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吧 关注:144,622贴子:1,663,733

历数赵国名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1-10-29 20:08回复
    乐毅
    乐毅攻燕齐五年,攻齐70余城,皆为燕地,唯独莒、即墨未攻下。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作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探知此种情况,乘机进行反间,派人到燕国散布说;“除莒城和即墨两处之外,齐国大片土地全在燕国军队手里。乐毅能在短时攻下齐国70余城,难道用几年工夫还打不下莒城与即墨吗?其实他是想用恩德收服齐人之心,为他叛燕自立做准备。”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听了这些话信以为真,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深知燕惠王收回他的兵权,意味着听信谣言,欲加罪于自己。他认为“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决定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惠王见乐毅归赵,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封他为望观津(在今河南省商丘东),号望诸君。赵王这样尊宠乐毅,是藉以警惕燕、齐,使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骑劫寡思少谋而又骄狂自大。乐毅奔赵后,他来到齐国,一反乐毅原来的战略部署和争取齐人的正确政策,而施之以残暴,激起了齐国军民的强烈反抗。田单设谋诳骗燕军,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收复齐国所失之城邑,将燕军逐出齐境,从莒迎齐襄王(闵王死,襄王立于莒)归临淄。
    惠王后悔派骑劫代替乐毅,以致军队被打败,将军被杀死,曾经占领的齐国土地又丢失了,但又怨恨乐毅奔赵、恐怕赵用乐毅乘燕吃了败仗的时候进攻燕国。于是惠王派人责难乐毅,而且向他道歉说:“先王曾以举国之兵托付将军,将军为燕大败齐军,报先王之仇,天下人为之震动,我也时刻记看你的功绩。可是刚逢先王去世,我又初立,听信于左右而误国。我之所以派骑劫代替将军,为的是将军经年累月的暴露于荒郊野外,怕你太辛苦,所以请你回来调息,并想同你共议国事。将军却误听传言,和我产生怨隙,弃燕降赵。将军为自己打算,这样做是合宜的,可你如何报先王的知遇之恩呢?”于是乐毅慷慨地写下了著名的《报燕惠王书》,书中针对惠王的无理指责和虚伪粉饰,表明自己对先王的一片忠心,与先王之间的相知相得,驳斥惠王对自己的种种责难、误解,抒发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不为昏主效愚忠,不学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争精神。这才打消了燕惠王对乐毅的某些偏见,便封乐毅之子乐间为昌国君。
    尽管乐毅受到不公,但乐毅也并不因个人得失而说赵伐燕,以泄私恨,而是居赵、燕两国客卿的位置,往来通好,乐毅最后卒于赵国。
    


