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宝钗吧 关注:13贴子:92
  • 2回复贴,共1

郑无极批驳拥林派诋毁宝钗二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03-23 16:56回复
    读者若不能沿着作者给出的提示(如“蘅芜君兰言解疑癖”、“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黛玉自己后来亦深悔错怪了宝钗等等),去发现真相;反而戴上有色眼镜,跟着感觉乱猜一通,那是很容易陷入“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满口乱说胡话”的境地的!否则,曹雪芹也就没有必要一再强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了。(又注:其实,如果宝钗有心要整治黛玉的话,更好的办法,倒应该是不用“金蝉脱壳”之法,而反过来公开承认自己偷听了小红的密事,并以此要挟小红为自己做事。再将自己平日搜集到的不利于黛玉的消息,通过小红散布出去,或者干脆传递给某个家长。那样岂不更能置之于死地?但宝钗却完全没这么做。所谓“金蝉脱壳”,看似“把嫌疑丢给了黛玉”,但实际上,却恰恰因为小红自感“把柄”有可能落到了黛玉手中,而越发地不敢随便伤害黛玉,倒更增加了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安全程度!试想,若是黛玉碰到同样的情况,她又会怎样呢?她会不会反而采用上面所述的要挟、利用小红之法,来整治宝钗呢?可见,作者之写“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并不是要表现什么“阴险”、什么“嫁祸于人”,恰恰相反,倒正好表现了宝钗为人厚道和她的遇事消祸之心!所以,对于“金蝉脱壳”这桩公案,脂砚斋倒反过来竭力称扬宝钗的贞洁和机变。他(她)说:“四字写宝钗守身如此。”(甲戌本第27回侧批)“道尽黛玉每每小性,全不在宝钗身上。”(甲戌本第27回侧批)“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迂女夫子。”(甲戌本第27回回末总评)——这与后世评家那些浅陋、恶俗的见解,是截然不同的!)
    


    3楼2011-03-23 16:57
    回复
      以归谬法批驳所谓“冷酷”一说:  
      [注11] 从情节上看,金钏作为贾府的十大丫鬟之一,反而还要穿宝钗的旧衣服,这是不甚符合常理的。以常理计之,以贾府的身份,难道没钱给丫鬟做衣服,反而还要借之于客居贾府之薛氏么?但作者这么写,却自有一番道理。其目的,就是要引出宝钗与金钏“身量相对”这一耐人寻味的事实。这就如同后文中,作者为暗点晴雯、黛玉的特殊关系,又故意强调晴雯的眉眼“有些像林妹妹”的用法一样!《红楼梦》中有许多这种“超现实主义”或曰“象征主义”的东西,故绝不能简单地以所谓“现实主义”妄而揆之。又,关于宝钗议论金钏之死及献衣送殓一事,“拥林派”评红家多喜欢断章取义,将其单独地抽出来,作为贬钗的一条王牌“罪证”,四处宣扬。轻者斥宝钗“讨好”王夫人,“老于世故”,重则干脆大骂其“内心冷酷”。何其愚也!论者但以贬钗为念,一心深文周纳,罗织罪名。殊不知,这类妖魔化的评语,亦同样可以运用到黛玉身上!依所谓“冷酷”之论,第41回和第42回,黛玉带头取笑刘姥姥,她十分得意地将刘姥姥辱骂为“牛”、“母蝗虫”,并借此哗众取宠。这是不是更加“冷酷”,更为“残忍”呢?第79回,宝玉祭晴雯,黛玉却并不为之下一滴泪,反而听得“满面含笑”。按相同的标准,那黛玉又是不是所谓“冷之入骨”的“冷血动物”?照此论证下去,任何一个红楼女儿,都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描绘成白骨精一类的女妖、女魔的!此其一也。其二,所谓“讨好”一说,也不过是一种肤浅之至的表面解读。宝钗说金钏有可能是自己失足落井,“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论者往往抓住这一句话,便大骂宝钗“替王夫人开脱罪责”,却恰恰没有看出,宝钗的这句话中,正包含了对王夫人的隐责和反讽!何也?其实,原著交代得很清楚,宝钗听说金钏投井而死之后,她的第一个反应乃是:“这也奇了。”至王夫人处,为王夫人所问及,宝钗的第一句话也是:“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可知,宝钗去王夫人处,根本就不是什么巴结讨好,而是明里道安慰,暗中探实情!然而,王夫人却当面撒谎,摆出了一副对人颇不信任,且防范有加的姿态:“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以王夫人平日的风格,哪里有仅仅因为“弄坏了一件东西”,就发脾气撵人之理?金钏又何至于因为这点小过失就投井自尽?王夫人一面将金钏的死因,说得那样轻描淡写,一面又哭得如此伤心,岂不是明摆着不信任对方,故意拿假话诓人么?而这一切,以宝钗的聪慧敏感,又焉能无察?以宝钗一向孤高自矜的性格,又怎能不生出一种隐隐的不满情绪?所以,她故意沿着王夫人的逻辑,又提出了一种更为荒唐的说法:“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还特别指出:“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所谓“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言下之意,即是对王夫人那种解释的合理性的怀疑。她专门用这种“归谬”之法,对王夫人所谓金钏“弄坏了一件东西”的说法,予以了隐责和反讽!果然,此语一出,即引得王夫人也不得不点头表示:“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心里不安。”自然,宝钗也不愿轻易得罪王夫人,接下来,她又以赠衣送殓之举来转移话题,缓和气氛。但整个事情,还是反而加深了宝钗与王夫人之间的隔阂。于是,待宝钗取衣回来,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只见宝玉在王夫人旁边坐着垂泪。王夫人正才说他,因宝钗来了,却掩了口不说了。”(第32回)很明显,王夫人对宝钗的戒心是更加强烈了!那么,你说,宝钗的行为,究竟是在“讨好”,还是在“讨坏”呢?宝钗作为王夫人的姨侄女,王夫人固然偏爱于她。事实上,王夫人即便是出于拉拢薛家,巩固自己娘家势力的目的,也必然倾向于选择宝钗做自己的儿媳妇。但这却并不意味着宝钗就有意要处处巴结、讨好王夫人。正好相反,她恰恰是以一种敬而远之、不屑与之同流合污的态度,来对待这一切的!这几令王夫人如骨鲠在喉,有一层说不出苦衷。联系后文,第78回,王夫人对凤姐说,宝钗“那孩子心重”,后又当面批评宝钗说:“休为没要紧的事反疏远了亲戚。”第67回,赵姨娘拿了宝钗分送的礼物,跑到王夫人那里夸奖宝钗,说:“这是宝姑娘才刚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的这么周到,真是大户人家的姑娘,又展样,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服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日家都夸他疼他。我也不敢自专就收起来,特拿来给太太瞧瞧,太太也喜欢喜欢。”结果,竟引得王夫人颇不耐烦,几句冷言冷语,就将其打发了出来。气得赵姨娘回到房中,将宝钗送的东西往边上一丢,说:“这个又算了个什么儿呢。”——那宝钗在王夫人的心目中,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应该是非常清楚的了。
      


      4楼2011-03-23 16: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