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吧 关注:51贴子:10,035

赵佶的人物花鸟画介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7-01-15 16:05回复
    宋徽宗赵佶不是一位好皇帝,但却是一位杰出的大画家。他一方面吸取了黄派的富丽气象、写实精神,同时,又融会了徐派的野逸情调与水墨渲染技法。他的绘画以花鸟成绩为优。 

      他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建立了考试制度,开设画学,培养绘画人才,并开创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笔”就是写实技巧;“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 

      据记载,他曾出过以下考试画题: 

      “踏花归来马蹄香”。获得第一名者画一群蜂蝶追逐马蹄。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第一名画春柳掩映的楼头,一女子倚栏而望,口脂点红。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自横”.第一名画一童子伏卧船尾,横笛其侧,以示野渡无人之悠闲。 

      “深山藏古寺”。中选者不画古寺,只在山溪下画一和尚汲水,以示古寺隐藏其中。 

      “竹锁桥边卖酒家”。获胜者只在桥边竹丛中画一酒旗。 

      “蝴蝶梦中家万里”。最佳者画苏武牧羊假寐,以示怀念万里乡国之意。 

      他不仅注重绘画的诗情画意,而且强调写实精神。 

      有一次,他在殿前柱廊拱眼中的一幅《斜枝月季》前停下脚步,问是谁画的,侍从告诉他说是新进画院的一位青年入画的,他马上降旨奖赏了这个年轻人,并说: “月季花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和在早晚的不同时间里,花蕊、花叶变化很大,各不相同。这幅斜枝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分开放的,画的花蕊、花叶,丝毫不差。” 

      还有一次,他让画院的学生们画孔雀,多数人画的都不能令他满意。他说: “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皆右脚。”这种在细节上的指导,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写实精神。 

      在唐代,因为李世民,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宋代,因为赵佶,把绘画艺术也推向了一个高潮。 

      赵佶(1082—1135),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子,哲宗赵煦弟。被封为端王。元符三年(1100)哲宗崩,无子,皇太后向氏立端王继位,是为徽宗,时年19岁。他在位25年,政治上无能,任用佞臣;生活上腐败,大量耗费民力;宣和七年(1125)与其子钦宗一起被俘,直至死于金人囚牢。


    2楼2007-01-15 16:06
    回复
      《听琴图》 

      宋 赵佶 绢本设色 纵147.2厘米 横5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子,这意味着他本来不可能有机会成为皇帝,而可以专心致志地从事他所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或一心奉道。他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天分,然而他最终成为皇位的继承人,这对他自己或是国家都是一种不幸。《听琴图》构图简洁,用笔稍劲健刻露。也可以说是他的自画像,两位听琴的官员中,穿红袍的是宰相蔡京。画卷的顶端有蔡京的题诗。四周苍松耸立,枝干盘回虬劲,藤条缠绕而上;翠竹萧疏,枝叶繁茂,迎风摇曳,风姿绰约。嶙峋怪石上点缀的名贵花卉,与几案上徐徐升起的袅袅烟影相应成趣,既风流萧逸又意境优美,加上严谨工丽的笔墨和妍丽清雅的赋色,使此画呈现出一派古雅、高贵的风格。


      5楼2007-01-15 16:07
      回复
        6楼2007-01-15 16:08
        回复
          赵佶:文会图 
          描述: 文会图(局部)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作者赵佶,宋徽宗皇帝,1101年即位,在朝29年,轻政重文,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喜欢收藏历代书画,擅长书法、人物花鸟画。 
            描绘了文人会集的盛大场面。在一个豪华庭院中,设一巨榻,榻上有各种丰盛的菜肴、果品、杯盏等,九文士围坐其旁,神志各异,潇洒自如,或评论,或举杯,或凝坐,侍者们有的端捧杯盘,往来其间,有的在炭火桌边忙于温酒、备茶,其场面气氛之热烈,其人物神态之逼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郁郁乎文哉”时代的真实写照


          7楼2007-01-15 16:08
          回复
            8楼2007-01-15 16:08
            回复
              《秋景山水图》(日本京都金地院藏


              9楼2007-01-15 16:09
              回复
                《摹虢国夫人游春图


                12楼2007-01-15 16:11
                回复
                  此图描写唐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春天出游的行列。前面有三个单骑开道, 依次为男装仕女乘黑色马; 中间并列两骑, 即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辔而行, 均骑浅黄色骏马, 虢国夫人居全画中心位置, 秦国夫人侧向着她, 二人脸庞丰润,雍容华贵, 神情悠闲自若; 最后并列三骑, 中间为保姆, 一手执缰绳一手搂着怀中小孩, 保姆右侧为男装仕女, 左侧为红衣少女。作品表现了贵妇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出游行列成前松后紧组合, 统一中有变化,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13楼2007-01-15 16:11
                  回复
                    文苑