    IP属地:江苏2楼2011-10-29 20:11
    收起回复
      廉颇
      BC283年,廉颇率军参与乐毅的五国联军攻齐获胜,攻取阳晋。赵惠文王赵何以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BC278年,廉颇向东攻打齐国,破其一军。BC276年,再次伐齐,攻陷九城。次年廉颇攻魏,陷防陵和安阳城。正是由于廉、蔺交和,使得赵国内部团结一致,尽心报国,使赵国一度强盛,成为东方诸侯阻挡秦国东进的屏障,秦国以后10年间末敢攻赵。BC260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首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但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赵丹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BC251年,燕国乘赵国元气大伤之机攻赵,赵使廉颇为将,指挥了著名的鄗代之战。他将全军分为两路,一路由乐乘(乐毅之子)率领直趋代地,抗击西路燕军,一路亲自率领,迎战燕军主力于鄗城。廉颇指挥为保卫乡土而同仇敌忾的赵军,采取集中兵力打敌正面的战法,首战告捷,挫敌兵锋,打掉了燕军的嚣张气焰。接着,他率领赵军大败燕军主力,阵斩燕主帅栗腹。燕军主帅被斩,惊慌溃退。廉颇抓住燕军败退之机,立命赵军乘胜追击,长驱500里,于前250年进围燕国都城蓟。燕王姬喜眼看燕国危在旦夕,只好答应赵国提出的割让5城等全部要求,向赵国求和。廉颇因功封信平君,为相国。廉颇任相国前后约六七年,多次击退入侵敌军,并伺机出击。BC245年,带兵攻取了魏地笼阳。赵悼襄王赵偃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国。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郭开(同样是这个家伙害死了李牧)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军事将领,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廉颇刚强不驯,在赵国只和蔺相如友善,而与赵奢、赵括、乐毅、乐乘等人不睦。蔺相如死后,廉颇在赵国朝廷中更加孤单,受到排挤。廉颇由于不满赵悼襄王用乐乘取代自己为将的决定,怒而造反,入魏为将,但不受信用,无功。国危思良将,赵国在秦、燕的夹攻下十分被动,赵悼襄王有复用廉颇之意,结果被廉颇的仇人郭开从中作梗,廉颇终究未再为赵用。楚国知道廉颇在魏不被信用,阴使人迎之。廉颇为楚将,无功,最后在楚国的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去世。
      廉颇是骑将出身,曾在赵国的北方边境与林胡、东胡、匈奴等游牧民族长期作战,履立战功,开始在名将辈出、英勇善战的赵军中崭露头角。廉颇与稍后于他的赵国另一位杰出的将领李牧被后世认为是战国时期战胜北方游牧民族的华夏族将领中的代表性人物。
      尽管廉颇在草原和中原两大战场都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升迁的速度却很慢,很有些难封的味道。
      廉颇在赵国为将期间,是赵国最为繁忙的军事将领,要兼顾草原和中原两大战场的作战任务。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在北方草原获得成功的青年骑兵将领廉颇被赵惠文王调往东方的齐国战场,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破齐后为赵国争利。廉颇在中原地区的首战告捷,攻陷了齐国的坚城阳晋和昔阳,威名大振,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廉颇攻齐,破齐一军。赵惠文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76年),赵军名将楼昌攻魏国的几,不能取。十二月,廉颇将,攻几,取之。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将,攻魏防陵,拔之,筑城而还。又攻安阳,取之。赵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74年),廉颇大败东胡,收复了被东胡占领的代郡失地。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将栗腹、庆秦率大军六十万攻赵,栗腹攻鄗(今河北柏乡东北),庆秦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庆秦,大败燕军。廉颇凭此大功才被封为信平君,封地尉文。赵孝成王十六年(公元前250年),信平君廉颇率大军反攻燕国,进围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市西南)。
      在战国时期,一个人在政治上是否取得成功的最主要标志不是封将拜相、担任国家的重要军政职务,而是封君命侯、获得贵族爵位。廉颇虽然战功卓著,但还是用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才得以封君,远远落后于与他同时代的将领乐毅、赵奢。他的下一代将领赵括凭借袭封父亲赵奢的马服君爵位,也比他提前封君。让廉颇心理更加不平衡的是,韩国降将冯亭和秦国降将郑安平在本国本来都没有爵位,在投降赵国后竟然立即获得了华阳君和武阳君的爵位称号,而自己出生入死、军功显赫未得封君,还不如降将,实在是奇耻大辱。


      IP属地:江苏3楼2011-10-29 20:13
      回复
        乐毅不过一个客卿,怎么算是赵将?


        4楼2011-10-29 20:14
        收起回复

          赵奢采纳了许历的主张,立刻发兵万人,抢占了北山制高点。果然,秦军后至,争夺北山不得上,拥挤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动地位。赵军利用有利地势,居高临下,俯击秦军。秦军大败,四散溃逃。阏与之围随之解除。此次战役,使威行诺侯的强秦遭受了一次最大的挫折,多年后仍不敢轻举妄动,恐怕重路阏与之覆辙。班师回朝后,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地位与廉颇、蔺相如相等,被后人列为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又封许历为国尉。
          赵奢作战注意审时度势,料敌后动,坚持以因敌而变,灵活用兵为原则,这从他与大将田单的交谈中可以看出。
          齐国大将田单大摆火牛阵(参见即墨之战),复兴齐国之后,第二年出任赵国丞相。一天田单对赵奢说:我并不是不佩服将军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独将军之用众”。过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带领)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所不服也”。赵奢反对田单这一看法,他认为田单并不懂得用兵之道。他向田单详细阐述了时势变化同作,战方式、战争规模相互之间的关系。他说:“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火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然而现在是‘古之为万国者,分以为战国七’,‘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时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战争的形式和规模也必须有相应的改变。例如‘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今天,齐国和韩国实力相当,以之进攻,难道以三万之众就能奏效吗?‘以三万之众,围千丈城’,不足围城一角,用之野战,不足以实行包围,你将怎么办呢?”赵奢的一席话,说得田单“喟然太息”,表示诚服。
          赵奢作为良将,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不循私情,“受分之日,不问家事,”其子赵括少学兵法,言兵事,聪明强识,自认为“天下莫能当”。但仅记书本,并无实践。赵奢以此“不谓善”,他忧虑地对妻于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而已;若必将之,被赵者必摄也。”这种认识和忧虑,不是常人所能具备的,而他的忧虑,果被子其言中,赵括所率的赵军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全歼。
          


