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吧 关注:25,476贴子:963,232
  • 5回复贴,共1

【转】婚恋怪象之 限购年代的爱情买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爱情似乎早已失去了纯真的那一面,如《山楂树之恋》里那样的纯洁爱情也是遥不可及,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呢?
以下是国外作家DIDI KIRSTEN TATLOW在《The NewYork Times》上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老外都看透了,你还不懂吗?


1楼2011-09-05 21:27回复
    哦 哦


    IP属地:湖北2楼2011-09-05 21:28
    回复

      北京——金钱真的可以为你买到爱情——至少在中国这个日益物质化的国家,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普遍观念。许多人的故事似乎证明了一点:一个理想的伴侣要有车有房,除此之外,感情不是最重要的。无论这种重商主义思想传播得何等广泛,不是每个人都认为这是好事。中国很多的电影、戏剧和电视节目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年代,什么是爱情?
      不少中国人被一档电视征婚节目中的一名女选手的话震惊了,她说:“如果我选择你的话,我宁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坐在你自行车上笑。”但是其他人坚持认为广为人知的“宝马女”马诺的话只是表达了一种社会现实。
      26岁的冯媛在一家政府教育公司工作,她曾经试图撮合一个朋友和一个她认为不错的男士。“听说该男士没有房,她甚至都不愿和他见上一面。”冯女士回忆道,“她直接跟我说:这有什么意义?没有房怎么会有爱情。”这些观点甚嚣尘上,令人心惊。
      


      3楼2011-09-05 21:29
      回复
        婚恋怪象之 “自利型”婚姻来袭……毫无疑问,房子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性与婚姻因房子的介入,其传统功能正在逐渐减弱,功利性大为加强,还被社会赋予了格外的光环。中国婚姻正在加速呈现商业化性质,从最初的互利型,最后演变成自利型……
        不断攀升的房价改变了我们对整个社会的看法,伴随着看法的改变,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传统婚姻的价值观。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姻观的变迁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婚姻加速呈现商业化性质,从最初的互利型,最后演变成自利型。自利型婚姻观最显著的特征是女性最希望的婚嫁对象是“有房男”,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人艰苦奋斗共筑爱巢的朴素想法。北上广深(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个一线城市的女性“嫁人要嫁有房男”的理念尤为突出。
        女人们选择“有房男”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但这种社会规范是在“有房的婚姻”与“无房的婚姻”之间筛选的,最后胜出的是“有房的婚姻”,由此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婚姻模式。这种类似于“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结构”的婚姻模式,一方面加大了“有房”群体与“无房”群体之间的对立,另一方面无形地诱发很多“无房”群体想进入“有房”一族。这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女性为了房子愿意给已婚成功男人做“二奶”,是因为社会认可房子的社会价值,以至于忽视了“二奶”在法律与道德层面的问题。中国社会人为把房子与社会规范捆绑起来的做法,严重削弱了婚姻的稳定性,而且派生出了一道“以性置房”或“以房换性”颇为壮观的畸形社会景观。
        


        4楼2011-09-05 21:32
        回复
          其实,很正常
          一栋房子=100多万
          如果靠自己挣钱,租房子,还贷款。。。目前的平均收入看最少也要10年到20年。。。加上结婚等支出,又要几年
          问题是:房子不能当饭吃,不能当存款,它说白了就是个死物,仅仅是提供一个住的地方。。。。
          从某种意义上说:毫无价值。
          你愿意浪费20年的青春在一个 毫无价值,又必须要有的东西上面吗?

          


          5楼2011-09-05 21:44
          回复
            我敢保证这个是个男人写的 而且可能就是这吧里男人的老师


            6楼2011-09-05 21: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