                    15楼2007-01-15 16:12
                    回复
                      16楼2007-01-15 16:12
                      回复
                        宋摹本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 


                         《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画史上的名作,它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根据事件先后次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众人静听琵琶的情景。此时夜宴方开始,案儿上酒果杂陈,众宾或坐或立,男女相错,一女子端坐弹琵琶,众人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她身上。此时的韩熙载高冠长髯坐于榻边,垂手注目,如有所思。第二部分描摹宴间的舞蹈景象。小巧玲珑的名妓王屋山正应节起舞,而以鼓点宣示节奏的,便是立于羯鼓前挽起袖管、手抓鼓槌的韩熙载,此时他的兴致已渐渐高涨起来。第三部分绘写乐舞结束后韩熙载退入内室休息的情形。一侍婢正以盆端水供他洗手、盥濯,余婢在旁围侍。第四部分绘写韩熙载聆赏萧笛合奏的景况。韩熙载敞露胸膛,盘坐椅上,执扇与侍婢说话,他面前有五女在拍板的应和下萧笛齐吹。第五部分图写韩熙载热情留客的情状。韩熙载手执鼓槌,举另一手示意,要众宾留下,绮宴重开,将欢乐持续到天明。此作全卷构思精密,五个画面一气贯注,以人物的疏密,景象的闹静等来调节节奏,使得事件进程一目了然,发展状况曲折起伏。卷上并无多余的背景,却巧妙地用屏风和床榻切换时空,完成不同场景间的过渡,将时间和空间不着痕迹地揉合为一。画中人物以韩熙载为表现中心,作者细致描画了他从夜宴开始以后几个不同阶段的神情与活动,精细地把握住了他情绪变化的脉络。在全图四十余个人物的刻画上,作者力求以形传神,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反映其内心状况,同时营造多种群像组合形态,透出生动和谐的形式美感。画家还善用细节传情达意,如以侍女的探头听琵琶暗示演奏技艺之高,以盘中水果点明节令,以案上烛火表示时间等等,都值得细心去体会。这幅长卷线条准确流畅,工细灵动,充满表现力。设色工丽雅致,且富于层次感,神韵独出。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唐朝末年登进士第,后逃往南方避乱,曾任南唐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等官。由于当时江南战争较少,有比较优越的自然与生产条件,官僚士大夫的生活奢侈糜烂,大多蓄有歌伎(或称家姬、乐伎)。据史书记载,韩熙载家即有歌伎40余人。韩熙载有政治才干,艺术上也颇具造诣,懂音乐,能歌善舞,擅长诗文书画。但他眼见南唐国势日衰,痛心贵族官僚的争权夺利,不愿出任宰相,把一腔苦衷寄托在歌舞夜宴之中。南唐后主李煜听说韩熙载生活“荒纵”,即派画院顾闳中深夜潜入韩宅,窥看其纵情声色的场面,目识心记,回来后画成这幅夜宴图。 



                          画家通过目识心记,绘成了这幅人物众多、场面极大,重彩敷色的《夜宴图》。由于顾闳中观察细微,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把官居中书舍人的韩熙载纵情声色,欢宴达旦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活脱绢上。以致在这幅巨作中,四十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虽一再重复出现,而面目始终保持统一,但性格突出,神情变化多端。《夜宴图》从一个侧面,十分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夜宴图》全卷以手卷形式,一共用五个场景--琵琶独奏、六么独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夜宴结束,描绘了整个夜宴的活动内容。在场景之间,画家非常巧妙地运用屏风、几案、管弦乐品、床榻等之类的器物,使之既有相互连接性,又有彼此分离感;既独立成画,又是一幅画。实际上,它不仅仅是一张描写韩熙载私生活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那个特定的时代风貌。画家把韩熙载这位有才华、善文章,在士大夫和道教、释教中很有影响,李后主有意加以倚重的大臣的精神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然,韩熙载之所以能够纵情声色,也是和南唐李氏王朝行将覆灭的政治形势分不开的


                        17楼2007-01-15 16:13
                        回复
                          18楼2007-01-15 16:13
                          回复
                            19楼2007-01-15 16:14
                            回复
                              20楼2007-01-15 16: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