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强国际吧
关注: 181 贴子: 934

  • 目录:
  • 明星
全部
  • 0
      我们都知道「消化系统」,是决定我们人体吸收营养是否完善的生理机制;而「脑消化系统」,则是我们吸收知识能否充分理解、内化而活用,非常关键的机制。   深度观察,绝大部分人的「脑消化系统」功能是不佳的,导致在传播工具发达、知识随处可得的情况下,即便很努力积极的学习,效益却远不如预期的理想。   「脑消化系统」是一个「处理」知识过程,处理的过程是否完整、彻底,就决定了吸收的质量,以及最终能否运用并产生
  • 0
      有些人经常会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认为公司不给发展机会!因而衍生出离职、转换环境的想法,或持续心怀不满的一面工作一面抱怨。   这种情境论点的基础在「才」,要先评定「才」的水平,再看现况是否「适才适所」。只有「才大于所」,才会有大材小用、怀才不遇的情况。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前提下,企业必须要有更多更好的人才,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所以企业抢人才、争人才不仅是不遗余力,还要投注资源于内部培训,期能加速
  • 0
      我考上大学的时候(1970年),因为很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用尽方法想了解自己所学的科系──计算与控制系(亦即资工系)未来可以做甚么。升大三的暑假,很幸运地找到中华电脑中心的实习机会。   中华电脑是台湾最早投入、也几乎是唯一一家做企业营运应用软件的机构。虽然我是计算机本科系学生,说是实习,实际上派不上什么用场;那时中心有对外开IBM360组合语言的课程,主管干脆叫我们这些实习生去上课。   这门课的授课老师
  • 0
      创新,一直是重要的显学。没有经验的创新向往者,经常以为「天马行空」是创新的模态,并且以此来批判「制度」「纪律」是创新的障碍。其实创新是有方法的,是需要很有纪律的依循法则,一而再有自律的自我要求来进行创新的过程,才能提高创新的成功率。   一直以来,社会经由不断的创新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而提升社会的进步。而创新始终来自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供给与需求」。也就是针对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潜在的需求,创造
  • 0
      在公司里,在不影响大原则的情况下,某些实务管理作为上,会不那么绝对的严谨;而是允许同仁在自我管理、自我节制的精神下,取得一些方便。但是,我们会看到有些人不知节制,恣意妄为,认为可以取巧而贪小便宜;甚至认为这是福利,不用白不用,进而扩大、用力的用。   倘使公司内有这样的人,他们的作为会导致某些人仿效,并且「传颂」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再影响更多人跟进。风气一旦形成,将严重破坏公司主要制度规范的执
  • 1
      虽然有些人迷迷糊糊的耗日子,但也有很多人是很努力的投入工作!不过,只是习惯性的、很认真的把「当下」的事情做好,而很少想「未来」!   一个人假如「只想今天」而「不想明天」,从不想「明天」想要成为怎样的人?想要达到什么层级?你就不会知道你「今天」要为「明天」做哪些准备,那「明天」才有可能达到你想要的境地。   我曾专文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是指今天你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是你过去所做的决策的后遗
  • 0
    文章出处:亲子天下31期/作者:陈雅慧   现在回想,自己很晚熟。小学时因为没有外在压力,空间自由,是我酝酿观察习惯最重要的阶段。比方说,我还记得,当时作文不好,妈妈要我去补习。第一堂课,老师发给我一份《国语日报》。文章开头写「夕阳西下红红的太阳」。我第一次恍然大悟:「太阳下山」这样的直述句,可以写成这样喔!   在初中碰到非常严格的老师,但是他对我的影响不是学业上的。记得老师教我们怎么扫地。洒水时不
  • 3
    文章出处:本文收录于《打造将才基因》/ 作者:《Cheers》杂志总编辑卢智芳   从小就喜欢深思的杜书伍,脑子里无时无刻不在转动思考,成为企业家之后,这更成为他带领团队向前走的管理方式。「我认为领导就是要『观念领导』,」杜书伍说。为此,2000年之后,他干脆当起「老师」,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召集干部「上课」。随着联强国际规模不断扩张,杜书伍再进一步把上课内容写成文章,让全体员工都能了解他的思维。   大老板为文创作
