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生忍 即忍受别人的怨恨 诽谤 恶骂 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去感化他。 法忍 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都能安然忍受。 无生法忍 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
-
30为什么用“原始经典、素食的日中一食”的出家人,相对较少? 一、用原始经典的出家人,往往多在热带地区; “乞食制的日中一食”,虽然比较省事,但是,难以做到“素食的日中一食”。 二、在非热带地区,“乞食制”往往行不通。虽然“乞食制的日中一食”,与佛陀“苦行、梵行得解脱”的教法相应,但是,原始经典的说法是:“苦行、梵行得解脱”,而不是“乞食得解脱”。 三、然而,“五堂功课、素食制”消耗较多的体力,因此,往往
-
0[註解] ① 巍巍:崇高雄偉的樣子。 ② 抑損:制止;減少。 ③ 覲:下級人員進見君王或長官。 ④ 思惟貪婬欲、惡不善,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第一禪:思惟貪欲、淫欲等感官欲樂,是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達到初禪的境界。其中「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就是「伺」。「初禪」
-
0[註解] ① 居士:在家的修行人。 ② 彼辭我退,我不辭彼:對方告辭,我也就告退,我則不會(累了而先)告辭。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如彼威儀禮節,我威儀禮節亦然」。 ③ 沒:消失。 ④ 受起、住、滅,想起、住、滅,觀起、住、滅:感受(受蘊)的生起、持續、滅去,取相(想蘊)的生起、持續、滅去,觀察這行為(屬於行蘊)的生起、持續、滅去。按:六根接觸到外境時,如果沒有動念而取相(認知),則只有生起感受,感受持續之
-
2[註解] 【註解可參見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五 的註解以加入 】 ① 摩竭: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恆河中游南岸地區。另譯為「摩竭提」、「摩竭陀」。 ②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提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
-
13简略法在《长部·大念处经》、《中部·念处经》等经典里都有教导。在这些经典里,佛陀说: 「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佛陀是这样教导修四界的。 要如何来观察这色身有地、水、火、风四界呢? 《阿毗达摩》的第一部论叫做《法集论》(Dhammasaïgaõã),在 这部论里把四界分为十二特相,也就是地、水、火、风呈现为十二个特点。其中,地界有六个特相,它们是硬、软、粗、滑、
-
2① 踊躍:歡欣鼓舞的樣子。 ② 遶佛三匝:順著右方(順時鐘)繞佛陀三圈,以表示禮敬。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③ 頭面禮足:五體(兩肘、兩膝、頭額)投地,以頭碰觸受禮者的腳或地面的最高禮法。 ④ 道樹:即菩提樹。 ⑤ 自恣:自在;隨意。 ⑥ 罣礙:阻礙。 ⑦ 宜知是時:現在正是時候。 ⑧ 示、教、利、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又譯為「示、教、照、喜」。 ⑨ 施論、戒論、生
-
5
-
1二一二、一切智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罗大将,听佛来游化的消息后,就往诣佛所,问佛有关于下列的问题:1.一切智,2.四种姓的胜如,3.四种姓后世的差别,4.断行之胜如,5.四种姓的求得真理之胜如,6.天之存否?7.三十三天之有无?8.梵之有无?佛陀和阿难,均以方便回答他。就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阿难尊者的问答。阿难并受大王的称叹。
-
