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在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中,两个极板间这个逐渐增大和减小的电场会产生磁场,这个变化的电场变化的并不快,问:这个磁场可以被实验检测到吗? 可以在两个极板旁边放几个小磁针或者把一个线圈置于两个极板中间试试... 电磁学的实验表明:电流会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会产生电流,好像从未有实验证实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一说 麦克斯韦的“位移电流”假说只是为了理论的自洽才认为: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等效于传导电流
-
0
-
0高压只能作为实现超导的辅助手段,而降温即便是在零压力下也能实现超导 就是用硬度最高的金刚石作为施压的载体,无论施加多么大的压力也不行,除非金刚石在室温下本身就超导。因为在室温下,构成金刚石的碳原子也是在正常振动着的,用一个振动着的原子去挤压另一种振动着的原子(分子),那么无论施加多大的压力,这个受压物质的原子(分子)都是处于振动状态中的,最多是与金刚石的碳原子同步振动——问题是:金刚石室温下超导吗
-
1在一个由铜导线连接小灯泡所构成的电路中,为什么电流的热效应会集中于由金属钨制作的灯丝上呢? 如果说电流的热效应就是因为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被阻碍而引发的一种效应,那么由金属钨做成的灯丝中的自由电子相对于铜导线要少很多,造成的阻碍就少,同时由Q=I2RT可知,灯丝所产生热量的多少主要是有电流强度I的大小决定的(铜导线的电阻更小,电流更大),电阻R并不是关键所在——这样,发热更多的应该是铜导线而不是钨丝——这
-
46
-
2先前多次谈到电阻,但总感觉如鲠在喉,好像并没有把问题给讲清楚,如“电阻”到底是什么?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签于此,那就把它掰开揉碎了再讲: 其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电阻”这一概念下的非常具有迷惑性,很容易就让人理解成是对电流的阻碍——真是这样的吗?不对,应该理解成是对电流通过能力的一种限制更符合实际,打个比喻:普通公路与乡间小路的区别在于通行能力上的差异,并没有哪个在路上设置障碍不让
-
3先前的一个帖子解释了自然天体椭圆轨道的成因,下面再讲一下人造天体: 人造卫星的轨道可以是圆,也可以是个椭圆。决定人造卫星轨道与速度的关系式为v2/r=g,从而求得卫星的环绕速度v=7.9千米/秒(第一宇宙速度)。依据v2/r=g,给卫星加速的同时,增大其轨道半径,这样得到一个运行速度大于7.9千米/秒的正圆轨道应该也是可行的。实际上,在7.9千米/秒速度的基础上给卫星加速得到的通常都是一个椭圆轨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一个可能的原
-
2无论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在他们创建属于自己的引力理论的时代,都不可能意识到宇宙会如此之大,都认为自己的理论应该足够用。而现实是,仅仅一个银河系的作用半径就超过一千万光年。如果说银河系的中心是一个几百万个太阳质量的巨型黑洞的话,那么它的引力或者说造成的空间弯曲在银河系的边缘也就只能剩下个理论值了,聊胜于无。在这么远的距离上还能拉住高速环绕运动的恒星,无论列出多少公式,解多少方程都是解释不了的,大话之乎
-
6
-
2
-
1珠海航展,看飞行表演,看着看着走神了: 假如战斗机飞行员做大抛物线运动,即先狠踩油门加速爬升,然后再开启发动机反推模式做减速俯冲,这样飞行员就会全程都处于一个超重状态,这不就是“地心脉动”所产生的效果吗? 回归地表,再去看单摆的运动,异曲同工,胆子大一点,猜想就变现实。与牛爷的“神秘的质”和爱神的“空间弯曲”相比是土得掉渣,但更易理解,就是显着没啥学问(公式都是现成的,只是转了个弯)
-
1原因大概如下: 1,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形下,通过G=mg,先预设了F=GMm/r2=mg,从而得到GM=gr(g和r都是实测值),这样就把一个纯理论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测不出引力常数也行,早期人们关心的就是GM 2,在相关的计算中,万有引力公式都是与其它公式共同应用的,得出的结果有喜也有忧。得其优者大力褒扬之,誉为传奇,如海王星的发现。其余没啥发现的就隐之,为尊者讳。再者,即便在计算中觉着有什么不对劲,但盛名之下自然不缺大儒给牛爷
-
2最近有点闲 对于一个在大椭圆轨道上做环绕运行的天体(如哈雷彗星)来讲,在一个环绕周期中,一半的时间是在接近中心天体,另一半的时间是在远离中心天体。依据万有引力定律的平方反比律,在远离的过程中,随着距离的逐渐增大,引力就会越来越小 问:此时该天体公转的速度为什么会是逐渐变慢的呢?难道不应该是束缚的力越小,脱离的速度就会越快? 不会是该天体跑累了慢点走想歇歇吧
-
0想办法让其理论自相矛盾就是最高效的理论批判。用现有的知识去评判一个新想法是很难让人信服的,先别急着选边站队,而是尝试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百依百顺,看看最后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假如自相矛盾,那么大家只好先散了——欢迎想好了再来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简化了的二体运动得到的概念,只是,天上人间从来都不是一个二体问题,更不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从理论模型到实际应用),而是理论模型在
-