  • 0
    文章出处:《哈佛商业评论》2019.7月号/ 作者:杜书伍   制度机制的建立,都是从粗略开始。经由运用执行累积实务经验,不断的改善优化,逐渐提升细致度及增加涵盖度。这是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制度机制效益的必要做法。 但是长久下来,制度机制往往变成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设计的人甚至会自傲的认为:这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制度机制。 然而,组织是一群不同经验、不同能力层级的人所组成;一个庞杂的系统是很难让组织的一般人员,
  • 3
    文章出处:《哈佛商业评论》/ 采访:罗玳珊   所谓的人才,是要去管理他人的人,要能够吸收「日月精华」,再不断展延、产生效益。如果样样东西都要人家教,就不能算是人才。尤其,很多年纪轻轻就成为菁英分子的人,往往到后来都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领导人。   有一句话叫做「小时侯胖不是胖」,依照我的观察,很多所谓的「青年才俊」,最后往往都无法成为真正优秀的领导人。原因在于他们只是学了一个「形」便拿来套用,并没有真
  • 3
    文章出处:今周刊756期 杜书伍口述、翁书婷整理 一到了毕业季,很多新鲜人都要踏入职场,开始要找工作。像我这辈子唯一一次应征工作,就是来神通面试,因为我在当兵时就选定,一定要进神通工作,从此之后就一路待在神通集团,从小工程师到了现在。所以,我觉得新鲜人一定先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谈职涯规画之前,要先对企业组织有基本概念。一个组织里大概可以分为基层员工、基层干部、中阶主管、高阶主管。其中,主管和干部的平均
  • 0
      我的父亲是国中数学物理老师,那个年代没有补习班,父亲会在家里帮学生补习。因为我的数学不错,升上国中后就在旁边当助教,所以我从小就有教学的经验。   大学四年级,我在志仁补校当高三夜校的数学老师。当时夜校属于成人教育,学生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都有,甚至有尼姑、小企业老板等不同阶层的人。我因为年轻、上课教法活泼,非常受学生欢迎。后来当兵回来已经在神通集团上班,校长又来找我,希望我晚上再去兼课。   那
  • 0
    本文为联强集团总裁杜书伍,在交通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内容)   未能免俗的,还是先恭喜在座毕业同学顺利毕业!毕业后,在座大部分人将进入职场或继续念书,但都可视为「生涯的重大里程碑」。尔后,即将面对的就是「自作自受的生涯」,也就是你所有的决策判断的结果,不管是好?是坏?你都得自己承受。   在座的同学虽然以相近的成绩进了交大,今天也将同时起跑,开展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式的「生涯长跑」。根据过往的经验,长跑的结
  • 0
    文章出处:天下杂志教育特刊 / 采访整理:谢明玲   所有东西都必须整合知识,而不只有单一专业。专业知识可能是一朵红花,但红花一定要有绿叶陪衬。大学我念的是computer science(资讯学系),因为知道未来要到企业界,所以我选修了很多管理的课程,这对我一路走来,帮助非常大。   联强找人,看内涵、特质。我们将能力又细分成两种,一种叫根源能力,一种叫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你懂不懂电子,懂不懂会计;根源能力是学习各种事物的能
  • 0
      所谓的「造谣」,就是扭曲、变造事实。在组织中,往往有这类人的存在。他是破坏氛围的乱源。   归纳分析造谣者有下列特征:   一、很闲没事干,喜欢「东家长西家短」,又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消息灵通、很有见解自居。   二、负面思考倾向的人。各项事物都是有阴谋、都是针对他、对他不利的。于是,他就想利用谣言的散播,影响他人,造成多数人的反抗抵制,来达到个人目的。   三、为图私利,企图利用私下的造谣鼓动,
  • 5
    人往往会因为熟悉,产生自信,反过来产生轻忽。组织内的「资深人员」,特别容易出现此一盲点。 组织在进用人才时,经常会从外部引进有经验、甚至相当资深的人员。这类资深人员,因为面对新的环境,多数也有体认了解新环境的重要;然而,却因其对此类工作内容非常熟悉,经验十分丰富,无意中产生「从表面上来看都很类似」的感觉,从而会依其过去经验,很快断定「就是这样,没有差别,我了解了」。以至于对环境的改变形成「视而不见