7二一六、爱生经第五(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了失去爱儿而愁忧的梵志开示:爱生时,便生忧戚。那位梵志则说爱生时,会生喜心乐,而不生忧戚,故离开佛所,市郭儿(市民)则同意梵志之言。此事曾传入波斯匿王之耳,王不能了解其故,就听从末利皇后之言,而派遣那利鸯伽梵志,去问其诤。佛陀就援引母失爱儿以致疯狂之例,强调爱生则忧生。王闻而了知其义,加之而受末利夫人之劝,而誓为优婆塞。 ① 奮頭而去:猛然掉頭就走。
-
3二 四○ 、罗摩经第三(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说圣求、非圣求之法。并自述自二十九岁出家以来,至于成道后,度五比丘等事。 [註解] ① 謦欬:咳嗽。「謦」讀音同「慶」。「欬」讀音同「愾」。 ② 無辜求病法:不錯誤地追求有病的事物。「辜」即罪、過錯。 ③ 覺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④
-
2二 七○ 、箭毛经(上)第六(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箭毛异学说瞿昙有五法,使其诸弟子恭敬不离。所谓粗衣、粗食、少食、粗卧具、燕坐。佛陀则告诉他,并不因此五法,佛教乃以无上戒、无上慈、无上知见、说四谛、宿命智通作证,或漏尽智通作证等五法,使诸弟子恭敬不离的。 [註解] ① 畜生之論:無意義的談論。 ② 論國人民:談論親戚或國土人民。 ③ 如是比:這樣類比的;像這類的。 ④ 優陀夷:箭毛異學的名字。?? ⑤ 向:之前
-
0二 二○ 、持斋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毘舍佉说放牛儿斋、尼揵斋、圣八支斋等三种斋法,而以圣八支斋为最胜解脱之道。并说应当更修五念:(1)念佛,如沐首,(2)念法,如沐身,(3)念僧,如浣衣,(4)念戒,如磨镜,(5)念天,如炼金。 [註解] ① 十經:卷五十五第202經至卷五十八第211經,計有:持齋經、晡利多經、羅摩經、五下分結經、心穢經、箭毛經、箭毛經、鞞摩那修經、法樂比丘尼經、大拘絺羅經,共十經。 ② 八支齋:效法阿羅漢無貪
-
1二○○、阿梨咤经第九(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梨咤比丘生起「行欲者无障碍」之邪见,而自称这是佛陀所说的,诸比丘乃诃责他,并说佛陀之言:欲乃有如骨鏁、肉脔、把炬、火坑、毒蛇、梦、假借、树果等,所谓欲,乃有障碍的。佛陀又以蛇喻法、筏喻法,去提示当舍颠倒之见,佛陀更依次解说:1.六见处。2.因内有恐怖、因外有恐怖、因内无恐怖、因外无恐怖。3.于六见处断神见。 [註解] ① 伽陀婆利:阿梨吒比丘出家前的職業名,相當的
-
1二一二、一切智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波斯匿王以及鞞留罗大将,听佛来游化的消息后,就往诣佛所,问佛有关于下列的问题:1.一切智,2.四种姓的胜如,3.四种姓后世的差别,4.断行之胜如,5.四种姓的求得真理之胜如,6.天之存否?7.三十三天之有无?8.梵之有无?佛陀和阿难,均以方便回答他。就中,尚有波斯匿王太子鞞留罗大将与阿难尊者的问答。阿难并受大王的称叹。 [註解] ① 十一經:指卷第五十九第二一二經至卷第六十第二二二經兩卷之
-
2一九二、加楼乌陀夷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乌陀夷思念世尊之恩深,而赞断过中午之食.佛即为之印可,并深诃不顺此戒,而谓为小事的话,就如痴蝇那样。 [註解] ① 十經:指卷第五十第192經至卷第五十四第201經,計有:加樓烏陀夷經、牟犁破群那經、跋陀和利經、阿濕具經、周那經、優婆離經、調御地經、癡慧地經、阿梨吒經、嗏帝經,共十經。 ② 此大沙門不能消食:這位大出家人(佛陀)不能妥善的消化這些食物。按:怠墮的比丘捨不得晚餐
-
4一九四、跋陀和利经第三(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跋陀和利比丘自言他不能堪任一坐食,而不奉行佛说一坐食之教,而独离于众,藏一夏不见世尊。在夏安居完了,过三月后,乃诣佛悔过。佛曾当面责诃,终于接受而悔。佛并为其解说具戒则得四增上心、三明达。跋陀和利又问:何因何缘诸比丘们会同犯于界,或有苦治,或不苦治呢?佛乃为说四种比丘,并说往昔设少戒而都遵奉,今设多戒,比丘们却多不奉行之因。
-
3一九六、周那经第五(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周那沙弥告诉阿难尊者,有关于尼揵们之诤事。阿难将此事白佛,佛陀就为之说六诤本、七灭法,以及六慰劳之法。 [註解] ① 周那:沙彌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參見《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三〈善惡品 47〉第9經。又譯為「均頭」、「大均頭」、「純陀」、「大純陀」、「大周那」、「摩訶周那」。 ② 尼
