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银行的业务不断增加,交易模式不断变化,银行app的功能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这就要求app的质量要非常高,容不得半点差错。大家都知道在银行里面做测试非常吃香,薪资高、加班少,但是随着软件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银行对软件测试人员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银行的业务特点 1、数据量大 数据量大,银行为顺应金融业务和信息技术相融合的大趋势,斥巨资将过去分散的、功能较弱的、以业务自动化处理为主的
-
1
-
0
-
0一、按开发阶段划分 1、单元测试是对软件的组成单元进行测试。其目的是检验软件基本组成单位的正确性。测试的对象是软件设计的最小单位——模块,故又称为模块测试。 2、集成测试是将程序模块采用适当的集成策略组装起来,对系统的接口及集成后的功能进行正确性检测的测试。集成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查软件单元之间的接口是否正确。 3、系统测试就是将已通过集成测试的软件系统与计算机硬件、外设、数据库、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在
-
0现在的研发团队存在形式多种多样——测试完全独立、测试半独立和测试融合。如果软件工程师以做开发为主,兼做测试,对测试能力要求就偏低,侧重单元测试、接口测试的能力,在系统测试上更多扮演用户角色,基于场景进行测试;如果软件工程师以做测试为主,兼做开发,对测试能力要求就高,侧重掌握系统的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等方面的测试能力。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人们又将测试开发(侧重自动化测试平台和框架、工具的开发,而不是脚
-
0可以设想一下自动化测试开发与执行的场景。首先,研发人员根据测试任务的要求,开发和调试自动化测试脚本,并能基于脚本和测试环境组合成测试任务,而这些任务能够在晚上自动执行。这就需要在下班前预先安排测试任务,如在某个web页面提交测试任务、查看测试结果。这种测试任务能够按某种机制自动启动执行,而且需要找到可用的测试资源来执行测试任务,这依赖于安装在测试机器上的代理来进行交互通信,获得机器状态、运行测试工具和
-
0早期的测试环境都采用物理机器,例如其测试所用的应用服务器就是一台实实在在的机器,而安装一个系统耗时较长。在软件测试中,有时进行下一轮测试时需要将测试环境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而不得不重新安装测试环境,耗费很长时间。在进行性能测试时,需要数量庞大的测试机,需要安装几十台、甚至几百台环境配置相同的机器,其工作量也相当大,而且还占用很大的实验室空间,投入很大。这样的场景在测试中却经常遇到,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新
-
0Glenford J.Myers早期给软件测试的简单定义是:“程序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也体现出当时对软件测试的认识非常具有局限性。这也是受软件开发瀑布模型的影响,认为软件测试是编程之后的一个阶段。只有等待代码开发出来之后,通过执行程序,像用户那样操作软件发现问题,这就是“动态测试”。 对于需求阶段产生的缺陷,在不同阶段发现和修复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如果在需求阶段没有发现,等待设计完成之后才被发现,就需要
-
0
-
0
-
0
-
0渗透测试是采用模拟攻击试验的各种手段——冒充、消息篡改、内部攻击、陷阱门、特洛伊木马方法进行安全性测试,不仅仅借助工具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助于攻击,如使用工具Wireshark来捕获所监控的端口传输的各种网络数据包,进一步针对所截取数据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可能需要社会工程学、心理学、密码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帮助。渗透测试需要智慧、经验的积累,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地进行试探性的测试,从而发现更多的安全性的
-
0
-
0一个软件系统可能潜在很多不安全因素,很容易被非法侵入、遭到破坏,或者其机密信息被窃取等。这些危险因素,一般都来自入口,正如俗语所说“病从口入”,软件系统的入口,往往成为软件系统中的安全漏洞,如下所示。 暴露的网络通信端口,如FTP 21、SSH 22、Telent 23等端口。 操作系统中某些命令。 数据文件、邮件附件、系统配置文件等。 输入域:如输入恶性脚本、长字符串/超过数字边界造成缓冲区溢出等。 代码中安全性问题,如SQL/XML注入