  • 0
      杜书伍静坐在办公室,沈思着缓慢地说,「我对纪律的看法和别人不一样,我不认为表面上的服从、说一动做一动就是纪律。纪律,如果想得比较彻底,应该不是压迫性的命令所形成的,而是深思熟虑后的自我要求,然后变成自己的习惯。」说这些话的杜书伍,其实企图要把「纪律」两字演绎成他心目中的「自律」。 仪容整肃是自我要求   这是杜书伍多年的习惯:总是好整以暇,谈结构、谈思想。远在四十年前的交通大学时代,他就以「少年
  • 0
      一个组织必须不断的改善提升,才能跟得上外在环境的改变、同业对手的竞争、上游供货商的变化、下游客户的需求……,所以,不断因应环境变化推动新事物,是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   然而,组织中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认知的差距是必然存在的;再加上人会有安逸、惰性、私利等等人性的弱点,所以,任何新的改善做法,即使做了充分的说明与沟通,还是会有人不赞同。   事实上,所有新事物必然有其正向效益,也绝对会有负面影响;
  • 0
      我们都很熟悉「功高震主」与「恃宠而骄」这两个成语。   在职场上,经常有部属愤愤不平地用「功高震主」,来解读主管对他不公平对待的原因;也常有主管或同事心存不悦地用「恃宠而骄」,来评论某人的一些不当行为。这种各说各话从来就没有交集,也很少直接沟通。   任何人因努力而有成就,对组织有贡献,本来就是值得骄傲的事,也是值得赢取主管与同事肯定的事。所以,「功高」必然会有来自自我的肯定(自宠),以及主管同
  • 0
     一个人能否在职场上大放异彩,取决于工作的观念。如果只懂得埋头苦干、只想靠熬年资升迁,这样的「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   每个人毕业后进入职场,起跑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五年、十年后,位置却差很多。为什么?其中一大关键,就在于工作的观念。   联强国际集团总裁杜书伍,特别重视观念。   「观念就是软件基因,从根源影响我们,」杜书伍认为。观念就是认知,认知改变态度,态度主导行为,行为产生结果。许多人因混淆的
  • 0
      有一种面向来区分人的等级:   第一等人:只付出微小的代价,就学会。   第二等人:付出相当的代价,才学会。   第三等人:付出相当的代价,还是学不会。   这是简单的划分法。真实的世界是:   第一等人:大部分是透过观察、阅读、倾听或做中学、上课等方式,吸收学习前人或别人的经验,并且用心的咀嚼体会,这种方式付出的代价相对微小,却能学习大量的知识经验。   当然,第一等人也要有部份的事物必须是亲身尝试
  • 2
      在产品复杂多元、重视服务细节的通路经营上,联强被公认是最有扎实执行力的企业之一。建立起联强执行力的关键人物,就是总裁兼执行长杜书伍。杜书伍擅长透过观察与思考分析事物的个性,小时候就展露无遗。中学时,即使一个扫地前先洒水的动作,他都会研究该用什么姿势让水珠均匀飞溅,好让打扫时更顺利。这样的个性一直延续到他成为管理者,在《打造将才基因》一书中,他将职场的态度、信念及能力培养,透过自己的思考逻辑,以
    3-29
  • 0
      当我们谈论到一个人的「能力」时,一般人通常认为这是指个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而言,因此,在追求能力的成长时,也只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不断吸收与提升。但是,我们常会发现,两个专业知识水平相当的人去处理、执行相同的事物,产生的结果与成效却往往并不一样;甚至有些专业知识相对较低的人,其处理起事物来反而得到比较好的结果,为什么会如此呢?   仔细分析「能力」的内涵,其实包含了三大部分,「专业知识」固然是其
  • 0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些人做事情非常熟练,不但快手快脚,而且不慌不忙、气定神闲。心中不禁油然产生钦佩之情,同时也认为他的能力很好。   对一样事情从「不会」学习到「会」,学会了以后持续做,做久了自然能熟练,所以这是「习惯成自然」。而且只要是稍有营运规模的组织,对于一样事情该怎么做?如何做最能达到高质量高效率?都是经过规画设计而早有全套的标准作业流程(SOP)。换言之,只要假以时日,每个人都能够从生手变熟手,
  • 0
      培训就像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一套教材要培训一群人,就会因各人学习能力优劣、经验历练多寡,产生不同的学习成效;再加上努力程度不同,更会使培训结果产生天差地远的差异。而且学习是没办法强迫的,一个缺乏学习意愿的人,即便你强压他学习,顶多记了形、学了样,但终究无法吸收体会、融会贯通,学了也是白学。   更何况能力的培养提升,本来就是自己的事。组织中的每个人,本来就是因为能力足以胜任不同层级的职务
