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阳光康复中心吧 关注:72贴子:259
  • 3回复贴,共1

残疾人康复知识相关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什么是白内障?
  在正常人的眼睛内部,虹膜的后面有一个双凸形透明体,这就是晶状体。晶状体浑浊比较明显或达到影响视力的程度者,称为白内障。引起白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伤性、放射性、先天性、糖尿病性白内障等有比较明确的病因外,其他白内障的形成过程情况相当复杂,还没找到明确的病因。临床上白内障可分为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白内障等几种类型。白内障可导致视力残疾,但只要通过手术摘除浑浊的晶体,代之以其他相应的透明体就可以使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 低视力康复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常用的助视器;到哪里去选配助视器?
  低视力康复的主要方法是:配用适合的助视器同时进行相应的训练。
  常用的助视器有两大类:
  (1)光学助视器:如眼镜式助视器、望远镜、放大镜(手持式、立式)等。
  (2)非光学助视器:如照明灯、阅读裂口器、大字印刷品、太阳帽等。
  低视力康复训练:主要是针对低视力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助视器使用训练和配戴助视器后的功能性视力训练,后者的对象指学龄及学龄前的儿童。上述训练工作由验光配镜人员或特教老师承担。低视力者可以去当地医院眼科低视力门诊或定点眼镜店,进行助视器的验光、配镜和训练。



1楼2011-09-18 19:35回复

      ● 聋儿听力语言康复
      判断听力是否正常的简单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在耳聋的分级标准中规定,听力损失小于26分贝(听力级)以内视为正常人,不影响正常言语交往。粗略估计听力是否正常的方法有:对有一定言语能力的人,可采取测试者与被试者并排坐位或侧后位,避开视觉,间隔一米,测试者用正常声音说话(约70分贝),被试者能听清听懂,并能复述听到的内容可视为听力正常;对无言语能力的被试者能听到机械手表声也视为听力正常;对婴幼儿则通过观察其对不同声音的听性反射或听觉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戴助听器为什么要配耳模
      配戴助听器必须配制耳模,耳模有使助听器配戴稳固、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效果、防止助听器反馈啸叫等作用。实践证明,在为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效能方面,助听器和耳模各占50%,耳模的作用不可轻视。
      "三早"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
      "三早"是指早发现、早配助听器、早训练。在人类的生长发育过程中,3岁以前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学习语言最关键时期;7岁以前是最佳期;7岁-12岁是可塑期。如在上述时期发生耳聋则严重影响儿童的听觉、言语发育,同时也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如能及时地发现耳聋,明确诊断,尽早地配戴合适的助听器,使聋儿在父母的怀抱中就接受各种声音、语言刺激,得到科学的康复训练,聋儿的各方面发展就会接近正常儿童,康复的质量会显著提高。因此,尽早发现耳聋,尽快配戴合适的助听器,尽早开展康复训练,成为聋儿康复中提高康复效果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早期干预原则。
      聋儿听力语言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聋儿听力语言训练是一项严肃的科学工作,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总结出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先理解后表达的原则;
      (2)在活动中学习的原则;
      (3)表达要从简到繁的原则;
      (4)要充分利用和创设语言环境的原则;
      (5)注意发展聋儿思维能力的原则。
      如何评估聋儿康复效果
      康复评估是贯穿聋儿康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科学的评估可以帮助康复人员正确判断康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其后的训练工作提供依据。评估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听觉能力评估:包括数量评估和功能评估。
    数量评估是通过使用测听仪器测试聋儿裸耳或配戴助听器后的各个频率听阈值,来判断其听力损失程度及助听器补偿效果。
    功能评估是指聋儿配戴助听器后,通过使用言语测听词表测试聋儿的言语识别率,来判断聋儿听觉补偿效果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有一定语言基础的聋儿。
      (2)言语能力评估:运用聋儿康复评估题库,以正常儿童的语言年龄作为参照,评估聋儿的发音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级分布、语言的使用及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评估结果将作为确定聋儿康复的阶段目标及选择教材的依据。
      (3)学习能力评估:运用一定的测试工具如以希-内学习能力测试用具,评估聋儿眼手协调、视觉记忆、辨认、联想、空间推理、细节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为开发聋儿的智力潜能,制定单训课计划,为发展其语言提供依据。
      如何开展聋儿家庭康复训练?
      聋儿康复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启蒙,一是发展。家庭康复训练是完成这两大任务的最佳途径。家庭训练的优势在于,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地取材,训练刺激量大,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聋儿"听"、"说"的潜能,取得明显的训练效果。
    首先,为了训练聋儿理解"说的是什么",家长可选择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用"直读"或模仿的方法,鼓励聋儿多说多听,增大语言的刺激量,逐步使聋儿由被动接受到主动辨别。
      其次,在大量"听"、"说"的基础上,可采用实际操作、游戏的形式,让聋儿学会应用语言;用提问的方式让聋儿学会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用反差对比的方法让聋儿对语言产生理解记忆。家长应善于抓住随机情景,如做饭、吃饭,与他人往来,游戏活动等等,让聋儿反复练习,使语言同感受融合起来。
    第三,各级聋儿康复机构应对家庭康复训练给予技术支持,对家长进行培训,解决家长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帮助家长制订训练计划,评估训练效果。
      如何做好聋儿康复后续教育工作?
      聋儿康复后续教育,是指聋儿接受康复训练并经过评估后进入普通学校的教育。聋儿康复后续教育是他们走向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一步,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
      (1)使普通学校的师生了解聋儿的情况及特点,掌握与聋儿交流的方式,随时对其进行帮助。
      (2)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师,帮助聋儿做好课程的预习、复习工作。
      (3)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聋儿阅读能力的继续培养,扩大知识面、丰富词汇量、促进思维等。
      (4)对普通学校的教师进行有关聋儿康复技术培训、指导。
      (5)适时进行语音矫治。
      (6)定期评估助听效果。
      聋儿家长学校的任务是什么?
      聋儿家长学校是康复机构为培训家长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是:
      (1)帮助家长树立聋儿康复的信心,了解育儿常识,掌握聋儿康复基本知识和方法。
      (2)培训内容包括:聋儿医学、教育康复基础知识,聋儿康复训练方法、技巧,家长心理教育,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知识等。
      (3)教学形式有:课堂教学,实践辅导,教学观摩,参观考察以及座谈会等形式。
      (4)指导教师的职责是:与社区医疗保健站建立联系,及时发现聋儿;定期走访聋儿家庭进行指导;定期为聋儿进行康复评定,提出康复建议;协助家长做好与教育部门的工作,安排聋儿入学。
    