-
1一九九、痴慧地经第八(第五后诵) 大意:本经叙述有关于愚痴法和智慧法。愚痴法为恶思、恶说、恶作三种,在现世受恶名、治罚、恶死三种忧苦,后世为有地狱、畜生之恶报。并以盲龟浮木比喻为受生为人之难。智慧法则有善思、善说、善作之三种,在现世会受善名、无罪、善死之三乐,后世则生为天人善处而受乐,有如转轮王之成就七宝、四如意足,而受极喜乐。 [註解] ① 愚癡標:愚者的特徵。 ② 苦治:盡全力地懲治。相當的南傳經文作「
-
4一八二、马邑经(上)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说:沙门既自称沙门,就自当学如沙门法、梵志法,故为说沙门梵志法。所谓可自身行清净,依次而上学,以求行口清净,行意清净,行命清净。如成就后,就应更进而守护诸根,正知出入,独住.远 于远离,而除去五盖,成就四禅,乃至解脱。 [註解] ① 若汝作是念:『我身行清淨,我所作已辦,不復更學,已成德義,無復上作。』比丘!我為汝說,莫令求沙門義失沙門義:如果你這麼想:「我身行已
-
3一七八、猎师经第七(第四分别诵)大意:本经叙述猎师藏饵而捕鹿等事。第一群鹿食后而被捕,第二、三群鹿虽然知道而有所警戒,但是不堪饥饿,也是为食而被捕。第四群鹿就终能逃离被捕的灾厄。世尊用猎师之饵比喻人的五欲,猎师譬喻为魔王,鹿则譬喻为沙门、梵志。第一乃至第三沙门、梵志受用信施,但都以放逸而为魔王所俘虏。第四沙门、梵志则已脱离魔王之境,故不被俘虏。魔王不能及之处就是: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灭尽定。
-
1一七六、行禅经第五(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告诉诸比丘,有关于四种行禅者:(1)炽盛而谓衰退,(2)衰退而谓炽盛,(3)衰退而知衰退,(4)炽盛则知炽盛。 [註解] ① 衰退:遠離了正法,成為衰退。 ② 勝息寂:殊勝之安息、寂止。 ③ 心離本相:心念離開了原來禪修的境界。這裡的「相」可能指「禪相」(nimitta)。 ④ 厭相應想:介於「清醒不迷戀」與「厭惡排斥」間的心境,是向解脫修學的第一步。 ⑤ 寧可思厭相應想入初禪,不應思餘小
-
2一七二、心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有一位比丘问世尊:谁将世间去?谁为染着?谁能自在?佛陀说:一切唯心。多闻的圣弟子,已不随心自在,而心乃随多闻的圣弟子。又问多闻之义,智慧之义,黠慧、广慧之义。佛陀说:顺梵行为多闻,知四谛为智慧.能饶益人,就是黠慧。
-
2
-
4一六五、温泉林天经第四(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尊者三弥提,游行于王舍城,住于温泉林。有一位天神来劝化尊者受持跋地罗帝偈。尊者就去问佛,佛陀为其说偈后,就入室内去宴坐。诸比丘们就请大迦旃延广予解释,大迦旃延就以根、境、识之相对,而详加说明。 [註解] ① 三彌提:比丘名,佛陀曾稱讚他「得喜行德,無若干想」第一。《雜阿含經》卷三十九第1100經記載他欣喜於在賢善的僧眾中,過著賢善的生活。又譯為「三彌離提」、
-
1一六二、分别六界经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弗迦逻娑利未曾见佛,而自称他是佛的弟子,佛乃为他而说六界聚、六触处、十八意行,及成就第一真谛、智慧、布施、止息等四住处。并且教他不放逸慧,守护真谛,长养惠施,学至寂(息)等法。弗迦逻娑利闻法后,乃得住果证,遂向世尊忏悔其因不识如来,而称如来为「君」之过咎。 [註解] ① 陶家:製作陶器的人。 ② 十經:指第162經~171經,分別為:分別六界經、分別六處經、分別觀法經、溫泉林天
-
2一六一、梵摩经第十(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弥萨罗国有一梵志,名梵摩,年老寿高,而极大的富乐,颇受人的尊敬。他遣其弟子优多罗去观察佛陀的三十二相。优多罗最初仅见三十相,而心起疑惑,世尊乃以神力示其阴马藏,以及广长舌之二相。优多罗见后,一一回禀其师,并请求要就佛陀学道,梵摩乃允许他。其后,梵摩自己也皈依三宝,命终时,佛陀曾记说为证阿那含果。
-
