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吧 关注:28贴子:442
  • 3回复贴,共1

信息狂欢时代的落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在惊呼信息爆炸的今天,会突然发现虽然中国的媒体相当发达,媒介市场也在日益扩大,但是对农信息传播却相当少,甚至市场份额还有逐渐缩小的趋势。这让我们看到一种怪异的景观:一边是城市受众对信息时代来临的狂欢,一边却是农村受众承受着信息稀缺、信息失衡的落寞。 

  2003年6月,央视推行的“末位淘汰制”,12个频道消失的10个栏目中,《农业新闻》包括其中;80年代处于黄金期,发行量一般都在十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有的超百万份的农村报,现在却在为生存下去而苦苦挣扎;在广大农村,也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就是覆盖地区,收听收看的质量、数量和效果也令人堪忧。⑴ 

  一、现状解读:匮乏的自助餐厅 

  “农村”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这里重点分析的是基层农村,有别于已较发达,较现代化的农村。更多的着眼点于山区,经济欠发达、不发达地区。在讲到信息选择时,施拉姆曾有一形象比喻,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某些品种、某些数量的食物,而自助餐厅供应大量的、五花八门的饭菜就相当于媒介提供的林林总总的讯息。⑵而尴尬的是现实情况却是,农村受众往往大张其口,无法品尝到“美味”的佳肴,只能面对缺少信息的“餐厅”而“食不果腹”。 

  对农村而言,网络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据一项调查显示,普通的农村受众对网络媒体的接触几乎是一片空白。⑶2002年1月《第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也显示,经济落后的西藏、青海、宁夏电脑总占有率仅为0.1%、0.2%和0.3%。⑷如果把总占有率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占有率除去,农村的占有率就可想而知了。 

  广播的历史较悠久,在受众中也有较好的基础。同时,它可以解放出手和眼睛,本应可在农村大行其道,但现实情况亦令人不容乐观。除技术因素的影响外,广播内容的去农村化较为严重,音乐、购物、医药、体育等离农村现实生活较远节目占据了广播节目的大部分时间。调查显示,“几乎每天听”和“每周有几次听”广播的受众均仅为5.6%,在农村受众接触媒体频率中,排在了电视、书籍、报纸、杂志之后的第五位。⑸ 

  农村受众对媒体的接触中,电视和报纸占据着大半壁江山,两者中,电视又占压倒性份额。方晓红对苏南农村调查显示,农村受众在空闲时,对媒体的接触看电视排在第一位,报纸排在第二位,均值分别为4.41和3.79。⑹另一项调查也显示,“几乎每天”都看电视的农村受众达70.7%,均天有80.0分钟。“几乎每天”都读报纸的受众有10.4%,均天是9.5分钟。⑺ 

  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也囿于报刊发行的原因,农村读报只有10.4%,天均9.5分钟也就不足为奇了。和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相比,农村中读不到报纸,没有看过报纸者为数更多。也有调查显示,农村有的地区读报活动,已经排在了看电视、串门聊天、走亲访友、体育锻炼、读书等闲暇时活动之后。⑻业余活动不诉求于报纸,除经济、文化等因素外,无报可读是一重要原因。 

  现实与数据均表明,电视几乎是农村受众获取外界信息的“唯一”途径,这种信息生态的失衡带来的信息接收的单一化,对农村受众产生的不仅仅是思维能力的欠缺。笔者在豫皖边界的家中统计过中小学寒假时电视节目播放情况(天线电视架只能收2套县级电视),其模式为“武、情、战、生活、搞笑……”电视剧+广告中80%多医药广告+县级政府新闻。其内容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广告时间长,实用性差。在统计期间,没有播放一部反应农村题材的电视剧。武侠等电视剧制造的虚幻,都市剧制造的农村受众无法实现的都市欲望,战争剧等产生的媒介暴力等均不利于成年受众和青少年受众。农村受众需要什么样的节目,省市县级电视台在对农信息传播中应有何作为,是一个解决漫长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IP属地:河南1楼2006-08-08 09:50回复
      数字告诉我们,电视也是农村受众的“电子婴儿”,均天80分钟的观看时间说明了农村观众对其依赖程度。但是,到2003年底,在我国共开办的1800多套广播节目、2200多套电视节目中,电视开办专业对农频道也只有山东、吉林两家,广播也只有陕西、山东两家。在省级电视台中,只有大约15、6家开办了农村专栏,与368家注册的各种电视媒介相比,开办率仅为4%。⑼这么低的开办率,对于举箸觅可“食”之物的农村受众来说,只可视为杯水车薪。 