  • 0
      优势是帮助人突破障碍、困难的利器;所以人要懂得善用优势,以利事物的推动。但是,当优势一再的助人成事,人会不自觉滋生「事情没甚么困难」、「只要这招万事OK」的错觉;甚至会误认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样样事物就能做的比别人好。   每个人在职场上,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类「过度依赖」优势的人,最常见者为具有「先天优势」者: 一、「俊男美女」或「温文儒雅者」,因为外型讨好,与人互动时易获得好感或信任,办事
  • 1
      优势是帮助人突破障碍、困难的利器;所以人要懂得善用优势,以利事物的推动。但是,当优势一再的助人成事,人会不自觉滋生「事情没甚么困难」、「只要这招万事OK」的错觉;甚至会误认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样样事物就能做的比别人好。   每个人在职场上,或多或少都接触过这类「过度依赖」优势的人,最常见者为具有「先天优势」者: 一、「俊男美女」或「温文儒雅者」,因为外型讨好,与人互动时易获得好感或信任,办事
    ZPLUSBILA 12-28
  • 4
    工作生涯的成长过程,与一个人的求学过程颇有相似之处。求学过程中,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与方法,并且打好基础,就像小学的加减乘除、中学的代数,到大学的微积分,循序渐进地学习更高深的知识,如果基础没打好,将无法顺利升学。职涯成长过程亦雷同,工作能力的成长与职位的提升均有一定的条件。   职涯成长的特性,在于职位的提升或能力的增长并非与时间成直线性关系,而是呈现S型曲线。一名刚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
  • 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警语。然而,若仔细思索这句话的涵意,不免令人疑惑:为何人不作长远考虑(远虑),很快就会面临危机(近忧)?不应该是今天不做长远思考(近虑),未来才会爆发危机吗(远忧)?若单纯从表面的字义解释,这句话似乎有时空关系倒置的疑虑。 再深入思索,就会令人豁然开朗。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应该是指,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忧愁),是肇因于以前没有深思熟虑的作为;同样的
  • 0
      当一个人不懂时,会很谨慎小心,避免作错决定;当人认知自己对事物「一知半解」,就认为自己「不懂」,而会谨慎小心。   然而,很多人实际上是「一知半解」,却都认为自己「很懂」,因此就很有自信、很坚决的作了决定;以致于付出了大大小小的代价,危机也就一次次的出现。甚至,有些事还因为始终没有发觉自己是「一知半解」,付出一辈子的代价而浑然不觉。   「一知半解」就是对事物的吸收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导致判断失
  • 0
      很多人一听到要习惯「从组织的角度看事情」,就会反射性的认为:「你们当领导的,当然站在你们的立场认为如此。」   大家想想,我指的组织不是单指企业,它包含各种型态、各种类型的组织,从家庭、同学会,到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等,甚至包含无形的组织。   譬如,不管走路或开车,每个人只要走到马路上,就形同加入一个无形的组织叫「用路人组织」。当一大群人要使用马路,为了避免互相干扰、相撞,就必须订定交通规则
  • 1
      过去十年,世界的变化非常剧烈:经济景气循环急跌与急涨的周期变得愈来愈短,而涨幅与跌幅却较过往的时代来得更大,而这样动荡不安的大环境,很可能就是职场工作者未来要面临的常态。当环境的变化愈来愈快,学校所学的知识或技能,绝对无法应付长达一个人三、四十年的职涯;所以,「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的说法,就是在提醒人要不断的学,才不会被淘汰。   这些说法我们听了几十年,甚至已经变成陈
  • 0
