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芳凝吧 关注:22贴子:3,743

反正也没人来,我来宣传卫青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6-10-02 08:39回复
    13.转自霍吧。(关于李广)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 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7楼2006-10-02 08:42
    回复
      李广治军“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从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仅仅凭着“远斥候”才“未尝遇害”。程不识则治军严整。这个比较,司马迁当然不是想说李广治军之疏怠,而是想说明李广治军的别具一格,想通过诉说李广与士卒同甘共苦,不摆长官威风,“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来说明李广爱护和体恤士卒。然而,实际上正因为李广治军不严,防范不严,计划不周,使军队成了一批“乌合之众”。虽然士卒也甘愿为之死战,但无疑长此一来军队整体战斗力大为削弱,容易被敌人袭破。程不识说:“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正中李广带兵之弊。偏偏李广又“自负其能”,往往欲凭借个人的骁勇善战,希冀以少胜多,终于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失利。大败于雁门关外: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 
      其后四岁,按,时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弛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后人读到此处,不仅不怪李广之破敌不力,反而盛赏李广之逃险有勇有智。殊不知,这些正表现了李广仅有匹夫之勇,实无挥师千万、攻城破敌的将才。打个比方,某造纸厂因平时疏于管理,发生火灾,厂里领导积极组织救火,尽量地减少损失。而舆论也大力宣传该厂领导组织救火,尽力减少损失的“英雄”事迹。反而无人追究这种火灾本是平时疏于管理造成的,本是可以避免的。本来是他的失职,反倒成全他的英雄之名了。李广上郡救中贵人事、雁门被擒佯死逃生事,均类乎此。读者沉于司马迁的同情感慨笔意中,而忘却了主人公实实在在的面貌,千百年来的叹李赞李之作大概亦系因于此了。 

      二、李广并非仁德之将 
      本来,衡量一名将军,作一般道德价值判断并不是妥洽的事情。仁德不仁德并不是作为将军重要的指标,关键还在于军事上的成就与意义。但人们总是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某些段落赞赏李广的“体恤士兵,热爱人民的品质”。如:“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还说李广“引刀自刭”后,“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由此很容易引得一些读者或听者的同情与感情与感慨,以为李广就真的是位仁德之将。但是,当我们稍稍冷静地体察全传,便可发现,进而惊讶,这一位“饮食与士卒共之”的李将军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一个仁德之将。且看: 
      (广)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居无何,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后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至军斩之。” 
      且不说霸陵尉的实在是醉酒不知,冒犯斗狠,就算是真的得罪了李将军,也并非十恶不赦,而李将军却因睚眦之仇以斩杀相报,实在不是君子所为,哪里还谈得上甚么仁德!这比起当时另一名将韩安国来简直有天壤之别。《史记•韩安国传》载: 
      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使,起徙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今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韩安国之大度与李广之偏狭适成鲜明对比。再如李广表示追悔的一件事:“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这一诈杀已降的残暴行为,当时著名望气专家王朔即以“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相刺,难道千百年来的读者就一直视而未见么?知而不言,为尊者讳,怕坏了李将军千百年来受人仰慕的名头,以致掩没了李将军本来的面目。 
      


      10楼2006-10-02 08:44
      回复
        吧主表打我!


        15楼2006-10-02 08:46
        回复
          支持 支持 封个精品


          IP属地:福建16楼2006-10-02 16:39
          回复
            谢谢啦~~
            以后再学校上网时就可以看了,将《李广》前一定猛看。我估计讲李广时我根本听不下去,呵呵~~到时候别哭就好~~
            等我有时间接着往上贴


            17楼2006-10-03 16:07
            回复
              有错字,见谅~


              18楼2006-10-03 16:08
              回复
                这终于有一个比较文学的贴子


                IP属地:福建19楼2006-10-04 10:21
                回复
                  呵~~要不你也发点比较文学的帖子??坏笑ing


                  20楼2006-10-04 14:21
                  回复
                    算了吧 我对文学一向不敢恭维~~~ 对了 那P几何卷子我写出来


                    IP属地:福建21楼2006-10-05 11:48
                    回复
                      明天我接着贴。
                      你不早说,早说我就不让我哥写了,我俩还能多玩会儿


                      22楼2006-10-06 21:31
                      回复
                        3.卫青的力量
                        也许谁都没有想到,那部有关汉武大帝的电视剧播出后,人的目光都投在了这位杰出的军事天才--卫青身上了。我一直在想他究竟有什么力量让人们爱戴他。 

                        班固在汉书里写佞幸列传的时候写了这么一句:“是后,宠臣大氐外戚之家也。卫青、霍去病皆爱幸,然亦以功能自进。” 

                        按照班固的意思,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武帝的男宠。那么,他们一定都有非同凡响的外表,风度翩翩,才华横溢。 

                        像汉武帝这样的文治武功,杀伐决断,是决不会允许一些平庸的人出现在自己身边的。 
                        但是卫青得宠,却丝毫没有放肆,他用毕生的精力去报答的知遇之恩。 

                        长年征战在外,连婚姻,都多少有一点政治的意思在里面。但是他毫不介意,呕心沥血的报答他的国君。这里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超乎爱情,友情,和忠心的情感,感动了所有的人。 

