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习武之人提倡侠义精神,但是到如今,这种精神走入了死胡同,在责任和道德之间,大多数人并没有选择道德,因为后者意味着你将付出一切,但是也许毫无补偿甚至出现负面补偿。所以中国历来武者并不少,但是真正形成且时常体现出的侠义精神却很难见到。
相**本的武士道却十分普及。这种原本被武士阶层奉为神明的修身法则,在武士阶层消失之后,仍旧存在于军队中、商人中、学生中,乃至民众中。
为什么武士道存在得如此广泛,而侠义精神却很难坚持呢?
因为侠义精神,是一种比武士道精神高出许多的道德类型,坚持武士道比坚持侠义精神要难得多。
武士道,并不提倡侠义,虽然武士道中提到了义字,但是这个义字,是针对上层建筑的,而非针对所有的人。所以,武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武士的各类精神,则主要是为了上层建筑服务。在电影《七武士》中,农民为了防御山贼而雇佣武士,反被武士责打,说“就算自己忍饥挨冻,又怎能为农民做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答应为农民防御山贼的湛兵卫等人,又以每日供应大米饭为报酬。农民吃糠,他们吃饭,吃饭的要保护吃糠的,吃糠的要供应米饭以求得保护,显然这是雇佣关系,看不出任何侠义精神。虽然有四名武士战死,但他们获得的是武士的荣誉,而非百姓的爱戴,就如最后湛兵卫所说:“真正的胜利者是农民。”这个道理,就如今日的企业一样,累死几个员工,获得最大价值的是老板,虽然这个老板出身并不高贵。
而侠义精神则不是。侠义精神提倡兼爱,也就是与民同乐。习武之人在社会等级上并不高于任何一个指望他帮忙的老百姓,大家谁也不能瞧不起谁,否则这个人就很难说是个侠者。再有侠者不能由着自己独享,而看着百姓受苦,如《七武士》中,武士们堂而皇之的吃着大米饭而农民吃糠的景象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否则这个习武之人就不堪担当“侠”这种美名。而且,行侠仗义之人是不能要报酬的,否则就不是大侠。他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而且还得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即便舍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即便被人误会也毫无怨言,即便万人所指也独自向前。可以说,侠义精神是一种百分之百忘我的精神,为国为民,死而无憾。
相比之下,无疑,武士道精神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果一个武者来选择的话,我相信他更喜欢选择交换型的武士道精神,而非付出型的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国的侠义精神难存,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武士精神比侠义精神更容易坚持,那就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荣誉感。
武士道精神,是一种赋予武士阶层的精神,在历史上,当这种精神被赋予某个武士的后代时,并不需要这个后代先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事情来,只要他是武士的后代,他就会被赋予武士道精神,大家就会把他也看成一个真正的武士。虽然,这个武士的后代并非真正的武士,他还要继续修炼和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实至名归的武士,但是——————在不明真相的民众眼里,他已经是一名武士了,大家会对他表示尊崇,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尊崇下,这名武士后人即便还不是真正的武士,他也会觉着十分快意,在这种快意的感受下,他自己早就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武士了,因此在日后的训练中,他会不由自主的向着成为武士的方向前进,这份努力的热情,首先点燃它的是那种快意的感受,这种感受令人积极。
这种精神慰藉的获得方式,被成功运用到现代竞技格斗中。
一名跆拳道或者空手道的初学者,首先就要有一套道服和一根代表身份的带子,在不明真相的民众中,此人就是一个武者。当然他可能距离武者还很远,但是,这种荣誉已经轻而易举的戴到了他的头上,从而使他高兴、意气风发,乃至在今后的训练中,很容易被激发训练热情,同时这种荣誉感和热情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以至于这些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中,也获得这份唾手可得荣誉。
而侠义精神则并非那么容易获得荣誉。
人民对一个人是否有侠义精神,并不看他是否有了一个武者的名誉,而是先看他做了什么。但是,即便这个习武之人做了侠义的事情,却也要等到他人评论后,才能被判断是否真的“侠义”,而即便是他人判断此人确实“侠义”了,他是否能得到尊重,也很难说。那也就是说,武士道精神,是你还没做,他人就已经凭你的行头给你下了一个结论的,而侠义精神则是就算你做了,他人也未必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点评。但是,就算他人没有给你应得的评价,你依然要行侠仗义,不顾安危,否则你就不是一个侠者。
相比之下,侠义精神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要求太高了。这也是中国的习武者为何缺少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的主要原因。原有的、被历代奉为神明的精神,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而替代它的精神又没有找到。同时,这也是传统武术馆招生难于外来竞技格斗招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武术很难赋予学习者一个被人轻而易举承认的武者桂冠,而现代竞技道场却很容易让人有了这顶桂冠,虽然它可能是虚的,但是在追名逐利的风气下,它却成为了被年轻人追求的对象。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武术迫切需要改变它的精神传承,由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转到切合实际的武士精神上去,在广大习武者都能有荣誉感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展到侠义精神上去,而非一开始就对习武者提出那么高的精神境界要求。
轻而易举获得的荣誉感,能使人奋进,这一点在武馆招生手段上,应该被纳入重点考虑范畴,只可惜,现在的开武馆者不是大老粗,就是一味逐利市侩者,对于这方面的考虑十分欠缺,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
相**本的武士道却十分普及。这种原本被武士阶层奉为神明的修身法则,在武士阶层消失之后,仍旧存在于军队中、商人中、学生中,乃至民众中。
为什么武士道存在得如此广泛,而侠义精神却很难坚持呢?
