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的教法是法法道同,唯佛与佛的知见能够一致。至于十地以下的菩萨、小乘声闻看法都不同。在这种状况下最重要的是,开展我们的心性。体悟: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大家都知道光行布施不能成佛,光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也都不能成佛。必须以般若为前导,以智慧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有了智慧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智慧既是我们本性里具足的,何以至今犹未得见?何以仍是烦恼不断呢?这是由于我们一直在事相上打转,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将导致我们无法修行。所谓在事相上打转,就是我的道场对;你的道场不对。我要持戒;你不持戒。赞叹自己;攻击别人,陷入知见的牢狱而不自知,还自以为是。由于知见不同,角度互异而纷争不断,又未提出解决的办法,山头主义、门户之见于焉产生,每位法师各有一套理论。到底应从何处下手?处处是,又处处不是,根性也各不相同。因时间关系,遂拟出一个表,提纲挈领地来谈。
发菩提心,提起正念 弘法者或修学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视‘诸行无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体上,‘不生不灭之真如性’的发挥。此二者皆难臻圆满之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就是增增减减。哪里是不生不灭?如何进入涅盘?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这有为的世间法里,生灭的因果相里,如何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彼既非物质构成,亦不是具体的东西,既处处是,又处处不是。小乘偏重‘无常’及‘三法印’的发挥,然而在生灭的造作世间,造作因果下的生灭,怎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修行只有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提起什么正念——观照的正念,譬如:观无常、观不净观、修四念处、四谛、十二因缘,这些都是生灭的造作法。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涅盘自性呢?如果不悟的话就好比盲人摸象,讲的头头是道其实是各执一端,未尽全貌。由于未能体悟本体界的毕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门,遂将佛法打成两段,变成强烈的二元对立论,并非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以所到之处都是障碍。并非别人障碍我们,而是自己障碍自己、因侧重于发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们会难以体悟何谓‘不生不灭’。小乘之无常观、不净观,乃至四念处,其修持目的,在对生灭的事物要能离欲(离开欲望的束缚)。所以说:皈依法,离欲尊。法的现前,用意在令我们离开种种欲望的束缚。但问题在于最后的‘涅盘寂静’。如何在无常的生灭中找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涅盘自性呢?大乘偏重真如或如来藏心的发挥。大乘的初判佛教,像《华严经》讲真如、大乘的后期佛教讲如来藏,皆偏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生灭的因果法。那么,该如何去诠释因果的连锁性呢?所以,著重于无常的发挥不够圆满,著重于不生不灭的发挥也不够圆满。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达,又不易悟入本体。(缘按:理事二障俱破方可契入究竟)一个弘法者倘欲不坏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则势必要能体会附表上所框起来的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方为佛法之正知见、中庸之道、名副其实的正法。在事相上来说:生灭,缘起无自性;就作用上来说:也是缘起无自性;从本体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无我。所以只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才能贯通所有的禅、净、律、密、大、小二乘的总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圆融,体相用具足。
放下就完成佛道 ‘心’本自具足万法,不论研究唯识、华严(法界缘起、一真法界)、禅(心具足万法,即心即佛)、净土(唯心净土),统统不离此心。关于心性分事法与理法偏一不可。就事相或事用上来说是生灭的,如六根、六尘、六识,眼所见,耳所闻,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东西;就理上来说则是无形相的。理即事事相亦不离理体。‘法’定要理事圆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圆满。事相来说:不昧因果(意即不能违反因果),无论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违背因果。即使开悟也必须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因为不昧困果。事相上因、缘、果的连锁性,即使是圣人亦不可坏,必须对因果负责。