2不能这样认为 因为地面上的物体在做竖直上抛运动再转换为自由落体运动的整个过程中,该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是指向地心的——如何简单地解释这一现象呢? 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很难,因为此时的地球和物体已经不能再视为质点,而用引力场方程好像更繁琐,要是不怕麻烦呢?那就是“哎呀妈呀,总算圆过来了!” 这样,本着去繁就简的原则(奥卡姆剃刀原理),最简单的推断就是:这个方向不变的加速度就是源自地心的“脉动,即地球只
-
0从始至今,都认为很难,太难了!从未往简单了想过 可以往简单了想吗?那就一点都不难,信不信由你。回望历史,甚至简单到能让人笑出大鼻涕泡来,嘿嘿 需要公式吗? 需要。本着能解释地球和地月系统就能够囊括所有较大的天体及系统的原则,在地球上,这个公式就是mg=G(公式取自伽利略和牛顿,灵感源于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需要指出的是: 1,这里的g源自地球发自地心的脉动,地心脉动的加速度就是地表所有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
-
3用几何学的概念来替换物理原理。在这一过程中,黎曼几何绝对不是工具,有懂行的同志可以考察一下
-
3近一个世纪以来,理论物理学家们给这个世界画了好多大饼:暗物质、暗能量,超炫、圈量子引力、万有理论等等,画的一个比一个馋人,数学玩得溜满脑门都是道理,能把人给馋哭。恕咱不厚道,在这些大饼上都可以盖上同一个萝卜章:不可验证! 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有人说,以太的学说不也是经历几百年之后才被实验判定的吗,着啥急?但那个几百年到底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以太的问题?或许都不会超过现在的几个较
-
1让氢原子分解成电子和质子,通常的做法是先将氢气电离,然后再施加强磁场,这样的过程其实很难。而氢燃料电池只是在铂的催化下通过电解质膜就可以实现——给氢原子去壳就这么容易!这是不是太简单了一点呢?如此,还要啥效率低下的烧开水发电,还要啥自行车? 氢气和氧气都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这说明它们各自的单原子状态都是不稳定的,不稳定就意味着在此种状态下比较容易发生反应。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过程是一种剧烈的反
-
1一般情况下,超级电容可以理解为电容与蓄电池的结合体。 电解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如电解水。在电解的过程中,绝大多数的电能都是消耗在破解化合物的化学键上的,因为这些化学键很强。假如在这一过程中只破坏化合物的化学键,而不让(没有)物质的析出,即让化合物处于被电解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存储电能的目的。问题:如何让电能(电荷)只是存储在电解液中,而不完成电解呢?(较低的电压很可能就是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了,
-
2今年光伏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在自家安装了53块板子(每块550瓦),六月初并网发电。九月下旬的某天登录页面,发现三个月共发电一万五千多千瓦时,当天(有阳光)的发电量是178千瓦时,效率还可以。感觉光伏的主要问题如下: 1,最大问题是储能,这也是农户不能建独立自用电站的最主要的原因,因为锂电池还是太贵,同时安全性也不够。如果储能问题解决了,三十块板子的独立电站大多就可以实现用电自由 2,发电效率百分之二十左右,还是有点
-
26那些老民科水准还真是高于新民科很多,我不太理解为什么
-
0
-
2百度号召大家修改和增加百度百科词条,提交的词条经百度审核通过后发布。 修改和增加百度百科词条是一种科普,是对社会的奉献。
-
2看看某些人是怎么“抬举”本人的: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KxdeqEVc/?spm_id_from=333.337
-
0由一根铜丝和一根钨丝连接在一起构成的电路,如果说铜丝中的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钨丝中的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那么在二者连接的界面上,自由电子的定向运动就会被截止,造成断流。因为2种不同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并不能从浓度高的一端扩散到浓度低的一端,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测量的结果最终铜还是铜,钨还是钨,它们各自的电阻率并不会因为连接在一起而改变 如果认为“正、负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那么在该电
-
0拿2块金属板材,如果不是经过焊接或者给它们施加很大的压力,那么这2块金属板是不会粘连在一起的,也就是说构成这2块金属板的原子之间不会生成金属键。但当把这2块金属板轻轻地靠在一起的时候 就可以导电,这说明金属键的生成与否不是金属导电的充要条件 现在,室温常压下,假如有这样一堆金属原子,如铝原子,这些铝原子之间并没有生成金属键,它们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只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那么单个铝原子的动与不动以及每个铝原
-
3他为了泄愤,已在民科吧封禁贴吧小助手了
-
881、生鸡蛋加热能变成熟鸡蛋,那熟鸡蛋冷冻不就变成生鸡蛋了吗? 2、变不回来是因为温度不够低。 3、返生温度的绝对值与加热温度相等,用100度的开水加热就要用零下100度的冰水返生,用500度的开水加热就要用零下500度的冰水返生。 4、欢迎有理有据的讨论,没做过实验的去做实验,最烦不做实验就开始喷的人!