          IP属地:江苏6楼2011-10-29 20:15
          回复
            李牧
            赵惠文王赵何以、孝成王赵丹时期,匈奴各部落军事力量逐步强大起来,并不断骚扰赵国北部边境。赵王便派李牧带兵独当北部戍边之责。李牧常年驻守北部代郡、雁门郡边境地区防御匈奴。他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军队的战斗力,有效地防备了匈奴的侵扰,赢得士兵们的爱戴。他的措施是:首先,任用自己认为能干的人为官,同时把收来的货物,税款掌握在自己的驻军公署,充当士卒的日常开销。其次,每日宰杀数头牛采犒赏将士,优待士兵。第三,加紧练习骑马射箭,重视警报系统,增设侦察人员。在军事上,严明法规:“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所以匈奴每次入侵,严密的警报系统发挥威力,士兵迅速退回营垒固守,不敢擅自出战。使匈奴掳掠无所得,赵国军队却因此保存了实力,多年来在人员、物资上没有多少损失,为以后的伺机反击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匈奴人却认为李牧这是胆怯,就连赵国边境上的士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是胆小害怕。赵王因此而责备了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我行我素。终于激怒了赵王,把他召回,另派将领替代他。新任将领到职一年多,每当匈奴兵来犯,他都命令部队出战,往往受挫失利,损失伤亡惨重。使边境地区不能按时耕种、放牧。于是赵王又请李牧复出,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一再恳请,李牧提出:“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再次到边境后,仍按原来的规约行事。几年当中,匈奴来犯一无所获,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不敢出战。戍边的将士日日受到犒赏而不被使用,因此,都请求愿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看准了时机,准备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获赏百金的勇士五万人,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加以训练。并大纵牲畜,让人民满山遍野地放牧。匈奴见此情景,先是派遣小股兵力入侵。接战后,李牧佯败,丢下几千人给匈奴(此即三十六计之李代桃僵)。单于闻之,率大军入侵赵地,李牧则出奇兵,以两翼包抄战法出其不意包抄匈奴军,一举歼灭匈奴骑兵十余万人。接着又乘胜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远远逃走。其后十多年,赵国北边稳固,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的城邑。此战,是先秦战争史中以步兵大兵团全歼骑兵大兵团的典型战例,对后世以步制骑的战术有着深远的影响。由于李牧确保了赵国边境的安全,使赵国君臣能无后顾之忧地对付强秦的兼并战争,实际上,蔺相如、廉颇、起奢等人在政治军事斗争上的每一个胜利,都有李牧的协作支持在内。
            秦、赵两国在长平巨战后,都消耗极大,秦国尤是。韩、魏趁秦国虚弱之机,向秦国进攻,占领了不少秦地。而燕国也趁赵国虚弱之机,派栗腹、庆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赵国。秦、赵两国各有心腹事,便开始讲和,赵相李牧入秦,与秦相吕不韦定下了和约。赵太子入质于秦,秦国一位贵公子入质于赵。
            秦、赵讲和后,秦国灭掉了东周国,全力攻击韩、魏。赵国也全力反攻燕国,意欲灭燕。
            信陵君见魏国被秦国的一再打击,便从赵国发起合纵攻秦运动,赵国对信陵君的行动给予了积极的支持。赵国参加了信陵君与秦将蒙骜打的河外战役,并且发挥了重要作用。秦国对赵国的背约十分不满,当年就向赵国进攻,攻占了赵国三十七座城。被秦军占领的晋阳在秦赵交战之际,发动叛乱,被秦将蒙骜平定。秦、赵和约成为一纸空文。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留在国内的赵偃在大臣郭开的帮助下即位,就是赵悼襄王。由于赵孝成王的太子在秦国为质,本来应该接回立为新王,但却被郭开抢先立了赵偃。与赵废太子交善的大臣对赵偃的即位十分不满,其中尤以廉颇为最。赵偃担心脾气暴戾的将军廉颇闹出什么不合适的事,便用乐毅的儿子名将乐乘取代廉颇,结果若得廉颇大怒,引兵进攻乐乘。乐乘不愿与廉颇同室操戈,造成内耗,逃往国外,退出军界,廉颇也离赵奔魏,赵国一下子失去了两位优秀将领。而此时,赵国北方已经十分稳定,于是,赵悼襄王决定调李牧回来,负责领导赵国的军事工作。从此,在草原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李牧又开始了中原战场上的辉煌军事生涯。
            