1一五七、昙芦园经第十六(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鞞兰若的梵志讲说四禅,以及忆宿命智通、生死智通、漏尽智通,和不痴之法等法。 [註解] ① 瞿曇無味:姓瞿曇的這人沒品。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喬達摩尊師是無味的樣子者」。 ② 瞿曇無恐怖:姓瞿曇的這人膽子好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喬達摩尊師是無享樂者」。 ③ 瞿曇不入胎:姓瞿曇的這人不得超生。按:古印度種姓制度認為最低等的首陀羅種姓(職業為工人、農奴),無權誦
-
2一五四、婆罗婆堂经第三(第四分别诵) 大意:本经叙述婆私咤,和婆罗婆二人,均为是梵志的种姓出家。他们曾被诸梵志极为诃责。佛陀告诉其身之清净垢秽并不依于种姓。也为其说明劫初时渐立三种姓,以及沙门之事,最后讲说善恶业报并无种姓的差别。
-
1(一五二)梵志品鸚鵡經第ⓘ一(第四分別ⓙ誦) [註解] ① 十經:鸚鵡經、鬚閑提經、婆羅婆堂經、須達多經、梵波羅延經、黃蘆園經、頭那經、阿伽羅訶那經、阿蘭那經、梵摩經,共十經,從卷第三十八至卷第四十一。 ② 三品半:指「分別誦」所涵蓋的三品「梵志品」、「根本分別品」、「心品」、「雙品」,其中雙品有五經在分別誦,另五經在「後誦」,故「雙品」為半品。 ③ 三十五經:指從卷第三十八的第一五二經鸚鵡經至卷第四十八的第一
-
1一四九、何欲经第八(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生闻梵志请问佛陀有关于剎帝利、居士、妇人、偷劫、梵志、沙门等人.各人到底有甚么欲?甚么行?立于甚么?所依为何?究竟如何?佛陀都一一回答其问。 [註解] ① 中後:中午過後。 ② 彷徉:來來回回地漫步。 ③ 無對:沒有對手,這裡指伴侶沒有其他情人。「對」是障礙的意思。 ④ 以不見為訖:以不被人發現為目標。 ⑤ 依於無處:依止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無處」在這裡
-
0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第四(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阿难答瞿默目揵连,以及大臣雨势之所问。阿难说佛陀寂灭后,并没有人能与佛相等。其次乃说有法可依,以及有行持戒、多闻、作善知识、乐住远离、乐宴坐、知足、正念、精进、修慈、漏尽等十法者可敬。又诃责贪欲、瞋恚、睡眠、疑惑等四伺,并赞四禅四向。雨势大臣离开后,又答复瞿默目揵连所问的三种解脱,并无有胜如(佛的解脱、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 一四六、象迹喻经第五
-
2一四二、雨势经第一大意:本经叙述摩竭陀国的阿阇世王,欲攻打跋耆国,曾派遣雨势大臣,去请教佛陀。佛陀告诉他:跋耆国有七不衰法,使其知难而退。佛陀并集合诸比丘,说七种不衰法,和六种慰劳法。
-
3一三六、大品商人求财经第二十(第三念诵)大意:本经叙述如人不信佛所说的正法与律的话,那个人必定会被害,有如商人之被罗剎所食那样。如人信佛所说的正法与律的话,那人就会得安度,犹如商人之乘馲马王那样的安隐得度。世尊所谓正法与律.即指观六根、六境、五阴、六大等为非我。 [註解] ① 羖羊:雄山羊。「羖」讀音同「股」。 ② 栰:同「筏」。 ③ 卒起:倉猝生起;突然生起。 ④ 蓊鬱:草木茂盛的樣子。 ⑤ 摩尼:寶珠。 ⑥ 珂:
-
2一三四、释问经第十八(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天王释,先派五结乐子,以琴歌见佛。其次来问法,佛陀说:由于有了思,而为有了念,由于有了念,而为有了欲,由于有了欲,而为有了爱,以及有不爱(憎),由于爱、不爱而有了悭、嫉之二结,致于生大苦阴。并说八正道、断三法、修三法、护六根等法。天王释,听佛的开示,而见法得法,并证得初果。
-
1一三三、优婆离经第十七(第三念诵) 大意:本经叙述长苦行的尼揵,回答佛陀的所问。坚持而说:以身口意三罚中,身罚最重。佛陀乃立意业为最重。优婆离居士从尼揵处听此说后,欲来难佛,反为佛陀所化,后来乃拒绝诸尼揵之进入其门内。
-
0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时,赖咤惒罗居士之子感于佛法之妙,请父母许允其出家,父母不允,乃绝饮食而伏地不起,终于许其出家。出家后精进努力,成为阿罗汉。后回家乞食,父母欲用金钱,妻子欲破其戒,反而被其说服。并对国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于老法,此世无常,要当舍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等四事。