-
1答案是除了在涉及物理学基本原理上不行之外,剩下的都可以。如应用物理以及与物理学相关的技术问题上。没有观测实验和逻辑推理,直接把一个最基本的物理问题转换为一个数学问题是违背物理学基本规律的,也是荒唐的。苹果落地从来就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一个物理问题。打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原子弹原理是一个物理问题,但在具体制造过程中可以转换为一个个数学问题 历史上伽利略没这么干过,牛顿好像也没有,他们还都是把数学当
-
0
-
1导体原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无序振动是其不能实现超导的根本原因,克服这种振动的方法是降温和高压。假如让导体原子沿一个确定的方向高速运动起来,或许就能够极大地降低这种无序振动造成的影响实现超导。这相当于让一些在街上晃来晃去的街溜子沿一条直线快速跑起来,他们就不再晃来晃去的了 金属汞的溶点只有零下38.9摄氏度,可以用它来尝试:测量一下高速流动中的汞的电阻
-
40
-
0
-
2著名物理学家惠勒用一句话来概括广义相对论:“物质告诉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尽管牛顿在其著作《原理》一书中并没有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证明,但他的思路大致应该是这样的:天体的环绕运行(这个有天文观测支持)需要向心力,猜测这个向心力就是由天体的质量赋予的,因为每个天体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们都有质量。质量产生吸引克服环绕运行离心力的推测符合物理规律,...以下不再赘述。 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只是换
-
98
-
25GPS应用相对论的说法源于此,被相对论支持者广泛传抄,相对论支持者也把它作为GPS用到了相对论的理论依据: GPS卫星以每小时14000千米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根据狭义相对论,当物体运动时,时间会变慢,运动速度越快,时间就越慢。因此在地球上看GPS卫星,它们携带的时钟要走得比较慢,用狭义相对论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每天慢大约7微秒。GPS卫星位于距离地面大约2万千米的太空中。根据广义相对论……每天快大约45微秒。在同时考虑了狭义相对论
-
0光速不变是推导洛仑兹变换使用的前提之一,也就是相对论是不是正确的 一个判定依据。在人们谈到光速不变时,就有六种不同的意思。 1,真空中光速不变,其实就是光子具有惯性的描述。光子离开光源后,由于别的物质稀少,受到的引力就小,保持离开光源时的速度不变。 2,用波动理论来描述光的运动,光的速度只与媒介的物理性质有关,与光源的运动无关。 3,用粒子理论来描述光的运动,光子就如同枪口射出来的子弹,与枪口相对静止时测量子
-
5B站和抖音上的“虎哥航空研究实验室”声称掌握了古印度飞行器维摩那、纳粹飞碟和纳粹钟的反重力技术,在2006年提出汞引擎的概念。其研发的反重力装置在2022年已出现0.35kg的减重,并通过国家专利局初步审查。 近日,“虎哥航空研究实验室”就其主张向全网发出学术打假的请求。下面有请各位吧友出来讨论 #反重力##引力波##飞碟#
-
12
-
2
-
6
-
1
-
0这些个瓶瓶罐罐,有堪大用的,有好用的,也有没啥用的;有好看的,有一般般的,也有一些花里胡哨的;有的已经写入教科书,更多的存在于文献中。不能把这些瓶瓶罐罐都背在身上成为负担,但如何甄别和选择是个大问题 科学技术的实质永远都是实用主义,是人类实现物质文明的关键所在(没有物质文明哪来的精神文明?),绝不是什么由好奇心驱动的结果(好奇心只是进入某一领域的引路人),因为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并不是由那些高智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