                        他像是了解自己一样了解自己的君王,他比所有的人都了解这场汉雄之战。在他临死的时候,才真正的对他的君主说了一句乞求的话。乞求他的君主保住自己的侄儿。 

                        武帝没有做到,当这位卓越的将领去世后不久,就把他一家杀绝了。 

                        但是,你应该了解,武帝对卫青本人的喜爱,依赖,并不会因为任何事情改变。虽然他不断的打击卫青,不断地削弱卫青,但是卫青死后,他仍然悲痛欲绝的把卫青的陵墓放在了自己的陵墓一侧。与他陵墓在一起的还有卫子夫,和霍去病。 

                        卫青那种温良,谦和的性情是许多浮躁的现代人所没有的。而他这种忠贞不渝的气质,文韬武略的才华,又是许多现代人不具备的。所以,这部电视剧给了我们一个缅怀伟大时代的经历和空间,我们对现代这些无聊和无能的人们的无奈的情感缺失,全都在卫青,以及他那个伟大的时代里的杰出人群所满足。 

                        他们的名字是:窦太后,景帝刘启,晁错,致都,李广,周亚夫,窦婴,灌夫,卫琬,直不疑,程不识,梁王刘武,司马谈,武帝刘彻,东方朔,董仲书,主父偃,王恢,苏建,卫青,霍去病,司马迁,张骞,张次躬,公孙弘,桑弘羊,李陵,苏武,…………


                        23楼2006-10-07 11:55
                        回复
                          4.窗外是君曾在时 


                           潭空水冷,月明星淡。笔落之处闲花不再。清楚自己已再难写出些什么。或者说是缭乱絮的无奈与伤感凌乱缠绵的压制住了豪情壮语,而无限深沉的感慨却永远受不了格律的限制。 

                           想起余秋雨先生《三峡》中的墨迹:“只能请那些在黄卷青灯间搔首苦吟的人们不要写诗,那模样本不属于诗人。”明白这几时平米的空间是不可能与有鹰飞过的那片蓝天相互感应。苦思冥想出看似一马平川的文辞与两千年前震烁古今的铮铮铁蹄相比之下显得扭曲且无力。尽管如此,依旧凭着一些琐碎的残渣拼凑出了《满江红-烈侯》。 

                           打开我的文件夹,保存文件的刹那,一切都停滞了。这面连通二千年前的窗口被一片幽幽的蓝吞噬,白色字体渐渐朦胧像细碎雪花飘飞在忧郁的世界。热启后漆黑的显示器荡波般的保护膜上我看见晶莹的液滴。 

                          “流星闪过,莫须伤悲,千百年之后,谁又还记得谁,记得谁。” 

                           那画面是我此生刻骨铭心的记忆。打开那扇窗,他复杂的目光,神情---数千年的文化史我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千年的伤痛辐射到我的身上,今生无法释怀。 

                           忘不了上林苑他的一脸愤怒忘不了他对君主的怒吼:“汉朝人打不过匈奴汉朝人不爱惜自己的马不爱惜自己的女人汉朝人永远也打不过匈奴!”那激扬话语尝如巨浪打在我心上般化作千万朵浪花,那浪花又激起心潮的澎拜,多少次感动就有多少泪水。直到他叱咤风云到诚惶诚恐到风烛残年。心头窗名几净,2111年前,我看见他脸上的无奈。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 

                           我游离的眼神散视着苦思冥想拼出的诗词。透过那扇窗,一片渺茫。千载文字为将军留下了什么?好想大喊:将军您如此一生为了什么?值得吗?可那发子心底的语言纵然震裂天幕飞向两千年前秋水一般的夜空也再唤不醒茂陵沉睡千年的孤寂灵魂。 

                           窗外,“裙带关系”四个字铺天卷地而来。永远想不明白它究竟有多大威力竟能游刃有余的轻轻抹杀河套草原的收复乌兰巴托的蹄痕。从此, 那些“郁郁适兹土”的羁旅之士愤世刺古的文字只让我觉得阵阵恶心。 

                           他16年的阴霾两千年后化成了雨,滴在没有月光的夜里为他黯然神伤的脸庞。守着《史记》里被人遗忘的那个角落:“虽古之名将弗能过也!”雨打在窗上。惟有心中一阵阵没有呻吟的刺痛,我们也学会了沉默。 

                           (第五次月考作文有删改,以“ 窗”为话题 06年1月23日) 

                           为青无悔


                          24楼2006-10-07 11:56
                          回复
                            18. 悲怆的音乐,无尽的哀思,仿佛我正默默伫立在将军的墓前.
                            轻轻拂去墓上的尘土,穿越了两千年的思念啊,将军,你好吗?
                            也许没有太多的烟火缭绕与裙带的飘香,但那苍翠的松柏,物换星移,始终如一,它们倾慕于你的高尚人格啊,将军.你的虚怀若谷,你的坚忍执着,你的有容乃大,你的淡泊名利.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说你吗,将军?没有你,哪有汉武的大展雄风?千里河朔,无垠大漠,无处不演绎着你奋战的身影,你的一颦一笑.将军,你知道吗?我多想回到大汉那个宏阔的年代,”若得生汉家,不做小女子”,愿为建章羽林儿,随君征战沙漠垂.可一切都是一个飘渺的梦.”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逝”,有的只是永远的思念和穿越千年的感怀.....
                            大将军,威武!!!