      二、 原因解读:利益逼迫下的结果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40%,小学文化程度也只占43%,15岁以上的文盲率却有8%。⑾农村受众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制约着对信息的接收,也导致了媒体在农村偏远地区功能发挥的失常。除文化因素造成媒体功能失常,媒体自身也存在诸多因素。拿报纸为例,打出办“主流大报”的报纸,多定位在“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地位。北京地区报纸“标准读者”的基本特征被描述为:他是一个成年的男性读者,拥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年龄约在40岁左右,从事着“白领”工作,属于较有阅历和文化品味的工薪者。这就是北京报业市场为之服务的“上帝”的基本“长相”。⑿另一些“大众化报纸”,其定位虽考虑城市低收入、低文化者,但目光远离农村。就是专门办给农村读者看的“农村报”,发行量能够保持十几万份以上的,也只有《四川农村日报》、《南方农村报》(广东)、《农村大众报》(山东)等少数几家。⒀相对于9亿多的农村读者,只是沧海一粟。 

      近年来,“民生新闻”概念被提出,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把镜头对准了收入中下等的人群,这其中当然应该包括农村受众。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伪民生新闻”现象,或者“部分民生新闻”现象,只有城市“民生”才是关注对象。 

      我们追寻现代化媒体远离农村的内在原因时我们会发现,经济因素有着无形之手的作用。 

      首先是农村受众的经济收入。2002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低于63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有2927万,人均收入低于872元的农村人口有6102万。两者合计,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有9029万,其中西部12省区就有5535万,占61.3%。⒁革命导师曾言,人必须先解决吃、穿、住、行,然后才能进行文艺活动。温饱尚难解决,读报、看电视等“文艺活动”当然就难以提及。其形成的恶性循环是,任何报纸、电视不会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还孜孜以求地为其不存在受众服务。 

      其次,媒体组织的经济收益决定着媒体的价值取向。市场理论指导下的媒体要经过两次售卖,而版面、频道、频率等资源的售卖又是维持和发展媒体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媒介拥有者首要考虑的因素。媒体要生存,要发展,必须有广告市场的支撑。广告主在投放广告时,除了考虑发行量、视听率之外,媒体的受众构成和商品的目标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重点考虑的。“成年的男性读者,拥有高中以上的学历,年龄约在40岁左右,从事着‘白领’工作,属于较有阅历和文化品味的工薪者。”而这差不多是社会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有谁不愿意把广告投放到有这样一群有购买力读者的报纸身上呢?反过来对于媒体来说,对准了广告市场的消费人群,才能吸引更大的广告市场份额,也只有吸引了更大的广告市场份额,媒体才能办得游刃有余。 

      城市是人口聚集地,经济聚集中心,交通发达,交流便捷,能产生大量的信息,采编方便,这给设在城市的媒体多聚焦城市提供了可能。农村地区生活较稳定,信源较少,且农村信源时效性多较差,采编费时费力,难以引起城市受众的关注,而失去城市受众的关注也就意味着失去媒体赖以生存的广告市场,这是任何一家媒体都不愿看到的。 

      因此,仍属发展中国家的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悖论:占总人口少数的城市人拥有着“大众”媒体,而占绝对数量的农村人却远离“大众”媒体。就像有人论述的那样,“当前,媒体的资源配置如频道、频率、版面、人力、物力等等以及工作的着力点、开掘点同国情之间存在着明显错位和倒置现象,绝大多数媒体都把主要对象和市场集中在城市,虽然整个国家远未实现城市化,但媒体却单独地率先城市化了。”⒂ 
    


    IP属地:河南2楼2006-08-08 09:50
    回复
      • 60.164.194.*
      这篇文章感觉有点空……


      4楼2009-02-19 16:11
      回复
        要真正解决,不是说制定多少好政策,把广大农民"改良"多少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是这个现状“虽然整个国家远未实现城市化,但媒体却单独地率先城市化了。”⒂ ,眼下改变现状难于登天。为什么不能换种思维,与其让农村追着城市跑,跟不上脚步,不如我们去主动贴近农村,将我们现有的电视节目等融入农村元素,城乡皆宜,现在的农村不同于从前,他们不会满足于自我封闭的现状,他们也渴望着流行,时尚,但是现实中却跟不上节奏,比如说,如果我们的电视台也办一个类似于超女的“巧媳妇选秀大赛”,相信有不少城乡人都爱看。


        5楼2009-02-19 18: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