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塑造,即画面的局部刻画和深入。就是用色彩把物体(静物)的体积感,质感,重量感,光感,以及整个画面的空间感表现出来。在进行色彩静物局部刻画阶段就会出现这些概念性知识。这些色彩知识直接影响一幅色彩绘画的表现和塑造。
它们有以下方面:
其一,色彩的明度问题。色彩的明度即色彩的内部结构和框架。比如说给一组人物拍的黑白照片,人物原本是有颜色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黑白照片只是黑白灰效果,这就是照相机抽象了色彩只展示了色彩的深浅程度即色彩的明度。所以说只有掌握了色彩的明度这样才能保证色彩静物体积感的建立。
其二,即色彩的纯度,色彩的纯度指的是色彩的鲜艳度,色彩的纯净度,也叫彩度。比如柠檬黄的纯度最高。深灰色的台布纯度低。只有准确把握了色彩静物中的纯度,那么一幅色彩静物画中物体的质感才能很好的表现,画面才会有光彩,才会亮丽,才能体现出物体之间的固有魅力。
其三,色彩的环境色。环境色指的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相互影响的颜色,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指的是环境间相互影响的颜色。比如有一块白台布上面放一个苹果,我们可以发现红苹果旁边会有红颜色的映出。这就是环境色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同静物组合它们的环境色也会不一样。如果一幅色彩静物画中如果没有环境色那么物体之间就缺乏色彩关系即色彩联系,而整个画面中的每个物体就会彼此孤立。就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缺乏色彩统一。
其四,光源色。从字面来理解即光源的颜色。比如白炽灯,日光灯,月光,阳光等等。它们光源的颜色都不一样,在同一组静物中,物体所接受的光源不一样,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别的。比如,早上的光线和傍晚的光线对物体所产生的色彩影响都不一样。法国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的《麦垛》,对光源色的表现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在静物写生的过程中,常常忽视光源色,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处在白天的自然光线下画画,没有在其他光源下画画的经验,他们往往认为光源没有颜色。只有他们在其它光源下写生的经验,通过对比他们就会发现光源也是有颜色的。比如晚上在日光灯光源下物体表面颜色偏青色。晴天阳光下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树叶的表面偏黄色。因此在静物写生时把握住静物的光源色有利于画面色调的统一。
其五,固有色。指的是物体本身的颜色,物体固有的颜色。比如红苹果,橙子,绿台布等等。这些名词前的“红”“橙” “绿”指的就是物体的固有色,所以在静物写生过程中,从素描的角度看色彩,物体明暗交界线的颜色就是物体的固有色。也就是物体的基本色,在调色的过程中,不管画面物体的暗面或亮面,都是先以物体固有色为基础,再加入与物体相关的暗颜色或亮颜色来表现物体的。所以抓住了物体的固有色和色相也就抓住了色彩的灵魂。那么我们在调色的时候就显得容易多了,而且在这里关于调色一定要知道三原色的概念,三原色即大红,中黄,蓝,任何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调配出来了。将他们的颜色加入白色或黑色以后他们调出的颜色的色彩明度也会升高或降低,所以把握色彩三原色的调色规律,它对色彩写生的意义是很大的,它就是色彩写生调色的密码,如果掌握了这个概念,熟练调色,那么也就会很好的利用色彩。很好的去表现对象。
其六,画面中的冷色和暖色。这里所谓的“冷”和“暖”是人感觉出来的,是对比产生的,是相对的。比如,蓝天的颜色,海洋的深蓝色,沙漠的黄颜色,烈日下地表的土黄色。前面蓝天的蓝色和大海的深蓝色和后面沙漠的黄色及烈日下地表的土黄色相比,蓝色给人以静寂,清冷的感觉,黄色给人以炎热,干燥的感觉。这种冷暖对比是最强烈的。但是冷色和暖色是相对的,比如,红色比黄色冷,橙色比柠檬黄暖,黄绿比翠绿暖,大红比橘红冷等等,这些用在静物写生中都是通过对比产生的,在静物色彩写生过程中,假设有这样一组静物,有一块白台布,有水果,陶罐,玻璃瓶,水杯等。那么对这些物体通过对比就会发现他们的冷暖差别。有时候学生初学色彩的时候,他们觉得这个概念好抽象。当老师给他们讲的时候,他们说他们看不见呀,这是他们没有去把每个物体进行对比造成的,他们在观察的时候只是孤零零的看局部的物体造成的这种视觉错误。有这样一个例子就能形象的说明色彩冷暖问题,比如阳光下绿草地上站着一匹白马,那么白马的肚子会受到绿草地的环境影响偏绿。而马背会受到阳光影响而偏暖黄色,那么这种“绿”和“黄”的对比就是一种很明显的冷暖对比。而且这个例子也形象的展示环境色和光源色。因此在色彩静物写生的过程中,只要仔细认真的把每个物体进行对比,画面的冷暖关系,那么整个画面的色彩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色彩的变化也会妙趣横生,画面的效果也会变得和谐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