            IP属地:江苏7楼2011-10-29 20:27
            回复
              其实还有赵成侯赵肃侯赵武灵王


              10楼2011-10-29 20:33
              回复
                还缺庞爰。加油楼主。大赵威武,


                11楼2011-10-29 20:39
                回复
                  庞暖
                  庞暖曾服侍过武灵王,一度与李牧齐名。沙丘之乱后,庞暖和他的老师鹖冠子回到楚国,隐居深山,潜心修学。后因代、雁门、云中各郡需要将领驻兵防守,因此有人举荐了年近八十庞暖。
                  赵悼襄王三年(公元前242年),燕王喜为雪战败之耻,派剧辛为将,进攻赵国,赵悼襄王命庞暖迎敌。剧辛也是当时的名将,大战一场下来,赵军大胜,燕军被消灭了两万人。庞暖的老朋友剧辛也死于战斗中。
                  秦将蒙骜攻占了原来属于卫国后来被魏国占领的燕(今河南延津东北)、酸枣(今延津西南)、虚(今延津东)、桃人(今河南长垣西北)、山阳(今河南焦作东南)、雍丘(今河南杞县)、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等二十余城,吕不韦在这一地区与后来取得的濮阳和成皋要塞以东的土地合并成了秦国的东郡。
                  秦国东郡的建立使得秦国在黄河以南的势力像一把利剑一样从函谷关刺出,斩断了黄河南北两岸的联系,形成了独霸中原的局面,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妒忌与恐慌。
                  庞暖代表赵王与韩、魏、燕、楚、齐联络,组织合纵攻秦。由于有赵国牵头,韩、魏、燕、楚觉得有利可图,欣然同意。只有齐国,继续奉行孤立主义,不参与其他国家的争斗。此时齐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不事外争,国力已经恢复到了齐闵王鼎盛时期的水平。对于重新强大起来的邻居齐国,赵国一直很不放心。由于齐国与秦国处于中原的东西两端,中原国家最怕的就是齐、秦联合,东西夹攻,使中原国家首尾不能相顾。在几百年的争霸史中,中原国家在与秦国斗法的取胜关键,往往取决于齐国对秦国的态度。如果齐国与秦国联合,中原国家就必须得东西两线作战,攻秦很难成功。如果齐国与秦国交恶,中原国家就不仅免去了后顾之忧,还有了一个坚强的后盾,攻秦往往会收到利益。齐国的不肯参与攻秦,对秦国很有利,赵国对此非常不满。由于齐国的实力已经很强了,赵国认为齐国参与国际斗争是迟早的事,始终对齐国很戒备。这次齐国的不参与合纵攻秦,使得赵国总感觉背后不塌实,不得不留重兵监视齐国,以防被齐国从背后攻击。
                  赵悼襄王四年(公元前241年),庞暖率领赵、魏、韩、燕、楚五国联军大举进攻秦国,连续击败秦军,进展十分顺利,一直越过黄河打到了秦国的蕞(今陕西临潼东北),距离没有城墙防御工事的秦都咸阳不足百里,引起了秦国的极大不安。
                  庞暖的这次合纵攻秦本来可以取得非常巨大的成功,攻占秦国都城咸阳,沉重打击秦国,成就赵国独霸天下的局面,改变当时整个国际形势。但是由于内外两方面的原因,这次合纵运动功亏一篑。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运动,是关东六国最后一次攻入秦国境内。
                  秦相吕不韦派人用重金说动了在齐国主持大事的齐相后胜。此时齐国的君王后已经去世,齐王建重用后胜为相。君王后死前特意嘱咐齐王建不要参与国际纷争,要趁别国乱战之机大力发展增强齐国的实力。后胜在收取了秦国使者的重礼后,说服了对自己言听计从的齐王建,便开始准备出兵以应秦国。
                  这个时候,联军距离咸阳近在咫尺,似乎胜利就在眼前,合纵国内部关于领导权的争斗也越来越激烈,楚国与赵国发生都要明确自己纵长的身份,以图在已经取得的利益上多分一块。春申君还占领了楚国从来没有染指过的,本来属于赵国的河东的寿陵,引起了赵国的强烈不满。
                  率领楚军的春申君与率领赵军的庞暖互不相让,武装冲突随时可能爆发。赵悼襄王对养精蓄锐几十年的齐国突然要出兵援秦十分不安,对五国还没有取得胜利就要兵戎相见感到十分厌烦,便让庞暖回师备齐。庞暖愤然离去,韩、魏、燕三国也心灰意懒。
                  庞暖率领赵军离开后,秦军大举反攻,猛击楚军,春申君大败,轰轰烈烈的最后一次合纵运动就这样失败了。春申君败归后,遭到楚考烈王的严厉批评。
                  赵悼襄王九年,秦王政再次成功说动燕国攻赵,燕、赵战争又起。赵王派庞暖攻燕,秦王政以救燕为名,派兵攻赵。
                  庞暖攻取了燕国的狸(今河北任丘东北)和阳城(今河北保定西南)。在庞暖攻燕的过程中,秦军兵分两路攻击赵国。一路由桓齮、杨端和攻击赵国的河间地区,一路由王翦攻击赵国的上党。李牧率领赵军在上党地区全力与王翦搏杀。
                  等庞暖从燕国回师,与桓齮、杨端和寻战时,桓齮、杨端和军急速南下,夺取了赵国的邺和安阳,对邯郸形成了三面围攻之势。李牧一死,赵国就跟着灭亡了。
                  