      聪明人拥有很多优势。首先,聪明人的逻辑强、思路灵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经常很有创意。聪明人本身,也因为经常感觉到自己「快速理解、时有创意」的特质,认为没有什么事情难得倒他。渐渐的,在看待任何事物时,「容易的认知」即油然而生。   聪明人因为觉得事情很容易,觉得自己学得很「快」,因而跟同僚、部属合作、共事时,无形中就会显得别人学得很慢,感觉别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动时,有时也会流露出轻
  • 0
      在多元化社会及媒体无孔不入环境下,大量资讯充斥各个角落;而数据更新、变化速度既迅速又频繁,现代人成天被过量资讯疲劳轰炸。在此情况下,多数人光是接收「新资讯」就应接不暇,遑论对每个资讯有充裕的时间消化、吸收。   然而,在庞杂的资讯量中,有的资讯具有深度意涵,需经充份思考才能掌握其精神;有的有其定义与限制,必须充分理解才能应用得宜;甚至有的资讯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未经正确判读,将可能反受其害。   
    11-2
  • 1
      叛逆是一般人认知的负面名词,但是,很多人都忽略掉,它却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因子。   观察孩童的成长过程,十岁以后都会出现叛逆行为,相当令父母及师长头痛。然而,叛逆却是促使孩童突破家庭单一环境养成的认知与观念,而能吸纳外界不同观念与价值的关键因素;甚至,成年后会勇于突破现状,主动追求改善、改变,也是因为叛逆因子的启动。所以,性格中若缺乏叛逆因子,人们将只会墨守成规,依样画葫芦,而不可能自发的改善、
    ... 10-26
  • 0
      在求学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经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考试,父母也经常会加以督促、要求。我们都知道,考试、父母的要求,都只是一种「手段」,真正的目的是要达到好的学习成果、学得有用的知识。但是,求学一、二十年间,许多人不知不觉陷入「误把手段当目的」的情形,以为读书是为了考试、为了父母。于是学校有考试、父母有要求才念书,否则就荒废课业,甚至用作弊的方式来应付。   如今再来回想,想必每个人都很清楚「考试是手
  • 2
      做为一个主管,很重要的任务,即在于要花费相当多的心力去辅导员工,藉由员工个人的提升,进而让部门扎实、公司的运作扎实。而辅导的内容非仅止于工作技能,还必须深入了解员工的心理,特别是成长过程引发而来的性格与行为,从观念、心理层面着手,方能采取有效的辅导方式,帮助员工提升。因此,「读人」是一名主管必须培养的能力,而要培养读人的功夫,相当程度要借助心理学的知识。   「自卑与超越」是一本书的名字,是一
  • 0
      到了毕业季节,数以十万计年轻、充满朝气的毕业生正要踏出校园,站上职业生涯的起跑点,准备开创自己的事业。无疑地,年轻正是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因为年轻,所以有体力、有冲劲、满身活力,无论资质、学历、出身背景如何,似乎只要自己还年轻,时间就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对未来也就满怀憧憬与希望。   但是,年轻的另一面,却是缺乏经验。涉世未深、处事不够圆融、工作历练不足、个性上还留着许多棱棱角角犹待琢磨,这些特
  • 0
    每个人都喜欢钱,也都希望能拥有更多的钱。许多人因此耗费大部分的时间、穷尽心力去追逐金钱—有人每天沈溺在股市号子里,无所不用其极打探各种消息,每天杀进杀出想要赚取价差;也有人盲目地扩张信用而不计风险,一味运用融资想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报酬;在网络狂热时期,全世界更不知有多少顶尖聪明的年轻人不惜中辍学业,毅然投身网络热潮,渴望一夕致富。   然而,股市有飙涨的时候,也有崩盘的时候,在股市崩盘时落寞的人
  • 0
    世界变动的脚步极其迅速,商机四起,你看到在这永无止尽的变化过程中,有人掌握了转动的时机而迅速致富,催使另一群人萌生急迫致富的念头。然而从个人职涯或经营事业的角度来看,最终追求的应该是永续发展,因此,如何成为最后的赢家,避免输在最后一点,而不致到了中、晚年以后,徒叹事业或财富成就不保,陷入「白头宫女话当年」的窘境,对于看似机会蓬勃的新时代工作者来说,相形重要。 所有的机会都是给有实力的人,也只有实力
    9-30
  • 0
    大家都吃过豆芽菜吧!豆芽生长的速度之快,令人叹为观止,短短一夜之间,竟能抽长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来既壮硕又饱满。然而,豆芽的质地却异常脆弱,稍遇外力便应声断裂。迈入信息科技时代,事物的变化极为快速,个人与组织为因应外界环境,追求短期绩效而忽略实质内涵的「豆芽现象」,也俯拾可见,值得警惕。 第一种豆芽现象,出现在个人能力的培养上。职场新人初学一项专业,由不会到熟的阶段,大致能掌握专业的「形」,学得
