不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低调的。若非战火烧到家园,谁可预料一介书生的锋芒? 对他而言,打仗,更多是为了和平。这一番苦心,更说于谁人知?
提到陆逊,跃然呈现在大多数人脑海中的,是一个守国抗御外侮的军事奇才形象,然其治国才能多屈就在其军事成就的光芒之下。
再读了一下陆逊传,静心的阅读曾经不耐烦跳跃的奏章谏言,透过例行公事的陈词和五色迷目的修辞,逐渐看到了另一个陆逊,一个朴实的治国者。其治国方略,我大概总结如下:
一,重视国民基础,反对穷兵黩武
陆逊多次表明,民是国之根本,以此段话最有代表性“国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夫民殷国弱,民瘠国强者,未之有也。故为者,得民则治,失之则乱,若不受利,而令尽用立效,亦为难也。是以诗叹‘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乞垂圣恩,宁济百姓,数年之间,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陆逊注重农业,且不拘于书面,他曾经担任过屯田的官员,券督农桑。成绩突出。 在重视农业的同时,陆逊反对轻易动干戈。很多人看到他非凡的战绩,可是又多少人计算过,他阻止过或试图阻止过的战争有多少次?现举例如下:
夷州
孙权遣师征讨夷州,说白了这是一次孙权的对外扩张。陆逊反对这个计划,提出如下理由:地远偏险,水土不服,况且得到了没开化的土人作用不大。 陆逊劝孙权珍惜民力,发展农桑“臣愚以为宜育养士民,宽其租赋,众克在和,义以劝勇,则河渭可平,九有一统矣。”孙权不听,结果无功而返。
公孙渊
辽东的公孙渊主动进贡东吴以示效忠。一心扩张势力的孙权欣然同意,后公孙渊背盟杀害吴使,孙权暴跳如雷,待要举兵讨伐。陆逊力谏,长途路险,且有魏蜀虎视,讨伐不利。 孙权这才作罢。
陆逊的那番谏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方面,他要顾及孙权君主的面子和情感,为他兜转圆场,将所有责任推到公孙渊身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不伤害孙权自尊心的前提下,令其知晓讨伐公孙渊的决定并不可行。 陆逊在严厉斥责了公孙渊一番后,估摸到孙权消了气,随后又大赞孙权“神武之姿,诞膺期运”并把赤壁,荆州,夷陵的辉煌战史吹了一通,孙权心情越发显得舒坦。 陆逊见火候到了,话语委婉的转折,暗示远征的诸多不利,温言规劝孙权莫因小不忍而乱大谋。一句一句娓娓道来,看似细水长流的自如,实则是煞费苦心的绸缪,其中饱含的深情与担忧,孙权自然心知肚明,于是就坡打滚,收回成命。陆逊此举, 一方面表明孙吴不是那么懦弱任人欺负的,一方面避免了劳师动众,最后还可以将冷静理智,从谏如流的美誉加诸孙权。一举三得。
我常常想,面对盛怒的孙权,若是陆逊当时选择了沉默,白帝城托孤的一幕会否将在吴宫上演,那么陆逊的悲剧宿命是否有可能改写?不过,孙权也有可能悬崖勒马就是了。
曹休
吴国在与曹休交战的时候, 吴国大将朱桓曾经提出一个很有大胆而很具诱惑力的建议“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胜长驱,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以规许、洛,此万世一时,不可失也。”孙权极为心动,却因陆逊的否定而作罢。陆逊作战点到为止的风格,也许有人会看成一种保守甚至画地。 其实是一种量力而行,君子不涉险。所以可以保持不败。加上吴国赋税刑法较重,穷兵黩武只会增加百姓的负担,失去民众基础,即便一时获胜,何以能长久? 由此看来,陆逊不单纯是个军事家,他更富有远见的将经济,民心和军事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国用少丰,然后更图。”。 后来的丞相诸葛恪急于北伐,结果一溃千里,连累自身迅速垮台,或多或少缺乏了陆逊的这种远见。
即使是陆逊一举成名的夷陵之战,陆逊对兵败撤退到白帝城刘备并没有穷追猛打。当时陆逊是用担心曹丕蹑后作为不出兵的理由,但是联系上陆逊的民本思想和其他战役作风,就可以感觉到:曹丕,不过是部分的理由。
乃至孙权北伐,陆逊和诸葛瑾奉命攻襄阳,厚待俘虏民众,体贴入微,尽量将战争的伤害程度减小到最低。
或许,陆逊比不上刘备复兴汉室的雄心,比不上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比不上孙策的霸气,孙权的雄图,周瑜的大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力保江东这片乐土不受威胁。为了江东子民可以安居乐业,男耕女织,远离烦恼和恐慌。 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壮烈不会属于他,因为他是低调的。若非战火烧到家园,谁可预料一介书生的锋芒? 对他而言,打仗,更多是为了和平。这一番苦心,更说于谁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