    2楼2011-09-18 19:35
    回复
        ● 康复训练与服务
        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
        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如脑血管病后遗症再次发生脑梗塞或脑出血等。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什么是盲人行走训练?
        盲人行走训练是康复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训练盲人依靠听力、借助辅助工具学会独立行走。盲人借助的辅助工具主要有盲杖和导盲犬,其中,使用盲杖最为普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曾多次举办过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师培训班,一些地方对盲人开展了定向行走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盲人回归社会,实现"平等•参与•共享"创造了条件。
        训练盲人使用盲杖行走的主要环节有哪些?
        (1)选择盲杖
        盲人独立行走要依靠听力和盲杖,因此,选择一个适合自己使用的盲杖至关重要。标准盲杖的颜色为白色,手柄下方10厘米处有红色标志;既盲又聋的人,应使用红白相间的盲杖。
        (2)正确握杖
        根据自己的习惯,可选用右手或左手持杖,将拇指放在杖的里面,食指延伸贴在盲杖上,其他三个指头在杖的下面弯曲,轻松握住。
        (3)盲杖的位置
        将盲杖放在身体的正前方距脚尖约1米的地面上。
        (4)手腕动作
        持杖行走时,将肘部稍微弯曲靠近身体。握杖的手最好保持在身体前方的正中央,这样可以使走的方向正直。要用手腕控制盲杖左右摆动,使盲杖的下端在身体前方左右均匀移动,不要移动整个手臂。
        (5)摆动幅度
        行走时,盲杖在地面上左右轻轻摆动,摆动的幅度,要比身体略宽些,以确保前方路面没有障碍物。盲杖的下端不可从一面跳向另一面,而应在地面上划动,否则容易漏掉地面上的障碍物。
        (6)协调步伐
        盲杖向左摆动时,要迈出右脚,反之,盲杖向右摆动时,要迈出左脚。
        (7)如何识别和绕开障碍物
        识别盲杖碰到的障碍物,应用另一只手顺着盲杖轻轻滑下,直到触摸到物体;如要绕过障 碍物,应先用盲杖探出一条可以行走的路。上下楼梯时,可先用盲杖下端敲击台阶边缘和探 察台阶的高度、宽度,然后再行走。沿草地、篱笆、墙壁边缘行走时,要先用盲杖触其边沿 或壁,然后反复摆动,探出道路,便可行走。
        ● 特需人群补碘
        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估
        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分阶段评估和总结评估。阶段评估是从智残儿童康复训练的初期测评时开始的、渐进的多次评估;总结评估则是在阶段评估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判断。在各次阶段评估过程中,应尽早找出智残儿童在康复训练六个领域(即运动、认知、感知、语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中的优势、劣势以及进步幅度最大的领域。通常,对于运动、感知这样的领域,其发展是智残儿童自身发育与康复训练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残疾程度轻、基础好的儿童,更可能是自身发育在其中占较重的比例。而对于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领域,如果原来的起点低,后来的进步幅度大,则可认为是康复训练的效果比较显著;如果进步幅度不明显,则应考虑身体和康复训练方面的问题,及时找有关医生咨询、指导。
      