  • 0
      专注、聚焦、集中投注足够资源以成事,是很重要的方法。但是运用不当,反会导致严重后遗症。   使用过单眼相机拍照的人都知道,当你焦距聚焦于眼前的人物时,背景就会模糊。这种因为聚焦于单点、导致周遭影像变模糊的「近视眼后遗症」,在我们生活中经常发生,例如,过度专心就会忘了时间,边走边思考容易踢到台阶等不胜枚举。   工作上的过度聚焦,也会产生几种典型的「近视眼后遗症」。比方说,做事过于追求完美的人,因
  • 0
      现在是一个信息与知识大量传播的时代,我们不乏阅读的材料与机会。但是,同样的文章用不同的习惯与心态去阅读,就可以看出他到底是「兵心」、「士心」、还是「将心」,以及尔后能提升的能力层次!   有人阅读只是草率的读过,形式上读完了,对自己有交代就好。这类人必然只是「兵心」,而且是打混过日子的兵。   有人一面读一面理解,并且一面对照自己,努力撷取自我检讨改善或积极学习提升的内容,这是积极追求上进者。这
  • 0
      我们对努力的人,都非常的欣赏!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成功的机会是很渺茫的!   很多人认知努力的重要,而大力投入时间、精力。不久后我们会发现成效逐渐在发酵,逐渐脱颖而出,同时大家都抱以更高的期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很多人似乎停滞在高原期而无法突破。他或许知道,也或许不知道,而只欣喜于超越别人,同时沈迷于做事得心应手与外界的掌声。直到时间一久,原来落后的追上来甚至超越;掌声
  • 0
      好好先生,是大家都喜欢的人。态度和气,与人为善,任何事情都OK、都可以!从不与人争论……,所以大家都喜欢他。   但是,回过来想!你是好好先生吗?为甚么不是?你做不到,还是你不愿意?我想你应该可以渐渐浮现一个所谓的「好好先生」的人格特质、价值观以及行事风格。   好好先生,不愿得罪人,对任何人、事、物,最好都不要有任何的不愉快。他对所有事情都保持距离,维持表面、虚假的客气与和谐,不参与,不关心,当
  • 0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森林里,一只小白兔在池塘旁边喝水,忽然一声「咕咚」,吓得小白兔掉头狂奔。森林中其他动物就问「怎么了?」小白兔慌张回答「咕咚来了!」   眼看小白兔如此惊吓,动物也跟着慌张狂奔,遇到其他动物也大喊「咕咚来了!」。就这样,整个森林一大群的动物,一面狂奔一面大喊「咕咚来了!咕咚来了!」,造成森林极大的骚动与不安。   后来遇到了狮子,狮子就问「咕咚在哪?带我去看……。」所有动物
  • 0
     我们偶而会听到这种批评的话语:「这人说话不经大脑」。   而的确我们仔细观察,有些人就是习惯「随便说说」,说话不经大脑。因为说话不经大脑思考,所以经常给出的是错误的讯息、错误的意见。假若旁人稍有不察,就不知不觉陷入错误的判断。这是非常危险的!   一个人会有「随便说说」的习惯,经常是在成长的过程、职涯的过程,「随便说说」未被指正,反而得到默认、鼓励而养成的习惯。而这种「鼓励」,都是周遭人士的不察与
  • 0
    总经理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于是直接告诉高阶主管,高阶主管听了之后颇感认同,离开总经理办公室后立刻召集旗下的中级主管,转达此一新的构想,如此层层向下,最后连基层员工也都接收到此一讯息。然而,当各个层级都兴奋地把总经理的新构想传述了一轮之后,一切便又回归平静,或是实际的作法与原意相距甚远。这种想法无法落实的现象,在许多组织中一再重演。   组织必然存在结构性的不完美,越是基层的成员,其经验、能力越薄弱,
  • 0
      「系统化管理」直白的说,就是把所有该管理关注的事务都纳进来,再将这些事务归纳分类,并清楚理顺其相互之间的关连性。形成一套有结构、有层次的系统架构。   所以,「系统化管理」首先应仔细思考把应管理关注的事务都纳入,就是能「完整掌握」而不遗漏该管而未管的事务。架构成系统,就会在管理的思考判断上知其因果关连,在解决问题时才能精准对症下药。这就是建立「管理质量」的第一步。   再来,就是如何「有效率」的
  • 0
    我们很多人经常听到「专业能力」,就认为是「专业知识」。所以,拥有「专业知识」就是拥有「专业能力」。 但是,实际上知识必须在实务上去运用,才能真正去体会到知识所描绘的意涵,这样才是真正的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在学校求学,教授会用实际的个案来帮助学生理解,也鼓励做企业参访、企业实习、实验。进到实业界后,这种持续的去运用知识、体会知识,并且运用得宜,就叫「专业经验」。 同时,有些通用型的「专业知识」,它可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