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的评红者多喜欢把宝钗描绘成多么“世故圆滑”之人,但按照原著中的实际描写来看,宝钗骨子里却实在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女子!而她之所以这样愤世嫉俗,就因为在她看来,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小人当道,临架在正人君子上的黑暗世道。比如,第42回,宝钗在“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时,就对黛玉吐露过她对当时社会现状的看法: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在宝钗看来,当时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竟然没有一个是能够“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君子,没听说他们中有一个是好的。反倒个个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把书遭塌了”。这些衣冠楚楚的家伙反而还不如商人、农民,可以为社会增加财富,而不至于有大的危害!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宝钗对贾赦、贾政等人以及与这些人来往密切的那些官僚老爷们,向来没有什么好感。比如,第32回,当宝钗听说贾雨村又跑到贾政这里来“做客”,并要宝玉出去“会客”时,她便立即对“这个客”的此种“热情”,予以了尖刻的讽刺:
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第32回)
此处,反感之情,鄙夷之态,已经溢于言表。而在第38回,宝钗就专门为此写下了一首“讽刺世人”的《螃蟹咏》。其中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也正好把这种窃居上位之小人的丑态,讽刺、挖苦得入木三分!也难怪脂砚斋对宝钗之诗的评价乃是:“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庚辰本、戚序本第37回双行夹批)
《红楼梦》中,宝钗不就是因为希望宝玉读书仕进,通过掌握权力,以消灭赃官,而被宝玉误以为是劝他与赃官同流合污的吗?这一情节在小说第36回构成了所谓“风月宝鉴”的“正面”: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36回)
可宝玉的误解终究又是可以被澄清的。到小说第38回中,宝玉读到宝钗的《螃蟹咏》,就立即明白了宝钗实际上与他持完全相同的政治立场,而不由得为宝钗的诗句高声叫好了。此一情节,针对于上述情节,又恰好构成了所谓“风月宝鉴”的“背面”: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这里,作者写的很清楚,宝钗不仅没有“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相反,她那种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还恰恰是这些“国贼禄鬼之流”、“钓名沽誉”之徒的死敌!故,宝玉一扫从前的误解,不禁要高呼:“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而从宝钗蒙受误解,到宝玉终于明白了宝钗的真心。事实上,钗、玉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误会又最终拨云见日,在思想立场上,才愈发地显得比别人更为亲近。如脂砚斋所说:“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
“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第42回)
在宝钗看来,当时那些读书做官的男人,竟然没有一个是能够“读书明理,辅国治民”的君子,没听说他们中有一个是好的。反倒个个都是“读了书倒更坏了”、“把书遭塌了”。这些衣冠楚楚的家伙反而还不如商人、农民,可以为社会增加财富,而不至于有大的危害!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认识,宝钗对贾赦、贾政等人以及与这些人来往密切的那些官僚老爷们,向来没有什么好感。比如,第32回,当宝钗听说贾雨村又跑到贾政这里来“做客”,并要宝玉出去“会客”时,她便立即对“这个客”的此种“热情”,予以了尖刻的讽刺:
宝钗笑道:“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第32回)
此处,反感之情,鄙夷之态,已经溢于言表。而在第38回,宝钗就专门为此写下了一首“讽刺世人”的《螃蟹咏》。其中一句“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也正好把这种窃居上位之小人的丑态,讽刺、挖苦得入木三分!也难怪脂砚斋对宝钗之诗的评价乃是:“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庚辰本、戚序本第37回双行夹批)
《红楼梦》中,宝钗不就是因为希望宝玉读书仕进,通过掌握权力,以消灭赃官,而被宝玉误以为是劝他与赃官同流合污的吗?这一情节在小说第36回构成了所谓“风月宝鉴”的“正面”: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第36回)
可宝玉的误解终究又是可以被澄清的。到小说第38回中,宝玉读到宝钗的《螃蟹咏》,就立即明白了宝钗实际上与他持完全相同的政治立场,而不由得为宝钗的诗句高声叫好了。此一情节,针对于上述情节,又恰好构成了所谓“风月宝鉴”的“背面”:
宝钗接着笑道:“我也勉强了一首,未必好,写出来取笑儿罢。”说着也写了出来。大家看时,写道是: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看到这里,众人不禁叫绝。宝玉道:“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又看底下道: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看毕,都说这是食螃蟹绝唱,这些小题目,原要寓大意才算是大才,只是讽刺世人太毒了些。(第38回)
这里,作者写的很清楚,宝钗不仅没有“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相反,她那种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还恰恰是这些“国贼禄鬼之流”、“钓名沽誉”之徒的死敌!故,宝玉一扫从前的误解,不禁要高呼:“写得痛快!我的诗也该烧了。”而从宝钗蒙受误解,到宝玉终于明白了宝钗的真心。事实上,钗、玉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的误会又最终拨云见日,在思想立场上,才愈发地显得比别人更为亲近。如脂砚斋所说:“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双行夹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