                  IP属地:江苏12楼2011-10-29 21:02
                  收起回复
                    这个庞 暖 可恶的度娘,居然给我换字


                    IP属地:江苏13楼2011-10-29 21:04
                    收起回复
                      火爰 怎么就是显示不了


                      IP属地:江苏14楼2011-10-29 21:06
                      回复
                        哈哈,我也找不到。反正正确读音谁都不清楚。样子像就成了。我其实很喜欢庞爰。感觉作战比廉颇老辣。


                        15楼2011-10-29 21:15
                        回复
                          LZ说完一流的不妨把二流的也贴出来


                          IP属地:河北16楼2011-10-29 21:20
                          回复
                            武灵王时期乐毅是在赵国为将的


                            IP属地:河北17楼2011-10-29 21:21
                            回复
                              田单
                              田单齐国临茁(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人。齐国田氏的远族。初为小吏,后被拥立为齐将。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韩、赵、魏、秦五国之兵合力攻齐(参见燕攻齐之战),以雪齐乘燕乱大败燕国之耻。
                              当时的田单在临茁作市掾,是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吏。燕军长驱直人,攻城拔郡。田单离开临茁逃往安平(齐邑,今山东临淄东北)。为准备逃难,他让族人“断轴傅笼”――就是把露在车轮外的车轴截断,外面包上铁箍。燕军围攻安平,城陷,城中人争先恐后夺路而逃,但由于车轴过长,车轮彼此撞击而轴断车毁,多遭燕军掳获,唯有田单和族人因车轴短且包有铁箍得以逃脱,东行到达即墨(今山东即墨北)。
                              燕军攻克安平后,又长驱直入,下齐城七十余座,独莒城和即墨未被攻陷。齐襄王号召民众守莒抗燕,保卫齐国。燕久攻不下,于是重新调整部署,留右军和前军继续攻莒,他亲率左军和后军东移攻打即墨。守城大夫出城迎战,战败而亡。城中民众认为安平一战,唯田单的族人因“铁箍”之故得以保全性命,共推田单为将军,田单欣然受命,承担起领导即墨军民抗燕的大任。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继位。惠王在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田单听到这一情况,便采取反间计。
                              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迟迟未攻下莒城和即墨有怀疑,听到街巷风言后便信以为真,于是派骑劫往齐地代乐毅统兵,召乐毅回国。乐毅怕遭不测,投奔了赵国。乐毅一走,不仅使田单少了个大敌,而且燕军也人心涣散,战斗力大为减弱。
                              田单采用火牛阵大破燕军,乘势率兵实施战略追击,燕军仓皇而逃,一直退到黄河边上。齐军越战越勇,势如卷席,将失去的七十座城池完全收复。
                              此时,齐闵王已被敌军所杀,田单便从莒城找回了藏在百姓家中避难的齐闵王的儿子田法章,让他继承王位,即是历史上称说的齐襄王。
                              襄王封田单,号曰安平君。
                              田单在复兴齐国之后,第二年,赵国用三个大城市加上一些小村城镇共57个送给齐国换来田单,让他出任赵国丞相。
                              田单为赵国攻下燕国3座小城。


                              IP属地:江苏18楼2011-10-29 21: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