每个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报却不同呢?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体反应在事相上所致。可理却无法去讲,因为它离语言相只能方便说。圣者悟到本体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所谓‘非因非果’,不是没有因没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非因意即当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换言之:圣人悟到因缘果报、任何一个动点上统统是空性,契入此名为顿悟。何时能放下,何时就开悟。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见和执著,当下就完成佛道。然而悟到理上、本体界的空性,并不代表一切都懂了,因为事相上还要学习。开悟就会讲英文吗?还是得透过学习才会。开悟不代表什么都通。所以悟到本体界,我们内心解脱了解一切法无常,无常本身就是空性,所以开悟者是悟到身心不可得,一切法无相而得以解脱。行菩萨道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什么都要学习。开悟的人若英文不会,登机门(gate)看不懂、连坐飞机都成问题。电脑不会打也是会团团转。但他内心解脱活得很快乐。所以要了解开悟是悟到本体界的空性,因此任何一个动点都解脱。
发菩提心,提起正念 弘法者或修学佛道的人,或偏重于事相上,视‘诸行无常’的修行,或偏重于理体上,‘不生不灭之真如性’的发挥。此二者皆难臻圆满之境。‘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就是增增减减。哪里是不生不灭?如何进入涅盘?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这有为的世间法里,生灭的因果相里,如何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彼既非物质构成,亦不是具体的东西,既处处是,又处处不是。小乘偏重‘无常’及‘三法印’的发挥,然而在生灭的造作世间,造作因果下的生灭,怎能契入不生不灭的本体?修行只有八个字——发菩提心,提起正念。提起什么正念——观照的正念,譬如:观无常、观不净观、修四念处、四谛、十二因缘,这些都是生灭的造作法。什么是不生不灭的涅盘自性呢?如果不悟的话就好比盲人摸象,讲的头头是道其实是各执一端,未尽全貌。由于未能体悟本体界的毕竟空性,以及方便即究竟,究竟即方便的不二法门,遂将佛法打成两段,变成强烈的二元对立论,并非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是以所到之处都是障碍。并非别人障碍我们,而是自己障碍自己、因侧重于发挥‘诸行无常,是生灭法’,我们会难以体悟何谓‘不生不灭’。小乘之无常观、不净观,乃至四念处,其修持目的,在对生灭的事物要能离欲(离开欲望的束缚)。所以说:皈依法,离欲尊。法的现前,用意在令我们离开种种欲望的束缚。但问题在于最后的‘涅盘寂静’。如何在无常的生灭中找到不生不灭的清净涅盘自性呢?大乘偏重真如或如来藏心的发挥。大乘的初判佛教,像《华严经》讲真如、大乘的后期佛教讲如来藏,皆偏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生灭的因果法。那么,该如何去诠释因果的连锁性呢?所以,著重于无常的发挥不够圆满,著重于不生不灭的发挥也不够圆满。重于理体上的发挥,否定了因果;重于事相的表达,又不易悟入本体。(缘按:理事二障俱破方可契入究竟)一个弘法者倘欲不坏因果而又能悟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本体,则势必要能体会附表上所框起来的几个字——‘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方为佛法之正知见、中庸之道、名副其实的正法。在事相上来说:生灭,缘起无自性;就作用上来说:也是缘起无自性;从本体界的角度而言:一切法无我。所以只有‘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才能贯通所有的禅、净、律、密、大、小二乘的总思想,才能抓住佛法的重心才可以理事圆融,体相用具足。
放下就完成佛道 ‘心’本自具足万法,不论研究唯识、华严(法界缘起、一真法界)、禅(心具足万法,即心即佛)、净土(唯心净土),统统不离此心。关于心性分事法与理法偏一不可。就事相或事用上来说是生灭的,如六根、六尘、六识,眼所见,耳所闻,可感受到的、有形相的东西;就理上来说则是无形相的。理即事事相亦不离理体。‘法’定要理事圆融,偏理偏事都不究竟也不圆满。事相来说:不昧因果(意即不能违反因果),无论修行至何等境界,皆不能违背因果。即使开悟也必须注意身、口、意的造作,何以故?因为不昧困果。事相上因、缘、果的连锁性,即使是圣人亦不可坏,必须对因果负责。每个人都有佛性,何以相貌和福报却不同呢?这就是宿世所修的善根不同,而其因果具体反应在事相上所致。可理却无法去讲,因为它离语言相只能方便说。圣者悟到本体界,亦即悟到非因非果。所谓‘非因非果’,不是没有因没有果,而是指‘因’本身就是空性。非因意即当下就是空性,非果亦是空性。换言之:圣人悟到因缘果报、任何一个动点上统统是空性,契入此名为顿悟。何时能放下,何时就开悟。就理上而言若能放下知见和执著,当下就完成佛道。然而悟到理上、本体界的空性,并不代表一切都懂了,因为事相上还要学习。开悟就会讲英文吗?还是得透过学习才会。开悟不代表什么都通。所以悟到本体界,我们内心解脱了解一切法无常,无常本身就是空性,所以开悟者是悟到身心不可得,一切法无相而得以解脱。行菩萨道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什么都要学习。开悟的人若英文不会,登机门(gate)看不懂、连坐飞机都成问题。电脑不会打也是会团团转。但他内心解脱活得很快乐。所以要了解开悟是悟到本体界的空性,因此任何一个动点都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