-
0“安全的”开发生命周期能够在每一个开发阶段上尽可能地避免和消除漏洞。微软SDL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定义了7个接触点:滥用案例、安全需求、体系结构风险分析、基于风险的安全测试、代码评审、渗透测试和安全运维等。通过这些接触点来呈现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保障软件安全的一套优秀实践,强调在业务应用的开发和部署过程中对应用安全给予充分的关注,通过预防、检测和监控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应用的风险和影响程度确定在整个软
-
0性能测试执行结束后,需要分析测试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性能问题或是否满足性能要求。 在进行性能验证的测试中,如果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满足性能要求,意味着测试结束,然后开始编写相应的性能测试报告。但如果结果显示系统不能满足性能要求,就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发现系统的性能瓶颈。如果能发现系统某个组件或某个接口存在性能瓶颈,就可以针对问题组件或问题接口进行技术分析,找出造成性能的问题根因,如数据库服务器缓存配置、复
-
0不同的加载方式能够更合理地模拟加载过程,达到性能测试的预期效果——系统实际运行时所受到的真实负载。虽然这种模拟不可能和现实情况完全吻合,但基本能满足测试的要求。以并发用户数为例,最常见的加载模式有4种。 一次加载。一次性加载某个数量的用户,在预定的时间段内持续运行。例如,早晨上班,用户访问网站或登录网站的时间非常集中,基本属于扁平负载模式。获取某种确定负载下的性能指标数据,一般也采用这种加载模式。 递
-
0
-
0在进行系统性能测试之前,一定要清楚地知道系统的性能需求。当然,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模糊地描述性能需求,例如,“系统性能好、反应速度快”这样地描述非常含糊。系统性能的需求必须通过具体数据进行量化,如系统在3s内做出响应、系统在1分钟内能接受500个请求等,这样的性能需求描述就会清楚些,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性能指标。性能指标一旦量化,就可以度量,才具备可测试性。一般的性能验证测试,需要明确而量化的性能指标。如果
-
0当某个在线订单系统发布之后,用户感觉系统不能及时响应自己的操作请求,抱怨系统的性能低下。公司研发老板就责问测试经理,性能测试有没有执行?是如何测试的?测试经理无奈地辩解道,当时没有拿到性能测试的需求,因为在产品需求文档中没有具体的说明性能指标,测试人员也不清楚系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能,所以只简单地做了压力测试。 虽然这样的辩解是不对的。如果当初项目经理没有提出性能测试需求或者产品需求文档中没有具体
-
0系统会出现各种性能问题 ,例如打开页面越来越慢、查询数据时很长时间才显示列表等,系统之所以不能满足性能要求,一般是系统内部出现问题,也说明系统存在或多或少的设计文件、算法实现等问题。软件系统因采用不同的软件技术、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架构或不同的算法等引起的性能问题是不一样的。这里仅仅列出系统中常见的性能问题,包括内存溢出、应用终止、服务器宕机等严重问题。 资源泄露,包括内存泄漏。系统占用的资源(如内存
-
0有关软件设计的质量属性,主要包括可维护性、可移植性、可测试性和健壮性等。这些质量属性被认为是特别的静态测试——设计验证的需求,软件设计的验证就是从这些需求出发,来完成相应任务的。软件设计验证的需求可以分为以下3类: 软件运行和服务的设计验证需求:性能、安全性、易用性、功能性、可用性。 软件部署和维护周期的设计验证需求:可修改性、可移植性、可复用性、可集成性、可测试性。 与体系结构本质相关的验证需求:概
-
0需求评审是从软件开发的源头——需求就开始控制软件产品的构建质量,通过需求评审来保证系统需求在市场需求文档(MRD)或产品需求文档(PRD)及相关的文档中的问题:如需求缺失、需求重叠、无意义的需求、描述模糊(即二义性)等。通过需求评审,除了发现问题,也可以加强对业务/用户需求的理解,研发团队的不同角色在需求认知上也能达成一致。需求评审,是软件研发的一项重要工作,不仅仅局限于软件测试或质量保证的工作要求,虽然
-