      5楼2011-09-18 19:40
      回复
        专家指导
        [心理康复]
          ◎什么是心理康复?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心理康复是运用系统的心理学理论与方法,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出发,对患者的损伤、残疾和残障问题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残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康复对于帮助残疾人恢复身体功能、克服障碍,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充分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身体或心理原因而出现的人格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伴随其后的人生历程。人格变化可能导致生活危机或其它精神危机,需要心理干预才能使患者能够面对现实和未来发展。因此心理康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残疾人的一些生理功能异常或障碍如肌肉痉挛等也可以使用心理方法加以控制。
        第三,残疾人由于身体的损伤导致的障碍(如移动困难,活动不便或语言障碍等)会产生情绪和其它一些心理变化,这些均需要以心理康复保持健康。
          心理康复所依据的是康复心理学。康复心理学起源于美国。1956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第22分会--康复心理分会。其目的是宣传与残疾和康复有关的心理学知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与临床工作者,以及提供临床服务、研究、教学和管理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康复服务逐步从机构走向社区和家庭。心理康复工作者在工作中主要研究残疾人及其家属的行为、经历、态度,评定康复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残疾人及其所处的环境,设计和实施康复方案,并控制整个实施过程。在临床康复心理实践中主要处理各种社会、心理和实际问题,诸如社会活动状态、情绪好坏、家庭关系、日常生活、就业和独立生活等。
        ◎怎样进行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需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实施心理康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心理康复系统
        ①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
        心理康复的过程是让残疾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过程,让残疾人通过接受系统的心理干预,逐渐适应生活、学习、家庭或者工作等方面发生的变化,主要面对出现的各种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调节机制,以应付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保持心理的健康。
        ②建立有关人员(同事或家属等)协助支持系统
        残疾人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之中,相关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家属、同事、病友等这样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人员的态度对于其心理状态的调节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心理康复不仅要重视患者本身的心理及其变化,也要注意这些人员的心理辅导工作,让他们理解残疾造成的心理问题,并且要解除由于家庭与小团体中出现残疾患者而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为残疾人的心理康复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③建立专家协助支持机制
        心理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调节过程,残疾人在这个过程中要接受专家的指导与帮助,逐渐摆脱消极心理的影响,建立起积极的人生目标。心理医生是接受专门训练的人员,他们必须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与方法,拥有从事心理治疗的技能与临床经验,并且要有极为敏感的观察力与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治疗不同于其它临床医疗,有其特殊性的一面,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才能从事此项工作。
        ④建立社区辅助支持系统
        残疾的康复过程常常是伴随残疾人一生的过程,当残疾人回到家庭与社会后,社区辅助系统的支持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要发挥社区中有关专家与相关人员的作用,在残疾人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随时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从而能够更好地为残疾者的心理康复提供保障。
        (2)运用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是心理医生运用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治疗患者的各种心理困扰,包括情绪、认知与行为等问题,以解决患者所面对的心理障碍,减少焦虑、抑郁、恐慌等精神症状,改善患者的非适应社会的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正常成长,较好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和很好地适应社会。


        7楼2011-09-18 1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