因为侠义精神,是一种比武士道精神高出许多的道德类型,坚持武士道比坚持侠义精神要难得多。
武士道,并不提倡侠义,虽然武士道中提到了义字,但是这个义字,是针对上层建筑的,而非针对所有的人。所以,武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而武士的各类精神,则主要是为了上层建筑服务。在电影《七武士》中,农民为了防御山贼而雇佣武士,反被武士责打,说“就算自己忍饥挨冻,又怎能为农民做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答应为农民防御山贼的湛兵卫等人,又以每日供应大米饭为报酬。农民吃糠,他们吃饭,吃饭的要保护吃糠的,吃糠的要供应米饭以求得保护,显然这是雇佣关系,看不出任何侠义精神。虽然有四名武士战死,但他们获得的是武士的荣誉,而非百姓的爱戴,就如最后湛兵卫所说:“真正的胜利者是农民。”这个道理,就如今日的企业一样,累死几个员工,获得最大价值的是老板,虽然这个老板出身并不高贵。
而侠义精神则不是。侠义精神提倡兼爱,也就是与民同乐。习武之人在社会等级上并不高于任何一个指望他帮忙的老百姓,大家谁也不能瞧不起谁,否则这个人就很难说是个侠者。再有侠者不能由着自己独享,而看着百姓受苦,如《七武士》中,武士们堂而皇之的吃着大米饭而农民吃糠的景象是绝对不能出现的,否则这个习武之人就不堪担当“侠”这种美名。而且,行侠仗义之人是不能要报酬的,否则就不是大侠。他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而且还得置自身安危于不顾,即便舍了性命也在所不惜,即便被人误会也毫无怨言,即便万人所指也独自向前。可以说,侠义精神是一种百分之百忘我的精神,为国为民,死而无憾。
相比之下,无疑,武士道精神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如果一个武者来选择的话,我相信他更喜欢选择交换型的武士道精神,而非付出型的侠义精神。这也是中国的侠义精神难存,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武士精神比侠义精神更容易坚持,那就是轻而易举获得的荣誉感。
武士道精神,是一种赋予武士阶层的精神,在历史上,当这种精神被赋予某个武士的后代时,并不需要这个后代先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事情来,只要他是武士的后代,他就会被赋予武士道精神,大家就会把他也看成一个真正的武士。虽然,这个武士的后代并非真正的武士,他还要继续修炼和努力才能成为一名实至名归的武士,但是——————在不明真相的民众眼里,他已经是一名武士了,大家会对他表示尊崇,在这种先入为主的尊崇下,这名武士后人即便还不是真正的武士,他也会觉着十分快意,在这种快意的感受下,他自己早就把自己当成真正的武士了,因此在日后的训练中,他会不由自主的向着成为武士的方向前进,这份努力的热情,首先点燃它的是那种快意的感受,这种感受令人积极。
这种精神慰藉的获得方式,被成功运用到现代竞技格斗中。
一名跆拳道或者空手道的初学者,首先就要有一套道服和一根代表身份的带子,在不明真相的民众中,此人就是一个武者。当然他可能距离武者还很远,但是,这种荣誉已经轻而易举的戴到了他的头上,从而使他高兴、意气风发,乃至在今后的训练中,很容易被激发训练热情,同时这种荣誉感和热情也感染着身边的人,以至于这些人也纷纷加入了这个团队中,也获得这份唾手可得荣誉。
而侠义精神则并非那么容易获得荣誉。
人民对一个人是否有侠义精神,并不看他是否有了一个武者的名誉,而是先看他做了什么。但是,即便这个习武之人做了侠义的事情,却也要等到他人评论后,才能被判断是否真的“侠义”,而即便是他人判断此人确实“侠义”了,他是否能得到尊重,也很难说。那也就是说,武士道精神,是你还没做,他人就已经凭你的行头给你下了一个结论的,而侠义精神则是就算你做了,他人也未必会给你一个公平的点评。但是,就算他人没有给你应得的评价,你依然要行侠仗义,不顾安危,否则你就不是一个侠者。
相比之下,侠义精神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要求太高了。这也是中国的习武者为何缺少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的主要原因。原有的、被历代奉为神明的精神,在现实中很难做到,而替代它的精神又没有找到。同时,这也是传统武术馆招生难于外来竞技格斗招生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武术很难赋予学习者一个被人轻而易举承认的武者桂冠,而现代竞技道场却很容易让人有了这顶桂冠,虽然它可能是虚的,但是在追名逐利的风气下,它却成为了被年轻人追求的对象。
综合以上分析,中国武术迫切需要改变它的精神传承,由不切实际的侠义精神转到切合实际的武士精神上去,在广大习武者都能有荣誉感的基础上,再逐步扩展到侠义精神上去,而非一开始就对习武者提出那么高的精神境界要求。
轻而易举获得的荣誉感,能使人奋进,这一点在武馆招生手段上,应该被纳入重点考虑范畴,只可惜,现在的开武馆者不是大老粗,就是一味逐利市侩者,对于这方面的考虑十分欠缺,或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做。
![](https://imgsa.baidu.com/%D0%DB%E1%EF/pic/item/310c8e2ad4fcd3a899250a13.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