0测试、评审依据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依据,就无法判断对与错,很难更准确、更快速地发现问题。所以在进行软件评审或软件测试时,制定一个明确的质量评判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对于需求的说明不能引起二义性,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个人在阅读需求文档时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需求定义中不应该使用不确定性的词,如“有时、多数情况下、可能、差不多、容易、迅速”等,而应明确指出事件发生或结果出现所依赖的特定条件
-
0“你好,请问可以帮我看看这段程序吗?它存在一些问题,但我找不出问题在哪儿。” “好的,我来看一下。” 。。。。。。 “噢,你看看,问题在这儿,你应该先判断返回值是否为空指针,如果不是再继续读数据。” “真是太感谢你了!我居然连这样的问题都没有看见。” 在工作中,这样的画面是不是经常出现?实际上,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评审,比较随意,算是一种临时评审,一般不纳入正式的评审方法中。正式一些,程序员张三的代码让另一
-
0
-
0
-
0
-
0
-
0
-
0
-
0当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测试脚本就绪后,我们就开始执行测试。测试的执行过程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按部就班地执行,即不能按照测试计划一步一步地去执行,因为有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发现新的测试需求,这时就需要调整测试计划,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测试计划不是一个文档,而是一个计划的过程。一个有效且高质量的测试执行过程是一个讲究策略、不断优化的、立体作战的过程,会有许多并发的工作同时进行,包括版本构建验证测
-
0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的准则,但它并不是一经编制完成就成了准则。测试用例在设计编制过程中要组织同级互查。完成编制后应组织专家会审,会审通过后才可以使用。评审委员会可以由项目负责人和测试、编程、分析设计等有关人员组成,也可邀请客户代表参加。 在测试用例评审之前,要定义或明确评审的标准。在定义测试用例的评审标准时,首先要清楚什么样的测试用例是好的?好的测试用例应该符合如下条件: 测试范围覆盖率高,依据特定的
-
01、测试用例的构成 测试用例是对测试场景和操作的描述,所以必须给出测试目标、测试对象、测试环境要求、输入数据和操作步骤,概括为5W1H。 测试目标:Why——为什么而测?功能、性能、可用性、容错性、兼容性、安全性等。 测试对象:What——测什么?被测试的项目,如对象、函数、类、菜单、按钮、表格、接口、整个系统等。 测试环境:Where——在哪里测?测试用例运行时所处的环境,包括系统的配置和设定等要求,也包括操作系统、浏览器
-
0
-
0测试设计是建立在测试分析的基础之上,在测试分析时,我们已经掌握了不少有关测试的信息,包括项目背景、业务需求、领域知识、团队、进度、预算、风险等,这些因素自然会影响测试设计与执行。我们知道,不可能穷举所有的测试场景或组合,所以在设计测试用例时,更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学会如何抓住测试的重点、要点或者关键点,这些地方的测试设计工作是重点,要进行充分分析与设计,达到理想的覆盖率,然后以点带面,展开其他区域
-
0在软件测试需求和测试范围分析、工作量估计、测试资源和进度安排、测试风险评估、测试策略制定等工作做完之后,测试计划也就基本大功告成了。这些问题被解决或找到相应的对策和处理措施之后,测试计划剩下的工作就是写好这个文档,将上述内容描写清楚。需要注意的是,测试计划是一个过程,不仅仅是“测试计划书”这样一个文档,测试计划会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以便于优化资源和进度安排,减少风险,提高测试效率,并及时修
-
0在软件测试需求分析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效的问题分析技术来帮助我们提高测试需求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从测试需求分析来看,我们力求通过与各相关人员沟通,收集足够的、有价值的信息或数据,借助下列途径来达到良好的分析效果。 1、通过提炼,抓住主要线索,或作为整体来进行分析,使测试需求分析简单化。 2、通过业务需求或功能层次的整理,使测试需求分析结构化、层次化。 3、通过绘制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等,使测试需求分析可视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1好多培训机构啊,我想说哪个好?毕竟学费一万八左右!说真的有些贵!