                            26楼2006-10-07 11:57
                            回复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
                              曾经以为,自己不会疯狂地迷恋一个人。然而,自从看了《汉武》,自从看了《史记》后,还是不可救药地迅速沉沦了下去。过去的一个月里,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他——卫青。
                                 
                                 原本以为自己喜欢的只是电视上的那个人,只是陆剑民所扮演的一个角色而已,然而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感谢陆剑民塑造了这样一个人物,但真正让我沉迷的始终是历史上的那个人。虽然我连他长什么样都不知道,虽然我连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都不了解。
                                 
                                 两千多年前的人,早已不存在了。可给我的感觉是,他的身影有着近在咫尺的距离,他的名字有着触手可及的温暖。那天在网上猝不及防地看到了他的墓碑,不觉潸然泪下,寂静的深夜里,我的哭泣没有声音。
                                 
                                 爱上他,只用了一朵花开的时间。
                                 
                                 一个月里,几乎天天泡天涯和卫馆,在那段狂热的日子里,幸好有诸位同好,可以陪着我,一起为他赞叹和哀伤,一起为他花痴和疯狂。如果没有这一切我不知道自己会怎样,不知道自己会怎样排遣那种急于表达急于分享急于抒发的相思和敬慕之情。
                                 
                                 和好友诉说自己的心情,我说即使卫青一辈子都是一个骑奴,我依然会这样喜欢他,不会有一分一毫的减弱。然而转念又明白,仅仅是骑奴,连名字都是没有资格传下来的。历史只记录少数人的言行,大多数人的说话归为沉默。名垂青史,是卫青的幸运,亦是我们的幸运。
                                 
                                 上网的时候也发现,《汉武》这部剧挨了不少砖头,我并不想为它争辩什么,只是我衷心的感谢它,因为它毕竟反映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毕竟塑造了一批在我看来深得历史精髓的人物,比如卫青,比如霍去病,比如张骞。这些人物在我过去的印象中,只是历史书上扁平的文字,只是在做论述题和简答题时才会想起的符号。然而现在不是这样,他们都立了起来,我可以很清晰地看见卫青的宽厚,看见霍去病的飞扬,看见张骞的坚韧。这些品质和精神让我感动让我震撼,让我在过去的日子里反复体味和咀嚼。
                                 
                                 其实陈宝国演得也很好,只是武帝一直是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样子,让人对他始终喜欢不起来。我知道历史上的武帝并不是这样,他还有许多侧面没有反应出来,电视剧里有拔高的倾向,所以我认为这个角色塑造的不够丰满,只是这已不是演技的问题,是剧本定位的问题,与陈宝国无关。
                                 
                                 曾经想过如果能回到武帝时代该干什么。最后总结为三件事。
                                 
                                 一是,看一看卫青和霍去病。只是想远远地看一看就好,也许只有一眼。那是为了满足我的好奇心,无关其他。我知道距离所带来的美感,如果走近了反而会看不真切。我知道历史上的卫青霍去病不会让我失望,但我仍然坚持保有自己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虽然我很喜欢他们,真的很喜欢。
                                 
                                 二是,雇佣一个杀手去刺杀晚年的武帝。也许只有他的早死,才不会导致最后的巫蛊之祸,才不会酿成最后血流成河的惨案。杀人如草不闻声,这个时期武帝的多疑和暴戾,让我恨之入骨。只是后来我才想到,如果那时候卫青还在,他一定会拼了命来阻止我。如之奈何。
                                 
                                 三是,跟随张骞出使西域。有一种坚持叫执著,有一种理想叫信念,张骞明白,我希望我也能明白。说来奇怪,我最喜欢的人物始终是卫青,但却从来不曾想过到他的手下当一名小兵或是侍女。卫青给我的感觉是润物细无声的厚重和坚毅,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薄和感动。而张骞带给我的却是平地惊雷般的震撼。看着他衣衫褴褛地走上朝堂,泪流满面的样子,忽然就想如果自己能和他一起踏上西行之路,这一辈子也就值得了。
                                 
                                 语无伦次地写了这么多,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我不知道对于卫青的这种狂热喜爱能持续多久,“永远”这个词太沉重也太矫情,我说不出口,但至少三年五载里不会改变。又或者答案确实是永远。但以后的事,谁知道。
                               也许以后,不会再像如今这样整天想着他,不会再像如今这样一上网就迫不及待地浏览关于他的网站,不会再像如今这样为了等候一个他的帖子而熬夜至凌晨,不会再像如今这样一谈起他就激动莫名兴奋莫名……
                                 
                                 但那份感动和敬仰应该还在,应该一直还在。只是沉淀了下去,化为心灵深处的某种东西。珍藏在最柔软的地方。
                                 
                                 爱上他,只用了一朵花开的时间。


                              27楼2006-10-07 1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