-
0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游行时,赖咤惒罗居士之子感于佛法之妙,请父母许允其出家,父母不允,乃绝饮食而伏地不起,终于许其出家。出家后精进努力,成为阿罗汉。后回家乞食,父母欲用金钱,妻子欲破其戒,反而被其说服。并对国王叙说此世无护,无可依恃,此世一切趣向于老法,此世无常,要当舍去,此世无满,无有厌足等四事。
-
4[註解] ① 行欲:享受感官快樂。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受用諸欲者」。 ② 作使:僕役。 ③ 法非法求索財物:有時如法、有時不如法地賺錢。 ④ 繳:纏繞。 ⑤ 出要:出離;離欲。 [讀經拾得] [導讀:四向四果] 修道的階位粗分為四果,也可進一步細分,例如將四果各自之前的階段拆出來成為四向,而成為四向四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又稱為四雙或八輩。 在以下第127經中,這四向
-
3一一三、诸法本经第七(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教诸比丘,有关于异学所问的一切诸法。如有人问: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等诸问题时,就应回答以: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盘。又提示出家学道而欲得苦边的话,应当要修习所谓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可以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註解] ① 和: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集
-
2[註解] ① 二品:指「唸誦」所涵蓋的二品:大品、梵志品。 ② 二十五經:指大品的二十五經,計有:柔軟經、龍象經、說處經、說無常經、請請經、瞻波經、沙門二十億經、八難經、貧窮經、行欲經、福田經、優婆塞經、怨家經、教曇彌經、降魔經、賴吒惒羅、優婆離經、釋問經、善生經、商人求財經、世間經、福經、息止道經、至邊經、喻經。 ③ 優遊:優渥的家庭。 ④ 悅頭檀:飯淨王。 ⑤ 修摩那華:肉豆蔻的一種。米黃色的花,具有香氣。修
-
6(一〇七)中阿含ⓒ林品林經ⓓ第一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们分别四种所住之林:(1)如果不得正念,则虽不缺四事供养,也不应住。(2)或者可得正念,然而缺乏四事之供养,也不应离去。(3)如果此二均不得的话,就应舍此林,夜半而去。(4假若二种都俱得的话,就应尽命而住. [註解] ① 十經:林經、林經、自觀心經、自觀心經、達梵行經、阿奴波經、諸法本經、優陀羅經、蜜丸喻經、瞿曇彌經。 ② 依一林住:住在某一樹林修行。依著樹林環境
-
3(一〇三)因品師子吼經第七(第二小土城誦)ⓐ 大意:本经叙述由于有信尊师、信法、信戒德具足、爱敬同道等四法,故有了四种沙门果,除此之外,别无沙门、梵志。又教他们:如果欲达究竟的话,就应离欲、恚、痴、爱、受、无慧、憎、诤、二见,而得慧。欲断四受(四取)的话,当先除去无明。如无明已尽,明已生者,又再更受(取),不恐怖,断因缘,而必证般涅盘。 [註解] ① 第一沙門:證初果的修行人。 ② 異道一切空無沙門、梵志:異
-
4九十九、苦阴经(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诵)大意:本经叙述:由于异学说他们也同样的讲说知断欲、断色、断觉,故比丘则以此诃佛报告。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等事。 [註解] ① 少有所為:有些事情要辦。 ② 異學:泛稱佛弟子以外的修行者,另譯作「外道」。 ③ 覺:本經中指「受」,即感受。 ④ 槊:一種長矛。讀音同「碩」。 ⑤ 楯:古代用來抵禦敵人兵刃及保護自己的兵器。通「盾」。 ⑥ 鉾:「矛」的異體字。讀音同
-
11苦既非我,这句话我觉得不对,冰糖既甜,甜既非糖,这逻辑对?
-
11哪位师兄哪里有 阿含经 四部 的 电子版,,,能分享一下吗!!!!
-
13本人现在学习《阿含经》,但好多地方不理解,哪位法友有《阿含经》讲解的资料,请推荐一下?谢谢!
-
4本人现在学习《杂阿含经》入手,但好多地方不理解,哪位法友有《杂阿含经》讲解的资料,请推荐一下?最好把链接给一下!谢谢!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