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吧 关注:306贴子:3,611
  • 2回复贴,共1

谈笑三国————谈笑三国人物之徐庶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说徐庶  
  按【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徐庶之才强于二荀,但在【三国志】中,对徐庶的记述却极少,只说他是诸葛亮少年时的朋友,后来跟随刘备,也没有什么建树,只是推荐了诸葛亮算是功绩。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

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

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 ——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作者: 羽衣剑客     2005-4-14 13:24  



1楼2005-04-14 19:46回复
    1  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少年时他认为徐庶与石韬还有孟公威都只能做到剌史郡守,现在二人奔魏后只做到了御史中丞.就产生了叹息.这个并没有前后矛盾.中丞是内务官,州刺史郡守是外任官,品级应当是一个级别的.甚至御史中丞要比剌史低一级.这个与他早期的评价并无不同.因为二人连他说的级别都还没有达到.所以叹息.一方面是对二者才没有尽其用而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对曹魏多士的感慨. 
     
     
     作者: 千秋悠客 2005-4-14 18:33  


    2楼2005-04-14 19:52
    回复
      2    诸葛亮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这里只是说徐庶的德行而已.品行很高的人也很有可能是泛泛之辈.德不等于能.就像糜竺\孔融在三国时期的政坛上,似乎就是一个泛泛之辈.徐庶的德行,主要是忠孝节义的儒家信奉的操守上,传说徐母被曹操所掳,想以此要挟徐庶,逼他就范(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都是如此说的,倒有些像汉初王陵母子的故事翻版).但徐庶为了尽孝,不得不离开了刘备,为了尽忠,(忠于汉朝)母死之后,就一言不发.不曾为曹操献过一计,为母尽孝,为国尽忠,为友尽义,谨守节气.是以受到诸葛亮的推崇.但也仅仅是德行而已.才能方面没有展示过,也没有听他说过什么计谋策划之类的(像刘晔魏延等人,虽计没被采用,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他们的才华.).所以,他也未见得就有多么高明.
      不过劳改犯从良,并能有一番学问造化,值得我们钦佩. 
       
       
       作者: 千秋悠客 2005-4-14 18:42  


      3楼2005-04-14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